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我查了一些資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是完爆清軍(最起碼比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外裝備差要小)。而且英軍勞師遠征,補給線長。清軍方面也並不是承平日久,不會打仗了,自康熙、乾隆以來多次發動對外戰爭,而且也是勝多敗少。清軍指揮方面也算可以。為什麼會輸得怎麼慘啊?連一兩次值得誇耀的戰績都沒有。


嗨,醒醒,別睡了,都道光朝了。

可能大家對軍隊的腐化速度沒什麼概念,以我大明舉例子。

英國公張輔,1375年出生,跟著朱棣打過靖難。1406年出征安南,1407年滅亡安南,1408年封英國公。1409—1415年三征交趾,所當者破,威震西南。1423-1424年,還跟著朱棣遠征漠北,滿大街抓著蒙古蠻子打,愁的就是抓不到人,不是打不過。

結果1449年土木堡之變,老人家見證了一輩子大明想打誰就打誰的日子,結果把性命交代在這裡了……

1792年,乾隆派福康安擊敗廓爾喀,廓爾喀乞降,大清掃平了最後一個能威脅到藏區的周邊勢力,確立了自己對藏區無上的統治地位,並定下了金瓶掣籤制度,這是大清最後的輝煌。

鴉片戰爭1840年,差不多50年都過去了,大清該爛的早就爛了個透心涼了。嘉慶年還出了天理教事變,大清連皇宮禁衛都爛透了,嘉慶和道光兩個人心裡滿滿的都是逼數。

有幹吏林則徐坐鎮的廣東,英軍還真不好啃,過分吹噓英軍實無必要,要是當時在江南的不是已經爛了百來年的清軍而是全盛期的長毛,勝負還真尤未可知。雖然打不贏英軍也能繼續在海上摸魚,但是也就只能搞成1808年嘉慶英國摩擦那樣,以大英給大清台階下賠笑臉告終。

請大英天下無敵論者,自行百度1808年英軍圖佔澳門事件,我只想說真的有人覺得澳門是殖民地么……真不是大明大清給葡萄牙人專營的特區而已么……


英軍數量比清軍更多,英國蒸汽風帆戰艦能把更多部隊投送到點上。

清軍則到處追,疲於奔命,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無法第一時間抵達前線,而英軍一旦成功登陸構駐陣地,靠著更高的組織度和紀律就能直接擊敗清軍。

清朝也是火藥帝國,但是太迷信自己的火藥了,很多清軍騎兵衝鋒到自己火槍射程以後就開始用落後的火器和英軍線列步兵對射。

而不是拔刀相向,要知道騎兵衝鋒到線列步兵堆里,逼他們拔刀對砍,騎兵的優勢還是非常大的。

直到機槍和鐵絲網的出現才終結了騎兵。

清軍也沒有系統的訓練,更多靠的是個人武勇,而英軍每一個戰術動作都是有用的,用血的教訓換來的。


當時清朝的兵力是八旗兵20w,綠營兵60w,共計80w,投入戰爭的大約是10w

而英國遠征軍初期有7000兵力,結束的時候大概是2w

但是實際戰場上的人數對比除了1841年5月的廣州之戰和1842年3月的浙東之戰因為援軍及時到達在兵力上保持優勢之外,絕大多數戰役戰鬥清軍的兵力與英軍相差不遠,在1840年7月定海之戰、1841年1月沙角大角之戰和1842年7月鎮江之戰中,反而是英軍在兵力上佔了優勢。

也就是說兵力上的優勢在實際戰場中並不存在。

武器方面的差距,已經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可以說甩清軍200年,加上長久的和平,在武器的管制上過於鬆懈,多數槍炮是無法使用的。

之後加急製造的炮台,因為官員的層層剋扣和驗收牟兵的種種勒索,實際造價早已所剩無幾。1835年關天培在虎門加制的大炮40門,在試放的時候就炸膛了10門,炸死了1名士兵,另有5門還有其他問題。

1832年的時候,東印度公司派商船北上偵察中國沿海的情況,隨船的傳教士郭士立在之後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整個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小時。」

《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可以玩一玩文明5這個遊戲,相信你會對這個問題有不一樣的理解~

中英之間確實沒有太強的時代差,而且中國人多、地大,英國勞師遠征;但是英國科技攀的不一樣,率先攀點出了工業化和軍事科學,海軍主力艦直接碾壓文藝復興時期的中國海軍,還能隔兩個格子炮轟中國步兵,中國沒有海軍抗衡,步兵上英國因為攀出來工業化,擁有加特林機槍和來福槍兵,登陸之後就是一頓燒,廣州、上海等中國城市人口漲不起來,紅臉了。因為攀出來軍事科學,英國步兵升級快,全TM的三級兵,還可以修地堡,獲得防禦加成,中國步兵一上去,加特林噠噠噠噠噠,全部射死。中國沒有鐵路沒有電報線,地太廣就導致國內政令傳達慢,就算部隊接到增援命令,也是半個月以後,再集結,再運兵,到戰場,也是一個月以前的戰場,中國步兵沒有視野,國內沒有通訊網路,海岸線那麼長,天知道英國人跑哪去了?!這時候英國人早跑別的地方去開炮了,導致中國國內每回合獲得的金錢都少了,中央政府不斷接到各地被炮轟被燒被搶,更組織不了有效抵抗,就算組織了軍團,往沿海地區一集合,主力艦直接火炮轟臉,英國主力艦都是久經考驗的忠誠部隊,有的是三級艦直接升了一格射程,媽的,海上三個格就開始轟,部隊集合就是活靶子。因為更買不了兵抵抗。英國人把主力艦開進了長江,圍住了南京,中國說:卧槽,國內的城市之間糧食轉運線斷了,北方城市人口紅了,市民飢餓,又紅臉了。卧槽,不打了,和談吧!?

我們可以做一筆買賣來阻止你的滅亡。和談不就任人宰割了~其實那時候中國還蠻有錢。


我列舉出三點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中英軍事力量對比及其結果,從中大家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清軍會輸的這麼慘了!

1. 軍隊數量對比: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在80萬左右(包括八旗 、綠營兵), 在鴉片戰爭中調集並先後投入戰爭的大約在10萬左右, 而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7000多人, 後來增至最高達2萬人, 簡單由數字上看, 中方占絕對優勢, 但在具體的戰役中, 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為未能顯現。英方船堅炮利的優勢使其牢牢的掌握著制海權, 也使其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 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 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 分到每個重鎮上駐守的部隊也就在4000-10000不等, 如此分兵, 自然在每一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 中英間的多次戰役, 中方能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還處於劣勢。交通不便, 調兵速度的緩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天朝的崩潰》舉了兩個例子說明雙方在這一方面的巨大差距。第一個例子,1841年10月26日, 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中精兵兩千名, 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 該部援軍風塵僕僕, 歷經四千餘里趕至前線。3月10日參加進攻寧波的戰鬥。而英軍於1841年10月10日攻佔寧波後, 此時已休整近半年。比較中英雙方, 誰勞誰逸? 二、1841年4月16日, 浙東反攻失敗後, 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 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 該部頭起、二起550人到達, 後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 攻陷乍浦、吳淞, 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 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 一直到戰爭結束, 該部未參加任何戰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59-60頁)

2. 軍隊質量對比:中英方都實行招募制度, 但英國陸軍以小而精見稱, 薪給優厚, 訓練良好, 而皇家海軍作為世界海上霸主, 更吸引了許多有為之士。英軍軍官出生貴族者甚眾(這也是長期奉行重文輕武的中國官員很難理解的), 而且大抵經過軍官學校培訓, 士兵的招募、軍官(包括士官)的選拔、退役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軍隊十分缺乏的, 清軍士兵缺乏良好的裁補淘汰制度, 許多人年事已高還留在軍中, 還往往父子相繼, 大大降低了軍隊素質, 清軍的訓練也很成問題, 承平日久,訓練廢弛, 而且由於軍餉二百年不變, 物價上漲, 當兵所得不足以養活一家老小, 於是大家紛紛從事第二職業, 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提到浙江定海的綠營兵從事修腳業務, 湖南撫標兵開茶室等等。清承明制, 官員俸祿標準很低,《欽定大清事典》規定的一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不過600餘兩銀子。七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僅70多兩, 雍正年間耗羨歸公, 除年俸雜費之外, 文武官員還得到一筆養廉銀, 不過文官和武官的差異甚大, 正一品的直隸總督的養廉銀有15000兩, 而一品的提督只有2000兩。而且武官較之文官, 可供搜刮的渠道也少得多, 但這不僅不能抑制, 反而更令他們貪婪, 除了傳統的吃空額, 剋扣軍餉之外, 各路軍爺們各顯神通, 貪贓枉法, 廣東綠營開賭場, 福建水師出租船隻給私人, 甚至兵匪一家, 走私販私。在鴉片貿易中, 各海口水師參與這種活動的大有人在。這種活動的猖獗, 連剛強如林則徐都感棘手, 據載,當時任福建汀漳龍道員的張集馨向他詢問如何改變福建水師 「兵匪一家」 的局面時, 林表示:「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後來的曾國藩更稱:「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清軍內部的腐敗, 以致於茅海建先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 曾千百度的尋找光明, 但光明始終遠我而去, 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 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71-72頁)

3. 武器裝備對比:明清之際, 受戰爭的刺激, 加上西學東漸, 耶穌會士帶來西方火炮的理論與知識, 黃一農先生認為:「明末傳入中國的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同步……直到十七世紀末, 中國與西方在實用炮學上的差距其實並不特別顯著.」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而天下既定, 對槍炮技術的改良便不再重視, 「康熙五十四年, 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二十二位,分送各營操練, 上諭大學士等曰:「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 前師懿德、馬見伯曾經奏請, 朕俱不許」, 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以充實武備。雍正間, 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解部。康熙末年以後的禁教, 更令原先在引進西方火炮新知上扮演重要媒介的耶穌會士,較少機會和興趣繼續這方面的工作。」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而西方的火炮技術卻是與日俱進。至鴉片戰爭前夕, 雙方的差距已相當巨大。以兵丁所用槍支相較,英軍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 射程分別為200和300米, 射速為2/3發/分鐘和3/4發/分種, 清軍所使用為兵丁鳥槍, 射程100米, 射速為1/2發/分鐘, 雙方差距可見一斑, 而且自18世紀以來, 西方軍隊所用步槍均使用刺刀, 而兵丁鳥槍由於槍身太長(2米左右)而無法裝配刺刀, 在製造工藝上, 西方日益精密且規格化, 而中國的製造技術在閉關鎖國中不僅未見長進而且還有後退, 「嘉慶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門前朝的「神機炮」, 並改名為「得勝炮」, 惟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竟然還不如舊炮.」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火炮的差距也與槍支相仿, 中國的火炮鑄造技術全面落後, 不僅製造工藝差, 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鐵在質量上也遠遜於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 由於鐵質太差, 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 威力也小, 往往數千斤大炮不如英軍的小炮。雙方當時使用的炮彈都裝填黑色火藥, 但歐洲的化學家已找到了黑色火藥的最佳配方, 而清軍使用的黑色火藥的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過高, 大大影響了火藥的爆炸威力。炮架和瞄準器具方面, 中英也存在著很大差距。清軍許多火炮連起碼的瞄準器具都沒有, 其簡陋程甚至超過剛剛引入西方火炮的明軍。而且清軍還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兵丁鳥槍並不普及, 使用冷兵器的部隊至少佔到一半, 而鳥槍的質量也不容樂觀, 有的一用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 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遺物。海軍的差距更大, 天朝的水師較之皇家海軍, 其差別可謂天上地下, 甚至到中法戰爭中,還有不少封疆大吏獻火攻破法艦之法, 大概他們還生活在「火燒赤壁」 的三國時代。

如此巨大的差距決定了戰爭中清軍的慘敗,這裡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大角, 沙角之戰, 清軍奮勇抵抗(考慮到這場戰爭中清軍更多的是一觸即潰, 望風而逃, 此戰清軍的表現可謂難能可貴), 戰死277人, 傷重而死5人, 受傷462人, 而英軍受傷38人, 無人死亡。虎門之戰, 清軍250人陣亡(包括關天培), 受傷和被俘達千餘人, 英軍僅有5人受輕傷。不用多說了, 「戰爭的現實就是這麼冷酷,絲毫也不照顧正義的一方.」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227頁)

這些只是一些客觀的條件,但是我認為人的能動性和全民戰爭是不可戰勝的!要是清政府能夠像我黨一樣發動群眾全名戰爭,我想不會敗的!唉............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當時的條件和清政府的利益不可能使他們可以發展全面戰爭,但是我們可以借鑒歷史,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


謝邀。答案正如【保全分割合論】所言:「清廷常圖自保以安反側,防民之法加密,漢滿之界尤嚴。其施政之策,務以滅絕漢種愛國之心,渙散漢種合群之志,是正事刁事以刀鋸繩忠義,以利祿誘姦邪。」正如鑲白旗的海齡,為什麼要搞鎮江大屠殺,就是怕守城的辮奴們起義,為什麼公蜘嘴裡翻案的「清末好好的立憲」直到辛亥那年還在搞「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之類,甚至八旗宗社黨密謀殺光京城漢奴只是未遂,乃至於拒俄義勇隊被逼成了革命黨,而滿人底層,也想砸碎八旗奴隸制枷鎖,故而滿人志士如張榕策動東三省、鮑化南剪辮子、恩溥吉林起義、農勁蓀動員霍元甲響應同盟會,與廣大漢民一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原因。

說簡單一點,因為是決策層故意輸的,是部族政權「寧與外賊不與家奴」「保大清不保中國」「漢人強,八旗亡」的必然。割地賠款短期內不會動搖八旗部族奴隸主地位,相反還能勾結洋人一起壓制奴隸,而認真開打,武裝民眾,不說像抗戰那樣年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哪怕只是像漢唐那樣兵農合一,那麼被奴役200多年的辮奴的武器會首先指向誰,是不言而喻的。

鮮明對比就是辛亥革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且結束世襲帝制之後,百年列強不平等條約最終通過艱苦卓絕的抗日衛國戰爭打贏而廢除,並同時贏得聯合國五常否決權,從而恢復了漢唐明的大國地位。因為主體民族從異族奴隸、帝制臣民一躍為共和國民,爆發出了空前的民族精神,以二百年奴役下的一盤散沙,面對滿清馬關條約武裝到牙齒的工業國,以22場大會戰和三萬多次戰鬥,從不放棄,打贏了史上最懸殊的對外戰爭。


如果1931年毛任奉天省主席,至少可以把武器發給人民讓皇國心煩,但常委員長不行;

大清的本質決定了它要把28連射槍的發明者送進大牢,它的首要任務並不是保衛東南,只要旗人沒事就好。

我沒說大明多好


決定清朝最終不是大英帝國對手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不是雙方之間的科技差距,也不是清朝軍隊腐敗,而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原因。

封建王朝和新帝國主義國家的差距,這才是決定兩者兵力懸殊但佔有優勢的清朝之所以會慘遭失敗的原因。

這一點同時也是之後造成清朝在面臨西方列強時,永遠毫無反抗之力的原因。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內部的官員們始終只注意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砲利,但卻無法明白西方列強開戰的原因。

他們始終拿著傳統封建王朝的思想,試圖去理解這些西方列強,卻依舊無法明白對方的目的。

他們不明白西方列強不以摧毀清朝政權為目的,而是想要奪取諸多貿易特權而發動戰爭的原因。而他們在不理解情勢的影響下,反而將西方列強發動的攻擊當成偶發性的事件。

這也註定了,清朝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攻勢下,永遠反應慢的可怕,總是到事後才收拾善後,而無法未雨綢繆。

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器物層次的差距,而是整個國家制度以及經濟型態的差距。


天朝的崩潰這本書詳細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對這一原因做了很詳細的說明,推薦去讀。


歷史的真相:鴉片戰爭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及其結果

162年前爆發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人被西洋的蠻夷拖進了近代,如蔣廷黻先生所說:「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中國近代史》第一章:「剿夷與撫夷」)。在這場戰爭中,大清朝被新興的英國打敗了,關於失敗的原因49年以後給出了一種相當固定和主流的解釋,「滿清王朝統治集團腐敗無能,儘管廣大愛國官兵英勇奮戰,但由於統治集團的妥協出賣,中國才戰敗了。」儘管許多史家也提到中國的落後,但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奸臣或賣國賊似乎是一種更方便也更安全的解釋,然而歷史是無情的,落後就要挨打,並不因為落後的一方掌握著正義就有所厚待,鴉片戰爭的失敗,首先是雙方軍事力量較量的結果。本文的論述也就著重於此。

1. 軍隊數量對比: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在80萬左右(包括八旗 、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調集並先後投入戰爭的大約在10萬左右,而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7000多人,後來增至最高達2萬人,簡單由數字上看,中方占絕對優勢,但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為未能顯現。英方船堅炮利的優勢使其牢牢的掌握著制海權,也使其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上駐守的部隊也就在4000-10000不等,如此分兵,自然在每一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能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還處於劣勢。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天朝的崩潰》舉了兩個例子說明雙方在這一方面的巨大差距。「一、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中精兵兩千名,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該部援軍風塵僕僕,歷經四千餘里趕至前線。3月10日參加進攻寧波的戰鬥。而英軍於1841年10月10日攻佔寧波後,此時已休整近半年。比較中英雙方,誰勞誰逸?二、1841年4月16日,浙東反攻失敗後,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該部頭起、二起550人到達,後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攻陷乍浦、吳淞,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一直到戰爭結束,該部未參加任何戰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59-60頁)。

2. 軍隊質量對比:中英方都實行招募制度,但英國陸軍以小而精見稱,薪給優厚,訓練良好,而皇家海軍作為世界海上霸主,更吸引了許多有為之士。英軍軍官出生貴族者甚眾(這也是長期奉行重文輕武的中國官員很難理解的),而且大抵經過軍官學校培訓,士兵的招募、軍官(包括士官)的選拔、退役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軍隊十分缺乏的,清軍士兵缺乏良好的裁補淘汰制度,許多人年事已高還留在軍中,還往往父子相繼,大大降低了軍隊素質,清軍的訓練也很成問題,承平日久,訓練廢弛,而且由於軍餉二百年不變,物價上漲,當兵所得不足以養活一家老小,於是大家紛紛從事第二職業,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提到浙江定海的綠營兵從事修腳業務,湖南撫標兵開茶室等等。清承明制,官員俸祿標準很低,《欽定大清事典》規定的一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不過600餘兩銀子。七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僅70多兩,雍正年間耗羨歸公,除年俸雜費之外,文武官員還得到一筆養廉銀,不過文官和武官的差異甚大,正一品的直隸總督的養廉銀有15000兩,而一品的提督只有2000兩。而且武官較之文官,可供搜刮的渠道也少得多,但這不僅不能抑制,反而更令他們貪婪,除了傳統的吃空額,剋扣軍餉之外,各路軍爺們各顯神通,貪贓枉法,廣東綠營開賭場,福建水師出租船隻給私人,甚至兵匪一家,走私販私。在鴉片貿易中,各海口水師參與這種活動的大有人在。這種活動的猖獗,連剛強如林則徐都感棘手,據載。當時任福建汀漳龍道員的張集馨向他詢問如何改變福建水師「兵匪一家」的局面時,林表示:「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後來的曾國藩更稱:「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清軍內部的腐敗,以致於茅海建先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曾千百度的尋找光明,但光明始終遠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71-72頁)。

3. 武器裝備對比:明清之際,受戰爭的刺激,加上西學東漸,耶穌會士帶來西方火炮的理論與知識,黃一農先生認為:「明末傳入中國的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同步……直到十七世紀末,中國與西方在實用炮學上的差距其實並不特別顯著。」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而天下既定,對槍炮技術的改良便不再重視,「康熙五十四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二十二位,分送各營操練,上諭大學士等曰:「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經奏請,朕俱不許」,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以充實武備。雍正間,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解部。康熙末年以後的禁教,更令原先在引進西方火炮新知上扮演重要媒介的耶穌會士,較少機會和興趣繼續這方面的工作。」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而西方的火炮技術卻是與日俱進。至鴉片戰爭前夕,雙方的差距已相當巨大。以兵丁所用槍支相較,英軍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射程分別為200和3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和3/4發/分種,清軍所使用為兵丁鳥槍,射程100米,射速為1/2發/分鐘,雙方差距可見一斑,而且自18世紀以來,西方軍隊所用步槍均使用刺刀,而兵丁鳥槍由於槍身太長(2米左右)而無法裝配刺刀,在製造工藝上,西方日益精密且規格化,而中國的製造技術在閉關鎖國中不僅未見長進而且還有後退,「嘉慶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門前朝的「神機炮」,並改名為「得勝炮」,惟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竟然還不如舊炮。」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火炮的差距也與槍支相仿,中國的火炮鑄造技術全面落後,不僅製造工藝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鐵在質量上也遠遜於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由於鐵質太差,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威力也小,往往數千斤大炮不如英軍的小炮。雙方當時使用的炮彈都裝填黑色火藥,但歐洲的化學家已找到了黑色火藥的最佳配方,而清軍使用的黑色火藥的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過高,大大影響了火藥的爆炸威力。炮架和瞄準器具方面,中英也存在著很大差距(火炮瞄準器具的重要性,可參見黃一農先生的《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此處不贅)。清軍許多火炮連起碼的瞄準器具都沒有,其簡陋程甚至超過剛剛引入西方火炮的明軍。而且清軍還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兵丁鳥槍並不普及,使用冷兵器的部隊至少佔到一半,而鳥槍的質量也不容樂觀,有的一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遺物。海軍的差距更大,天朝的水師較之皇家海軍,其差別可謂天上地下,甚至到中法戰爭中,還有不少封疆大吏獻火攻破法艦之法,大概他們還生活在「火燒赤壁」 的三國時代。

如此巨大的差距決定了戰爭中中方的慘敗,這裡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大角,沙角之戰,清軍奮勇抵抗(考慮到這場戰爭中清軍更多的是一觸即潰,望風而逃,此戰清軍的表現可謂難能可貴),戰死277人,傷重而死5人,受傷462人,而英軍受傷38人,無人死亡。虎門之戰,清軍250人陣亡(包括關天培),受傷和被俘達千餘人,英軍僅有5人受輕傷。不用多說了,「戰爭的現實就是這麼冷酷,絲毫也不照顧正義的一方。」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227頁)。」


技術層面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體系的全面落後才是根本原因。


我只想說一點,英軍在當時是不敢在兩廣地區和林則徐正面對戰的,但是當時其他地區的士兵根本沒有防備(認為是天朝上國),所以才從大沽口進攻的京城。當時朝廷有兩種派別,一種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剿夷派,一種是琦善的撫夷派,導致內部矛盾諸多。歸根結底第一次鴉片戰爭其實如果真正的打併不一定會輸。輸就輸在當時清政府閉關鎖國根本沒有外交,自身狂妄自大至極。所以才會輸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並簽訂了《南京條約》,使清政府淪為了半殖民地的國家還依舊不知進步,又被人打了第二次。如果在道光,和嘉慶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就能認識到自身的問題的話,清政府的發展就能領先日本20年,整個遠東的局勢就會徹徹底底的改變。


清朝的正規軍分為兩類:八旗軍(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等民族八旗)、綠營軍(清朝政府收編的明朝軍隊投降以後的軍隊)。在康熙年間,這兩支正規軍達到了最強勝時期。在乾隆在位期間,在鎮壓反派勢力勝利之時好大喜功,專門干涉周邊國家內政併入侵,在清朝與緬甸戰爭中,清朝的這兩支正規軍就已經元氣大傷。1796年,乾隆帝為了逃避戰爭責任,想留下十大功績好名聲,禪位於其子嘉慶帝,自己為太上皇,同年爆發了川楚白蓮教九年之久的農民起義。在嘉慶帝在位期間,由於清朝的正規軍已經元氣大傷,又在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中清朝的正規軍自己是名實存亡,於是清政府在各地方招募漢族人收編為鄉勇軍。1804年,在鄉勇軍和正規軍殘餘的鎮壓下,川楚白蓮教起義被滅。隨後清朝的主力軍變成了鄉勇軍,而正規軍殘餘腐敗不堪,混天度日。所以到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慘敗,是很正常的。


籠統地說是自上而下的全面落後…

軍官素質,大清的都是老年將領…戰法陳舊落後…而且官僚之間互相掣肘,有自己的小算盤…

士兵素質,訓練度不清楚,主要是營養問題…

軍備落後,海軍的落後導致失去制海權,需要在沿海處處設防…你防哪英國人就不打哪專挑薄弱環節下手…岸防炮準度太差盡然還不能轉動…火槍射程射速沒人家一半還會炸膛…火藥配方有問題無法長久儲存會吸潮作戰前才趕製…

工業差導致的軍備差導致的後勤落後,清朝軍隊分散全國,除了守備外敵還要防止民眾造反,維持治安,一開戰能集結的軍隊數量有限(別看清朝全國有近百萬軍隊,能調到沿海的就幾千人),後勤差導致這些軍隊基本都靠雙腳走路到前線(你還不知道英國人會在哪登陸)。即便集結了,這麼疲憊還不是當炮灰?

這麼爛的戰鬥力英國人想多死幾個人都難…


發讀書卡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首先,大家都儘力了。

主要還是軍事思想跟戰術上的問題,當然裝備肯定還是有不小差距的,畢竟1840年的英國,打個農業國還是輕鬆吊打的,中間和和打打,貌似病死的比戰死的多。

拿的出手的戰績?那個滿族都統海齡跟他的八旗軍多少算個,英國鬼子鎮江一戰死傷一百多,也有點大意的成分,覺得中國人好打,攻擊據點一般都是避開炮台正面,從側後方攻佔,基本上一招鮮吃遍天。其他的抗英英雄,老實說,最英雄的地方也就是死得比較壯烈了。

我們現在說鴉片戰爭,一面強調清王朝腐朽潰爛,不堪一戰,一面又說啥投降派啥傻逼皇帝或者自廢武功撤下抗英奇俠林則徐啥的,讓人感覺要是好好打其實還是能贏的。

其實你要是真實地去仔細了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林則徐也好,琦善也好奕山也好楊芳也好,其實都是儘力了。哪怕道光皇帝,其實你去站在他的角度,也是儘力了。畢竟奢求這麼一支農業國的舊式軍隊去搞坐著蒸汽輪船來的英國鬼子,還不如燒香拜佛祈求他們突發瘟疫一夜暴斃來得實在。

老生常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潰》,看完以後基本這個問題也終結了。

為啥打輸呢?其實問題蠻簡單的。

那就是真心打不過,換今天的知乎er去當皇帝,也打不過。


清代軍隊,尤其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朝軍隊,還是古代的軍隊。雖然那個時候的清軍已經完全的普及了火繩槍,使用以火藥武器為主的兵器作戰,可是他們還是古代軍隊。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他們是近代軍隊了。無論是訓練操典,還是軍事思想都不是古代軍隊能比的。

更何況,一鴉時期的英軍,已經使用來福槍和燧發槍了,當時沿海的清軍還是用落後的火繩槍為主。最要命的是:每一場戰役清軍的參戰人數比英軍少!每一場戰役清軍的參戰人數比英軍少!每一場戰役清軍的參戰人數比英軍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出於中央集權的需要,八旗和綠營都是分散駐紮在全國各地的,八旗還好一些,某些地區有幾千人,綠營就慘了,甚至某些駐地的軍隊都只有幾十人,幾百人。每一場戰役清軍的參戰人數比英軍少!兵力的分散意味著戰鬥力的削弱,集中兵力對於清軍來說,實在是困難,武器不如人,兵力又少,失敗自然是很正常了


觀念問題。戰前包括林則徐在內許多中國官吏認為英國人不善陸戰,炮台什麼的設計時就沒為可能的陸戰做準備。炮台設計目的也是攔截西洋船硬闖,當英國人目的是攻佔炮台時幾乎就沒有用武之地。

戰術問題。這方面肯定多如牛毛,僅舉一例,應該是橫檔炮台那一仗吧,英國人戰前從容的在另一制高點設炮轟擊中國炮台,中國軍隊對此幾乎沒有任何應對。對現代戰爭基本要點佔領制高點,清軍滿漢將領對此完全沒概念。

後勤問題。英國人客場,戰鬥時卻往往有人數上的巨大優勢,海洋給了英國人巨大的便利。

根本原因,承平日久,南明三藩之亂以後大清就沒什麼像樣的敵人,對火器和科技的發展完全沒有概念。


論據大部分是對的,都是很多最後結論,和答主的屁股(立場和三觀),歪的實在是太厲害。屬於十句話裡邊,有八九句真理,塞一兩個自己的私貨。

很有意思,頗有街頭演講家的風采。

你在話里話外,抬高蔣光頭和炮黨,那一顆果粉的衷心,我是看的清清楚楚,答主,忠臣那,在彎彎的深藍里都不多了呀,哈哈哈。。。。。。

現在駁斥你幾個錯誤觀點:

這是你說的:《鮮明對比就是辛亥革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且結束世襲帝制之後,百年列強不平等條約最終通過艱苦卓絕的抗日衛國戰爭打贏而廢除,並同時贏得聯合國五常否決權,從而恢復了漢唐明的大國地位》。
1.回答:49年解放前,是中國人民,還是中國民國政府有漢唐明的大國地位呢?是承認蒙古分家+東北的北部佔領+大連做軍港的雅爾塔協定,還是宋子文的民國版《中蘇友好條約》,還是美國大兵在武漢+北京+上海的強姦女大學生和官僚女眷的惡性事件,這又是哪門子的漢唐明的大國氣象?

這是你說的:《因為主體民族從異族奴隸、帝制臣民一躍為共和國民,爆發出了空前的民族精神,以二百年奴役下的一盤散沙,面對滿清馬關條約武裝到牙齒的工業國,以22場大會戰和三萬多次戰鬥,從不放棄,打贏了史上最懸殊的對外戰爭。》
2.回答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簡單講就是1842年的一鴉-1848年,到二戰結束。整個一百年,這世界這地球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強權就是真理,
我的大炮射程內就是正義和公理(diao大一寸,壓死人,bb黨人留)。在這種情況下,哪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遇到這種世界環境,都是苦苦掙扎的命運。
舉例:沙皇俄國是俄羅斯族的帝國了吧,彼得大帝就開始接軌西歐,開眼看世界了吧,可是在1848年鎮壓歐洲大革命後,馬上1853年克里米亞被英法暴打,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在歐洲方向,沙俄什麼時候佔過便宜了,一直到1917年11月一戰總崩潰。在歐洲除了奧匈和土耳其這兩個難兄難弟,英法德美,哪個是他-沙俄的羅曼諾夫能夠擊敗的?

再說說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自從踏入近代化的叢林社會,一直就縫縫補補+苦苦掙扎+死中求活,最後還是一戰後,分崩離析,大傢伙(國內各民族)各奔東西+搶分家產。

那麼,憑什麼你認為,漢末,唐末,明末的封建王朝,可以應對這百年來的叢林法則的國際社會,1848-1945?

最後,你為什麼單單把宋朝忘了呢?漢,唐,宋,明,前四大古典王朝,民國算第五個,可是你為什麼不提兩宋呢?我這個皇漢看不下去了,兩宋雖然慫逼,都是優待讀書人啊,這是民國才有的大學教授和大知識分子的風花雪月啊!!!

笑死個人,我皇漢黨有你這樣的知識面和邏輯觀點,遲早藥丸。。。


飛龍騎臉怎麼輸?詳細可自行閱讀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根本就是全方位碾壓,清半分機會都沒有。


推薦閱讀:

回望五四:寫在五四運動97周年之際

TAG: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鴉片戰爭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