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生活充滿惡意怎麼辦?

我高二,性格非常活潑開朗,成績也還過得去,但是最近突然覺得生活充滿了惡意。自從我記事起,我的父母就不在我身邊,我爸出國,我媽也去了外地,中間因為我奶奶他們離婚了,所以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我大姨家,後來小學跟著爺爺奶奶,小時候真的沒什麼媽媽的概念,甚至我媽有8年不在我身邊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我爸再婚生了兩個妹妹,我媽也再婚了生了一個弟弟。】爺爺奶奶家有很多表哥表妹表弟,玩的也很好,所以到我上高一為止我沒有覺得我哪裡比不上人家。上了高中,我才開始注意這些問題。正常父母離異不是跟著一方嗎?但是我跟著我爸,我爸不在家,平時都是和爺爺奶奶後媽一起生活,而且我爸沒什麼用,我是靠我爺爺的退休金養的。有時候會非常羨慕所有人,他們都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可能因為這個,我的交際能力不好,我和我同學都聊得來,但是我覺得我沒有一個玩得來的同學,甚至極度羨慕我的同桌,我的表妹【有爸有媽,交際能力好】,一直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我有的時候和我媽我小姨一起去逛街因為一個細節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然後就開始哭【.......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我會經常和我媽出去逛街什麼的,但是比較大一點的錢,我媽就會一直讓我向我爸要錢。我覺得很難受,覺得我媽根本不愛我。而且因為我從小我爸不在家,所以我對男性很恐懼,就是不敢和男生接觸的那種。我會一直胡思亂想,覺得我沒有朋友沒有人疼,但是這些問題我都不敢和別人講,老是把自己弄得很難過。但是對外還是很開朗的那種。簡直煩的想住在山洞裡。


一個人在家庭中感覺越安全,就越有可能勇敢地冒險去探索新事物。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稱為「依戀理論」,即童年期依戀類型的形成對長大後如何開展人生,在以後的人生中如何培養人際關係有較大的相關性。

具體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擁有與他們的需求相協調,能夠讀懂他們情緒的父母。長大後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主要表現在他們在與他人建立聯繫和解除聯繫方面非常自如。

迴避型依戀孩子的父母不能很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他們的孩子形成了認為自己必須照顧自己的內心模式,他們學會了不依賴他人。更大一些的時候,他們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會比同齡的孩子更加獨立與成熟。但他們內心忍受著更深層次的慢性焦慮,在社交中缺乏信心,不會主動與人發展親密關係。

矛盾型依戀的孩子父母往往喜怒無常,也就是表現為在孩子童年時期對他們的關心照顧表現為一種不穩定不持續的狀態。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從小沒感覺父母怎麼關心自己,但是自己又從其他方面(爺爺奶奶,同齡人)得到過關心與照顧。這樣類型的依戀是難以建立起穩定的工作模型的。就算處於危險的環境中,他們也不會像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那樣期望父母來解救自己。

更大一些,矛盾型依戀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威脅,所以會出現題主所說的覺得身邊充滿惡意這樣的情況。

因為題主的周圍的人際關係,主要是父母,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感覺不像同齡的孩子,能夠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關心,並且父母本身又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家庭。題主其實潛

意識就覺得自己處在複雜險惡的人際關係網中,所以會感到恐懼,感到威脅,即使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威脅。這種在潛意識裡構造現實的行為決定了我們將看到什麼,關注什麼,做什麼。

解決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遇到麻煩,學會求救。當覺得遇到困難,感到威脅時,向你覺得可以依靠的人,勇敢地說出來。是主動的,說出來。不要考慮太多,你只要想著說出來就好。他們給的回復可能不能很好地,甚至可能不能解決你所遇到的問題。但是你從他們那,能夠獲得一種被信任,被關心的感覺。這對你以後處理人際關係會有幫助的。只有你相信了自己過去被愛,將來被愛,你才會有能力去愛別人。才會有勇氣去面對更多未知,才會願意與他人建立聯繫並保持聯繫。

我跟外婆一起長大,小學時回到媽媽身邊,那個時候身邊多了個弟弟。從小媽媽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弟弟還小,你要讓著他。慢慢長大了,我發現自己會主動親近他人,會主動表達善意,剛認識的室友弄濕了被子不知道怎麼辦好,我會說要是你不介意,我們晚上一塊睡吧。同學生病了我會主動幫他帶一堆葯。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樣與他人保持聯繫。當覺得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比自己關係更好的朋友時,我往往會去交新的朋友,會慢慢淡漠以前的好朋友。還老是用三毛所說的:「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麼我不要了」這樣的話來自我安慰。

真正發生改變是在高二的一次化學考試,因為被老師誤認為幫助同學作弊,再三申辯,實在沒辦法才打電話給媽媽,其實打電話之前我就覺得她應該也會罵我一頓,讓我滾回家。卻沒想到她聽我說完之後只是說,你先回教室,媽媽一會來找你。那件事情之後我跟媽媽的關係緩和了很多,遇到事情也願意說給她聽,哪怕她不能幫上什麼忙,但是在說給她聽的過程中,我就覺得沒那麼害怕了。

不要壓抑自己的感情,不要覺得身邊人離開自己是是自己不夠好,不要用別的策略來應對沒有存在價值的感覺。每個人都需要安全與探索,我們需要感受到他人的關心與愛,所以我們需要走進外面的世界,我們需要向自己依戀的人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搖籃到墳墓,如果我們的人生由一系列或長或短的冒險組成,並且每一次我們都從所依戀的人提供的牢靠基礎出發,那我們就會無比快樂。


推薦閱讀:

卧室里適合養什麼樣的植物?
李白會不會是穿越者?
怎麼緩解假期綜合症?
在美國TOP顱底解剖教研室做屍頭解剖 | 周倩
上百名青少年自殘至死,只因這個死亡遊戲。

TAG:生活 | 積極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