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和宗教的異同是什麼?


謝提問者。很不錯的問題。

顯然,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科學和哲學的異同,宗教和哲學的異同,以及宗教和科學的異同。

一、科學和哲學

科學和哲學之間的關係: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學等這些科學類的可研究的東西與哲學的關係是什麼?

簡而言之,作為學科,科學和哲學都是具有系統性的(宗教理論也有系統性),而科學中的每一個具體學科研究的是經驗的問題(概括性的)哲學研究的是先天的問題(大部分是概括性的)。請注意,後半句話不是特別準確,因為數學研究的也是先天的問題(並且也有不少概括性的問題),但是數學和問題和哲學問題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好區分的,所以在此不作討論。

二、宗教和哲學

雖然我們看到宗教就會聯想到宗教學,並且它的確是一個哲學的分支。但是,就像動物學是生物學的子學科,動物卻不是學科而是一種存在(形式?)那樣,宗教不是一門學科(即便宗教也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宗教學才是一門學科,但是哲學和科學卻都是一門學科或者多門學科的統稱,這便是最大的區別。宗教本身的學術性僅僅體現在神學領域,但很不幸的是,大部分宗教人士不怎麼 care 神學。當然,在藏傳佛教裡面還保持著很好的論辯佛學話題的傳統。但是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佛教徒來說,佛學是不太重要的東西,就像對於大部分基督教徒來說,神學本身也不是特別重要那樣。

為了展開對宗教的討論,不妨先把宗教肢解一下。一種宗教有至少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它的宗教理論,一個是它的宗教儀式。我不確定是否還有別的部分,但是這二者缺一不可。一般人(教徒)注重的是宗教中的儀式部分,以及理論中的倫理規範部分,而很少真的去研究它的理論(比如說佛教中的佛學和禪宗以及基督教中的神學),就像是大多數人有科學常識(其實說他們有科學常識都不太準確,他們只是知道應該怎麼做罷了),而無科學素養那樣。而如果我們要討論它和哲學還有科學的關係,重點就應該放在理論部分。

一個宗教理論無疑有兩部分,對於經驗(後天)問題的論斷以及對於先天問題的論斷。其中前者和科學相關而後者和哲學相關(或者直接說就是哲學問題)。

出於專業原因,我想先拿宗教中的先天理論和哲學的關係開刀,因為這個問題討論起來也比較簡單。事實上,宗教中的神學部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都是哲學領域中很重要的話題,比如說上帝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解釋惡的存在,等等等等。就連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了解釋道德問題,都不得不求助於上帝。所以宗教中的很多概念,尤其是天堂地獄(或者輪迴)和上帝的概念,在哲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便現在不是那麼的重要,它們在哲學史上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畢竟在整個中世紀期間,哲學就是宗教的婢女。而在中國也差不過,如果將中國視作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的話,那麼儒教的思想毫無疑問也是一直服務於統治者的。(當然,儒教不是宗教。)

總而言之,宗教中那一部分牽扯到本體論、道德和價值判斷的理論,本身就是哲學的一部分。比如說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及其之後的若干個加強版,甚至包括哥德爾也做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雖然康德從一開始就反對本體論論證,但是毫無疑問這個東西為生活添加了不少樂趣啊。

但是,就此認為這兩者是相同的顯然是不公道的,宗教和哲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宗教強調(believing),而哲學強調澄清(clarification)和證成(justification)。當然,不可否認很多神學家,比如說奧古斯丁、安瑟倫、阿奎那同時都是傑出的哲學家,但是大部分神學家走得似乎都離哲學遠了一點,就像不是所有研究經驗問題的都是科學那樣,不是所有研究先驗問題的都是哲學。神學和哲學的區別,大概有點像是中醫和化學的區別,神學預設了一些本體的東西,並且和現在所謂的正統不太契合。也就是說,神學和哲學研究相似或者相同的問題,但是採用了不同的手段。

三、宗教和科學

然後是宗教和科學的關係。宗教和科學的分歧主要在經驗問題上。所謂經驗問題,是指那些可以通過經驗或者是觀察來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物種的起源,基督教就給出了一個和現代的進化生物學不相同的理論,再比如說地球的年齡,宗教和地球給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對比宗教和科學,可以發現宗教一開始也是試圖對世界上的各種現象做出解釋。

但是,要系統地給出一個科學和宗教的劃分卻是極為困難的,因為科學本身的標準就千差萬別。最極端的例子就是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它要求科學數據和科學理論都不應該將超自然力納入考察範圍內。而這種東西觀點從方法論的角度自然地將科學和宗教對立了起來,因為無論是西方的創世還是佛教的輪迴,都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超自然現象(超自然力、神、天使、惡魔)的調用。這種觀點和可以被視作是一種基本的自然無神論的觀點。而在這種觀點下,科學和宗教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的東西,並且同時科學也和任何一種原始迷信劃清了界限。當然,這些討論都僅限於經驗的領域,畢竟科學本身是不涉及哲學判斷的。

其實宗教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其中關於經驗世界的理論大多數是錯的或者是不被認可的,而恰恰正是在於它藉助了超自然力。如果你看過那篇《偽聖經 · 創世紀》([1])的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這樣說,顯然,它不是科學理論,但是,它也不是錯的,說它是宗教理論肯定也有不少基督教徒要吐槽我,大多數會認為這只是一種拿來搞笑的東西罷了。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思考一下它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認為這是一種基督教理論的變種也是未嘗不可的,即便不是基督教理論的變種,我們也可以將其視作一種類似於基督教的宗教理論。但是對比起科學,它同樣具有系統性,可證偽性,是通過經驗觀察、推斷和實驗得到的。但是它不是科學。為什麼它不是科學?因為它藉助了上帝的概念。或者說,它藉助了超自然力。【但是在之後的討論中,你會發現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理由,大爆炸這個事件本身,或者說宇宙起源這個事件,如果不藉助超自然力是不可能解決的。因為我們總會問兩個問題:如果這不是最初,那麼它之前是什麼?以及,如果這是最初,那麼是什麼使得它成為最初?】

並不是說宗教就和科學完全沒有共同點。宗教和科學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科學也是基於信,這個則要從休謨問題說起。所謂休謨問題,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歸納推理不保真。所以我們歸納出來的科學規律全部都是不必然為真的,即便各種定律在過去都成立,我們也不能保證它在未來也成立,這便是歸納推理最大的問題。也稱為了休謨不可知論的基石。所以,我們並不知道光速是恆定的,我們只是相信光速是恆定的;我們不知道封閉體系內必然熵增,我們只是相信如此;我們也不知道生物到底是神創的還是進化來的,我們同樣只是相信如此。除了歸納推理不保真,休謨還指出了另一點:因果是沒有辦法從本體意義上得到保證的,所以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斷言兩件事情之間是有因果關係,還是僅僅是每次都恰好如此。比如說我們會說運動的物體碰撞一個靜止的物體是靜止的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原因,但是我們不能確定這其中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原因,還是僅僅是每次你(我們)觀察的時候都是如此。因果意味著必然,但是我們從經驗歸納中或者從別的什麼中是得不到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即便兩個事件總是同時先後地發生,也不能說明這兩個事件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一個比較簡單(但不是太準確)的例子是,每次都先有閃電後有雷聲,但是前者不是後者的原因。

但是,科學的信是有實踐理性上的依據的,而宗教的信往往是基於認知偏誤。以宗教中的超自然力為例,大多數傳教者都只會宣傳某某信了我們這個,獲得了什麼什麼,或者什麼病好了,而不會同時作出統計學上的比較分析。但是宗教信徒肯定就不會滿意了,因為說到底科學的統計方法還是在科學主導了話語權之後得出的東西,我們說依賴於科學的統計方法是好的,而宗教沒有依賴這個,是不好的,頓時就會有一種循環論證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肯定不是說宗教和科學是相同的,畢竟科學信的只是方法論,而宗教信的,是內容本身。「波普爾為什麼說「人類所掌握的一切知識都不過是推測和假想」?」中最末提到的實用主義,可以看作是科學方法論的一個標準,排開理論物理學這種研究世界本質的學科不談,大多數科學都有著很強的應用目的,因此,實踐上的有效性也就稱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至於宗教中的預測,我可以這樣說:雖然 A 宗教給出了一個這樣的理論,但是我也可以假想一種 B 宗教理論,給出來的預測是完全相反的。而在不考慮科學方法的情況下,A 宗教和 B 宗教給出的預測是同等無價值的。因此我相信它和相信它的反面,在期望上是沒有區別的,因此,宗教理論本身是無源的。

然而,很多教徒會對於宗教信仰的無源性做出反駁。事實上也是這樣,宗教條例是有源的,比如說其中關於倫理學的規定,就有著實踐上的理由,一個允許無故殺人的社會和一個不允許這樣做的社會在穩定性上就有區別。同理,穆斯林不吃豬肉(或者說,相信「豬肉有害」這個事實判斷)也很有可能有實踐上的理由(穆斯林為什麼不吃豬肉?),甚至我們可以認為這種理由已經強到了一個進化論的層面上:不這樣做的民族在和外族抗爭的過程中被幹掉了。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當一些基本的條例被寫進宗教經典中的時候,我們得出這個條例的方式依賴的就是一種前科學的方式。然而宗教最後卻拋棄了這種方式,變為了對於教條本身的恪守。大概這就是兩者在處理經驗問題上的區別了。

至於超自然力,我想只能這樣說了:科學幾乎不使用超自然力,除非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宗教呢?其實我記得也有神學家說過類似的話: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將解決方法訴諸上帝,上帝不是這樣用的。但是毫無疑問,宗教裡面有很多用到了超自然力的地方,比如說末日審判、天堂地獄等等。這些部分雖然不是直接影響人類的經驗知識,但卻影響了人類的倫理行為,甚至有這樣一種觀點:就算宗教本身是錯的,宗教也是好的,因為受到神的約束的社會比起不受約束的社會更為穩定,因此,採用宗教作為統治綱領也有著實踐上的適當理由。並且,過於發達的科學和魔法無異,除了頂端的研究人員,就算是生產者,也未必能夠理解自己實際上在做什麼。

不得不承認,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接受科學知識,僅僅是因為科學家們說它是對的,我們很少能有自己去實驗驗證的能力和機會,就算有,繁忙的工作也會讓我們無暇顧及這些方面。相對地,這種專家構成的權威狀況,就和當初的大主教們主導宗教話語權類似,雖然科學家本身的知識是依賴於一整套體系得出的,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信科學和信宗教,或許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既然是權威說的,那我就姑且信了吧。這也正是為什麼偽科學的東西能夠在某些情況下忽然大行其道的原因。對於二手知識,人們的認知方式是很難有系統性的提升途徑的。就算科學內部構建了專門的評議體系,一個普通的個人卻沒有這樣的能力。一方面自然是文獻閱讀能力了,其次則是資料庫的接入許可權問題。再考慮到實際上每個人的時間經歷有限,如果有人樂意,完全可以花足夠多的錢操縱媒體,讓人相信(至少相信一段時間)相對論或者量子力學中有著及其嚴重的問題,或者讓人相信歌德巴赫猜想已經證明出來了,或者,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實際上是錯的。至於闢謠,大概就會像現在的輻射有害論一樣,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有人相信這個。我想吐槽的是什麼呢?就算科學再發展,人們和過去的認知模式依舊有著非同一般的相似點,尤其是在接受無關專業的二手資訊的時候。而這一點是科學本身救不了我們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人們在信科學的原因。

[1]《偽聖經 · 創世紀》鏈接: 諾亞的煩惱(一)

1:1 起初,神創造天地。

1:2 奇點是空虛混沌,一切物理定律都還不適用。

1: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他看光是好的,就把光速設定為299,792,458m/s,並讓之永遠不變,不因參照系的改變而改變。

1:4 神稱波長範圍在0.77~0.39微米之間的光為「可見」,稱這個區間以外的光為「不可見」。

1:5 有可見的,有不可見的,有光明,有黑暗,這是頭一日。

1:6 神說,水之間要有上下,就造出空氣來,將水分開了。

1:7 他把空氣設定為21%是氧,78%是氮,還有若干是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神稱50000米高度以下的對流層和平流層為天。這是第二日。

1:8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他將旱地的海岸線切割成可以互相彌補的形狀,又讓上面的地質特徵相似,以便讓人們認為大陸是漂移過的。

1:9他在水裡面加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以及很多其他化合物,神稱這種加過雜質的水為海。神看著是好的。

1:10他又造出不同質量的原油,將天然氣和原油混合在一起,又造出硬化變黑的石炭紀森林。他看這些資源是好的,就埋在地下和水下,又使之豐富。他還造出錳結核來放置於水底。這是第三日。

1:11 神又造出古代動物的化石。他又造出幾種將來會有的智慧生物祖先的原型,和他們應該會用的燧石埋在一起,以便讓他們以為進化論是正確的。神看這是好的。

1:12 神就將它們埋在地下,但埋得不太深。

1:13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除去香蕉。事就這樣成了。神看這好像太簡單了,就將其性能退化,並留下人類選擇改良的餘地,才看這是好的。這是第四日。

1: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太陽能。

1:15 他便造出各種基本粒子,並讓他們能夠彼此影響。神認為這過於簡單,世人必不存敬畏,於是又把它分成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四種基本力,並讓它們無法統一。

1:16 神又造了天體,稱恆星為大光,衛星為小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分別明暗,偶爾會有月食和日食,事就這樣成了。

1:17 神看著是好的。於是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五日。

1:18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有脊椎的和沒有脊椎的,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有腳和沒有腳的,有鰭和沒有鰭的,有爪和沒有爪的,以及其他;然後讓每個歸屬於不同的綱,目,科,屬,種。

1:19 神不知道鴨嘴獸應該歸從在哪一類,於是就把它偷偷藏在澳大利亞。

1:20 於是世界上生出豐富的物種,有脊椎的和沒有脊椎的,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有腳和沒有腳的,有鰭和沒有鰭的,有爪和沒有爪的,以及其他,從三葉蟲到雷龍。但神看恐龍太大了,就讓他們滅絕,將剩下的骨頭收集起來,做舊成化石,埋在地下,埋得不太深。

1:21 神預感到了碳-14紀年測定法,就改變這些東西的碳-14含量。

1:22 神最後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了男人,照著一本模特雜誌造了女人;又把他所厭惡的某個敵人的樣子醜化後,照著造了猴子和猩猩。

1:23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動物園裡各樣行動的活物。

1:24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馬鈴薯、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香蕉,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1:25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六日。

1:26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休息了。

1:27 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休假了。神覺得這樣不夠好,於是又賜福給第六日,並把它們合稱為「聖雙休日。」

1:28 創造天地的來歷,乃是這樣。


這三者其實代表了人類的三種不同思維模式,從而也導致了不同的世界觀。

從思維的出發點來說:

科學精神以物為本,從客觀出發,追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懷疑一切,直到其被證實。一個公式或一個定理一旦有一次被證偽就不可成立;

哲學精神是以人為本,從主觀出發,追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反覆的思辨中找到對問題合理的解釋;

宗教神學是以」神「為本,從」造世主「出發,追求人與神的統一。先相信神的存在,再尋找種種」神跡「來證明其存在,先以」神「的言論(實際上是創始人的言論)為經典,在此基礎上構造一套能夠自洽的思想體系。

從思維的基礎來說,主要區別在於:

科學是以數學推演為基礎,以實驗為驗證手段;

哲學是以邏輯推導為基礎,以辯論為驗證手段;

宗教中的神學是以精神信仰為基礎,以」神跡「為驗證手段。

最後佛學是一個另類,不同於西方的神學體系,他是宗教中的哲學,哲學中的宗教。


名詞簡釋

學:標題中的學是學問、學術、學說、知識、思想的泛稱,文中多用「知識體系」一詞。特指某一地區、某一時段,對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形成居於主導地位,對政治制度、道德標準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力的知識體系。四種學在本文中是獨立的概念,可以理解為沒有交集。尤其是哲學一詞,要避免概念擴大化。

巫學:以多元的人格化自然神為中心形成的知識體系。

神學:以人格化的唯一神為中心形成的知識體系。

哲學:以某個或某些社會人的思想為中心形成的知識體系。

科學:以描述客觀世界為中心形成的知識體系。

四「學」的歷史概述

世界陸地寬廣,其中歐亞大陸及北非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核心區。公元前三千多年,在西亞新月沃地誕生了最早的文明。以文字發明為基礎,人類開始形成可記載流傳的知識體系,從此踏上漫漫征程。沒有文字的時代可以暫時忽略不計,儘管這種風貌依然被當今世界零星地區的土著居民所保留。

就像個人的成長一樣,兒時註定幼稚,不存在跨越式發展的奇蹟。早期新月沃地、古埃及、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的知識體系都是巫學,充斥著原始崇拜、巫術、迷信、占卜等內容,並且分割散漫,系統性很差。正是因為有了長期的巫學積累,才能避免原地踏步,在不知不覺中為下一步發展做準備。

遵循歷史的傳承,如果以文化地理劃分,歐亞大陸及北非,由西向東,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區域:1歐洲,2西亞、中亞和北非,3南亞及東南亞,4東亞。在巫學時代,大家都有一個貌似相同的開始,但是其中有些方面卻差異極大。正是這些差異,導致後來的走向出現不同。

南亞印度在列國時代,出現沙門思潮,不過最終沒能衝出巫學的窠臼(在本文中,認為印度雖然有宗教,也有很多各類思想家,但是既無神學也無哲學,從其主流知識體系的演變來看,長期停滯於巫學時代)。在西亞強大的波斯帝國,瑣羅亞斯德教開始孕育以一神論為核心思想的神學,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亞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群芳爭艷,開始孕育哲學。歐洲的古希臘最為特殊,城邦制令人炫目,不僅孕育哲學,還閃出科學的火花(現在對古希臘,包括希臘化時代的哲學和科學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但當時社會仍然以巫學為主,可以參考神廟建築、祭祀活動等內容)。

最先跨進神學時代的是歐洲。4世紀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博採眾長異軍突起,宣揚信仰唯一的上帝,形成神學知識體系,逐漸替代巫學,並限制其它宗教,成為社會主流。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建伊斯蘭教,形成有別於基督教的神學,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廣泛傳播至西亞、中亞和北非地區。雖然佛教也是世界性宗教,經典無數,曾在歷史中某些地區被立為國教,但本文認為佛學所發揮的社會功能依然停留在巫學時代,所以不認同佛學是神學。

巫學是必經階段,不過之後的神學在中國卻被略過。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接從巫學跳到哲學。以大框架看,作為一個地域單元,東亞是最早擺脫巫學時代的地區。中國的哲學時代很漫長,綿延兩千多年,儒學之後依然不絕。歐洲進入哲學時代取代神學,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與中國略有不同,歐洲哲學譜系繁雜,似乎並無絕對強勢的派別,但是經過歸納不難發現,無論左中右,總體有一條人文色彩濃厚的主線。

15世紀大航海之後,開啟全球化浪潮。歐洲的知識體系漸趨強勢,尤其在工業革命後,呈現出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僅改變自身,也影響其它地區,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出現。

科學孕育於古希臘,誕生於文藝復興,曾長期委身於哲學。20世紀初科學在西方開始挑戰哲學的地位。而此時東亞的中國仍然固守哲學,鄰國日本則經過明治維新,率先脫亞入歐。伊斯蘭世界雖有個別國家覺醒,如土耳其凱末爾革命,但整體依然固守神學。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多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以印度為代表的巫學傳統依然穩固。時至今日,以全球為視角,不論原先是何種知識體系作為社會主流,現在都面臨科學的挑戰。即使在歐美髮達國家,同樣存在各種爭論。

常說世界處於動蕩之中,而知識體系的衝突就是絕佳標誌。對此有人痛苦,有人迷茫,有人樂觀。其實現在的新景象依然遵循歷史的老套路,人類社會又處於一個新舊知識體系的大過渡期,不過這次特別有新意。

以上是四學的簡單歷史描述,那麼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

進化的機制

首先必須明確,人類的知識體系是對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描述及總結,不能與生俱來,有一個從無到有,逐漸發展的過程,並且還會繼續發展下去。知識從少到多,體系從簡單到複雜,從分散到合併,再到統一和新創。並不能用各種知識體系的獨立性,來否認歷史及未來中彼此的相關性。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才出現了主流知識體系的選擇、爭論、替代。對此不妨借用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來理解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人類在社會狀態下的理性選擇。

生物的自然選擇是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人類除了面對自然環境,還要面對社會環境。為了提高社會運轉效率,人類會在自然條件、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商業分配、軍事安全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創建相應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一般在穩定統一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最高的管理效率,也就是支出最低的管理成本。為做到這點,當某一種政治制度在定型過程中,勢必會選擇某一種知識體系成為主流,進而服務於全社會。

如果沒有比較,制度的好壞無從說起,知識體系的優劣也無從判別,在停滯封閉的社會大都如此。但人類的發展和交流從未停止,漸變(量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只是突變(質變)更吸引眼球。以種群數量增長為指標,不難判斷,人類在政治制度和主流知識體系的選擇上,總體處於進步之中。還可以進一步量化到經濟總量、勞動生產率、財富分配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管理成本總量、單位管理成本等具體指標,也能得到同一判斷。

巫學時代的某一較大地區,沒有統一信仰,國家的概念非常初級。所謂的王朝帝國只能以軍事強硬手段擴張和維持,更多時候呈現出分割狀態,政治制度管理效率極低。如今在印度和南部非洲的某些地區仍存在這種現象。

神學以一神論為核心,信仰唯一的神,在精神層面力求統一。為提高行政效率,實現政教合一。雖然政令難以做到全覆蓋,但至少神的旨意可以傳達到位,進而實現分割地區的有效連接。如今伊斯蘭世界的很多國家還是如此,尤其在經濟落後的部落地區最為明顯。

哲學本身並不強調信仰統一,但這點在政治上卻經常被異化。哲學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是幫助建立和維持民族性國家,突出政治統一(不是極權概念)的重要性,力爭管理能力能夠從權力中心直達地方基層單位。如今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處於這種狀態。

科學的知識體系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是否已經成為主流,現在不好做出明確判斷,但是在有些方面已經確立了無可撼動的主流地位。如新技術研發、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醫療衛生等領域。而且越是發達國家,主流地位越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存在這樣一條歷史脈絡:社會發展,制度定型,選擇主流知識體系,社會再發展,制度改變,主流知識體系出現更替。也可以表述為,綜合技術水平決定生產水平,生產水平決定製度水平,制度水平決定主流知識體系水平。同時逆向影響也存在,但弱於正向影響。這只是最籠統的概括,具體情況要複雜得多。

另外還有不能忽視的地理條件因素。比如平原地區的單位管理成本要低于山地、草原、荒漠地區,所以會出現中國跳過神學,印度停留於巫學、伊斯蘭世界停留於神學的情況。而歐洲的地理條件更利於航海業、商業的發展,對催生和發展科學有重大影響。

不同知識體系的進步關係雖然明顯,但是社會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種差異和不平衡都長期存在。一個地區的政治制度只能是妥協的產物,難以做到最好,卻要力爭避免最壞,所選擇的主流知識體系也只能是妥協的產物。為了社會穩定,當主流知識體系地位穩固時,也會像政治上寬宏大量一樣,包容其它知識體系的存在,只是不經意間會「養虎成患」。

有妥協就有鬥爭。政治鬥爭的本質是利益之爭,所展現出的最高層面是知識體系之爭。歷史中的巫巫、神神、哲哲之爭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從巫學、神學、哲學、科學的鬥爭史來看,在主流知識體系受到威脅時,會採取壓制手段。例如當巫學是主流時,會壓制神學;當神學是主流時,不僅壓制巫學,還壓制哲學、科學;當哲學是主流時,會壓制巫學、神學,還會壓制科學。這種鬥爭往往伴隨著政治、軍事鬥爭,有時候難免血流成河。

如今科學已經躍躍欲試,人類再次面臨理性選擇。那麼科學何時才能成為主流?或者說科學與政治如何互動,形成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才會選擇科學?

進化的階段性結局

科學受到政治的青睞現在是常態。但不論是主動還是迫不得已的利用,科學遠還沒有達到成為社會主流知識體系的程度。由於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長期是去政治化的,所以能與政治聯姻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這與巫學、神學、哲學有本質不同,而它們可以說是為了政治才出現的。

長期遠離政治,首先源於科學的研究對象最早是自然,後來才加入社會內容。雖然科學的知識體系還在不斷完善之中,也存在各種不足,但是其理性、客觀性、標準化程度是巫學、神學、哲學無法相比的。這三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無本質差別,互補性很強,造成對三者的區分都存在嚴重的主觀判斷痕迹(例如本文,對三者的描述就難以做到精準和嚴謹)。它們不過是程度不同的神學(在中國的語境下統稱為「玄學」更恰當),可以分別貼上低級迷信、中級迷信、高級迷信的標籤。

如果僅限於知識體系的爭論,恐怕要落入無休止的口水戰。科學的強勢在於對技術的指導作用,儘管科學誕生的初衷與此無關。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技術進步,主流知識體系的地位和技術進步有直接關係。但是巫學、神學、哲學都只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對技術沒有直接的指導作用。科學雖然也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卻能反過來對技術進步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幾乎是一手創建了工業文明的基礎,從而取代農業文明,才有了今日的世界。這種情況與科學誕生之前的經驗型技術進步有天壤之別。除了技術,現在科學對社會其它方面的指導作用也越來越顯示出優勢,並且正在進行全方位滲透。正是由於科學的出現,改變了遊戲規則,才將此前技術、生產、制度、知識體系間的直線形雙向互動關係,進化成環形雙向互動,因此大大加速了社會發展。

科學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引發了全球新無神論運動的興起,目標之一就是要將科學知識體系確立為社會主流。所有阻礙這一目標的勢力,都將成為無神論者反對的對象,從學術爭論引向政治鬥爭已經不可避免。這不是以往的上下、左右之爭,而是真假之爭。因為對於科學而言,巫學、神學、哲學都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全球現在70多億人口,不同程度受惠於科學,但是掌握、理解、相信科學的人還是少數。難道科學要藉助政治勢力,依靠軍事霸權,搞幾場血雨腥風,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此判斷有點杞人憂天。對於因人口和資源矛盾產生的利益之爭,技術將在科學的指導下繼續發揮重大作用。一方面人類必將認識到地球不能承載更多的人口,會開始主動控制人口增長,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來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求得平衡。同時,互聯網技術大大降低科學教育和普及的成本,無神論者的隊伍將逐漸擴大。科學與政治的互動會更加頻繁,盡量做到爭論而不暴力。但是如果反對者借政治勢力以暴力攻擊科學,科學只能以暴制暴。

對真假的嚴格判定,造成科學不可能對政治做出妥協,只能是政治向科學靠攏。而科學自身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在指導技術對生產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最終將完成全球經濟的高度一體化,並幫助政治打破現有的國家概念。在人類追求高效政治制度的目標中,實現大統一、大民主。到那時,人們會發現,科學時代的統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道德等概念的現實情況,與巫學、神學、哲學時代會有重大差異。科學的主流知識體系地位將在全世界確立,並不斷穩固。巫學的占卜、神學的教條、哲學的思辨等等還會存在,不過已無關緊要。

上述過程儘管艱辛,但應該是唯一的正途。相比於歷史其它階段,不會過於緩慢,相反可能極為迅速。這種前景現在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其實在個別地區已經初露端倪。基於北歐諸國人口、資源、技術等綜合優勢,以及無神論者比例最高,極有可能率先進入科學時代,進而影響全球。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從巫學發端,到科學收尾。作為終結者,科學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一個小結,但這絕不是最終的結局。對於更為長久的未來,這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文 / 丁不二方舟(科學公園作者)】


相同點在於,三者都懷有可以把握這個世界的信仰。

不同點在於,三者去把握這個世界的途徑是不一樣的:

科學用假設檢驗去把握;

哲學用邏輯思辨去把握;

宗教用求拜禱告去把握。


科學可以被證偽,宗教不能。


引用周玄毅老師的一段微博,我很贊同:

「科學是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的最優解;

宗教是所有不可以解決的問題的最優解;

哲學不是任何問題的最優解,因為它只分析,不解決。」


宗教、哲學、科學

相同點:

1.它們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人有思維能力並且想思考。

2.它們最初目的都是獲得對世界(包括人自身)的認識,也就是確立三觀。

區別:

1.從它們為自身論證和辯護的基礎來看:a.宗教依靠的是信仰,而影響信仰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和道德,即宗教能給予人最直接的情感寄託,能給予社會道德規範。b.哲學依靠的是理性,在基本經驗常識的基礎上進行合邏輯的語言論證和體系構建。就算是經驗論哲學家也是依靠語言和邏輯構建體系,而不是做具體的物質實驗,最多也是做思想實驗。c.科學不僅依靠語言(自然語言、數學語言、甚至圖像語言,它們總稱為符號)和邏輯,還必須結合五官對現實的物質(各種粒子也算是物質)進行實驗、觀測。d.這三種方法都會達到最後的結果:使人相信一種大概的三觀。

2.從它們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來看:a.宗教撫慰靈魂確立三觀,為社會確立行為規範的同時還造成了從古至今的教派衝突。b.哲學撫慰靈魂確立三觀,為道德辯護也可能為墮落辯護,突出了人的理性尊嚴。c.科學撫慰靈魂確立三觀,也可以為道德辯護(比如,《上帝的迷思》用當代進化論為道德找到根基,科學也可以干宗教的活)。非常重要的一點,科學極大地促進了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也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和方式過精神生活。但是也留下人類可能自我毀滅的隱患,比如核戰爭。


科學:兩個鐵球從同一高度放下來會同時落地。因為地球引力提供的加速度相等,初速度為0,空氣阻力可以忽略,因此這兩個鐵球的運動軌跡相同,會同時落地。

哲學:世界是由發生的諸事實構成。而事實背後的規律,我們之可以唯像(通過定義物理量)的了解,規律本身卻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無法追問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一規律的意義。

宗教:是上帝設定了地球提供的引力加速度為g=9.8m/s^2

科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然要遇到很多諸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踐,通過科學我們可以預測、設計這些實踐。此外,科學研究可以滿足我們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好奇。

哲學也是有必要的。哲學是對普遍的知識形式的抽象,解釋我們創造知識的方法論的基礎。但哲學在今天幾乎是不能指導科學,大多數哲學研究是為了滿足哲學研究者的好奇心,通過概念的構造,給讀者以驚異和共鳴。但這種共鳴又是區別於文學和藝術的,是更為本質的理性抽象層面的共鳴。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個人覺得數學是一種哲學。

宗教也有必要。由於因果論是人思維的基礎(但因果論為什麼是人思維的基礎,在今天這個階段是哲學問題,但保不齊以後會變成科學問題),因此終極問題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因為學歷高低,知識多少而有所差別。宗教提供了一種對終極問題的解釋,是能夠令人寬慰的。但受制於歷史上認知的限制,很多宗教現有的理論漏洞百出,而又很難更正。當然,這對於信仰的人來說並無大礙。但對於不信的人來說,這些漏洞實在是太可笑,他們就必然要經常嘲笑這些漏洞,這會讓宗教信仰者的體驗很差。因此宗教還是要極力彌補這些漏洞為好。

歡迎批評。


如果科學要保持為科學本身,它恰恰不能成為信仰的對象,更不能成為盲目崇拜的對象。因為構成科學的一個最內在的本性就是懷疑精神;沒有懷疑精神,因而沒有問題意識,任何真正的科學活動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懷疑精神使科學在任何時候都承認自己給出的任何意義或原理都是相對的。否則,科學的任何進步都將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科學看作是人類理性的一種活動,那麼,它只不過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說是人類把握、理解生活-世界的維度之一。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是有限度的,或者說是有界限的。

人文科學並不只是一種概念體系,它同時是人類維護與追求自身存在的絕對性──絕對權利、絕對尊嚴、絕對意義──的存在方式。如果它僅僅是一種概念體系,因而僅僅是一種知識,那麼,它就不是人文科學,就如如果詩僅僅是由一些有嚴格意義的語詞的組合,那麼,壓根兒就不會有詩這種藝術存在。

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宗教信仰,就它們都追求概念之外的絕對意義而言,它們不同於數理科學。就其社會功能而言,人文科學甚至不是更接近數理科學,而是更接近信仰。在一些國家或民族裡,人文科學甚至成為宗教信仰的替代物發揮著作用,

以科學取代或否定宗教信仰,在根本上也蘊含著以數理科學取代人文科學。不管這是作為一種信念,還是作為一種實踐,它給人類帶來的消極後果並不亞於宗教侵害科學所帶來的後果。因為以科學取代人文-信仰,把道德-信仰問題交付給科學解決,不僅將瓦解、否定道德本身,而且將把人類的生活禁錮在功能性世界而封閉了向絕對的自在者領域開放的可能性,由此將不可避免地使人類的存在片面化、虛無化。

你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根基以後, 在流變不定的世界裡,我身在何處?何以安居?或者問:把茫然四顧的心靈安放在什麼地方,我們才能從大地上站立起來,並且頂天立地地撐開一片可以安居的天地?尋得「安心之所」的問題,也就是尋找能夠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擔當起來、支撐起來的力量與根基的問題。因它可靠,我們可以生活得安然和踏實;因它可靠,我們可以堅定地打開我們的希望和未來,因而可以生活得有信心、有力量。簡單說,因它可靠,我們的生活既能經受住苦難的重壓,也能經受起幸福的誘惑。

我們就明白命運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對即將到來的一切,就能坦然接受!

我們現在討論的【神】【上帝】,其實最大的分歧來源於漢語對於【神】【上帝】的詞義,沒有辦法實現清晰的準確的表達。

佛教在傳入漢地時候,還被認為是玄學的一個分支,漢地的佛學大師經歷300年,才基本上搞清楚佛教基本的思想。

西方的基督教聶斯托里派,在唐朝傳入漢地時候,被稱作景教,以為是佛教的一支,到唐代景教退出了中國,漢地還沒搞清景教的基本思想,不要說翻譯了。

近現代的歐洲基督教思想傳入中國漢地,時間不過200年,1.漢語語言表達的基本模式與歐洲語言表達模式,2.漢語的宗教思想與西方文化宗教思想,3.漢民族的民俗與歐洲的民俗,4.漢地的政治思想與歐洲的政治思想,中歐文化差異巨大,歐洲人不了解中國的祖先崇拜與倫理,中國人不了解歐洲人的【上帝崇拜】與基督教倫理。

漢語表達的【神】【上帝】的基本含義與內容,與歐洲語言【拉丁語,英語,德語,法語】表達的【神】【上帝】的基本含義與內容有著重大的不同。

21世紀的全球,已經是思想文化高度交流與融合在一起,但也是相互誤會更加嚴重的全球文化環境。對於【神】,全球的各民族有不同的表達,他們的思想範疇指向也許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在表達一個---【聖潔,理想境界,世界的源頭,日常生活的指導,幸福的情緒,共同的目標,善,公正等等】美好的東西。

對於【神】,中國人用可能是用【道,天道,道統,神仙,成仙,玉皇大帝,西方極樂世界,孫悟空,周文王,周武王,孔子,關公,諸葛亮,孫中山,漢武帝,唐太宗,宋太宗,宋太祖,李白,杜甫,曹操,司馬懿,朱元璋,朱棣,朱熹,王陽明,祖先,仁義禮智信,孝,地位,體面】等等詞語進行表達;

對於【神】,佛教徒用的詞語可能是用【佛,佛陀,菩薩,菩提,空性,妙有,真如,涅槃】等等詞語進行表達;

對於【神】,印度教徒可能用的詞語【梵,上梵,下梵,毗濕奴,濕婆,阿特曼,菩提,真我】等等;

對於【神】,斯蘭教徒可能用的是【阿拉,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定】等等詞語進行表達;

對於【神】,基督教可能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神,耶和華,聖徒,教父,教宗】等等詞語進行表達;

對於【神】,西方哲學家用【存在】【上帝】【神】【理念】【我思故我在】【絕對精神】【物自體】【精神】【本質】【本原】【普遍性】【先驗】等等詞語進行表達;

可以想像,用一個詞語【神】,是不能完全表達中國人,佛教徒,印度人,基督徒,西方哲學等等種族與思想學派,在對於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起源與最終目標的表達上能取得一致的認同。

我認為用漢語的【他者】表達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起源與最終目標方面,可以與全球的其他種族與思想學派,取得最大的一致認同,【他者】一詞有最大的外延範圍。

一種東西要能被稱為「智慧」,她至少要讓在這個世界上四顧茫然的人類能夠因她而得到信心、希望和安寧,不再終日惶惶而不知所往。對於這種智慧,人人都會心生愛意而嚮往之。 因此,就其起源上說,哲學就是一種通過追問智慧的問題來親證智慧的活動,從而使人能夠智慧地生活。

什麼樣的問題是智慧的問題?對於古希臘人來說,智慧的首要問題就是追問世界的「本源(始基)」問題。而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也就是追問變動世界中可靠和確定的根基的問題。在這個流變不定的世界裡,我們身在何處?何以安居?或者問:把茫然四顧的心靈安放在什麼地方,我們才能從大地上站立起來,並且頂天立地地撐開一片可以安居的天地?尋得「安心之所」的問題,也就是尋找能夠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擔當起來、支撐起來的力量與根基的問題。因它可靠,我們可以生活得安然和踏實;因它可靠,我們可以堅定地打開我們的希望和未來,因而可以生活得有信心、有力量。簡單說,因它可靠,我們的生活既能經受住苦難的重壓,也能經受起幸福的誘惑。

在哲學產生之前,希臘人與其他古代民族一樣,都生活在神話世界或原始宗教里,人與他人他物都是處在一種不確定的夢幻般的關係中。世界的本源問題的提出,就象一道光芒從人類的心靈世界划過,照亮了人與他物的明確界限,從而召喚了人類對自身身份的意識與追問──人在這個變幻不不定的世界上究竟處在什麼位置上?扮演著什麼角色?從根本上說,在本源問題里,一方面表明人類對紛繁變幻的現象事物持不信任、不滿足的態度;另一方面表明,人類相信透過這些現象事物可以找到使自身能夠立定其上的確定性與可靠性。

可以進一步說,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也就是探究絕對性的問題。本源問題的提出意味著開始了對絕對的意識與覺悟。而對本源的追問,實際上也隱含著對人自身的身份的覺悟與確認。因為人類之所以會去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在根本上是為了人本身的生活與存在尋找可以立身其上的可靠根基,以免在變幻不定的宇宙面前茫然失措或惶惶不可終日。

實際上,對本源的覺悟——不管這種覺悟是以思想的追問方式,還是以宗教的啟示方式來完成——都同時隱含著對人自身的身份的追問。回到本源而與本源共在,也就是人回到自身,即回到自己本來在的位置上。因而,回到自身在根本上也就是回到自在的自由存在:在自己的位置上持守著一切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對本源的追問與覺悟都或強或弱地召喚著對人的自由的覺悟。對本源的守護在根底上也是對自由的守護。因此,對本源,從而對絕對的追問和覺悟,在人類史上是一件最偉大的事件。因為它在根本上意味著人類開始了依靠一種自覺的精神(靈性)力量尋求自立與自由的漫長曆程。

人們之所以對這個世界的事物不滿足,是因為事物是有限的,而事物之所以是以有限物出現,恰恰是人們已經對事物作出某種規(限)定,任何有限物實際上都已是被自覺不自覺地規定為「是什麼」的事物。 如果一事物是否是它自身都沒有得到確定,那麼,對它的一切其他規定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斷定對它的規定是否就是對它的規定。 人們規定事物【為何物】,現代社會主要是科學方法來實現, 科學的發展卻及時而整齊劃一地影響到世界範圍內的人類生活。 也就是科學戰勝了【神學】,科學代替了【神學】。

由科學技術確立或開展出來的生活世界在不知不覺中被當作最真實最可靠的世界。因此,科學也就成了人類理解生活、把握世界的唯一的可靠方式。人類由此從對科學的依賴轉變成為對科學的信仰:人類的整個生活都被託付給了科學,科學成了給出生存意義的唯一源泉。

然而,如果科學要保持為科學本身,它恰恰不能成為信仰的對象,更不能成為盲目崇拜的對象。因為構成科學的一個最內在的本性就是懷疑精神;沒有懷疑精神,因而沒有問題意識,任何真正的科學活動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懷疑精神使科學在任何時候都承認自己給出的任何意義或原理都是相對的。否則,科學的任何進步都將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科學看作是人類理性的一種活動,那麼,它只不過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說是人類把握、理解生活-世界的維度之一。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是有限度的,或者說是有界限的。

科學所揭示出來的只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一個維度,而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我們的生活-世界要比科學所開顯出來的關係維度豐富和深奧,有科學永遠把握不了的其他維度。對於生活-世界裡的事物,我們不僅可以用概念(科學)方式去把握它,也可以用直觀方式去理解它。事物在概念中的顯現(意義)不能替它在直觀中的顯現(意義)。因此,就科學只是人類把握事物的維度之一而不是把握整體事物的唯一維度來說,科學的限度或界限是客觀的,是它作為人類理性的一種活動方式所固有的。

科學永遠把握不了的其他維度,就有哲學。哲學一方面要藉助於概念體系, 對於哲學來說,概念的嚴密演繹是一條把人們引到離本源儘可能近的地方的可靠道路, 。

開放體系與封閉體系之別就是哲學與科學之別。作為科學的概念體系都封閉於概念物,或者說以概念物為界限,而不尋求概念物以外的東西;對於科學來說,不存在概念物之外的東西,也就是說,在科學看來,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可在概念中被把握。 每個科學體系都試圖充當一個「大全」, 而忘卻了自己的陳述永遠只是關於關係物的知識, 而完全不可觸及【世界本源】【存在】【他者】。

科學知識體系的變化通常是革命性的,總是體現為一個體系取代另一個體系。 與科學相比,我們可以說,哲學是一種創造概念的活動,通過創造概念建立向【絕對者】【他者】開放的自由體系。

哲學開始於對「這個世界」的懷疑與不滿足。這種懷疑引導了哲學去追問「這個世界」的根據:如果這個世界就是它顯現的這樣,那麼,它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別樣?如果這個世界並不一定是它顯現的這樣,那麼它為什麼會顯現為這樣,而不顯現為別樣?這也就是這個世界的根據問題。

佛教說【萬法唯心】。 這個世界之所以顯現為這樣而不是別樣,是我們的自我意識的區別的看法造成的。中國人,佛教徒,印度人,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無神論者,西方哲學等等種族與思想學派,在對於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是有不同的認知的,大家的認知世界是不同的。

世界是不同的,是也只能是因為我們的理性本身,或者說,是也只能是我們的理性使這個世界顯現為這樣而不是別樣。中國人,佛教徒,印度人,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無神論者,西方哲學等等種族與思想學派,都是在理性中思維。因為這個世界只能在我們的理性意識中向我們顯現,並因而是「這個世界」。因此,對這個世界的根據的追問,在根本上就是對理性本身的追問,因而也就是對理性本身的反思。

如果說「這個世界」是一個以【絕對者】【他者】為基礎的領域,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概念世界, 哲學是從反思「這個世界」之根據而返回「另一個世界」,而宗教則是直接進入「另一個世界」,再到「這個世界」。 從最根本上說,反思是哲學與宗教之間的分水嶺。哲學是出於懷疑的反思而去追尋「這個世界」的根據和本源。

宗教不是靠理性的反思,而是靠理性的純粹直覺達到本源【絕對者】【他者】而與之共在。佛陀的【菩提之路】就是要與 【絕對者】【他者】在【修行的直覺】融合。 理性在直接的純粹意識中覺悟到本源而與之共在。

不管人們是從某種歷史事件或者自然天象,還是從神秘體驗中確立起這些法則、儀式,人們都有理由把它們看作是直接來自某種不可被把握-抓住的他者的指示。因此,對這些法則、儀式的遵循和踐行就能保障人們回到隱蔽的啟示-指示者身旁而與他共在,從而獲得某種力量。

唯科學主義主張必將導致一種結論:科學終將給出一個為我們所全知的世界,因而也就是一個可一覽無餘的、完全透明的、不再讓我們驚奇和困惑的世界。

【無神論】與【科學】永遠不可能使我們的生活-世界成為一個為我們所全知全能的世界。真實的生活世界既有我們所能知的功能性方面,也有永遠保其秘密而令我們敬畏、驚奇的非功能性方面。

我們要對世界與生活保持敬畏之心,抬頭三尺有神靈! 【無神論】與【科學】不可能使我們成為生活-世界的全知全能的【神人】。


都無法窮盡,科學你研究不到頭,宗教也研究不到頭(除非是那種現在即終點的宗教,比如禪宗),哲學你還是研究不到頭。

因為他們都無法窮盡,所以任何一個時代都僅僅是過程,那麼既然都是過程,這個過程之中就有很多分支,(這點無論科學、宗教、或者是哲學都會有),分支們掐架,然後勝的幾個分支就繼續分支下去,如此反覆幾代之後就出現許多問題:

一個是標準的改變。一代目前面可以說是沒有人,它的標準是靠自己不斷的摸索、靠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足夠智慧的腦袋瓜總結出來的,最終寫出一部非常nb的巨作,所以說一代目的標準是無,是他自己,當然也可說是整個世界。而二代目則不同了,因為他們前面有人啊,所以他們的標準就是結合一代目所定的標準和自己的經驗總結而成。然後就到了三代目,三代目那麼三代目就變成了結合一代目二代目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如此傳遞下去就出現了問題,前人在後代思想中的比例越占越多,而自己通過觀察所獲得經驗在自己的思想中越占越少。最終量變達到指標,路就很容跑偏了。你看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都有相對對應的黑暗時期。

二個是方法論的固化,無論是科學和宗教在它在方法論上大都是固化的,哲學可能還稍微好一些。那麼隨著研究學習的深入,他們相應的方法論就根深蒂固的植在人的頭腦里。那麼當你處理問題的時候,一旦這個事情用現有的方法解決不了,那麼就很有可能麻爪了,局限了人的思維。但也有好處,好處就是做類似的事情更快,效率更高,有人說這個世界是個效率至上的世界,那麼這就是非常好的結果(當然這點其實更多的限制在21世紀以前)。所以這個事情說危險不危險,說不危險也危險,就看你怎麼看了。

恩,先寫這些。



宗教決定多少靈魂得救,科學決定多大劑量會死


有一次在火車上和人聊天,對面的男孩說:宗教讓人類仰望神秘的蒼穹,科學使人類腳踩堅實的大地。在宗教和科學之間,存在一門學科叫哲學,有意思的是,這麼多年來二者都想把哲學納入己方陣營,始終未果。


1.科學屬於哲學。

哲學讓人保持懷疑,宗教讓人選擇相信

2.嚴格的說,宗教是哲學前期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分支,是某個哲學懷疑的固定。。最早的宗教與其同期的哲學理論無太大衝突,後來哲學繼續懷疑中邊確認邊更改,宗教卻不是。雖然宗教也隨著歷史偶有變動,但兩者特質不同,哲學的本質是從無到有,而宗教是從某個固定的「有」或刪或改。

兩者之間也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但是分歧會越來越大,徹底斷成兩個東西。


科學會說:我錯了。


看到很多抖機靈的回答,怒答一發

科學,宗教,哲學,在人類起初是不分家的,牛頓研究萬有引力,但是最後的生涯當中研究的是神學。

因為無論科學宗教哲學,在人類的發展當中,我們都是為了研究人類從哪裡來,然後要去哪裡。

看到很多抖機靈的答案,覺得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科學,哲學和宗教的意義。

尼采一開始研究的事數學,而之後轉而推翻自己的理論研究神學。因為科學當中總會有一些東西我們解釋不了,無比神奇,所以我們需要有某種東西告訴我們這是什麼。而這時,宗教就出現了,當我們看到本來知識體系當中沒有的東西的時候,我們畏懼,所以我們把那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稱作神靈。

阿西莫夫的小說《日暮》當中,千年的白晝過後,迎來了千年的黑夜。人們看到了滿天的繁星,面對人類科技不能解釋的東西,我們需要一個解釋,它怎麼來?要去往哪裡?我們為了補充我們知識的空白,所以要用宗教來填滿。

而哲學呢?答主認為,哲學就是智慧。科學在起初也是哲學的一部分,現在的很多學科都起源於哲學。比如說經濟學不斷的細化了邊沁的功利論。還有公平和效率的科學。

如今的哲學,和科學慢慢的分開,但是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法學當中,我們說到提出動議,拆分動議的方法,這些論證方法都來源於哲學。

還有很多科研方法也都起源於哲學,並在科學當中得到了細化,比如說循證醫學來源於我們對證據的認可和分級,還有統計學當中現在的貝葉斯學派,來源於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主觀先驗和後驗是不是不同呢?

所以,可以看到,科學學派當中,不同的假設把科學的流派分成了一個又一個,而哲學已經變成了科學的科學。

比如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經濟學當中,成為了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石。

哲學研究的三個主要基本點:

1。世界是什麼樣的?唯物還是唯心?

2。世界可不可以被認知?

3。世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擺明了,哲學要作為認識世界的基石存在。我們的研究,很多人可能沒有理解背後的假設。但是難以否認,科學研究都建立在哲學之上。

舉個小例子:如果說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都已經可以長生不老了,那麼現在的微觀經濟是不是可以改寫了呢?因為海德格爾就曾經定義過,萬物的價值是來源於我們時間的有限性。

再說說現代的宗教吧,上面我們說了宗教我們起初和哲學科學一樣,但是發展到近代,逐漸開始變化,有人說宗教是騙子,有人說宗教是為了統治存在,也有人說,宗教是華麗麗的唯心主義。但是今天的宗教,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哲學和科學,我們不斷的研究,都只能告訴我們世界時什麼樣的,哲學的最高級的部分,形而上的科學,研究世界的起源,而他們也就只能研究世界的起源了。而並不能告訴我們我們要去往哪裡。而科學呢?我們有人研究幸福,研究快樂,但是這些值得我們追求嗎?心理學不斷的研究不是覺得世界是物質的嗎?我們可以使用物質改變物質,那些意識都是虛妄,都可以改變。所有的物質都是而來物質而去。我們在科學當中找不到生存的依據,放到哲學當中,哲學只能告訴我們,意識和物質,物質第一,意識第二。那我們無論如何不都是在消磨自己的生命嗎?

有人說,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好,讓子孫後代變得更好。這是使命。。

聽到這裡,我已經明顯的聽到宗教的意味了,是誰給了你們這些目的?宗教,不一定我們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我們才是信仰宗教。文化本來就有宗教的性質,當我們對某些東西有足夠的信仰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有了宗教性。我們的人生也就有了意義。而也就只有當我們的人生有了意義和價值,哲學也好,科學也好,才能為我們服務,而不是用於消磨和揮霍我們的生命。

也正是有了宗教,我們才能夠正確的面對死亡,正確的面對人的出生,面對巨大的恐懼。

在醫療領域研究了這麼久,我也想最後再說說我的看法,醫生救不了我們的心靈,醫患關係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公正的看待死亡,很多人說用法律,用系統的方法,但是失去了宗教,人們覺得生是理所當然,死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可以操縱生死,畢竟認識物質。但是答主好像覺得哪裡不對呢?

------------------------------我是華麗分割線---------------------------

所以總結一下吧,在人類的起初,哲學,科學,宗教,都是為了人類了解世界,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而存在。但是之後,隨著科學的發展,三者逐漸分開,我們都是研究世界是什麼。而科學更加具體,哲學更加抽象和概括,而宗教由於不能夠適應現代文化的轉變,告訴人們,我們在哪裡,要去往哪裡。否則為什麼很多美國人,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明知道沒有神存在,卻還信仰基督呢?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