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是不是將「有情」修成「無情」?
不,眾生皆有情,所謂"無情"只不過是厭離娑婆心生極樂,他們知道一切都是因果,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學佛人都是大悲大願的。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養了一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佛教【有情 無情】是一個奧秘,與佛法的本質是一致的。
可以這樣表達
1.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不見有情滅
2.不起我想、有情想,
3.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
4.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 『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5.可以判定 漢地佛教強調【佛教可以渡眾生,救拔有情】的表述,是有嚴重缺陷的,因為【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何來【有情 無情】
6.可以判定 藏傳佛教強調【佛教徒一定有出離心,菩提心】的表述,是有嚴重缺陷的。因為【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何來【出離心,菩提心】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起我想、有情想、命者想、生者想、養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儒童想、作者想、使作者想、起者想、使起者想、受者想、使受者想、知者想、見者想故。所以者何?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彼既畢竟不生不滅,云何當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及得種種功德勝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情滅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空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遠離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不見有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法得佛授記,不見有法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不見有法嚴凈佛土,不見有法成熟有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作是念:『我得受記,定當作佛,若近受記。』不作是念:『我能嚴凈佛土。』不作是念:『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我認為,修行到一定地步,在外的五蘊就會展現出來,內在的七情六慾,才真正的出現,這時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就是把外在的有情修成修成無情了,有了真正的感知,才算入門。
關於這個問題,說是的有是的道理,說不是的有不是的道理,但都不見真性。
說佛教要修無情絕不算錯,但是佛教要修的不是你以為的無情。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無情,什麼是有情。
這裡有個故事。
有一個男人,幾乎每天辛苦工作二十幾個小時,得到的錢一大半給了老婆和孩子。
但是因為工作繁忙,他一年只能見老婆和孩子幾面,結果鄰里的人看到他老婆孩子總是不和丈夫在一起,就說男人忙工作,不顧家,是個無情的傢伙。
男人不是真的無情,而是周圍的人不理解他的「有情」,所以覺得他無情。
以自己的「有情」衡量別人,然後覺得別人有的有情,有的無情,這是因為自己的「有情」本來就有所欠缺。
如果能見一切情,解一切情,那麼世人所謂的「有情」和「無情」對你來說是如出一轍的,因為你都能見到他們有情的部分和無情的部分,而且都能理解,所以你眼裡也從此沒了有情和無情的區別。
因為得「情」一切境界圓滿,由此再無「情」中種種境界,這才是佛教所指的「無情」。
無情正是至情。
聲明:以下觀點僅個人感悟和觀點,拿經文來反駁我,我先認輸行不?不是有情,也並非無情,而是他倆後的中道不過修鍊上大家得先無情,才能體會到這種感受而且心經里指出:受不異空所以情本身就是虛妄,眾生從一開始就為有「情」過,只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情」
是有情到無情到有情。
情,本身就是三界內獨有的底下的產物,常人為情所困,所苦,所纏,所魔,苦苦相爭,造業一身。作為修者,不能執著於情,不論親情,友情,愛情。同化法,融於法中,超越它!
有情與無情,按照禪宗來講,首先否定了有無這個邏輯。就是說,否定了「非有即是無,非無即是有」。
在此基礎上,禪宗講,無情即是真如,所以大概可以理解為修行的方向是「無情」。但是,一切眾生本自是有情含靈之性,這個前提是你無論怎麼修也不能改變的事實,所以可以把佛性理解為絕對的不滅的有情,那麼,修行無情就是把「絕對的有情」之外的情執統統剝落,也許,唯一的結果就是體露真常吧。所以,不要害怕,不要擔心!多讀經論,融會貫通!或許是超越「有情」與「無情」的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西方的聖默之境與東方的大音希聲吧。
不是從有情修到無情,而是從小愛修到大愛。
簡單舉個例子,有一僧人見孤兒院孩子營養不良,親自去買了肉給孩子們吃,相比那些極端素食主義者來說,這胸懷不知道寬到哪裡去了。將「有」修到「無」。
沒必要講究那麼多。涅槃不一定,不涅槃好。佛也不一定比魔好。你順從內心的善,就是佛。你順從內心的惡,就是魔。善惡皆出自我心,我只需要隨心而行,明心見性,他日就是碰到釋迦摩尼、天魔,上帝,三清,撒旦………等漫天神佛。我也能平等視之。
佛無情嗎?
絕對不是。因為你說的「無情」很大程度上只是小乘的最終果位,也就是自己解脫,不管別人。但是這不能成佛,後面還有很多路要走。你就算成了阿羅漢,入了滅受想定,也只是了卻分段生死。自己解脫了,別人還沒有解脫,算不了真空!所以要發菩提心,自利也要利他。自己解脫了,也要拯救他人。這樣就不是你說的「無情」了。修定也需要四無量心嘛!慈悲喜舍!如果只求自己解脫,就無法修習菩薩道,也就成不了佛!
所以最後,佛的境界里沒有「有情」和「無情」之分,去除一切分別心。再佛祖眼裡都是一樣的,因緣果報,苦集滅道,都需要佛祖拯救!從局內人到局外人
佛教是把一個人的私情變成對眾生的慈悲,慈悲是覺有情,涅槃是煩惱的止息,常樂我凈
「菩薩」,即「菩提薩垂」,意為「覺悟有情」。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別被「無情」,「無想」之類的文字給障住了,那是誤解與歪道。如果對涅槃的理解把握不準,建議換個思路,去嘗試理解轉依,轉迷成悟、轉染成凈,轉識成智。
呂澂居士在《觀行與轉依》一文中說:
最後,略說觀行的結果「轉依」。這個範疇是在佛學發展的盛期即無著的時代,才用來替代「解脫」的。它更能積極地表示解脫的本質,並說明如何由基本上解決問題。錯辣,正真的佛法,你除了從中領悟智慧,更重要的是,懂得慈悲!不是簡簡單單的憐憫哦。。。
菩提薩埵,譯為覺悟有情,只是此情已化為慈悲心,非小情小愛。
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
涅槃就是找到了空性,在空性中產生的真正回答一般都不是經驗性認識,也就不是我們一般看這個詞的一般理解的意思。所以這裡的有情,無情,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有沒有情感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的無情是指「沒有慾望的互相牽制」,就事論事,關心你就是關心你,而不是在眼神中還期待對方有如何的回復。到時候他說什麼我再說……等等一連串的智力結果。應該是一種比較明朗的心態。
如果修成無情就是解脫,那豈不是土石就是佛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