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佛教的一些疑惑?

沒有善惡之分,因果相續。比如你殺了一隻魚 那你殺了這條魚所造成的業就會跟著你雖然不一定是輪迴魚吃了你但是也會對下一個輪迴所謂的你照成影響 影響不論大小。比如這條魚本來不該你來殺 那你殺了就會造成業 如果是它的因果造就而需要你殺了它 那麼它的業就終結了。所謂善惡之分,其實是讓你有一種戒。因為持戒能產生 定 和 慧,定和慧能讓你找到苦的根源無明。 無明造就輪迴,因為無明嘛所以你不知道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破壞因果關係從而造成了你的業的產生導致了你的輪迴里有這個業。那麼善和惡的區分就是實際上告訴你一切是有定數的,如果你執意偏離那麼就會產生後果,蝴蝶效應。如果你一直行善道那麼你這一次輪迴就沒有產生業因,你所承受的就是上一次甚至更久遠之前所產生的業,雖然不一定會在你這裡終結但是會慢慢減少,那麼下一次的輪迴你就會比現在過得好。就是這樣的一個理論。貪嗔痴疑慢這五個習氣就是業的構成。如果你選擇修行佛法那麼佛法裡面有一整套可以為你量身定製的理論方法讓你轉識成智從而達到即身成佛的一套理論和實證修行。怎麼樣達到樂那是說一種心境上的平和安樂,因為你通過修行可以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的接觸斷掉或者說控制在一個範圍里。不讓它升起,不讓它主導你,而是聽從你的內心。萬法唯心造。萬法可以理解為現象境界等等外界的一切。因為你所感知的一切都是通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傳達給你的,並不是你真正透過心來感知接觸看到觸摸到聞到聽到嘗到的,所以又說一切都是虛幻的。那麼你可能會想怎麼樣才能去感受接觸聞到聽到觸摸到嘗到真正的呢?這個時候你就要思考是不是連這六識都是假的。那如果連這六識都是假的了,還有什麼是真的嗎?有和無 但是無並不是空的 空也並不是沒有的,這又是一套balabalabala 因為你不斷的進行修行 修行就是體會觀察實證 簡單說就是思考 經過你的不斷思考,長時間後你的大腦開始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 那麼有可能就會引發出潛在的能力比如神通啊之類的。但也不是一定會有。因為你的大腦開發度比以前高了那麼可能你腦電波或者身體的接收發送頻率跟別人不一樣了你能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慢慢地你發現好多你認為真的都不是真的了都是虛幻的然後你就開始更深入去研究探索你接觸到的這個空。空裡面你之前擁有的感官都不在裡面都沒有,但是這個空又不是沒有但是它卻能產生有。就像是另一個次元空間緯度。到這裡就大概解釋完了一些答案。佛教不一定能讓你產生心理上的安慰,這是一個誤區。它只是個宗教體,不過或許可以讓你找到一些依附感或者依賴感 讓你一個人的時候能夠感覺到至少在難過迷惑不解的時候找一個暫時的避風港,雖然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什麼用但卻也是一種存在的意義。真正讓心裡找到安慰的是佛學思想和佛法修行。不但讓你心理上有所安慰,而且還能給你一些雞湯以便你在難過的時候可以麻痹自己。然而當你真正對佛學進行學習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確實能增進智慧,但是實際運用還是要靠你自己勇猛 精進 畢竟那是出離了世間 你是入世。那你在入世生活的時候佛學帶來給你的影響就是向善的,但不是叫你得過且過,什麼沒關係 好的 我都行。那是告訴你要內心平和不是佛系三連那幾句話。佛菩薩有智慧所以不動聲色遇事不驚不起波瀾,這是內證。因為有般若智慧所以心無罜礙 所以無有恐怖,然後面對生活困難你要有金剛杵一樣的德性無堅不摧堅固不壞。同時降伏魔障護持內心。金剛是佛部智慧生出來的寶部。佛部代表智慧菩薩部代表慈悲心寶部代表寶物就是器物工具來應對各種情況。那麼你通過這一段話,能夠學習到什麼了嗎 會不會對你產生向上進取心?還是只是一種心裡安慰呢(?˙ー˙?)

以上是透過你的問題所給出的回答,並不是全部概括。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的話我們就可以繼續延展下去。法無高下之分,道學 佛學 儒學等等一如是。那麼截取你所需要的部分來解答你的問題 這就是應機說法。其實在僧團剛成立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習的,因為根器不同也就是能接受理解的程度不同。世尊一開始所教之人皆為上乘根器之人。後來通通都證悟了,僧團擴大以後才開始的普渡眾生也就是人人普法。人人普法就成就了層次不齊因個人理解作為判教,其實這更容易導致了愚昧之上更愚昧加上各種環境因素更導致了種種亂相。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世尊說法的時候使用的是平民的語言。


善惡標準:一切戒律。戒律有順序。

常見的,十善業。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00 十善業道經

  No. 600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

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

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

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

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凈,一切皆

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

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

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

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

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

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

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

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

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

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

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

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

智。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

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凈、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

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

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凈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

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

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

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

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複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

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

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

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

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

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

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

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

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

諍。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

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

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

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

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

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

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

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四攝

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

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

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

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

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

等應勤修學!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

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

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十善業道經

解脫,我沒解脫,不懂。樂,不是麻醉,比如飲酒是麻醉,被禁止,五戒里不允許飲酒。

不 飲 酒 戒

●釋 名

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

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 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凈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 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 緣

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 二、酒想。 

三、有飲心。

四、無重病因緣。

五、入口咽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輕 重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凈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

註: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開 遮

開緣有二:

一、病時遍以諸葯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

◎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

◎戒酒

一、神志清明,恬靜安寧。 

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對 治

修明慧行

觀察思惟飲酒過患:

一、資財散失,福德漸減。 

二、諸根暗昧,智慧退失。

三、現多疾病,飲食減少。

四、增長嗔心,斗諍殺害。

五、淫慾熾盛,諸欲隨增。

六、多失禮貌,形不隱秘。

七、泄漏秘密,事業不成。

八、毀辱父母,不敬師長。

九、父母不喜,眷屬嫌棄。

十、不敬三寶,破齋犯戒。

十一、身心散亂,遠離靜定。

十二、違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遠,惡人相親。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憂苦。

十五、曠廢光陰,惡習難改。

十六、身壞命終,死墮地獄。


「苦樂只是心理感受,那所謂「離苦得樂」是改變令人覺得苦的事實,還是改變心態,像阿Q般自我安慰?」

佛法無善無惡,哪來標準?

其他點「哲學豬」已經答得很清楚了。我就針對這個問題答就好。

「改變事實」跟「改變心態」是分開的兩件事。

1.抱著痛苦的心態改變事實

2.抱著快樂的心態改變事實

既然都是改變事實,那為何不選擇用快樂的心態?

選擇用痛苦的心態的人才阿Q吧?

很多事我們即使盡力了,也無法改變。

既然盡力了也無法改變,那為何不選擇用快樂的心態面對?選擇用痛苦的心態的人才阿Q吧?

例如自己的漢堡掉地上了,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那就想想「沒吃也好,順便減肥」或是撿起來吃「不乾不淨 吃了沒病,訓練免疫力」,這樣不就釋懷了?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情況下是要怎麼快樂得起來啦!這就要看你「找好處」(安慰自己)的能力了。在離相的境界,連好處都不用找,只有內心的寧靜。但這境界太高,有「找好處」的能力的人就已經很強了。只會痛苦的人才阿Q吧?

佛法不是心理安慰,他不是說真的著火了,叫你安慰自己火沒燒到你。佛法是告訴你所有痛苦都是「你的幻覺」,那個火是虛假的,叫你從那個幻覺中解脫。


可能,斷惡修善是一種積累吧。

你看天上下雨,他是不會滋潤無根之草的。為什麼,沒有根吸收不了

斷惡修善,就是這原因了。


您好!

第一個問題

佛教的善惡標準和世間的善惡標準有很大的差別,不可一概而論,即便是佛教內部所抉擇的善惡對不同根器的眾生也有一些差異。另外在佛教眼裡善惡並不僅限於一種人文觀念而有其更高的意義。(從究竟的法義來說善和究竟的真理無二無別,也就是說如果體悟了最究竟的善也就同時證悟了最究竟的真理,同樣如果證悟究竟善法自然具足。)

首先對比世間善惡(此處為方便對比泛指非佛教的所有善惡觀念)和佛教的善惡。世間善惡標準通常以人為本,比如幫助人是善,損害他人是惡。對於有些宗教而言善惡還包括對自己教義的服從或違背等,也存在部分反人道的邪教甚至認為殺人和殺害其他生命是善,總知對善的評定各異。對於不同思想主導的團體會有各自的標準。但這裡還需提一點就是很多人受唯物論的影響會下意識認為善惡只屬於人文範疇,是一種社會文化,跟真理不想關係。其實並非如此,比如佛教對善惡的判定並非只停留於一種人文文化。在諸多教言中對善惡有多種表述方式,但主要的核心觀是因果。即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也就是從因果上講如果一個行為所造的因在未來果報成熟時是一個美好的結果,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善的,反之即是惡。而對於判定因果的問題,佛是禁止討論的,因為因果唯獨佛的智慧才能完全照見,而凡夫人和未達圓滿的聖者都沒有能力完全了知,所以討論會有過失。比如說,如果某人做了某事a,在佛經沒有記載的情況下我們憑自己的感覺或是分析說將來的果就是b,這是不允許的,屬於打妄語。但是佛經記載的,可以依靠教正判斷,比如佛云:「殺生得短命報」。我們可以依此推斷如果殺生了,將來的果報是短命。但佛經中並不能記錄世間所有的行為果報,但佛告訴我們一個大的觀念,即是利他則會得善果,害他則會得惡果。這裡的他包含所有的眾生,並非只是人類。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討論善惡的標準。與此對比於世間的善惡會發現,首先佛教的善惡具有相對的絕對性,就是說無論時代變遷、文化差異,因果律不變善惡標準不變。再者所緣更廣,比如善不是單純針對人類,而是包含一切生命的利他主義。比如世間人殺老鼠可能被判定是對的,但是從佛教角度來說是惡的,這並非是佛教的教條約束,而是因果律的法則,就如手觸火會燒傷,這是鐵律。總結來看,佛教的善惡是遵循事實規律的,並非佛或宗教行為的評判標準。也正基於此我們可以根據這個規律去得到我們想得到的,是人天的暫時安樂還是寂滅的小乘果位乃至究竟的佛果。佛次第完整的宣講了所有關於此的因果關係及行持方法。

第二個問題

什麼是快樂?也有人會認為每個人對快樂的標準不同,比如有好詩歌茶曲,有好棍棒刀槍。的確在在意樂上人與人存在差距,甚至有人的快樂在別人看了可能是折磨。再加上一些另類的文化因素,比如「哥特一族」會嘗試在痛苦中去體味一種滿足。包括現在很多青年會嘗試自我摧殘尋求痛苦,所謂痛並快樂著,所謂的行為藝術等。但是對於把活人放在油鍋里炸這樣的痛苦似乎沒人會主動追求並以此為樂。

那麼佛教如何詮釋苦的呢?佛初轉法輪宣講了四聖諦,即四條真理,第一條就是苦諦,也就是說輪迴皆苦。為何?輪迴無量支分苦,但佛將其歸納為三苦、八苦等。三苦從大的角度對所有的痛苦進行概括,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苦上加苦,是從苦的本性上安立的。比如期末考試剛掛科女朋友又要鬧分手,感冒正發燒又被老闆扣掉獎金等等。壞苦是從樂的角度去安立的。佛教並不反對暫時的快樂,比如在炎熱的夏天感受一絲涼風的清爽,長假里盡情的遠足旅行,發現你暗戀的人也正暗戀著你等等的快樂並不否認,但是無常的緣故快樂終將逝去,所以從失去快樂的角度去安立變苦。比如喝完冷飲卻犯了腸炎,旅行里最嗨的時候突然發現護照沒了,有情人卻被父母強行拆散......任何快樂都會突然失去變成痛苦,乃至失去容顏,或生命突然中止等,沒有常相伴隨的快樂,所以安立為苦。行苦是從苦因的角度去安立的,一切法遷流無常,因果造作,所以所行之事必引發後果。比如造惡業最後成熟惡果,若墮入三惡趣,其苦遠勝人間,求出無期。如是縱觀以上三苦,含攝世間一切,深入思維會發現,整個輪迴都是苦的自性,毫無安樂可言,欲求快樂,唯獨擺脫這個範疇,那就是解脫。(解脫的利益佛經中亦大篇幅有所宣說。)

最後佛教有安慰鼓勵的成分,但主要是為解決問題,解決苦的問題,達成暫時或究竟安樂的問題。即便是普通的世俗生活也可以通過正確的方式獲得暫時的美好結果。即便不信仰佛教,違背了事實的規律,也會事與願違的,所以佛教是開顯了正確的道路望引領眾生獲得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佛典中不但有該怎樣理財、經商、處理夫妻感情等這樣的生活問題的解決方法,更有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爵士貓回復孫嘉鴻 (作者)剛剛

南傳佛教的破除我執之法,確實清晰。北傳佛教初期也說破除我執法執,但是到了中後期,北傳佛教在漢地把【我執】演化為【真我】,【法執】演化為咒語佛號。北傳佛教在漢地,把成熟般若學唯識學基本上丟棄了。21世紀的漢傳佛教在大眾階層已是中國漢族的民間信仰罷了。21世紀漢地只有佛學研究,已無【佛陀本意的佛教】矣。我也只是在研習佛陀之佛學。

在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正解的前提下,談論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是無任何意義的。

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非佛教徒只會誤解與曲解。

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正解的學佛之人,也只會把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理解為迂腐與可笑,

佛教的善惡,建立於你的正知正見正解的基礎上。你給一個人金錢,你可能在作惡,因為這人是準備殺人,你的錢他正好買殺人的兇器!你拿走一個人的金錢,你可能在作善,因為這人是用錢買毒品,你拿走他的錢,他就無法吸毒了!佛教不是愚笨之人的佛教,佛學是智慧的佛學!

------------------- ------------------------- --------------------------

比如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八 初分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之一

的理解,就是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的最好表達。

請讀經。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漸次東行至一大城,寬廣嚴凈,多諸人眾,安隱豐樂。常啼菩薩入市肆中,處處巡環,高聲唱曰:『我今自賣!誰欲買人?我今自賣!誰欲買人?』

「是時,惡魔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常啼菩薩愛重法故欲自賣身,謂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因斯當得如理請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謂作是問:「云何菩薩方便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問已,法涌菩薩當為宣說甚深法要,令得多聞猶如大海,魔及眷屬所不能壞,漸能圓滿一切功德,因斯饒益諸有情類,令得無上正等菩提。彼復能令諸有情類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展轉相承,空我境界。我當方便隱蔽其聲,令此城中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咸不能聞。』唯除城中一長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

常啼菩薩由是因緣,經於久時賣身不售,愁憂苦惱在一處立,涕淚而言:『我有何罪?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雖自賣身,而無買者?』

時,天帝釋見已念言:『此善男子,以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愛重法故,自賣其身。我當試之,為實慕法?為懷諂詐,誑惑世間?』如是念已,即自化作少婆羅門,詣常啼所,問言:『男子,汝今何緣佇立悲涕,愁憂不樂?』

  「常啼菩薩答言:『儒童,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欲自賣身,遍此城中,無相問者。自惟薄福,住此憂悲。

「時,婆羅門語常啼曰:『我於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須人血、人髓、人心,頗能賣不?』

  「常啼菩薩聞已念言:『我於今者定獲勝利。所以者何?彼欲買者,我皆具有。由斯價值,當得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令我具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時,歡喜踴躍,以柔軟語報婆羅門:『仁所買者,我悉能賣。』

  「婆羅門言:『須幾價值?』

  「常啼報曰:『隨意相酬。』

  「爾時,常啼作是語已,即伸右手執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復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與婆羅門;復趣牆邊,欲剖心出。

有長者女處於高閣,先見常啼揚聲自賣,後時復見自害其身,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問之。』念已下閣,到常啼所,作是問言:『汝何因緣,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

  「常啼報曰:『姊不知耶?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先自賣身,無相買者,今賣三事與婆羅門。』

  「長者女言:『汝今自賣身血、心、髓,欲持價值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當獲何等功德勝利?』

「常啼答言:『法涌菩薩於甚深法已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已,如說修行,成熟有情,嚴凈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常光一尋,餘光無量,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五凈眼、六神通、不可思議清凈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無障智見、無上智見,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足一切無上法寶,分布施與一切有情,與諸有情作所依止。我捨身命為供養彼,當獲此等功德勝利。』

  「時,長者女聞說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佛法,歡喜踴躍,身毛皆豎,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所說第一廣大,最勝微妙,甚為希有!為獲如是一一佛法,尚應棄捨如殑伽沙所重身命,況唯舍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則能利樂一切有情。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多有珍財,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大士今應勿復自害,所須供具盡當相與。所謂金銀、吠琉璃寶、頗胝迦寶、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虎珀,及余無量異類珍財,華香、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車乘、衣服,並余種種上妙供具,可持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唯願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俱時瞻仰,共植善根,為得所說諸佛法故。』

「時,天帝釋即複本形,在常啼前,曲躬而立,贊言:『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過去諸佛為菩薩時亦如大士,以堅固願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請問菩薩所學、所乘、所行、所作心無厭倦,成熟有情,嚴凈佛土,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大士當知,我實不用人血、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以酬輕觸損惱之愆。』

  「常啼報言:『我本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

「時,天帝釋赧然有愧,白常啼言:『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自在能與斯願。大士,今應除無上覺,更求余願,我當與之。』

  「常啼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所願,頗能惠不?』

  「時,天帝釋倍復生慚,白常啼言:『我於此願亦不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用斯願不?』

  「常啼報言:『如是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啟告十方諸佛,發誠諦言:「今自賣身,實為慕法,不懷諂詐誑惑世間,由此因緣,定於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者,令我身形平復如故。」此言未訖,自能令我平復如故,豈假天威?』

  「天帝釋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議!菩薩至誠,何事不辦?然由我故損大士身,唯願慈悲,許辦斯事。』

「常啼菩薩便告彼言:『既爾殷勤,當隨汝意。』

  「時,天帝釋即現天威,令常啼身平復如故,乃至不見少分瘡痕,形貌端嚴過於往日,愧謝右繞,忽然不現。

---------------------- -----------------------

對上述經文,非佛教徒,看到了佛教的【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殘酷與血腥。這就是惡!

沒有正知正見正解的佛教徒,看到了學佛成佛需要【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的行為,才可取得正法!這就是善!

錯!錯!錯!

經文就是佛法的比喻手法的宣講形式,用比喻表達只有在【無我】的前提,達到【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的境界,了達生死,才可見得正法!

比喻法中,有魔鬼的魔法,有天帝的化身與法術,以及天帝對佛法的崇拜!

你理解了嗎!?

佛教的善惡觀是怎樣的了嗎?


1,「善、惡、無記」,並稱三性,是被分在有為法里的,而有為法的特點是什麼?是「無常」,是會變的,不存在絕對的善與惡,它們不過是在特定的因緣里呈現出的現象罷了。

2,樂是什麼?離苦即樂,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即得樂。


謝邀。

佛教當然是有善惡倫理標準的,否則為何制戒?以何制戒?佛教的宗旨是脫苦,所謂苦就是主觀觀念和慾望和現實生活產生衝突,使人感受到痛苦煩惱。這種衝突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所以導致這類衝突的產生、激化的誘因為之惡,反之,能導致衝突的預防和消解的為善。而世人的善惡觀往往是從實踐總結因緣合和而成。並不存在絕對正義,正如題主所言,有些觀念甚至完全對立,許多錯誤的觀念甚至成了製造、激化衝突的根源。佛陀的教法正是要人們放下這些緣生的執念,尋求衝突的湮滅,並以正法為指導重新構建倫理體系。

佛陀說教人生本是苦,是指對無明眾生而言人生苦是常態,是根本。原因在於人的慾望是沒有窮盡的,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與人之間也總會有發生觀念和財物占有權的衝突。而當你的觀念和現實產生衝突,你要麼改變現實;要麼改變觀念,改變現實你總有能力不及的時候,改變觀念才是終究的脫苦之道。這和阿Q法還是不一樣,區別在於:佛法是建立在可證得的正確的基礎命題——緣起無常無我之上,而阿Q法的基礎命題——他是我兒子是錯誤的。

佛教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提供思想心裡指導;另一方面指導社會形成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成為一種文化教化傳承。


這倆問題還真是有代表性呀,我自己也問過我的老師。

1.經典就不引用了啊,佛經你肯定看過不少了。道理上不明白的時候看經就是容易糊塗,因為內心隱藏的習氣和觀念比思維道理要固執得多。

2.佛教所說善惡,與普通人所說善惡一樣,並無標準。佛教也沒有自己定出一個特別的善惡標準。

3.佛陀看待人的所有情緒、習氣、觀念、理論...都像慈母看待孩子,覺得應該幫幫他們,不要再繼續迷失在輪迴里。

4.佛教並沒有認為「一切」皆苦,說的是「有生皆苦」。這裡不是咬文嚼字,因為佛經里的一字一句,都有準確含義,差一個字意義就謬以千里。不然每一部經幹嘛都需要幾十幾百部的先賢來做註解?


認妄為真一切皆苦,離欲明心諸法皆樂

苦與樂並非絕對,而在於心中是否牽掛執著

「苦集滅道」四聖諦明確表示,轉化苦樂全在心念之間,執著求取的有欲之心即是苦因,離欲清凈的本真之心即是滅苦的因。

諸苦既滅,是為極樂


執假為真是苦,勘破虛妄為樂。

有助於離苦得樂的是善,反之為惡。


不是高人,試著答答,您參考。

善惡:

佛陀不說善惡。

釋家對世界的認知,有些基本概念,比如「業力」,比如「因果」,考慮善惡觀由此入手比較好。

業力嘛,凡有所做,皆留痕迹(個人表述,不完整。可以去了解了解末那識、阿賴耶識之類,系統學習推薦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

因果嘛,既肇其因,必承其果。

了解了這倆概念,那麼善惡就很簡單了:

異日如何受,今日如何做!

既然甘願做,那就甘願受好啰!

所以善惡標準出來了,您想加諸於己的,那就是善,您之不欲不堪承受的,那當然就是惡了。

眾生皆自以為有「我」,既然有我,由業果報故,今時造作種種,異日總歸會加諸己身,那自然趣向事物好的一面,也就是善了。

或許可以更簡單的表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此拉開,佛陀慈悲,還真不太說什麼詳細的善惡規定來禁錮您,如果非要說的有的話,趣向解脫就是善,反之則惡。

何以故?

趣向解脫自然深明因果業報,明果報當然視他如已、視已如他,己心他心,均為一體,由是發心:無緣同慈,同體大悲。這也就是世尊教導的平等大慧了,到了這一步,那還需要談什麼善惡,塵俗中所謂善惡觀太膚淺了。

明顯的例子:同性行為。

所以套句過時的話:與時俱進!

再說一句,善惡只在己心,只在於已,僅在於己!

至於苦樂嘛

「吾之大患,為吾有身」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既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凡夫以假作真,妄執於「我」,卻不知本就是苦的一切,那又來的樂可言呢?

隔壁金三被稱為最成功八○後,以世俗標準論:坐擁一國,至高無上,操弄千萬人於手,還要怎麼樂?但其實群猴簇擁,日日演戲,利刃懸頭,盡日惶惶,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身處無間

可憐哪!

皆苦!!!


推薦閱讀:

你見過信佛的人,做出最荒謬的事情是什麼?
去除內心當中對某些既定眾生的分別執著
為什麼很多歌手到最後都要帶點佛性的味道?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那又何來改變命運?難道能說是命中注定改變命運?

TAG: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