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和其精英的思維方式在英才制度下有著怎麼樣的特點?

新加坡政府引以為傲的英才制度Meritocracy和精英制度elitism真的培養了具有深度思考,批判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的新加坡人嗎? 現實中的新加坡人和那些來自文化沉澱豐厚的國家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它們的思維方式,在廣度和深度,並且邏輯性上是否與他們的學科能力同樣出色?是否帶有足夠的社會人文關懷?

之前問題里對深度思考的定義 : 這裡想引用@梁州暮的定義 : 針對某一課題(知識領域,專業)縱深的挖掘,從表層現象能夠一層一層剖析下去,直到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與內核。這種思考能力不僅僅包括人文科學對人與社會的認識與反思,也同樣包括數理學科對於知識的深層解析(能夠舉一反三等等)


可恥地匿了。這個回答基於個人印象所以主觀性比較強沒有代表性。想到點答點。

1.我覺得新加坡人很大的一個特色是注重實用性,這個跟島國本身很多限制有關,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號召大家學中文學母語,因為很喜歡中華文化和各族文化?不是只是為了看似平等以及說不定以後旅遊業商業的機會更大。

鼓勵發展藝術?哦可能只是覺得陶冶情操逼格高。

2.Meritocracy未嘗沒有促成功利主義。

這邊初院的學生大部分選擇的課程是數理化加經濟……明顯重理重利啊笑。

3.說真的在我跟很多新加坡人(暫時只限於學生)的交流中……思維的深度的確不敢恭維。看事情往往只能看到最表面的聯繫。

而老一輩的人中很多人也為這個國家目前取得的成就洋洋自得。

過得好就可以了阿,體面就可以了阿,國際名聲好錢賺得多就可以了阿。

4.另外一個感受是,這是一個卡在中西方文化中間的國家。

也就是,中不中,西不西的。哪一面都只是一半一半。

沒有根,只是很隨波逐流的生命力。

5.李光耀的前瞻性和才能對新加坡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所以他們在學校教育里很強調領導才能的培養,以及,呃,和愛國主義教育很類似的東西……

然而這些東西搞久了就容易成為口號和形式。領導的能力可以系統的培養,但說真的,領導之才不是隨隨便便哪個人就有。

然後是很強調個人一定要為社會做貢獻,SG50彷彿都還在隱約提醒大家大家不努力接棒的話新加坡可能藥丸喲。

還是在不斷強調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和他獲取社會認可的重要性。

6.新加坡教育里的確有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部分,比如GPKI.但邏輯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至少我的學校在這方面略呵呵。在注重實用,注重考試成績的大方向下,學生們還是被引導著要產出答案,而不是有價值的思維。但不能否認在我看過的RI作文里寫作能力和知識量還有議論方法都很厲害的大神還是很多的……然而問題又出現了這是精英教育的成果並不普及。

7.有一些留美回來的學長學姐(新加坡人)表示……a star做research的人都好死板哈哈哈哈。不是親身體驗不予評論。

8.答主本身在坡也學了一門文科,比起歷史地理這種好歹也是有些實用性的……我學了英文文學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因為教課老師比較嗨,課堂氣氛比較自由,然而深刻思考……sigh.

以及不知道有沒有在坡學art的小夥伴來解答一下。為什麼我覺得每個有AEP的學校擺出來的那些畫畫風都很相似?並不了解繪畫,只是覺得色彩選擇和取材一些方面比較類似。妄言了,求教。

最後,只能說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新加坡,但新加坡這種現象比較明顯。


別贊了,題主的標題太具有迷惑性了,後來加了描述好點了。

--------------------------------------------------------------------------------------------------------------------------

這問題跟「河南人都是騙子嗎?」「新疆人都是小偷嗎?""四川人都是矮子嗎?」「上海人都排外嗎?」有多大區別?


一個小國僅50年就搞出這麼高的人均GDP,這個國家能深度思考的人再少,其能量也是巨大的。平民?讀過李光耀的書的人都知道,平民是什麼。

在新加坡,大部分人不需要「深度思考」這一技能。神馬國內經濟環境,地區國際局勢,世界權力體系,宇宙叢林法則,這些都不需要你們考慮,只要按部就班的讀書,上班,變老,政府就會給你安排好穩穩地幸福。

對於資質平庸本來就不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大部分民眾來說,這樣的社會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烏托邦式的社會,但是對來自另一個體系的精英,則是殘酷的。

新加坡大量引進外國的獎學金生,待遇不可謂不優厚,但是多數的獎學金生都只能選擇工程類和科學類專業,商法醫鮮有人有機會涉及。讀書時獎學金生無遺是學霸式的存在,聰明的每個學期讀兩個禮拜考試都能pass。這樣的優越能力完全不是意外,若把人分為滿分5分的個個檔次,5分的獎學金生被分去多是4分的人讀的專業,田忌賽馬式的策略怎麼可能不出眾?

那麼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通常只有收入最優的幾個行業才能吸引精英人才,但一個國家不可能只有商法醫這幾個行業,還有很多行業需要優秀的人才去填補和發展。這些被引進的獎學金生就是這些行業最終的新鮮血液。只要一開始工作,就各種引誘你拿永居,拿公民,很快買下組屋,生下孩子,生活無憂無慮,還需要什麼深度思考?有份工作有套房子,一切都會有的。

而坡人中真正優秀的精英,除了來錢快的那幾個行業,都被優厚的退休待遇吸引進了政府。具跳入政府部門的朋友說,政府內部的人,死板,怕輸,但真的個個聰明,「點子一說就明白」。

所以,當你身在新加坡,覺得什麼周圍的人都沒什麼深度思考的能力,能力也比你更差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有優越感,你不過是被政府坑了的一顆棋子,被放在了比你的價值更low的地方。

(沒錯,科學領域也是一樣的,多數人只不過科研民工罷了,本土文憑更是不被待見,新加坡有的是錢,學術帶頭人花錢買回來就好了)


寫一個政治不太正確的答案吧。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不管是新加坡還是英美,還是我國。前面有答案把新加坡學生和英美名校的學生比,然而那些英美名校的學生才占社會的幾成?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也並不需要這麼多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


題主改問題了,之前那個「新加坡人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什麼鬼……

給一個種族,群體暴力的貼上標籤才是最膚淺,最沒有深度思考的表現。

看到題主被罵了,改了題目,I shall give my 2 cents,淺淺地講講我的看法。

題外話: 這是我在知乎上幾年來看到的最好的討論之一,從決定「深度思考」定義開始,又有兩方陣營在評論中撕逼,看得我意猶未盡。這才是真正的知乎啊。

——————————————————

既然題主問了「新加坡的英才制度下的思考方式」有什麼「特點」,那我以自己的經驗簡單的總結一下。

先講講新加坡的英才制度。十二年的大學前教育(Pre University Education)中有著很多的過濾網(filters),小三的GEP,小五的分班,小六的會考,中二的分班,中四的O水準,JC的A水準。新加坡的這一套教育方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了社會階層的分配。十二年過後,最好的學生上最好的學校,有著最好的機會,分配到了最多的資源,這就是精英制度。

所以,這對坡人的思考方式有什麼影響呢?

從精英的角度來看:

1. 實用主義盛行。想要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路更好走。數理化不僅可以拿高分,將來在大學中可選的專業也很多,所以在JC大都選的是理科。

2. 應試多過理解。我很多同學分析以往考卷的時間多過複習的時間,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家看的都是成績。即使你有無數個CCA的獎牌,Leadership,沒有成績這把萬能的鑰匙打開大門也沒用。所以,至少在頂尖的學校里,應試思維還是很盛行的。

3. 和社會嚴重脫節。這點我在NS所有體會,以前跟別人聊天說「這個獎學金,那個常春藤」大家都行以為常。現在和一群其他JC的和Poly的人在一起,以同樣的口吻講同樣的內容會被群毆的。所以像Elitist這樣的詞語在這裡會這麼敏感。這也造成了坡人中有一定的階級裂縫,甚至可以說仇視。

講講好的吧。

1. 多元化的教育。應試不一定代表高分低能。在新加坡想要出人頭地,不只要成績好,更要在CCA,Leadership,CIP方面也要有著可觀的貢獻。這也培養了無數個多才多藝的學生。

2. 最好的人都進了公共服務。新加坡這個教育制度嚴格來說更像Aristocracy,經過了多年的教育篩選了最優秀的人來作為國家未來的領導。

——————————————————

題外話:

在評論區看到了有人說新加坡的精英都拿獎學金出國了,只有不行的才留在NUS/NTU………我只想問這種崇洋媚外的想法到底是哪裡來的。講講我身邊吧,我那一屆RJC一千三百人,出國的人有兩百到三百,那剩下的一千人都是「不行的」嗎?獎學金就那幾個位置,那剩下的精英難道就為了那個面子得去銀行借幾十萬出國?

講講自身和周邊朋友的經歷吧。

自己,A水準滿分,明年NUS數學系,NUS獎學金,加上USP。

同學YF,IMO金牌,數學常年滿分,A水準滿分,NUS醫學系。

同學Cornelius,Biomedical Olympics銀牌,NUS法律系。

同學Sophia,Biomedical Olympics 金牌,NTU醫學系。

同學Shane,數學在預考全年級第一,NUS機械工程。

…………

And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你知道為什麼拿了政府獎學金都出國了嗎?因為新加坡本地的學費(和國外相比之下)很便宜。既然獎學金都對自己大學的各種費用全包了,為什麼不選貴一點的呢?

很典型的Kiasu心理。


最新更 : 個人認為,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搞懂一個問題,既然大家在我多次更改問題,多次推薦答案後都對問題所問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那我認為某些答主沒有必要再繼續搬出針對【修改前】的問題的 「邏輯」 「思路」 「定義」 這類為了裝逼而存在的文字遊戲,也請不要再惡意揣測我答題的目的,沒你們想得那麼黑暗。知乎是一個分享交流的平台,不是為了撕逼炫技的,更沒有必要有那麼濃的火藥味,大家讀的懂,學到東西就好,包括我也是,一直在諸位的答案里學習,沒必要糾結這些有的沒的。我從不會像某些答主一樣為了防止撕逼提早 「預防性拉黑」,但是我也不樂意浪費時間和各位 王者嘴 邏輯帝 玩文字遊戲。仍然接受並感激任何有道理的答案和意見。

——————————

感謝各位大神的監督和指導,在下初來乍到確實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我一開始提的問題確實荒謬可笑,但是徵求諸位意見後多次修改,相信大家都懂我的意思,個人覺得已沒有必要深究其定義和邏輯。強烈建議那麼多答案大家都能互相辯證地看待,以得到最滿意的答案。

——————————

@鄰屋拾皂 答案中對深度思考的解讀說得很好,希望點進來這個答案的再點出去先去看看那個。

——————————

引用此答案中的一個很棒的評論 @金聰 : 新加坡的社會風氣崇尚實用主義,這本身不錯,而且在歷史上也成功取得了早期的快速經濟增長以躋身發達國家。但是新加坡的將來其實並不明朗,政府明白人才是第一資源,但事實上教育體制一直在培養螺絲釘。近幾年政府常常提起STEP作為人才發展方向,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停滯不前的。一味的實用主義有可能扼殺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據我觀察新加坡的創業風氣並不濃,敢於懷揣理想主義精神走不同尋常之路人是少數。如果人人循規蹈矩,喪失思辨、創新之心,對國家前景真是不利。因此,我也認同,語言、文史哲應該是精英人才必備的素質,也是新加坡教育體制應該改革的地方。

—————————— 接下來為正文

首先開頭致敬與緬懷我尊重的李光耀先生

差不多十年前,新加坡著名的黃淑敏事件,這個當年只有十八歲的小姑娘在博客上公然攻擊另一位博主 「 從我這個鳥都不鳥你的精英面前滾開 pls, get out of my uncaring elite face 」 , 由於她本人出自新加坡最頂級的萊佛士初級學院,其父又是執政黨PAP的成員,一時間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她的錯誤在於,把原本爭議較少的經濟民生問題,搞成了精英與平民之爭,她全文章的大意我是贊同的,只是文章的口氣和出發點值得注意。「精英(elite)」 一詞在新加坡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新加坡政府從來都毫不避諱地聲明自己是Meritocracy——精英政府——而不是西式的民主政治。

  我本身不認為精英政治本身有什麼問題;事實上,跟以權力博弈為主的民主政治比較起來,精英政治恐怕更具有優勢,未嘗不是一個更好、更適合亞洲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政治體制,而且中國在很多方面看起來也正在嘗試走這樣一條道路。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新加坡的所謂 「統治精英」們,是否真的有能力、有智慧來擔當起管理國家的重任?當然,新加坡過去40年的例子似乎證明,這群統治精英確實是有能力、有遠見地把新加坡打造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城市國家。然而,在我親身的體驗中卻又發現,我所接觸到的多數新加坡人,卻不那麼出色。新加坡精英,雖然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卻缺少對人和社會和文化的思考和重視,這一感受在我接觸到更多英國學生後尤其突出。

  兩個國家同齡的年輕人,同樣是在最頂尖的學府,知識水平、見識卻參差不齊。英國學生們對於歷史、政治與不同的文化,總是有著令人欽佩的見解,而且思路清晰,文筆流暢,見解深刻。相比之下,大部分新加坡學生對於政治時事等的看法,就相當膚淺,對於歷史的無知更是瞠目結舌。

  很多新加坡同學讚歎我的英文寫作能力,驚訝於為何一個從中學才開始正正經經學習英語的人,能夠寫出比他們還要好的文章。其實對於語言的掌握並不是決定一個人寫作能力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好的文章,大部分是好在它所傳達的內容和信息。如果作者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思考的能力,再美麗的詞句也無法掩蓋文章的空泛與薄弱。

  而這種思考能力——特別是獨立的有探索性的思考能力——正是大多數新加坡人,包括所謂的 「統治精英」 們所缺乏的。

  新加坡的學校嚴重偏科,從小就強調理科的教育,而文科教育卻完全忽視。新加坡的中學歷史課本膚淺得可怕——整整兩年花在介紹新加坡本身100多年的歷史,一年時間簡略地談一談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歷史,而少部分決定在最後一年選修歷史的同學,則再學一些一戰以後的現代史。更可笑的是,老師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傳授解題的技巧上,而不是歷史事件本身和相關的討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學生只是應付考試的機器,而無法養成思考的能力,亦或是沒有時間深究問題的根本。

  到了初級學院,學生們開始分理科與文科班。90%的學生選擇的是理科,而剩餘選擇文科的學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是由於理科的入學門檻比較高,無奈選擇文科的。如此地輕視人文教育,只能嚴重阻礙新加坡的長遠發展。

  毫無疑問,當一個落後國家需要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時,科學技術非常重要,一群優秀的科技人才能夠腳踏實地地推動國家的進步,對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為新加坡在80年代的電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然而,科學方面的發展,至少在起步階段,其實是相對容易的;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有定論,或者能夠通過經驗及理性推論得到驗證,並能夠很輕易地模仿。相較之下,人文學科卻要培養學生更多方面的能力,所有涉及到人類本身,而不僅僅是客觀的外部世界的學科,都往往沒有定論,而且無法簡單地模仿。在西方國家能夠成功實踐的制度,照搬到東方國家來,往往失敗;但是在美國能夠運行的一套計算機系統,帶到哪裡都能夠行得通。科學的簡單,就在於其有限的變數;而人文學科的困難,就在於它所依託的世界,可變的因素太多。

  過分強調理科教育的結果,就是學生們能夠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理性思考不只是抽象地從幾個變數推導出最終的結果——這是計算機都可以做到的事。

  好的思考者,需要有能力識辨、判別由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中各種細小的因素、變化,然後再考慮出結果。嚴密的思考,重要的是在於熟悉社會變化,熟悉人群的想法、意志,而不是那個推導的過程。人文教育就是幫助我們進行這樣的周密有廣度地思考,通過讓我們熟悉人類過往的發展歷程,熟悉其他思想家的思考方式,熟悉當前社會的運作模式,來掌握獨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擁有完整的人文教育就是讓一個人養成獨立的見解與人格;而光注重科學的教育,本質上與教一個人一項具體的手藝、技能,沒有什麼兩樣。一個醫生或許地位崇高,收入不菲,但如果他只會幫人看病治病,有再多的醫學知識,本質上也與一個出色的汽車修理工沒什麼不同——他們說到底都不過是社會的一個工具而已——完成特定的工作,卻無法思考。

  新加坡的學校教育,恰恰就是培養了大批這樣的所謂 「精英」,能夠服從指示,能夠當社會的 「螺絲釘」,卻沒有養成思考的能力。

  當然,我從不認為學校教育就是一個人教育的全部,但是顯然在新加坡,極少有人會在課堂之外培養自己的個性發展。他們關心的東西很少涉及遊戲、娛樂以外的內容,對於地區內的幾個大國——中國、日本、印度的了解少得可憐,甚至可怕,更別談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了。

  然而真正的精英卻是要關懷人文的,是遠遠不滿足於考到10個A1,或者什麼獎學金的。他們的教育絕非是功利的,卻是廣泛的甚至有點空泛的——看看美國常春藤的本科課程,看看英國精英高中的文化課和各類講座,這才是培育真正的精英。翻開學校的校刊,前幾篇 「Feature」 永遠是關於國內政治、國際政治、教育、經濟、文化、書評等等……這樣的內容,無論如何都無法在新加坡的中學校刊上讀到。

  所以,當黃淑敏以及許多與她有著相似背景的新加坡人,以 「統治精英」 的身份自居的時候,我猜想這才是問題的開始。如果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不進行徹底的改革,如果這種教育模式繼續培養出這樣的精英出來,新加坡未來發展的敗局,恐怕無法扭轉。


這個問題我看不太懂,題主的意思是問:「新加坡人是人猿?」嗎?


實名制反對高票答案。 @姬船長

看著我滿腔呵呵

以下我都拿RI來做反駁,因為RI是新加坡的top3%。當然還有HCI,VJC,ACSI這些top schoool,可以自動帶入。熟悉新加坡的都知道他們吧。

利益相關:我中學班上40%的都跑去了RI和HCI,剩下的都去了其他高校。她們沒有深度思考,你逗我?英文課上撕逼Stem cell research的潑婦們是什麼?

差不多十年前,新加坡著名的黃淑敏事件,這個當年只有十八歲的小姑娘在博客上公然攻擊另一位博主【從我這個鳥都不鳥你的精英面前滾開 pls, get out of my uncaring elite face 】

首先,你拿一個個例來代表新加坡的精英,RI的人,而且是十年前的案子。雖然現在RI依舊,elitist,但是又如何?人家學校的高競爭力,註定他們永遠elitist的校風。

然而,在我親身的體驗中卻又發現,我所接觸到的多數新加坡人,又都並不特別出色,這一感受在我接觸到更多英國學生後尤其突出。

我不知道你多牛掰,你接觸的大多數新加坡人到底是誰?但是說新加坡的精英不出色,你是在逗我嗎??你是拿來和常青藤比嗎??就算是常青藤,RI可是全世界每年送去常青藤最多的高校,秒殺美國本土任何一間學校。剩下的,去MIT,caltech,英國各大頂級高校,還有新加坡大學最難進的幾個系(law,dentistry,medicine等)。話說英國的伊頓公學,也沒RI送去Oxbridge的多。不過這個原因是因為伊頓公學的人少,RI一個年級的人是他們的4倍。

兩個國家同齡的年輕人,同樣是在最頂尖的學府,知識水平、見識卻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之上。英國學生們對於歷史、政治與不同的文化,總是有著令人欽佩的見解,而且思路清晰,文筆流暢,見解深刻。相比之下,新加坡學生對於政治時事等的看法,就相當膚淺,對於歷史的無知更是瞠目結舌。

知識水平和見識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我已經無力吐槽你了。原來知識只是限於歷史,政治和文化????文科類RI的或許會被秒殺,但是理科類完爆英國學生!因為RI基本上都是理科生啊,一般都是3個理科加一個經濟。但是,人家有GP的啊!對歷史或許無知,因為人家根本不學啊!堅決不同意,新加坡學生對於政治時事等的看法,就相當膚淺,你肯定沒看過KSBull(RI的作文選)。你分的清,深度思考能力和知道的多的區別嗎??

還有你以為文科都是政治撕逼和歷史嗎?地理學生要抗議了,我們聊聊火山石如何形成的吧!Elit同學覺得還是談談莎士比亞的黃段子吧。經濟學生覺得都沒用,我們還是分析一下未來經濟走向。音樂學生冷笑,都是一群膚淺的人,我們聊聊音樂種類和發展簡史。

很多新加坡同學讚歎我的英文寫作能力,驚訝於為何一個從中學才開始正正經經學習英語的人,能夠寫出比他們還要好的文章。其實對於語言的掌握並不是決定一個人寫作能力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好的文章,大部分是好在它所傳達的內容和信息。如果作者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思考的能力,再美麗的詞句也無法掩蓋文章的空泛與薄弱。

  而這種思考能力——特別是獨立的思考能力——正是大多數新加坡人,包括所謂的 「統治精英」 們所缺乏的。

我沒看過你的文章,所以不評論,或許真的很好。你說的是記敘文嗎?JC寫的文章好像都沒有靠美麗的詞句拿分的。而且完全不同意,言的掌握並不是決定一個人寫作能力的關鍵,沒有語言掌控力是要不及格的節奏啊,你根本無法把你的完整想法寫出來,談何成為好文章??最後一句又讓我懷疑了一次,你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是有差距的!

  因此,擁有完整的人文教育就是讓一個人養成獨立的見解與人格;而光注重科學的教育,本質上與教一個人一項具體的手藝、技能,沒有什麼兩樣。一個醫生或許地位崇高,收入不菲,但如果他只會幫人看病治病,有再多的醫學知識,本質上也與一個出色的汽車修理工沒什麼不同——他們說到底都不過是社會的一個工具而已——完成特定的工作,卻無法思考。

你真的以為醫生就只是看病治病??你以為每一個病都是一樣的特徵?一樣的狀況?一樣的解決方案?你真的天真的以為醫生不需要思考?醫生的工作是特定的???竟然把醫生和修車工比~~~ I am Angry!(此處省略1000字人身攻擊)

 然而真正的精英卻是要關懷人文的,是遠遠不滿足於考到10個A1,或者什麼獎學金的。他們的教育絕非是功利的,卻是廣泛的甚至有點空泛的——看看美國常春藤的本科課程,看看英國精英高中的文化課和各類講座,這才是培育真正的精英。翻開學校的校刊,前幾篇 「Feature」 永遠是關於國內政治、國際政治、教育、經濟、文化、書評等等……這樣的內容,無論如何都無法在新加坡的中學校刊上讀到。

我是文科生,我覺得文科很重要,所有不關懷人文的都不是精英。新加坡的精英都去了常青藤,還有新加坡的高中有文化課,只是你想不想修而已。校刊不要說沒有人文文章了,連科普文章都沒有,都是學校發生了啥事情。人家校刊的本質都不一樣,就拿來批判一番,不要老是想搞一個大新聞啊。

-------------------------------------------------------------------------------------------------

答主,我也不把你拉出來搞攻擊,批判一番了,因為我真心不了解你的經歷。你在新加坡的中學是哪家,去英國的中學是哪家?你真的是了解2國的精英嗎?還是倖存者偏差?還是偏見?你是拿大學的經歷比高中,還是高中的經歷比初中?還是你網上看到了一個中二病,以為全新加坡精英都很中二?最後,批判思維,深度思考,獨立思考是有差距的!!

------------------------------------------------------------------------------------------------------

最後我的答案:

首先先贊同一下@陳振宇 不知道為什麼@ 不到他。

深入思考至少要有兩方面的能力,

1.足夠強大的邏輯推理和思辨的能力

2.足夠豐富的各方面的知識儲備

新加坡的精英的邏輯推理和思辨能力是很強大的!很大程度上是課程的要求。在JC的GP,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系統化訓練。例如如何取材,檢驗材料的可靠程度,如何構架一個邏輯性強的理論,如何論證如何給論據。沒有正反方面的分析就是不及格的節奏,如果沒有分析更是勉強及格。文章越有深度,分數越高,例子越廣內容分數越高。為了高分,很多人會去廣閱博覽。。。當然內容也有偏科,有些人喜歡(science tech),有些人喜歡(education),有些人喜歡(culture),還有些人偏愛(environment)。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哲學和歷史啊!文科不僅是政治撕逼啊!

是否帶有足夠的社會人文關懷?

  • 新加坡政府引以為傲的英才制度Meritocracy和精英制度elitism真的培養了具有深度思考,批判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的新加坡人嗎?

答:沒有。新加坡人的深度思考,批判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是靠meritocracy培養的,而是教育制度,考試體系!!!!每個人不能說完全沒有這些能力,算數能力,每個人都有,只是厲害與否。但是在新加坡,只有少數能有說掌握好了這些思考能力。而這些少數,往往是在Meritocracy被篩選出來的精英,而非街上的普通人。

當然當精英聚在一起討論(撕逼)的時候是很可怕的。就像知乎2個大V在撕逼一樣,越挖越深,這就造成了精英和普通人的思想差距了,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思想變得平庸,而精英和精英則具備這些思維能力。

  • 現實中的新加坡人和那些來自文化沉澱豐厚的國家的人在思考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答:新加坡更忽略歷史,因為沒有歷史。新加坡更忽略文化,因為沒有文化。所以怎麼樣了呢?就變成思考的內容不一樣了。人家政治精英是深度思考如何賺小錢錢,如何發展國家,如何發展經濟,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到底民主好還是特色主義好,到底怎麼和日本搶釣魚島。新加坡很有錢,很平靜,沒有大的歷史包袱,沒有大國夢。在世界上,完全無話語權,只能接受。所以人家想的都是很實際很實際的東西。

  • 它們的思維方式,在廣度和深度,並且邏輯性上是否與他們的學科能力同樣出色?

既然說了,思考的內容不一樣。但是同一個課題,廣度和深度是一樣的。新加坡思考:我的外勞政策該如何平衡?人家也是會拿其他同類型國家的現有政策來評估比較。但是同類型國家真心不多,國情差距大,歷史上也沒啥好借鑒的。只能自己創造知識啦~~而自己得出新的結論這個是很牛逼的事情。例如新加坡的組屋政策,GIC,CPF我覺得想出來的人很牛逼啊!

新加坡人幾乎是理科生出生,邏輯肯定不會弱啊。。。。。

  • 是否帶有足夠的社會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

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包括層層遞進又密切相關的幾層涵義:

1、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於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4、尊重人的主體性。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的主體。

5、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於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

6、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自由、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不是由外力強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或達到一定水平的發展;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是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

因為不懂啥是人文關懷,還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看了百度解釋,也沒懂,又去知乎走了一遍。

我問了,群里的人,他們說Compassion。精英制度下,有沒有compassion呢?compassion其實和深度思考木有關係啊!!!!精英制度下,只有精英才能成為為MP。每個MP當MP之前都會在基層服務多年,MP之後會升為部長,最後成為總理。MP是知道基層的情況的,但是,能否真的感同身受,平衡各方面需求是另外一個議題。

深度思考不僅限於政治文化!!只是這些入門太低了!!隨便某個鍵盤俠就能指點江山,還覺得自己很深度。


題目被改了。

原題是「新加坡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

呵呵打了一個下午的答案【手動再見

---------長長長長文預警【都退後我要開始裝逼了】---------

坡縣JC在校生一枚。

先聲明,我對於meritocracy和elitism的理解並沒有其他個別答主那麼深刻,所以這一點原諒我無法做任何詳解。對現實中的新加坡人和那些來自文化沉澱豐厚的國家的人在思考方式上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是兩碼事,故這裡不做回答。我只是針對「「新加坡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這個問題給出我個人的主觀答案。

我的回答是,有的人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

有人說你這不廢話么。

可是這是事實。

而一切不基於事實的回答,我認為都是耍流氓。

題主並沒有告訴我們他認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究竟代表了什麼,這也就導致我們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闡述,不論是邏輯思維能力還是人文思考能力,都是我們自己對「深度思考能力」的理解。

同樣的,我的回答也將基於我對「深度思考」的定義——

我所認為的深度思考,是指針對某一課題(知識領域,專業,whatever)縱深的挖掘,從表層現象能夠一層一層剖析下去,直到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與內核。這種思考能力不僅僅包括人文科學對人與社會的認識與反思,也同樣包括數理學科對於知識的深層解析(能夠舉一反三等等)。

而這種深度思考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奢侈品。

對,奢侈品。

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不僅僅需要對知識濃厚的興趣(沒興趣誰思考啊),也需要足夠強大的學習能力來進行知識儲備(不然你思考個啥),更需要的是時間,精力,甚至視野(比如當我在絞盡腦汁寫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國內的基友們大概在絞盡腦汁的刷題)。

我認為少了哪個,都不算是真正具備深度思考能力

逼裝完了(滾),認真答題。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中規中矩的坡縣JC,沒有RI和ACJC那麼高大上(關於我為啥提ACJC一會兒解釋)。我的朋友圈裡龍蛇混雜什麼人都有,特別高大上的確實是個例。我也確實在短期內接觸過一些在我看來有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新加坡人,但我所接觸的大部分新加坡人,並不具備我上面提到的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圈子裡的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是在JC里認識的(我從私立學校升上來,沒讀政府中學)通過Olevel考試升學進入JC的,所以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新加坡人——出身平平,單純(真事兒)且務實(我們學校Arts stream人少得可憐)。

這些人,並不具備深度思考能力。

【濃厚興趣】他們只是為了學而學。我加入學校的talent management項目面試的時候,老師問我們將來想學什麼專業為什麼的時候,旁邊101 (最好的班)的男生選手脫口而出說他將來要學medicine(坡縣最受歡迎的專業),老師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好像是類似於「我爸希望我學這個」。老師又問他他自己最想學什麼,他支支吾吾什麼都說不上來。我身邊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諷刺的是,他們卻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

【學習能力】Olevel考試本身就是應試性質非常強的一門考試,它所篩選的是具備足夠應試能力的人(我學的時候老師真的說了你把課本里該背的都背了就能拿A)。然而我並不否認Olevel高分的人中不乏大神,而這種應試能力到了Alevel考試的時候也可能會轉為學習能力(畢竟不是死背課本就能考好Alevel)。所以這一條就勉強算fulfill了吧。

【時間/精力/視野】我們學校是出了名的mugger學校,就是大家幾乎都是那學習當飯吃的那種。在這種巨大壓力下,我身邊的小夥伴們,每天思考的最嚴重的事情大概就是「三頓飯吃什麼」「sia lah (天啦擼)老師怎麼留這麼多作業」「卧槽卧槽我考試又掛了」,除了考綱里的東西幾乎沒什麼時間精力去思考類似於「ISIS徹底消失會對國際社會造成什麼影響」這種問題,考試都不及格也沒什麼心思去發現「更大的世界」。加上這些同學的家庭環境和生活圈子並不具備能力來提供給他們一個平台來拓展視野,他們肩上的社會壓力也讓他們無法鼓足勇氣去追尋自己真正喜歡想要探尋的東西(如果有)。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把GP搬出來。但說實話,其他學校我不知道,但在我們學校GP這種東西能寫好的人,要麼是非常聽話的人,要麼是非常不聽話的人。前者只要跟著老師走,老老實實積累例子多寫多練套模板,最最起碼不會掛科;後者要麼是自帶華麗語言加持的幸運兒,要麼是對於人文社科這方面有著無比濃厚興趣的大神,否則兩者中間都掛得很慘。

接下來說我認識的另一撮人。對,就是一撮。

我今年有幸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公益組織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一場Symposium,簡單說就是文學沙龍,幾個哥倫比亞的學生來帶我們一群對古典文學有興趣的人研讀一些哲學著作的選段(《蒙恬隨筆》《論語》《第二性》等等)。參加活動需要填寫申請,包括闡述自己對文學的興趣和對人文科學的理解,以及針對一小段柏拉圖的著作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這個機會的,除了加上我一共三個中國人,與會的人都來自ACJC或者ACSI。坡縣小夥伴或許知道,這兩所學校都是坡縣知名的土豪私立學校,也就是說有腦子不夠,還要有錢才能進。

活動之前,我自認為新加坡人應該都是重理輕文,應該也說不出啥來吧。

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一開始大家還都沒進入狀態,組長拋一個問題基本上就是石沉大海。但到了後期,許多人的能力開始凸顯,或者是提出很尖刻的質疑,或者是針對某一個觀點能夠進行相當詳盡的分析。儘管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主觀性很強,但是到需要聯繫現今社會進行討論的時候也沒人含糊。雖然觀點的深度和相關性有待商榷,但是在時間限制下(兩次session間隔最多四天)能夠挖掘出這些艱深作品背後的些許,已經非常讓我敬佩。

這些人,我覺得是具備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

【濃厚興趣】我在沙龍認識的人,在第一次活動的破冰環節時,一水兒地表明自己要學的是人文學科。在新加坡的大環境和社會構成下來看,人文學科真的沒什麼卵用,而我也還沒聽過家長逼自己孩子學古典文學專業的。能參加這個沙龍,本身就是對文學有一定興趣的人,否則不是強制性的話,誰願意每天花時間啃那些饒舌的英文。

【學習能力】ACSI走的是IB課程,也就是說不單單考你的應試能力,還要讓你選課題泡圖書館寫論文寫論文寫論文,沒有相當強的學習能力真的很難應付。我在沙龍的時候看到ACians閱讀材料上密密麻麻的筆記和問題,而我的閱讀材料基本是空白……因為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能問的……

【時間/精力/視野】這裡著重說一下視野。ACians的家庭環境和圈子基本都比較優質,相對來說也會得到比較多的機會(參加各種比賽,遊學,etc.)來開拓視野,與志同道合的人的思維碰撞,從中積累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和思考能力。

總的來說,按我對於深度思考能力的定義而言,新加坡人大部分是並不具備深度思考能力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具備一定深度思考能力。

現在的新加坡,就像一個窮人忽然真的憑自己的努力成了富翁,然而富得太快,窮怕了,骨子裡的那些窮人意識還沒有完全戒掉,怕哪天不努力會失去現在得來的一切,於是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放鬆,不能享樂,要節約,同時努力模仿那些已經成了千萬富翁的前輩。

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對於主觀客觀因素要求都很高。而真正具備我理解的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我現在還沒有遇到。

然而這並不能說明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人。

只能說明我還不夠牛逼到能認識這樣的人。

最後用孔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結尾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現在想想,太他媽對了。


在我看起來,要做到深入思考至少要有兩方面的能力,

1.足夠強大的邏輯推理和思辨的能力

2.足夠豐富的各方面的知識儲備

新加坡的精英群體在第一點上做的很好。這和教育課程的設置密不可分。

可是對於第二點,我只能說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近乎貧瘠。

大多數人並沒有形成具有框架的知識體系,碎片化的信息無法利用,知識對他們來說就是夠用就行了。以結果和目的為導向。

所以在很多問題上,如果你不給他足夠的時間去做research,他就只能非常淺顯和片面的去理解和回答。

但是你要是給他足夠的時間去搜集資料,得益於第一點,他們還是可以給出一份具有深度且比較像樣的paper的。


注意:我開始寫這篇回答時問題原文是

新加坡人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

因而這並不是一篇回答而是對原問題的解析。一個問錯了的問題不存在正確的回答。好在題主 @姬船長 思維上的誤區在問題描述中還是十分明顯的,問題修改之後這篇解析應該仍然適用。

題主的誤區主要在於兩點:

1.混淆了能力(ability)與表現(performance)的區別

2.對於思考「深度」概念的理解不清

第二點的後果更嚴重,所以先講第二點。先擺結論:

深度思考並不是一種能力

思考的確是一種可以為群體長期掌握能力,然而深度思考並不是

什麼是思考?無非是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思考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思考本身不是目的。

當我們說一個人的思想「有深度」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這裡姑且採用漢典的定義:

深度: 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

如:這部論著缺少深度。/他的發言缺乏深度。

對比一下題主在問題描述中引用的定義。

針對某一課題(知識領域,專業)縱深的挖掘,從表層現象能夠一層一層剖析下去,直到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內核

最後也還抓住了重點,算得上準確。所以問題不在定義,而在於對定義的理解。

「本質」也好「內核」也好,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被人發現之前,它是未知的。甚至可以說,它是不可知的。

至少在思考的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什麼才是「本質」,否則也就沒有什麼思考的必要了。對症下藥誰不會呢,最難的永遠是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

也許你會問:可是人們到底還是發現了事物的本質呀?人們是何時發現的,又是怎麼發現的呢?

當然是事後發現的!只有事後產生成效的,我們才認為它觸及了事物的本質。

設想你面前有位經濟學家,運用各種先進模型,高深理論,最新最全最準確的數據,花了20年時間作了幾百萬字的分析報告,最後得出結論:2016年中國房價一定會漲。

你覺得好全面好系統好有邏輯,你說「這才是有深度的思考」

然後到了2016年,房價跌了。

請問那時你還會覺得他的分析觸及了事物「本質」么?還會覺得他的思考有「深度」么?

決定思考深度的從來都不是某種具體方法或是特質,而是後見之明。

所有對於思考「深度」的判斷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馬後炮。

以下引用自怎樣提高思考的深度? - 羅文益的回答

我們都誇過人,我們知道夸人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口頭上的「牛逼」、「厲害」、「大神」,「碾壓」,以及稍微書面一點的「智商拔群」、「思維能力強」、「深謀遠慮」等等,看著只有幾個字,其實語義往往是含糊的,意義是收斂的,描述的其實是一個綜合的總的特徵
比如我們可以把一個人所有的比較厲害的屬性點都列出來,從1--10,然後推定說他厲害,同樣,我們也可以直接總結性地說一句:「他是一個厲害的人。」同樣的,「思考有深度」這個描述也是如此,看著只有幾個字,往往會讓人以為只是人的一個分立的屬性,其實呢,
它是總結性的
,和上面的「厲害」這個描述,有很大交集乃至很多情況下就說的是一件事情,只不過一個偏口語一個偏書面語罷了。
因此,「如何讓思考有深度」這個問題,本質上也差不多是「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這樣的問題。

現在我們反過來看看題主認為「深度」思考都有哪些特質:

現實中的新加坡人和那些來自文化沉澱豐厚的國家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它們的思維方式,在廣度和深度,並且邏輯性上是否與他們的學科能力同樣出色?是否帶有足夠的社會人文關懷

全都不在點上。

題主錯就錯在認為深度思考是像游泳騎自行車一樣,是一項可以「教授」「培養」和「習得」的技能。

「跑」是一項能力,「跑得快」不是,」一百米跑進10秒「更不是。

「想」是一項能力,「想到點子上」不是,「想得有深度」更不是。

最後的結論:

深度思考是一種群體能力嗎?不,深度思考僅僅是一些傑出個體表現(individual perfomances)。

接著看題目描述:

新加坡政府引以為傲的英才制度Meritocracy和精英制度elitism真的培養具有深度思考,批判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的新加坡嗎?

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沒有一個國家的思想者是靠制度培養出來的。沒錯這兩者有微弱的相關性,好比一個窮得連座像樣的體育場都建不起的國家難以培養出奧運冠軍一樣,但是某個未來的球王可能現在正生活在巴西的某個貧民窟里。

優秀人才的誕生不僅靠體制,靠的更是基因概率足夠的時間

以上是第二點。下面我來談談第一點。能力與表現的區分。

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力」,其實有兩種用法,一是指某種具體的技能(skill),比如游泳的能力,騎車的能力,說英語的能力等等;另一種則是可以進行某項活動的程度(competence),比如辦事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等等。

深度思考的能力明顯屬於第二種。在這個語義下我來談談能力與表現的關係。

-能力:抽象,內隱,無法測量,只能用表現側面評估

-表現:具體,外顯,可以測量,用來評估能力的指標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最好的一次表現」來代替能力。舉個例子,我們很多時候會認為智商就是一個人的智力。然而智商分數無非是你在某次標準化測試中的表現,它僅僅是一個指標(indicator)。 如果你連續做5次智商測試,很可能會得到五個不同但相差不大的分數,比如131,133,134,137和139。你的智力作為一種能力並沒有改變不同的僅僅是(這種能力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

能力無疑會限制表現。羅素曾經說過:「一個蠢人複述一個聰明人所說的話時,總是不會精確的,因為他會無意中把他聽到的話翻譯成他所能理解的語言。」能力就是表現的上限。

但是,表現不佳就意味著能力不足么?當然不是。正因為能力是表現的上限,表現低於能力是常態。我相信大家都有過考試發揮失常的經歷,也都聽老師說過「你的表現完全不符合你的能力」之類的話。因此,表現的缺乏不代表能力的缺乏

題解部分完。下面是我的發展。

當我們說一個民族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我們指的一定不是一個國家的全體國民。深度思考從來不是一項全民的活動。我們說的「一國民眾的智力」,不會是所有人的思維能力的平均值,或是能思考的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你若定要說11%的國民會思考就一定比10%的國民會思考要好,那民智之比較就淪為numbers game了。

一國民眾的智力通常體現於社會智力,而社會智力的上限永遠由少數傑出思想家決定。

設想:若有人說某國人不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最有力的反駁方式會是什麼?

「這可是產生了XXX的國度!」

法國:

羅曼·羅蘭,讓-保羅·薩特,西蒙娜·德·波伏娃,阿爾貝·加繆,米歇爾·福柯,愛米爾·塗爾干,羅蘭·巴特,梅洛·龐蒂……

英國:

維特根斯坦,伯蘭特·羅素,尤爾根·哈貝馬斯,蕭伯納,喬治·奧威爾……

美國:

約翰·羅爾斯,塞繆爾·亨廷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諾姆·喬姆斯基,法蘭西斯·福山……

中國:

魯迅,王小波,季羨林,費孝通,楊絳,錢鍾書,梁啟超,康有為,李鴻章,孫中山,蔡元培……

全是近現代和當代思想家。以上僅列舉一二。然而:

新加坡?

……(尷尬的沉默)

所以,什麼才是正確的問題?

為什麼新加坡沒有出現著名近代思想家(好讓題主相信新加坡的社會環境/制度可以持續產出能深度思考的個人)?

答案:

1.人口基數極小(540萬),中國的1/260,不到中國一個市。天才的培養不僅靠培養,更靠概率和基因。

2.建國歷史極短(50年),美國的1/5,或者毋寧說幾乎沒有近代史。僅有的歷史大半是在戰亂和貧困中度過的。

人口如此之小,觀察時間又如此之短,題主這般比較,實在是有失公允呀。

最後送給題主一句話:

堅信比謊言更是真理的敵人。——尼采

希望題主下次提問之前,多作些有深度的思考才好啊。


沒辦法的,從家務活看,外婆強則媽媽弱 不過孫女又會強一些

李光耀 能力實在太強了,光環下的確很難有 後起之秀。

但是沒關係,幸福的國家 不需要強人,不需要聖人。 沒有嚴峻的挑戰,不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

即使是美國,建國一代偉人凋謝後,直到林肯一代才被歷史牢記,後來又直到 羅斯福

和大陸這些萬人中競爭出來的「精英」來比,新加坡人的確有點象 溫室里的花朵,

但是沒關係, 只要溫室不倒,他們依舊比野草絢爛。


PAP在新加坡歷史頗具轉折性的一年以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得票率大勝,難道新加坡人真的沒有深度思考能力嗎?對比全世界,新加坡人絕對是最聰明的。他們嘴上說一套,但心裡還是很明白怎麼樣才是對自己的更好的。


撇開對問題牽扯到的背景不談直接談結論都是耍流氓....

前提在於,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所涉及到的問題必定是多個維度的,從不同階層的人的區分討論,到邏輯,文化,語言能力,現實或者非現實的角度都能得到各自獨立的不同結論,甚至在同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兩個受過相當程度教育的個體之間的思考方式也幾乎無法衡量。偉大的知乎曾經說過....試圖用簡單的道理來概括複雜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個人看來重要的是,所討論的思考能力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如果單單提到教育,甚至語言類的學科比如英語/中文,考生所需要訓練或學習的知識系統儘管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都不盡相同。不同的教育者,他們引導學生去學習的某種答題方式,都會涉及到特定的相關領域,特定的論證方式,以及這種方式在思維過程中的內部機理,而任何地方的學生無一不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出來的,似乎很難想像,知乎中常見的精闢討巧的回答可以被某種教育體系所承認和推崇。這裡正如 @有學霸心的學渣 所說,「但是,人家有GP的啊!對歷史或許無知,因為人家根本不學啊!」,讓一個從小受到中國教育的學生放在新加坡的考試體系中衡量他的思考能力,或反過來看,都很難觸及到關鍵問題。一是教育者所選擇的教育內容本身的深度/廣度,二是受教育者對教育環境里的適應力,這都是不得不談的問題。

對於教育者選擇的教育內容,在這點上,新加坡和中國都有不可代替的特殊性。但我是「教育者永遠以自身的利益為上」論者,這個結果就是人文類學科永遠無法避免自身的目的性和主觀性,以及不得不為經濟發展做出讓步的結果。在這點上,新加坡教育者面臨的問題是自身國家的規模和多種族社會,那麼在高收入群體中的社會凝聚力和政治正確就不得不說極為重要,比如目前一樓的匿名用戶所說的「沒有根,只是很隨波逐流的生命力」這句話,我覺得是一個很貼切的概括。但中國的問題是在另一個角度的九億農民,還有更複雜的近代思想和社會的動亂(以一百年前,六十年前和三十年前為節點),這就導致了中國大多數輿論引導和人文教育的受眾對象,實際上是我們城裡人大多數時候並沒有接觸到的社會群體。這一舉動帶來的後果也非常有趣,就是在一定接觸之後的,顛覆性而又矛盾的思想,過早作用在(中上層階級)受教育者身上對心智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當然和本身複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不能脫離關係)。所以說,中國人相比在很小的時候產生的對教育和社會本身的反思也是觸目驚心的,造成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獨特的清醒和入世,但是,這又是建立在背後範圍更廣的苦難之上,或是說,使絕大多數人無知的代價之上。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但無論如何這個時代都再也無法複製。

所以說,在實際上不同國家的學生所接受的教育的水平,都是以某種現實背景為目的出現的結果。在這點上,新加坡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對比美國還是中國的大多數/低收入人群在常識和理智上的缺乏,新加坡作為小國的優勢都都讓它在這點上體現的更好(比較地區:香港)。但是,在「相對受過一定教育」的群體中,新加坡本身作為一個社會構成和經濟發展方式都十分特殊的國家(外來移民+多種族,而且需要對),使得這部分人過多的深度思考,都會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產生不利影響。如果畫一個圖表,橫軸代表不同收入的人群,縱軸代表以減少不必要的思考和反思為目的的,「螺絲釘化」程度,那麼它大概看起來會是這樣。

讓我插個嘴,在新加坡中學學習過的學生都會記得,social study的最後一章內容是對古威尼斯發展的實例分析,其中兩個城市有著怎樣的相似點,也是很明顯的了。

(未完待續)


《economist》的文章有思想深度嗎?


看新加坡本土劇就知道了…

新加坡的編劇、導演們應該算是有代表性的一群人吧?起碼是對文學藝術有所認知的一份職業/愛好吧?

…然而 新加坡本土劇…毫無思想可言

這麼說確實有點以偏概全,但是也只能這樣管中窺豹了。

【圖文無關】


新加坡是實用主義,你給它講情懷講文化也太扯了吧……這麼說吧,新加坡就是美國霸主體系下的一個螺絲釘……你要說精英主義什麼的,都是表現在專業能力上的。。所以他們這個螺絲釘只需要考慮幾個因素:依法治國否?年輕人勞力素質高否?如何獲得更多經濟利益?


狼要是在吃羊的時候還去深入思考這羊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他早就死了!


精英們有沒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大部分可能有。普通人有沒有?大部分可能沒有。

這個在哪個國家大約也都是一樣的。還有,鑒於新加坡的人口,一般也不能指望新加坡能出什麼大科學家/哲學家/理論家,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深刻思考的人出現在新加坡的幾率不大。

和那些文化積澱很深的國家有什麼區別:歷史太短,沒什麼可說的,所以也不談歷史。普通人也一般不學詩詞,無論是中文/英文/還是馬來文,所以他們說話和寫文章,通常情況下,也並不多麼文采飛揚。一句話:能用就行,不會在說話的時候還念兩句詩,背一背葛底斯堡演講。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有趣:新加坡的meritocracy要的不是能深入思考的人,而是能發展經濟/有用處的人才。中國現在也是一樣的模式。


推薦閱讀:

申請乾貨之我的方向在哪裡?
不是清北,也能上牛校!
院校|利沃夫國立美術學院
在北美去哪兒玩?論北美留學生旅行的正確地點~
影響了世界的匈牙利八大發明

TAG:思考 | 政治 | 文化 | 留學 | 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