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呢?

1.如題

2.發現了之後又是怎麼做的呢

3.now?


發現了以後,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怒答!

1.今年發現的,為什麼呢,因為前幾年思考的不夠多,沒攢下那麼多債。姑且稱之為第一階段,想的太多,做得太少。

2.發現了之後開始計劃各種對策,然後進入第二階段,計劃的太多,執行的太少。

3.然後進入第三階段,只做最簡單的計劃,可以立即付諸實踐的計劃,然後執行。

4.後來發現簡單的事情堅持不下來,然後進入第四階段,強迫自己堅持。比如定鬧鐘,每小時一次,提醒自己前一小時做了什麼。

5.後來發現這樣很累,違背了人的天性。然後進入第五階段,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就算沒做完,下一段時間也要換一件事情做。

6.每次做一件事情,沒有如預期完成,便成了思想的債務。然後進入第一階段。

7.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我是怎麼定位自己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平凡的人,追求簡單的幸福和即時的滿足感,則就會在上面五種階段中陷入某種輪迴,無法自拔。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卓越的人,而不是幻想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或者返老還童,則會找到一種顛撲不破的節奏感,在一次次突破自我和實現思想的過程中得到滿足,自然成為卓越的人。

8.now?問這個問題和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仍然在輪迴。。


其實所有人在大多數時間不都是這樣么?想法總是比實際行動要來的多,因為後者要耗費更多精力、投入資源、做出犧牲。

當覺得某件事到了要往前走一步的時候,就堅定的走出第一步,然後是第二步。有時候,一邊走,一邊想,想法仍然很多,卻變的開闊起來。

每一年、每個階段,總是要給自己定個目標吧。實現了小目標,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一旦一個目標達成,後面的事也變的順利起來,這就是正反饋。

現在依然想法比做的要多,但是同樣充實。總有一件事是能勇敢走出第一步的。


我只是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對一些人可能沒什麼參考價值,請多鼓勵。

發現別人正在做著我想過想做的事的時候;

發現有的人手頭有了活就現在立馬把它解決掉的時候;

發現我想過的很多夢想寫下過很多次,計划過很多次,現在仍安安靜靜地躺在筆記本上,只實現了一兩項的時候;

發現自己做的和之前想著要做到的完全不一樣的時候;

發現好多該做的事一直只想著要做卻一直拖延,一直沒進展,但已經快沒時間或已經沒時間做的時候(例如快考試了-_-||;或者考完試-_-||);

發現自己轉載了很多心靈雞湯,發表了很多心情,現實的事卻沒什麼進展,自己也沒什麼進步的時候;

發現別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因為說的自己沒有做到)

五分鐘熱度之後…

……

想得多做得少,於我自己是,沒想明白。想很重要的,或者想通很重要,或者明白很重要。

想通了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只有一次活著的機會。要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

過段日子就會想想這句話。再加上,自己正在為實現其中一項目標認真地做著行動,即使現在只有一項是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也會感覺沐浴在希望中,覺得自己會越來越有安全感,越來越有勝算,越踏實,不像以前想得多沒做的恐慌。(-_-||我是有多弱)

我是自己之前比較迷糊,心裡有些想法就只停留在做做夢,最多一時興起,五分鐘熱度。也可能這些事對自己來說不夠特別,所以沒有什麼行動,或者被逼上絕境才會去做。但有些事,會一直在做,沒什麼原因,也不用想著去做。現在感覺自己還是好多沒想通,就是不那麼作,矯情了,開始做了一點點小努力。

比如現在自己有點想明白了,之前對自己的身體太殘酷了,太不值得了,也沒什麼回報和價值,花時間和精力在身體健康上會事半功倍,讓我更有安全感,更踏實,更有勝算。想通這個,在生活點點滴滴中我會不自覺得為這個目標做著努力。就是在做著大大小小的行動:運動,規律吃飯,規律作息,經常喝熱水等。

而要想明白,不是光靠自己想,要有經歷,並得到智慧。

說白了還是要有行,有知+反思實踐。行靠勇氣和毅力(有勇氣做自己害怕的,把要做的堅持做下來),知靠行(閱讀,交流,實踐),而行的勇氣和毅力也靠知,知行相輔相成。

現在已經開始改變了

我的階段的起點比較低,是已經接近崩潰,從頭來過,從建立日常開始的節奏。

第一階段

就是想明白,放下對別人的執念。然後我就比較釋然了。

第二階段:

有了第一階段的鋪墊,我有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意識,那第二階段就是做好手頭的每一件小事。這個過程中我的注意力關注在做上,想也是在想這個事情要這麼做。當我以釋然的心情認真做好手頭的每一件小事的時候,我的心開始感到滿足,不再恐慌失去,不再那麼害怕,有了踏實感,穩定感,心裡很平靜,愉悅,滿足。

第三階段:

開始整理自己的生活。首先整理房間,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極簡主義,開始學習實踐,目前空間環境做了極簡的改變,還有待繼續,消費觀念也在改變,但還是有些沒頭緒,還沒有找全合適的消費品,還在學習,摸索。這樣一直是做拉動想。

同時結合第三階段繼續第二階段的做好手頭事,但不僅僅是手頭的事,還有自己想要實現的事,比如重視身體健康,規律並好好吃飯,做完飯照片發微博,跑步記錄發微博,不是曬。主要是為了督促自己。我不喜歡曬自己,但一開始是需要些機械地強制,這樣只是單純為了自己提高,沒有說為了讓別人對你有什麼想法。(就是做,想也是想怎麼做好,做都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做,不要強求)

這個階段收穫很大,雖然感覺這個過程自己在整理房間上有些執念,但情結是需要滿足的,有些事我就是要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心裡就很暢快(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把事情大膽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也是一種勇敢,唉!一直很怯懦啊!),家裡東西被收好,面上簡潔,物品很少,也很方便,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想要的結果,還會繼續改進。

實現了自己想要的家裡的空間環境,認真做飯吃飯,堅持運動,這些讓我的心沉澱得更加平靜,感受到了那種對自己生活的可控力,雖然其中有些事打亂了自己陣腳,但就是這種力量,讓我不懷疑自己會頹廢下去。

第四階段:

就是現在。繼續深化極簡生活,繼續為健康的身體認真生活。繼續學習實踐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智慧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習極簡思維思想現在不可能做到的不強求。堅持規律健康的生活不因外在條件改變而打亂。

並開始做了些自己以前沒勇氣做的事,比如說和不很熟悉長輩做恰當的交流和互動,去親戚家的時候,在熟悉的親戚面前大膽合適地做自己擅長的事,表現自己(真不是為了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做得多好,就是為了鍛煉自己),比如一起做飯做家務,因為是第三階段經常做的事,做之前發怵,但上手了就有信心了,知道自己可以做得不錯。但發現人際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差,在別人面前還是大部分時間關注別人,迎合別人,忽視自己感受,對自己需要感受力很弱。

還有就是要攻工作的事了,這個還沒做就不說了。

總的來說就是,獲取智慧+勇敢實踐。用做帶動想。

現在還是會想得多,但是比較重視做,但想很重要,就是要思考,反思,學習,看別人怎麼做的,不會完全照搬別人的做法,實踐的時候會逐漸明白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方式。但做的不要太盲目,做之前先學習,尋找讓自己心動的東西,然後邊做便學,做不下去就學,迷茫了就閱讀,獨處,無聊了就運動,接觸人交流嘮嗑,有人交流,不刷微博。

有個讓我很尊敬的人,跟我說,原話忘記了,意思就是一個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獨。之前我自己獨處的時間比較多,獨處的時候,感覺自己想要懈怠偷懶的時候會想到,要嚴格要求自己。因為自己是那種比較容易頹廢的人。要hold住自己,要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完美。仍然還有很多時候沒做到。但心裡有信心,會繼續認真下去,做所能做的最好,最想要的自己。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1、什麼時候

當自己遭遇到現實的挫折,不得不逼自己靜下心來思考問題所在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的原因,不在於外界,而在於自己,很多時候,對於我們自己暢想的東西,我們只是內心想想而已,或者說我們以為付出了努力去爭取,事實上遠遠不夠。

(1)競選學生會主席,我以為面試第一勝券在握,卻忘了一起的競爭對手,成績年年前三(PS:老子也前五),跟輔導員關係更加好。剛開始輸的時候不服氣,後來才想清楚,為了一個目標,幾年前你就要開始鋪墊,成績,學生幹部經歷,人際關係營造,缺一不可。

(2)畢業的時候,一個並不是100%奪目的同學進了BAT,內心也不服氣,憑什麼他行,我不行,老子成績更好,學生工作做得也比他好。後來才想清楚,我並未很早就把BAT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互聯網這一塊的訊息和思維並未有效地去關注和鍛煉,只是在發現BAT是職業的光環之後,「盲目」地去追求,以為這是自己能夠得到的。

2、發現之後

遇到了挫折,會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很多時候,不禁會問自己,對於所謂的理想和抱負,我們是打心底真正渴求的么?是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千方百計去得到的么? 捫心自問,不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腦海中想像他的美好,而沒有把 他化為現實的目標,一個個分解,逐步去實現。

所以大致的心路歷程是:挫敗感——思考——重新思考目標——目標分解——向著每一個小目標努力

3、now

現在的自己,正在審視自己的內心,不斷調整心態,按照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規劃,踏實和專業做好眼前的事情。

拿最簡單的一個事情來說,減肥。現在基本上每天都能夠堅持5KM,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了。不會再去羨慕別人的肌肉,因為我知道,堅持下去,老子也會有滴。


我是在一個朋友點評我想太多做太少之後,有一天想著自己該怎麼行動時發現自己真的是想太多。

我發現導致做太少是因為想得東西很少是立刻就可以做的,所以我開始嘗試著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想一想明天、後天該做什麼,而不是下個月,明年、放假的時候要做什麼。

現在我有數不盡的事等著我去做。。。。。。

其實想太多這個問題,我個人分析是因為你意識不到你自己設想好的這些事,你只能做好一到兩件而已,你沉浸在自己想得是好得這種,成就感嗎?我說不清。就好比常說的小時候總想著十大名校該怎麼選擇,上了考場才意識到考上一本其實就夠自己忙十年了。

這世上有無數好得夢想等待實現,但你只能實現一個,是時候抉擇了。


最近幾年,感覺自己思想成熟不少,不論是業務理解,還是待人接物,都比初入職場那幾年要周到老練。

可是仍然讓自己無法滿意,總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虛空感。主要是在現實表現上,還是缺乏實質性的進步和突破,讓人讓自己都難以信服。

具體來說吧:

  1. 自身專業領域:看了許多相關文章和書籍,也明白自己需要從技術角度多加練習,卻始終不能持之以恆的落實,最終自己的專業實力還是停留在三腳貓功夫。
  2. 學英語:雖然大學早已過CET-6,但實際生活工作中已接近荒廢,也明白多一項語言能力,不論是對自己職場,還是日常眼界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下載了一堆APP,基本沒聽過沒看過,更別談練習說和寫了。
  3. 健身:這個是最讓自己困惑的。明明知道健康已是自己當前生活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前兩個月也曾經堅持了幾十天連續的鍛煉,並且在鍛煉期間也感受到了健身帶給自己的變化和好處,結果呢,因為一些天冷啊感冒了啊身體不舒服啊冬天不宜大汗啊,這樣那樣的理由給荒廢了,真是不爭氣啊。

——這樣看起來我似乎挺頹廢一個人,實際呢,我也確實沒偷懶沒閑著啊。但時間都到哪裡去了呢?

來看看我「忙裡忙外、充實進取」的一天:

  • 20%留給自己吃喝拉撒打扮;

  • 20%忙其他人交代的各種任務;

  • 20%社交互動吹牛逼;

  • 30%看書上網刷微博微信知乎;

  • 還剩可憐的10%呢?還在給自己行動做思想工作

所以,總感覺自己一天其實也沒閑著,也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未雨綢繆著,但實際在自己的核心領域呢,卻一件正事也沒幹ORZ

直到那天我聽到自媒體大V:Spenser的live收費課。

說起聽這個課也是件有意思的事,當時不知在哪裡看到推送邀請,讓我花十幾元參與這個live課程,起先我也曾收到過類似的這種課程推銷,我均未認真理會。那天突發奇想,我想我不是想有所改變與時俱進嘛,那就找個適合自己的好課程聽聽看參與看看咯,一本書的價格又不貴咯,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實在到時候聽了覺得不好就當吃了碗面咯,我就買了。

結果到當天開課的時候,我又陷入了這啊那啊的無敵瑣事中不可自拔,回到家躺到根本不想瞄一眼那個課。

直到過了將近半個月,我在家掃地做家務,覺得生活沉悶極了,無意想到自己還買了個在線課,點開試試看,還可以聽,不錯。

就這樣,我邊擦桌子邊百無聊賴的隨便聽著。

就這麼聽著聽著,我卻聽到了幾句很是打動我的話,讓我開始擺脫思想派,決定重啟自己行動派實戰派人生!

(非原話摘錄,僅意思表達)

Spenser說:

「不要擔心太多,做就是了,慢慢積累滿滿沉澱,這些積累和沉澱會幫你指引方向。」

一直害怕行動,因為擔心行動之後的局面自己無法應付,這句話讓我放下憂慮,專心沉浸在事情本身。其實做事本身就是收穫就是方向,我們何必每件事都斤斤計較自我設限呢?

Spenser說:

「這個新世界的關係因互聯網而改變,我們會有不少在線上深度交流的好朋友。」

有時候自己試圖和身邊的愛人、朋友聊些想法,卻總無法得到滿意的互動,在網上卻能發現志同道合給予自己啟發的朋友,但總感覺網上是虛無沒有實際意義,Spenser的這句話讓我開始檢討自己對於朋友定義的狹隘,讓自己瞬間覺得自己其實還蠻多朋友的。

Spenser說:

「當今世界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的重要,而寫博文呢,則是鍛煉自己表達,練就敏感洞察力的極好方法。」

我十分贊同語言表達能力重要性的觀點,語言就是文化文明的基石,正因為語言的交流,我們可以超越古今、理解自然,所以我也是因此開始自己的博文分享旅程,也是希望藉此鍛煉自己的洞察及表達能力,也和網路上的各位朋友做個碰撞和交流。

曾經有個數據好像是這麼說的,網路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在看在閱讀,而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主動創作輸出,也許你的一些小觀點就讓你成為了那百分之一的主動創造者,也是件蠻有趣蠻有意義的事。

所以我想說的是:

有時候行動真的妙不可言,一個小小的改變,小小的行動就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改變

思想和計劃固然重要,但行動卻更為關鍵,你到底在行動上花了多少時間多少氣力,才是真正決定你走多遠的真實籌碼。

不要讓自己過多的擔心,過多的猶豫耽擱了自己。

我們既要做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行動上的強者

現在,每當自己又開始發獃蒙圈躊躇不前時,我就對自己說,千萬不要——想的太多,行動太少

PS: 今天看到Spenser發文說自己那堂9.9元的live課竟然賣了10萬RMB!!這神奇的世界啊,他把課程內容寫出來在微信公眾號上免費分享給大家了,課程主題是《如何打造自品牌》,但凡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分享就是真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Spenser這個名字微信公眾號即可看到。


@知乎小管家@周源從我決定卸載知乎的那一刻起,我就發現了,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沒有卸載了它。(攤手)就因為心裡還有那麼一點小執著。

先講個笑話吧,百度百科裡是這麼說知乎的:知乎是一個真實的網路問答社區,社區氛圍友好與理性,連接各行各業的精英。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中文互聯網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百度,你確定你不是高級黑?上面說的這些,現在的知乎,哪裡還有了?笑cry~

現在的知乎,已經不是幾年前我用的那個各專業精英薈萃的知乎了,諸多大神們一起思維碰撞,即便會出現很多不同意見,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可我保留你說話的權利」,友好理性還真不是吹的。而現在呢,隨著大量低素質乃至三無用戶的出現,一言不合就會有問候對方母親生殖器的粗話出現,這也算是一大普遍現象了。並且啊,那會兒的用戶思維模式也不是像現在這麼偏激乃至極端,包容性也更強,可能真的跟讀書多少有關係。現在嘛,只要是為國家說話的就扣個小粉紅五毛黨的帽子,只要是覺得國外哪裡好而國內不好的就是扣個美分日精,對於這種普遍存在的非黑即白的偏激思想,貴乎怕是營造不了理性友好的氛圍。

可現在的知乎,還有僅存的那麼一點好的地方,就是在一些有質量的問題下面,還有一些有質量的回答,雖然這個微弱的優勢也在隨著很多大V的退乎和轉戰其他平台,越來越小了,可聊勝於無吧。這也是我不刪除知乎最後的一點小執著的理由了,還是有那麼幾個人的回答很有意思,值得一看的。

不過前段時間,知乎出現了一種現象,賣胸賣屁股發照騙的一些回答,動輒騙贊數千數萬,乃至於有些用戶諸如「童謠」之流還能以此套現,導致無數人上當受騙,這個對於知乎生態環境的打擊恐怕是不小的,雖然有所懲治,但我想,這個直接反映了知乎所標榜的「真實網路問答社區」這一準則,應該就是個笑話。

現在的我打開知乎首頁,已經看不到太多我感興趣的東西,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的是,被舉報?被禁言?

說到這個,知乎處理問題的雙標也是玩得6,一言不合就禁言我,我被人罵了我懟回去,結果是我被禁言警告,那人就是刪個評論一點事兒沒有,其實於情於理,這都不對。還有,知乎所謂的政治正確,尤其是在涉J問題上,我至今沒有看懂,就比如說最近的幼兒園事件,我並不是指對這種問題只有一種看法一個口徑,那肯定不對,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一眼就能看出是在造謠生非的評論或回答下面,我舉報了,結果還是什麼處理結果沒有,這就說不過去了吧?

作為一個使用知乎也好幾年的老用戶來說,我講的這些問題確確實實存在,並且,如果有些不解決,知乎的初衷和立身之本恐怕就沒了,等著被其他平台吊打吧。


沒錢的時候。


當我來知乎搜這個問題的時候。


當發現別人都很忙的時候,我邊吐槽他們不來陪我一邊說你做的事情我也想過……


這。。。。。恩休息下在想。。。。。。。。。。。這。。。。。休息下在想


大概是高三的時候,那陣子天天計劃著自己要考哪所學校,看著模擬考的成績夠往年的錄取分數,就憧憬著大學生活,想像大學會有什麼什麼樣的情景,碰到什麼什麼樣的人。

然而高考失敗了,來到了普通的二本院校。一直沒想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直到大三,在競選社聯主席後突然想明白了。

大一大二沒有想太多,沒有去考慮參加學生活動對於學習有沒有影響,沒有考慮所謂的人情世故和風氣,就是埋頭奔波做事兒,兩年也成長了很多。

太多的想法就是在消耗著自己的行動,好像已經得到了滿足,卻不知道還差得好多。

自嘲用三年的時間想明白一件事情,想法太多而做得太少,雖然後期的生活中仍舊有想太多的情況,不過一點點在改。讓自己變得充實起來,做做做做做!


和女朋友分手之後 她說她想要的是陪伴而不是言語


在發現重要的人瞞著我很對事情然後慢慢的變得不在乎,慢慢的變得冷淡,現在已經不想再考慮這些麻煩的事情了。還有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自己還努力覺得很慚愧然後更加努力吧(^-^)


自己時刻都在想事情,甚至覺得有些不正常,考慮的事情太多,我想這個跟自己的生活態度以及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關。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