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避免下一世受二形身?

彌勒!有四種業,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為其下。何等為四?

一者、於尊敬所而有烝穢;二者、於男子身非處染著;

三者、即於自己而行欲事;四者、詃賣女色而與他人。

若有眾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責,悔先所犯,起凈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末學有長達十多年的手淫史,現在已經戒除,雖然生活還是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末學相信只要一直精進,生活會慢慢好起來的。

但是末學真的很怕下輩子受二形身啊,真的不想下輩子做不男不女的人啊。

怎麼才能不受此身,請各位法師師兄指點末學。


蟹妖。這個問題比較大。慢慢答。

一,在古文中,關於手淫的表達。

1、「自慰」來代表手淫,是當代才有的事情。「自慰」來自於日語,後來傳到台灣,再傳入大陸。用「自慰」來指代手淫,一來是個新辭彙,二來是個外來詞。

2、也就是說,佛經裡帶有「自」的關於淫行的詞語,和「手淫」,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3、在佛典中,指代手淫的,有專門的辭彙,叫做【故出精戒或者故失精戒】,是《四分律》僧殘罪的第一條。

二,經常會被當做手淫解讀的部分經典1、優婆塞戒經

【若屬自身】——《優婆塞戒經》

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單曰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系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淫。出家之人,無所系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為父母、兄弟、國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受財,或先受請,木泥、畫像及以死屍,如是人邊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是總說。其下的經文是具體解釋。

【若屬自身】與【屬他之人】相對應,【他婦】相對應。自身也不是自己身體的意思。而是自己的意思。

很明顯,若屬自身不是指的自慰(古代沒有用自慰指代手淫的),而是指的屬於自己的人。【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女人想像成別人的女人,把別人的女人想像成自己的女人。如,把自己老婆想像成某個電影明星。把某個電影明星想像成是自己的老婆。

全文的意思大概如下:

經文:【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單曰無。】

如果,在錯誤的時間、部位(口道、尿道、糞道)和不是女人(比如男人、陰陽人、畜生)、未婚女、別人的女人、乃至屬於自己的女人性行為,也是邪淫。只有東、西、南四天下有

接下來是具體解釋:

【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系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淫。】

如果是畜生、腐爛敗壞的屍體、屬於僧人、囚犯、逃亡人、師母、出家人,和這些人性行為是邪淫。

【出家之人,無所系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淫罪。】

已經出家的人,不屬於誰了。從誰那裡得罪呢?從他的親屬、國王那裡得罪。亂世惡王暴君,恐怖惡世,如果命令妻子小妾出家,再和之性行為,也是邪淫罪。

【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如果,到三道即尿道、口道、糞道性行為。或者是自己的人,或者是別人的人,在道路邊、佛塔邊、寺廟祠堂邊、眾人聚會的地方等等公共場所性行為也是邪淫。

【若為父母、兄弟、國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受財,或先受請,木泥、畫像及以死屍,如是人邊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若在父母,兄弟,國王死亡後守護(守靈)期內,或先與他人約會,或先應允他人,或先接受財禮,或先接受邀請(其目的是為了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若在木像、泥像、畫像(一解指聖賢像;二解死亡的親屬、王者像)、死屍等邊,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

如果,將自己的女人想像成別人的。把別人的女人想像成自己的。也是邪淫。這些邪淫罪,也有輕重。煩惱重就得重罪,煩惱輕就得輕罪。

2、大乘造像功德經

彌勒。有四種業。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為其下。何等為四。一者於尊敬所而有烝穢。二者於男子身非處染著。三者即於自己而行欲事。四者詃賣女色而與他人。若有眾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責悔先所犯。起凈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大乘造像功德經》

即於自己而行欲事】注意『於』,「即」是如果。意思是如果對自己性行為。這也並不是指的自慰。因為,自慰時心裡的性對象並不是自己而是別人。正常人根本不會對自己感性趣。自慰也不可能和【於男子身非處染著(和男人在【口、肛處性行為】)】相提並論。

即於自己而行欲事】應該指的是自己和自己發生性關係,男人么,腰部夠軟彎得下來的,那啥夠長掰得過去的。有這種業因,才會導致二身形的果報。畫面太美。就不配圖了。見諒!

二形身大概分兩種,一種先天的就是所謂的陰陽人,這是前世的業因果報在今世現前;一種是人妖,這是一種性別認知的障礙可以理解為果報今世現前,不等下輩子受報,這輩子就現形了。所以二形身就是在一個身體里同時具有兩套第一性徵或者第二性徵。即於自己而行欲事,這在常人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首先要對自己的身體有慾望,自己照著鏡子對自己的身體有性慾,其次他可以做出來,從心理到生理上都需要滿足條件。我們會覺得實在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同樣覺得陰陽人和人妖也很不可思議一樣。因為能夠做到這樣事情的人少,所以這兩種二形身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多見。但是如果把即於自己而行欲事解讀為手淫的話,那麼哪個男人不手淫?佛陀說法幾年前過去了到現在地球上幾十億的男人又從哪兒來的?否則我們身邊都應該是二形身了不是么?!

3、十不善業道經

云何欲邪行。於此罪中而有四類。非處非時非分非往。非處者。謂於諸佛菩薩經像和尚闍梨父母所止。或相鄰近。皆所不應。非時者。謂於晝日或偶月事懷妊新產。彼不樂欲及病惱等。或受凈住八關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謂於面門及以非道。【童男處女自執持等】。俱不應作。非往者。謂於他妻及比丘尼親族異趣及炫賣等。設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應理。如上當知。————《十不善業道經》

【 童男處女自執持等】中的【自執持等】,自執持也不是指的自己的身體。因為,【執持】的意思是掌握、控制。

【 童男處女自執持等】的意思和自慰沒有任何關係,它的意思是自己擁有控制的童男、未婚女等人。

三、總結

總之,佛經中的手淫是用【故出精】等詞表示的。並不是用近代外來辭彙,自慰表示的。古人也不認為自慰和手淫有什麼關係,比如聊以自慰。

把經文中包含自字的辭彙,想當然的和自慰聯繫在一起,進而和手淫聯繫在一起根本是錯誤的。

修行固然要斷淫心,但是對手淫的行為生起大困擾和沉重的思想包袱,也只是徒增煩惱。願所有眾生早日得解脫!

1、今天我們討論的是手淫不是邪淫,而不是來論證手淫是不是淫。手淫必然是淫。但是不邪。

2、肆意把手淫解讀成邪淫其實後患無窮。如果一個「憋不住」的小夥子,你告訴他手淫不犯邪淫,可能他自己就處理好了;但是如果你跟他說手淫是邪淫,那麼他會想,手淫和約炮既然都是邪淫,那麼我何苦不爽個痛快呢?還是約炮吧。你看,把手淫解讀成邪淫,明顯把一群淫而不邪的人推向了邪淫。這個果報誰承擔?

3、不犯邪淫是五戒中的一條,五戒的受眾多為廣大在家居士。持五戒的果報是得人身,持十善業的果報是得天人。換言之,不犯邪淫僅僅是在五分之一的層面上保證下輩子得個人身。不犯邪淫的作用僅僅於此。持五戒是不可能解脫輪迴契入涅盤的。不要肆意放大五戒的作用。五戒其實並沒有所想的那麼高級。

4、隨著次第的深入,戒律也有不同的要求。更高級的戒律當然對於淫行的約束和要求自然更高。比如比丘戒,手淫是犯戒的。但是手淫不犯五戒。

5、淫行、淫慾、淫心、淫根是事件事兒,不要不分青紅皂白,混淆視聽。

6、其實說一個客觀,大家都可以想想,按照佛說造像功德經里講,如果把「即於自己而行欲事」解讀為手淫,那麼敢問哪個男人一輩子沒有手淫過?那麼下輩子都要得「二形身」那這地球上的三十億男人又是從哪兒來的?!如果這輩子手淫過下輩子就要做陰陽人,那這地球上該有多少陰陽人?!顯然客觀已經告訴我們了,手淫不會導致得二形身。不是么?

7、具體斷除淫心拔除淫根的方法,以後機緣到了再講。在此不贅述。你願意戒色,願意戒手淫,你就說你和自己下半身過不去就行了,別說是為了學佛,為了持五戒。縱使就是一輩子不手淫,也不代表斷了淫心,更不代表拔除淫根,因為壓根就是兩碼事。五戒里沒手淫什麼事兒,學佛是發自內心而不是發自內褲,修行是修內心而不是修內臟和內分泌。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_^~~

你這理論如若成立,恕我直言,現在社會你口中的二形人應該才是主流,至少佔據了90%以上。

能同時思考一下邏輯學么?


如果擼一下要懺悔一聲的話,大多數男人餘生都要用於懺悔了


立刻自殺


努力延長現世的壽命,就不用管下輩子的事了。


修下葵花寶典就好了。


如法的懺悔吧

懺悔在業力成熟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制止的作用,所以建議多懺悔,讓邪淫的種子不再生長


念佛,用十念法,胡小林老師有視頻講座。今生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紫磨金身。


謝邀。

你能認識到邪淫的壞處,並已經戒掉,這樣就很好了。只要誠心懺悔並不再犯,以後業障就會逐步消掉的。

再有,戒邪淫要有一個長期的思想準備,確實很難。我本人是通過長期持《楞嚴咒》和《地藏經》戒掉的。供你參考。


推薦閱讀:

佛法講的是什麼?
修行不是好人好事
禪修的目標——積攢經驗
佛法真的完全超越物理學嗎?
十二因緣之「什麼是行蘊」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