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的心

北大留美碩士在他的《為將來而記下的過去》萬字長信中,控訴了父母對他的「控制與傷害」,並希望給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希望父母們能「平等友善地和孩子溝通與交流」。

拉黑父母10年不歸,並寫出決裂長文,是作者的一種反抗,慶幸的是,他沒有採取更為極端的方式,而是通過文字和互聯網來尋找答案,為父母,為自己,也為更多的父母和「自己」。

然而,思塾同仁讀此長文後,我們不禁反思,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控制和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要記住,我們要做愛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愛控制孩子的父母。

思塾也想藉此提醒家長朋友們,即使您受過良好教育,即使您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為人父母仍然需要不斷學習和自省,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生受益。

「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 ——《聖經》

「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與孩子互不相欠,是平等個體的關係,享受親情,但不會利用親情脅迫,孩子越成長,他們越放手。」 —— 作家 連岳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現代作家 龍應台

「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控制別人的人生」 —— 心理教育專家 陳默

在一個變化如此迅速,競爭高度激烈的時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並且是一直能夠贏下去。但是很多家長忽略了自己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在一個尊重並且鼓勵個性的時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自身的被認同感應該在家庭教育中置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從普世價值的觀點出發,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控制別人的人生。或許你能給到孩子一個堅固的盾,但是你更需要給他的,是一個無懼挑戰,笑看風雲的心境,後者才是未來,孩子最會感念你的東西。

「父母,學會得體的退出」 —— 北大才女 趙婕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孩子不是愛的控制對象」 —— 兒童教育家 三川玲

新生代父母大多破除了「養兒防老」的思想,但還有一種特別隱蔽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這種思想以愛為旗幟,特別容易蒙蔽天真的孩子。

為了你好,一出生就買進口奶粉、高價紙尿布;為了你好,穿最貴的衣服,買最貴的玩具;為了你好,帶你去嬰兒游泳,上早教班;為了你好,看最貴的私人醫院,用最好的藥物;為了你好,請客送禮進最好的幼兒園和學校;為了你好,旅行坐頭等艙,住星級酒店;為了你好,給你報高價的興趣班、學習班,請最貴的老師;為了你好,報最熱門的專業,進最好的大學;為了你好,替你安排最鐵的飯碗,找最放心的伴侶;為了你好,住在一個城市,為你照顧下一代……

這些父母任勞任怨,無私付出,不圖孩子的錢,更不要求孩子回報什麼,只求孩子有出息,是多麼偉大啊!且慢,孩子出息的標準,是誰定的呢?原來,就是父母給制定的。也就是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制定的要求,就要用自己一生的代價去換取。

「父母控制欲太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 英國《積極心理學學刊》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研究人員追蹤調查5362人,從十來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與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強與(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

思塾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注家長思塾公眾號,看更多原創內容

推薦閱讀:

每天不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們通常都在幹什麼?
既然人一生都是在修行,那我們如何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孩子?
親子英語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
【認真想】學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呢?
「知識」是什麼?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