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新春秋:西方諸國之英法聯合王國

英格蘭在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是法蘭西王位繼承戰爭(French Wars of Succession)走向終結的開端。經過一系列的失敗,至1419年整個法國北部已遭英軍佔領。查理六世被英國人的盟友勃艮第公爵俘虜,被迫與亨利五世在特魯瓦簽署一份條約(1420年特魯瓦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法國成為英法聯合王國的其中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擁有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將法國領土分為由英王、勃艮第公爵,以及查理六世的太子控制的三部份。從此就有了三個法國:一個是英國人的法國,疆界從吉埃內到加萊,包括諾曼底、韋克森、曼恩、皮爾卡迪、香檳、法蘭西島;一個是勃艮第的法國,除勃艮第公爵國之外,包括內韋爾伯爵國、佛蘭德爾和北方的阿圖瓦,不久又包括巴伐利亞的雅克琳讓予的弗里茲和布拉邦特;第三個是太子查理的法國,國土只限於布日爾附近地區。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根據特魯瓦條約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國王,然而盧瓦爾河南部否認特魯瓦條約,認為查理六世神志不清,他所簽署的條約不具有法律效力。

瓦盧瓦家族和它的同盟本可以繼續戰鬥又一個七十年,然而緊接著亨利五世便對不承認其權威的法國南部地區發起了進攻,1424年法軍在韋納伊戰敗,1428年英軍包圍了奧爾良,法軍節節敗退,最終在1429年的維希戰役中亨利五世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430年雙方議和並在阿維尼翁簽署的《阿維尼翁合約》保證了英法聯合王國的安全。僅僅還控制著朗格多克、奧弗涅和普羅旺斯的瓦盧瓦王朝不得不承認了亨利五世獲得法蘭西國王(Kings of France)的頭銜,以換來自己當前統治的穩固、「在法蘭西的國王」(King in France)和普羅旺斯公爵的頭銜。

英格蘭之所以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除開亨利五世的軍事天才外,其中勃艮第的倒戈起了重大作用。因1419年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在與王太子約定會面的蒙特羅橋被刺,使得其繼承者好人菲利浦完全倒向英國的懷抱。1425年勃艮第的菲利普向亨利五世宣誓效忠,當然英王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儘管對他的君主仍負有戰時援助的義務,菲利普還是確保了自己及繼承人免除了稅務,完全掌控了自己治下的封臣和領主們。儘管仰仗勃艮第的支持亨利五世取得了法國王位,但這也是勃艮第脫離法國走向真正獨立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英王認為勃艮第的援助理所應當,但勃艮第對不相稱的戰爭花銷日漸厭煩,這逐漸損害了雙方的關係。菲利普死後,他的兒子查理推行對外侵略與爭取獨立的政策,極大地拓展了他的領地,為他贏得了無畏者(the Bold)的稱號。憑藉在法蘭西南部和萊茵地區的一連串戰鬥,等到查理去世時,勃艮第取得了低地、阿爾薩斯、洛林的全部,包括科隆、特里爾、美因茨和巴拉丁奈在內的萊茵北部。儘管大部分領土在法律上還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或法蘭西,但勃艮第人再也不會向巴黎或者布拉格表示臣服。為了確保自身獨立,勃艮第人開始悄悄地支持他們的遠親瓦盧瓦家族反對自己先前的封君。而在1490年布列塔尼的安妮與勃艮第公爵的婚姻使英法聯合王國感到被包圍的威脅,導致了1490年盎格魯-勃艮第同盟的破裂。不能阻止聯姻的王國選擇入侵布列塔尼。在1490-1492年的布列塔尼戰爭中(the Anglo-Franco-Breton War),由於洛林家族醞釀的叛亂,勃艮第難以提供支持,不得不強迫布列塔尼投降。最終的韋爾日和約有效地實現了英法聯合王國對布列塔尼的吞併。

但在英法聯合王國大幅度開疆拓土的同時,王室對國內的控制卻在逐漸被削弱。從議會那裡獲得財政審批愈發困難。在英格蘭與法蘭西各地的大貴族們也愈發桀驁不馴。亨利五世的後代亨利六世顯然沒有其父親的雄才大略,在他的手上,英法兩地分別由其兩位攝政掌控:格洛斯特公爵在英國;貝德福公爵在法國。此時聯合王國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兩位攝政與議會的意志體現。在亨利六世之後,好幾代國王都受制於議會與權臣,儘管英法聯合王國最終幸運地維持了統一,但卻無力阻止勃艮第的獨立和崛起,而1500年蘇格蘭的詹姆斯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北方的王位,使得英法聯合王國面臨著被斯堪的納維亞和勃艮第的同盟包圍的威脅。

宗教改革對王國的統一構成了新的挑戰。瓦盧瓦家族深度捲入了幫助茨溫利(Zwingli)逃脫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監禁的行動,這成了終結他們對法蘭西王位可能的繼承權的極好借口。

1532年的朗格多克戰爭(the Languedoc War)正式拉開了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the War of Religion)的大幕,此時統治英法聯合王國的是亨利七世。這場對於瓦盧瓦家族災難性的戰爭以朗格多克和奧弗涅被征服告終,瓦盧瓦家族只保留下了殘存的普羅旺斯。利用宗教戰爭,亨利七世也對國內的大貴族進行了清洗,1537年亨利七世解散英格蘭議會後聯合王國顯得永遠不可能分裂。另一方面,英格蘭議會融入了大陸的三級會議從而實現了英法聯合王國的議會統一。集權的英法聯合王國議會政體其原則在當時富有革命性,並略有諷刺性地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立法機構,比如勃艮第的三級會議、薩伏伊的高地議會(the Savoyard Subalpine Senate)、阿拉貢的議會(theAragonese Cortes)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國會(the Scandinavian Riksdag)。

亨利七世的集權行動在英法聯合王國國內造成了巨大的不滿,尤其是許多法國南部貴族紛紛改信新教以反抗天主教的亨利七世。最終亨利七世決定請求教宗阿德里安六世(Pope Adrian VI)開除了大批反抗他的貴族的教籍,並號召十字軍討伐法蘭西南部的新教諸侯。在這次十字軍戰爭期間,作為報復,大批天主教教士也死於新教徒所策劃的阿維尼翁大屠殺(the Avignon Massacre)。此後,宗教戰爭愈演愈烈。

在整個16世紀中後期,聯合王國與國內外的敵人們前前後後總共打了八次大規模宗教戰爭,戰火一路從地中海的熱那亞、米蘭和艾米利亞羅馬涅公國燒到了北方的蘇格蘭地區。期間還伴隨著聯合王國對先前失控的愛爾蘭地區的再征服運動。自亨利七世起,歷代聯合王國國王都堅持天主教不可動搖與加強王國集權的原則,對一切敢於反抗的貴族都給予堅決鎮壓。至1584年,英法聯合王國的新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終於停止了此前的鎮壓政策,同時返還了部分貴族領地以求得貴族反君主同盟的解散,隨後,新教與天主教諸侯們簽署了一個十二年休戰條約。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弗朗索瓦一世一直都在艱難地維持著國內的和平,然而弗朗索瓦一世夾在與自己有王朝聯繫、積極捍衛天主教的波西米亞雅蓋洛王朝和國內大量堅定支持新信仰的平民之間,左右為難。勃艮第(熱衷於領導新教事業)的威脅不斷增長,致使英格蘭和阿基坦等地衝突加劇,被打破的平衡釀成了1598-1628年波及王國與其近鄰最後以至變成全歐混戰的的盎格魯-法蘭西宗教戰爭(the Anglo-French Wars of Religion)。

1598年,弗朗索瓦一世在聖巴托羅繆節於巴黎主持了其次子與一位新教貴族女兒的婚姻,希望以此結束國內的宗教戰爭。然而當晚天主教強硬派貴族卻突然發動政變,巴黎數萬名狂熱的天主教民夥同警察士兵對城內的胡格諾教徒進行血腥的大屠殺,他們根據事先畫在胡格諾教徒居所門前的白十字記號闖進屋去,把多數還濃睡未醒的人盡行殺戮,然後將屍體拋進塞納河中。甚至連信奉新教的高官貴族與在巴黎的諸侯們都被處死,就連弗朗索瓦一世兒子的未婚妻也未能倖免,隨後,弗朗索瓦一世被廢黜,其對新教持強硬態度的兒子愛德華繼位,然而其的王位合法性卻廣受質疑,而其父親在數年之後的離奇死亡更是將對其正統性的懷疑推上頂峰。

繼巴黎大屠殺之後,許多其他法國城鎮也發生了屠殺胡格諾教徒的事件。憤怒的法國南方貴族們集結起來,組建了法蘭西新教諸侯聯盟,隨後早就不滿王國政策的部分英格蘭貴族們也改信新教,他們稱「清教徒」,聯合成立了盎格魯法蘭西新教諸侯聯盟。他們與北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們組成了新教聯盟(the Protestant League)遙相呼應。他們同時向斯堪的納維亞和勃艮第者兩個主要的新教強國尋求支持。在法國南部諸侯們向國王軍開戰後不久斯堪的納維亞以入侵波美拉尼亞來響應。作為回應,波西米亞、奧地利、巴伐利亞和波蘭組成了天主教聯盟(the Catholic League)並邀請英法聯合王國的愛德華國王加入了這一同盟。

不過,雖然此時勃艮第已經成為了新教聯盟的支柱,但勃艮第卻並未直接參戰。在戰爭前期,勃艮第一直處於超然狀態。勃艮第支持所有新教君主保有權力(這被經常視作利於那些弱宣稱者),但卻有遊離於新教與天主教的宗教戰爭之外。

愛德華國王雖然在被人們廣泛質疑其王位的合法性,卻用武力證明了他是英法聯合王國最強大的君主,1598年,天主教軍隊在雅爾納克大敗新教軍隊,新教聯盟主帥陣亡。1599,蒙孔圖爾戰役,法蘭西地區的新教諸侯軍隊被徹底擊敗。1600年,在牛津戰役中英格蘭的新教諸侯軍隊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至此,愛德華已經掃除了國內新教諸侯的威脅。

然而,除開國內新教軍隊外,自蘇格蘭南下的斯堪的納維亞軍隊更是愛德華的心頭之患。在1600-1605年,雙方在英格蘭北部地區展開數次大戰,卻都不分勝負。而英法聯合王國的海軍在北海的失敗也給戰局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神聖羅馬帝國軍也在1605年的新勃蘭登堡戰役遭到毀滅性打擊。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直接干預與勃艮第的間接支持下,天主教聯盟的勝利希望渺茫。

1606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決定干涉這場宗教戰爭的決議進一步擴大了戰爭範圍。有了來自波蘭立陶宛地區天主教軍隊的支持,天主教聯盟發起了一系列的反擊。至1610年,斯堪的納維亞已經無力再戰,英法聯合王國的新教諸侯已經被悉數摧毀,德意志地區的新教諸侯也搖搖欲墜。英法聯合王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感到勝利已經近在眼前,於是於當年發布《歸還敕令》,百年新教運動似乎就要毀於一旦。

坐不住的勃艮第最終於此時出兵。於是戰局再一次逆轉。愛德華國王在1611年的凡爾登戰役中戰死宣告了國王軍優勢的終結。1612年,勃艮第軍大舉入侵南德意志,再次摧毀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軍的主力,隨後又大勝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天主教軍隊,到1613年,戰爭的天平再一次朝新教聯盟傾斜。而此時,英法聯合王國內部已經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愛德華的弟弟亨利加冕為了新的聯合王國國王,稱為亨利九世。作為聖巴托羅繆之夜的受害者,他積極推動國內的宗教和解,亨利九世首先宣布,只要新教諸侯改宗,以前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全部既往不咎。同時他還啟動了與勃艮第的秘密和談,希望外國軍隊退出英法聯合王國的領地。而1615年西班牙對勃艮第的宣戰更是加強了他與新教聯盟談判的底氣。然而此時勃艮第壓根就不希望和談,勃艮第軍隊在1616年攻佔了巴黎,此時勃艮第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只是維持戰前局勢,而是希望造就一個囊括了法國與德意志西部廣大地區的新帝國,勃艮第窺視的不僅僅是一頂王冠,甚至是一整個的帝國。於是亨利九世的和談落空了。

可來自伊比利亞軍隊的加入又給天主教聯盟恢復了元氣,1616年,阿拉貢與西班牙也開始派遣軍隊加入對新教諸侯的作戰,1618年,勃艮第軍隊在羅克魯瓦戰役中戰敗,不得不退出了英法聯合王國,從1619年開始,雙方開始了斷斷續續的和談,在邊打邊談的詭異氣氛之中,1628年的交戰雙方才最終在漢堡簽署了和平條約。

這場戰爭對於英法聯合王國的影響是巨大的。戰爭結束之後亨利九世宣布信奉新教者只需要改宗即可免罪,然而大批不願改宗或不相信國王承諾的胡格諾派大量逃往勃艮第、斯堪的納維亞和新勃艮第殖民地(即現在的七省聯邦,the Seven Republics),英格蘭清教徒(the Anglican Father Pilgrim)則湧向了新英格蘭(即現在的拜奧尼亞,Beornia)。在戰爭結束之後,根據合約,天主教諸侯聯盟與新教諸侯聯盟都被解散,而國王自己的常備軍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由議會授權組建的新的王國軍隊。聯合王國最終保存了下來,可戰爭過後整個王國滿目瘡痍,與戰爭相伴隨的是大批貴族被消滅,在一片廢墟之中,亨利九世掌握了比前代任何一位君主都多的直轄領地。在此基礎上亨利九世對英法聯合王國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大貴族被基本剷除,取而代之的是許許多多的小貴族與鄉紳。亨利九世及其後繼者維護了英法聯合王國國內一百多年的和平。

經過一百多年的和平歲月。除去一些偏遠的省份,貴族們逐漸向巴黎集中。與之相伴的是混雜了一部分中古英語的新盎格魯-法蘭西語成為了王國全境的官方語言。這導致了英格蘭地區貴族逐漸地法蘭西化與法蘭西地區貴族沾染上了一些英格蘭的氣息。等到19世紀,英法聯合王國的貴族們已經形成了與被他們統治的底層臣民們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氛圍,這就是「盎格魯法蘭西人」。

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英法聯合王國的君主制逐漸變成了一種既有別於絕對君主專制,又不同於後來的君主立憲制,君權與議會達到了協調一致共同維繫著王國政治機器的運作。這一時期是王權最盛之時,但國王的權力仍是受到議會法律限制的。自亨利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間,議會從來沒否決過國王的決議,而國王也從未非難過議會,以至於讓後世非常困惑:到底是議會服從於國王,還是國王在恭順議會。從亨利九世開始,聯合王國的議會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從1644年開始,英法聯合王國的議會開始每三年固定召開一次,1683年,議會確立了三級會議的具體代表選舉資格與代表地區名額分配法。1688年,議會以立法的形式通過了議會擁有批准新稅徵收與監督政府的權力。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來自於英格蘭地區的貴族與來自法蘭西地區的貴族開始逐漸在議會裡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團,這也就是後來英法聯合王國政黨制度的起源。

隨著西班牙的逐漸衰落,聯合王國最終確保了她在西歐無可置疑的霸主地位。在這段歐洲相對和平的時期聯合王國得以擴展海外影響力。她建立在獅子山(Sierra Lionne)海岸建立了許多貿易據點,允許在那裡出售歐洲商品以購買奴隸賣到新大陸去。同時,伴隨著與斯堪的納維亞、勃艮第和西班牙的殖民衝突,在新大陸盎格魯-法蘭西殖民地也有大規模的擴張,鞏固了母國的霸主地位。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最終被盎格魯-法蘭西王位繼承戰爭(the War of the Anglo-French Succession)所打斷,金雀花家族的旁支領導了金雀花尼亞的獨立。

盎格魯-法蘭西王位繼承戰爭(the War of the Anglo-French Succession)起源於1756年弗朗索瓦二世駕崩之後的繼承危機,這場戰爭是自三十年戰爭之後牽扯國家最多的紛爭,戰爭的最終結果是金雀花王朝的一支脈約克王朝控制了英法聯合王國,而另外一支則取得了新大陸殖民地的支持,在金雀花尼亞建立了金雀花帝國。戰爭過後,新的約克王朝君主受到了議會進一步的約束,最終形成了盎格魯-法蘭西貴族主導下的議會君主制度。而在新大陸,因為有求於殖民地當局支持,金雀花王朝也建立了一個由上下兩院組成的議會制度。

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在美洲的金雀花王朝仍然保留著對英法聯合王國的宣稱,如果有可能的話,或許這個新大陸新生的國家會奪回屬於自己的合法權力,並證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存在。

聯合王國在大德意志戰爭(the Great German Wars)的開始階段保持超然的態度,轉而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機遇,看上去在這一新的領域同樣取得了支配地位。但這場新近戰爭發生的戰鬥很快顯示出,她的老對手勃艮第即便經歷了打擊,依然能夠保證勝利,損失的僅僅是亞馬遜尼亞的獨立。聯合王國在進入19世紀中期之時是最大的世界強權,但一個世紀以來,她的地位在安特衛普和更遠的宮廷第一次顯得不是那麼牢不可摧。


推薦閱讀:

遲來的致歉信、感謝信與計劃聲明
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八——1940.10.8
甜與權力:甜味滋潤下的社會轉型

TAG:架空歷史 | 維多利亞遊戲Victoria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