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心
談起中國文化,幾乎每個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出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見來。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的先輩們用自己的智慧勾勒出了「天朝文化」,讓其毅力在世界的東方,成為無數人神往的地方。威尼斯著名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中國,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家」。這裡的「黃金」不但是指中國經濟在當時之富強,同時指中國之文化在當時之發達。字裡行間我們很容易看出他對中國的盛讚:繁盛昌明的帝國;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那時的中國人以會講漢語為自豪;以自己是天朝的子民而驕傲;以完善的禮製為貴耀。視東洋人為倭寇;視西洋人為蠻夷。可是今天我們中的絕大部分,可能是經歷了近代史一百年的黑暗,磨滅掉了文化的自信,抱洋人的大腿,捧洋人的臭腳。
我們應該有我們文化的自信!
找回語言的自信應該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著名的經史典籍全部是由文言文寫成,拗口的文字讓我們讀上幾分鐘就頭暈腦脹,隨之就是放棄。讀都讀不下去,還有什麼資格講看歷史的演變,繼承古人的思想,借古鑒今。這些古文畢竟匯聚了數以萬計古人的智慧,現在的我們對於那些輝煌的智慧知之甚微,如果不繼承那些曾經的智慧,現在的我們與剛建國一百年的西方國家有什麼區別呢,又怎麼能在文化上自信呢?除此之外,現在很多的留學生到了國外之後,借口學習英文,荒廢自己的漢語學業,認為漢語繁複,沒有簡單的字母好理解。中國人之所以曾經自信的另一點就是因為每個漢字包含的信息量,傳達信息的準確性是沒有任何一種其他語言可以做到的。漢語在時態變化上不像其他拉丁語系語言通過變化動詞的形式來改變時態,漢語直接通過加時間表達詞,通過實意詞的方式來表達事情所發生的時間點。這樣的優勢在於記敘一件發生了的重要事件時,不需要更改動詞,這樣減少了語法上犯錯的可能性,也幫助後人更直白的理解到記敘的意思。反之英語,如果一個時態下的一個動詞用錯,整個句子的意思,和時間發展的先後順序就全部錯誤了。這些人嘲笑那些學習漢語的人,認為他們「沒文化」,不懂外語,攀比自己會幾門語言,看不起那些不會英語的。殊不知,那些鑽研漢語文學人的智慧,畢竟是五千年的智慧,要比那些「鑽研」英語,幾百年的智慧的人的智慧要多很多。不學習漢語其實也沒有多少關係,很多典型的文化弱者因為學不懂漢語,轉而開始崇拜西洋文學的簡單易懂,批判中國古典文學的陳舊、迂腐。用外文去給自己「鍍金」,強行證明外國的太陽比中國的太陽更大、更圓、更亮。從另一個方面講,這些人也不謂不可憐,他們丟掉中國這個文化與智慧的寶庫,跑到西方撿了一些石頭,還要拚命地證明石頭比金子更閃亮。
作為一個文化的繼承者,對語言的尊重和發揚是根本,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究竟來自哪裡。古人云:「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母親再丑,也是你的媽媽;國家在貧窮,也是你的窩。有些住在國外的華人,還拿著中國護照,便開始耍「洋大爺」的脾氣。舉一件事為例,前幾天,一個中年婦女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拒絕安全檢查,並且就地撒潑,高喊自己不是中國人,再也不來中國。殊不知,自己忘了自己還拿著中國的護照,穿著中國製造的衣服,拿著中國生產的包,做著中國的生意,賺著中國人的錢。除了認清自己文化的根源之外,在自己文化受到打擊的時候,應該挺身而出,這才是文化的自信!作者本人在加拿大讀書,學校中看到了有很多歧視華人的地方,儘管這所學校還是基督教學校。有一位英語老師在課上直接以一種非常鄙視的口吻調侃中國學生:「你們難道不吃便宜的貓肉做得漢堡嗎?」話外之意,中國人吃不起那些昂貴的牛肉。還有很多時候,她直接提出一些極具爭議的中國政治話題,無時無刻不讓我覺得她在貶低中國文化。更為甚者,這位瘋狂的「教育家」竟然當眾調侃一名中國學生造錯的英文句子,說:「你把褲子脫下來,讓我看看中國人到底有沒有穿內褲」。並且,這樣類似的「玩笑」在那節課上不斷的出現,至少有三次之多。最為嚴重的,這個「老師」曾嘗試挑起不同年級中國人之間的矛盾,讓一個本團結的集體支離破碎。在這個時候,有些國人選擇了沉默,故自認為事不關己,便高高掛起,甚者委曲求全;也有一些人選擇了與之對抗:多次找該名「教師」談話;找國際部主任反映情況。這才是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責任感。而前者,不具備這些品質。相信,在我們學校有這種事情發生,其他的學校應該不會沒有。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我希望大家團結到一起,共同抵制文化歧視。我們不歧視別人的文化,也不能讓自己的文化被貶低!
只有掌握了語言,認清了歸屬之後,才能領略到文化的精神。有了文化的精神,文化的自信也就隨之而來了。在同一種文化下,有相同的價值觀,有相同的思想觀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團結的組織。這種團結的互幫互助就是文化的精神。就原始社會而言,如果聚居,就不能相互保護,很容易被消滅,談何繁衍呢?同理,現代人也一樣,我們想讓自己的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富強,只有每個組成國家的個體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相互依賴才能將所有中國人織成一張大網,一張割不破的大網。然而現在,國人之間為了個人的小利益,坑蒙拐騙,互相勾心鬥角。為了利益,有些人製造毒藥丸;有些人添加瘦肉精到豬肉裡邊;更有甚者將罌粟殼加入火鍋底料來勾引食客。凡此種種就是因為每個個體不能領略到文化的精神,不能織成這張團結的大網。
文化自信是自己強大的基礎,那麼怎麼才能找到文化的自信,領略文化的精神呢?首先,在學習其他語言的同時,尊重自己的語言;多讀讀書,少玩玩遊戲;讀讀歷史,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教訓。其次,當自己的文化被歧視時,敢於反擊。這裡的反擊並不是指盲目的反擊,不要像一些中國式巨嬰一樣在外國嘩眾取寵,要以理服人,尊敬別人的同時,別人才會尊敬你。最後,少些勾心鬥角,多些團結友愛。
推薦閱讀:
※全新一代聆雅耳背機
※最新中國世界級遺產全名錄,無論你去過幾個都必須要收藏!
※1901-1905的中日交涉(二)——表面兄弟
※不應該讓年輕人閉目塞聽,而是要讓他們去辨別是非
※冬季的東三省這麼好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