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塾講壇」父母對於孩子:是保護還是控制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並不需要做太多,只要把種子埋到土壤里,把魚兒放回水中……

這些日子,網友們都在議論留美歸來的北大畢業生的一篇萬字文。在思塾看來,這篇長文還真值得我們做家長的好好讀一讀。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文章的作者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從小成績拔尖,高考以四川一地級市理科狀元的成績,被北大生物系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的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了,他沒再回家過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近日,他寫下了萬字長文,並發給了多個朋友、同學。他希望給這些已經成為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說說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給自己找到答案——在傷害已經發生後,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王猛寫給父母的決裂信 資料圖片

在王猛的文章中,他給我們講述了幾個至今難忘的小故事: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班裡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但演出時卻只有王猛沒按要求著裝。「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王猛說,從小到大,他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王猛認為,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與同學很難相處。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了,但就在離家前,父母要求他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自己。王猛說,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他: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其他同學了解他的情況。

在王猛看來,家人所有的「愛」和「保護」,不過是為了在保證控制對象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持續控制自己;至於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則根本就不在父母考慮之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求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王猛說,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朵里,他又一次遭到了親戚的取笑,「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不以為然。」

2005年,是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那一天,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

王猛很生氣,他猛地站起來與親戚怒目相對。「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

大學畢業,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即刻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雖然王猛認為自己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且認為此人為人有問題,不想與他交往了,但家人仍干預他的處理方式,還要求他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在美國,王猛曾有一段時間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從前沮喪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他找到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報告出來後,王猛給父母寄回了一份,希望他們認識到,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即便後來承認事實,一有機會還是就把責任推給我。」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接著,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走到這一步,王猛也頗感無奈,「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但凡有一次他們抓住了,就不至於此。」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處,做什麼。身邊人問及王猛為何每年春節都不在家時,母親的回答則一直是「人在美國,沒時間回家」。

又到春節了,真希望王猛能和父母一起過一個團圓年。但我們都知道,在內心的傷痛沒有痊癒的時候,王猛是不可能回家的。

而最能治癒王猛創傷的人,其實正是他的父母。

面對兒子的決絕,他們又是作何反應的呢?

看到兒子發來的決裂信,一開始老王(化名)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為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兒子把這封信稱為對家人的「最後通牒」,但老王覺得,這算是什麼最後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總該提出條件吧,總該是不能達到什麼條件才會怎麼怎麼吧!」老兩口搞不懂兒子為何會遠離,為何不能「舉重若輕」,為何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許還不止這老兩口。這是一個曾經令多少人羨慕的家庭啊: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這樣一個看似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為何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呢?

好在王猛一直沒停止對自己的「救贖」——出國留學是救贖,研究心理學也是救贖。在思塾看來,更需要救贖的,其實還有王猛的父母,以及我們許許多多的爸爸媽媽。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這是王猛對自己父母的評價。

思塾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注家長思塾公眾號,看更多原創內容。


推薦閱讀:

丈夫總否定、打擊孩子,對孩子惡狠狠地說一些暴力的話,我該如何引導以及溝通?
為什麼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熱情打招呼,別人都不理睬?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適當的暴力懲戒教育是必要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
如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家長需要知道這些。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