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種動物呀

出於對人性的好奇和對自身的探索,一直都在試圖去搞清楚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為人處世,以及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如何被情緒所影響,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那些能夠影響到人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的情緒。

也許是案例太多,還未總結出規律,抑或說是人的多樣性,讓這種想法無章可循。不論是哪種,只要不是去做正經的學科研究,我們所了解的案例越多,對生活和工作中的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

觀察別人對每件事的反應,不能幫我們去判斷一個人,但是可以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個人。

比如這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會給予路邊的乞丐施捨?是有錢的慈善家還是善良的普通人,還是有犯罪前科的人?都有可能。換個角度,如果那些不施捨的人又是怎麼樣的人?邪惡的嗎,還是不善良?都不能下定論對不對,可能他們不施捨的原因只是因為沒帶錢,或者今天心情很差,或者在忙著趕路沒有時間,又或者他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施捨。可以看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並不能讓我們去認識一個人,情境不同,角度不同,作出的反應都可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說,會施捨的人一般不會太壞,但不施捨的人心腸也未必差。聽起來可能是一句廢話,但我們起碼有了方向。

每個人對一件事的反應都是獨立的,沒辦法去完全判斷一個人,這是肯定的。所以這也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件事或者自己某種潛在的觀念就對一個人或者一類人貼上標籤。當然不可否認,貼標籤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社交生活中更好地做排除法,能夠讓我們更省時省力甚至說更遊刃有餘的去享受社交。但有一點,其實很多人把貼標籤的事和拿自己已有的三觀去判斷他人搞混了。貼標籤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你對這個有足夠多的觀察或者是溝通交往的情況下所作出的選擇,而不是僅憑一件事或者觀念。

所以,假設我們把觀察的角度對準同一個人,觀察他對每件事的反應,雖然每件事我們都不能得出一個確定的可信結果,都不足以拿來作為判斷他人的標準,但是如果把這些結果結合起來呢?其實這個道理大家也知道,這也是大部分人平常所做的,只要和一個人相處久了,你就能知道他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

人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角色要扮演,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溝通交流,要有各種各樣的事要去完成。所以我們不僅要學會地去觀察、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更重要的是能去理解背後支配這些行為思想的東西。因為人太會偷懶了,往往表面的情緒反應就能夠干擾我們的行為判斷,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可能有時自己一時的偷懶情緒就養成了自然而然習以為常的習慣,覺得自己可能就是這樣。或者看到別人不悅的表情,就是覺得別人肯定心情很差。

也許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將年輕人的注意力放在了生存上,面對社交,大家要麼儘可能地逃避,要麼就是期待著花最少的代價去處理,換句話就是隨緣,有最好,沒有也不強求。這就是代價最小原理,這可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佛系吧。


推薦閱讀:

「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種什麼樣的發展?
你認識的那些孤獨而又努力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人生三十年,像是死過一回
如何評價妮可羅賓?
畢業季被很多人向我借單反相機該怎麼辦?

TAG: | 社交技巧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