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沒時間陪孩子的媽媽寫下100封長信!每一封都堪稱家教教科書

01

最近,青欖君看到了一位媽媽的故事非常佩服。這位媽媽姓龔,成都人。

龔媽媽的工作經常要出差,為此她決定每次出差前都給孩子寫信,就當做是給孩子的陪伴。

這一寫,就寫了4年,信件超過100封。

最近一次出差,龔媽媽寫下了這樣三封信:

1月12日:盼了一周的周末影院又要開播啦!今天早晨和你談論到媽媽因為要出差無法陪你一起觀看的時候,你給我出了個好主意:「晚上視頻連線一起觀看」……

1月13日:iPad媽媽走之前已經給你充好電了,密碼由2、5、6、8這四個數字組成。第一個數字是:35-21+76-58-24……

1月14日:今天爸爸將帶你去金沙考古墓地,在那裡你將參與到準備、發掘、記錄、保管、修復等考古工作中去。媽媽已經將筆記本、放大鏡等工具給你準備好了……明天我就回來啦!

堅持寫信還不是最令人佩服的,更令人讚歎的是,龔媽媽在每一封信里都精心設計了親子互動環節。她認為這樣的信才能真正算得上給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比如,她會在家開一個「小超市」,然後在信里跟孩子說:「媽媽爸爸還額外贈送了你3個紅包,裡面分別裝了5元、10元、15元,你可以用它在小超市買零食。」

家裡的小超市

甚至龔媽媽還會結合孩子喜歡的遊戲設計信的內容,比如用信「尋寶」、做任務。

在更早之前的信件中,有很多是龔媽媽留下的「尋寶」線索:

這些「寶藏」可能是夏天冰箱里的一瓶飲料:

可能是媽媽悄悄為孩子準備的他所喜歡的書:

也可能是一支能聽到媽媽聲音的錄音筆:

雖然龔媽媽經常出差,但這種通過信件互動的方式同樣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甚至孩子還樂在其中。

有時候孩子也會給出回應方式。比如,根據信件裡面的提示,畫出「藏寶地圖」:

龔媽媽不僅在出差的時候通過給孩子寫信,彌補不能陪伴孩子的遺憾,她在孩子身邊時也會充分利用時間,做到高質量陪伴。

比如,每天給孩子拍攝一張照片:

從孩子出生起,龔媽媽會每天給孩子拍一張照片,直到讀小學為止。她說:「我想給孩子製造更多回憶。」

她認為,孩子成人後對小學以前的事情其實能記得的不多,大多都是聽別人口述,了解到的也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所以想用這種方式,在孩子最天真的時光,留下更多回憶。

比如,和孩子一起給積木拍小電影:

為了拍好電影,龔媽媽還會和孩子一起編劇本、寫情節。

拍攝作品

雖然小電影只有短短几秒鐘,但拍攝的過程,有很多媽媽和孩子之間美好的回憶,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再比如,陪孩子讀故事書。

為了讓孩子讀懂故事書,龔媽媽會陪孩子一起看完書後,要求孩子口述一遍故事內容,再親自記錄下孩子的口述。

龔媽媽記錄孩子口述書本故事

02

看完龔媽媽如此用心的信件和暖心的親子故事,青欖君感觸頗多。

一方面佩服龔媽媽如此用心,另一方面又反思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上做得太少。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事實上,有很多父母忙於工作,錯失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前幾天,就有一個7歲女孩怒斥老爸只顧工作不陪她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7歲小女孩怒斥老爸,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很多網友都在津津樂道小女孩說的那句話——「媽媽打你的時候再也不幫你了。」

卻沒看到小女孩是有多傷心。

孩子的心是世界上最敏感的。

而那些你忽略他的眼神、動作都會變成孩子的性格。

一位知乎網友如此描述從小缺少父母陪伴對他的影響:

長大後,在與人相處中經常有無從適應感,不知道該怎麼辦。敏感,自卑,別人一個眼神,就各種腦補,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

也有父母說自己也很無奈,不「搬磚」又如何養娃?

的確,大部分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工作太忙,生活不易。

但為何龔媽媽常常出差都可以做到?

因為,過去我們對「陪伴」有所誤解。我們總是以為陪伴孩子,必須有足夠的時間。

然而並非如此。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曾做過一項歷時很長夠權威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任何一項指出「媽媽上班對孩子有負面影響」。

研究還發現,真正影響孩子依戀行為的是媽媽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真正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也就是說,父母給孩子的陪伴不在乎時間長短,真正的陪伴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愛和重視。

龔媽媽雖然沒有長時間陪伴在她兒子身邊,但是她通過各種辦法把愛和關注傳達給了兒子。

所以,別再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工作和陪孩子並不是兩者不可兼得,也不是完全衝突。

03

如何在工作繁忙的時候,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有很多方法,比如真誠用心地聽孩子說話,盡量出席孩子的重要時刻,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比如生病的時候,盡量在身邊,和孩子在一起時拒絕玩手機。

其中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事情」。

龔媽媽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雖然她經常出差,但是她會和孩子一起通過信件來「尋寶」、「逛超市」。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她會陪孩子讀故事書、和孩子一起拍小電影。

還可以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讓孩子有更深的記憶。

比如教育專欄作家「真心媽媽」高志宏就特別愛帶孩子做有趣的事。她和孩子一起磨過豆腐、打過月餅、裹過粽子、包過湯圓,挖過野菜。

國外有一位父親,因為堅持和孩子做一件有趣的事,成為了「網紅」。

這位父親身兼環境工程設計師、紋身師數職,每個月他都有十天必須出差,為了陪伴孩子們,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為孩子的畫作塗色!

每次他出差時,他的孩子會送幾幅畫給他。而他每次都會在回家時,再把二次創作的畫送給孩子。

當這位父親把這些畫傳到網上時,引來無數人的轉發和點贊。最後這位父親被邀上TED的舞台,講述自己與孩子默契合作的溫暖故事。

而實際上這位父親為這些畫塗色並沒有花多長時間,他每次都是在飛機上做這些。

青欖君曾經參加過一個親子教育的心理學工作坊,主講老師是一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她建議在場的父母,不管多忙,只要盡量和孩子一起做以下三件事,就能成為「高效能」父母:

  • 和孩子一起進餐;
  • 邀請孩子一起做家務;
  • 給孩子講故事,或者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當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時候,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幸福就是真實存在的。而那些真實的幸福感會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美好回憶。

奧巴馬曾經說過,自己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從未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這些年,無論多麼忙,他都爭取時間陪在女兒身旁,伴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讓我們看到:陪伴——這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努力給得起的。

錢可以慢慢掙,孩子卻不會慢慢長大。

忙工作還是陪孩子並不是一道選擇題,只要用心,工作再忙也可以提供有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建立愛的連接。


推薦閱讀:

該讓女兒相認他爺爺嗎?
一位母親的無奈:自從孩子迷上手機,感覺我們漸行漸遠
女兒從特別老實聽話變得品德不好怎麼辦?
6歲的孩子開始叛逆了怎麼辦?
我和孩子的讀書故事

TAG:家庭教育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