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庫斯·呂佩爾茨:在繪畫里,也在市場里

去年三月,「從酒神讚歌到阿卡迪亞:馬庫斯·呂佩爾茨作品展」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此展上承達芬奇特展,下接莫奈特展,其在館方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圍繞呂佩爾茨,人們展開了不少議論甚至爭論,爭論不僅僅關乎呂佩爾茨本人的繪畫作品和藝術風格,同時也關乎其對當代藝術和繪畫發展的一些觀點。時隔一年,好吃懶做的筆者將當時所寫的一些文字進一步整理形成此文。

· 呂佩爾茨在繪畫中:用好架上繪畫這門手藝[1]活兒

繪畫在漫長的藝術史中獲取了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基於某一種共性——畫板、筆、造型、色彩等。任何一個想進入繪畫領域的人,都必須接受一種工匠式的訓練,學會用好手中的筆,施展在畫板上的手藝。伴隨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傳統的架上繪畫面臨挑戰,如何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審視繪畫是所有藝術家的困惑和焦慮所在。面對這一問題,呂佩爾茨選擇的道路是秉承藝術的嚴肅精神---,繼承架上繪畫的技法,不斷從藝術史經典中尋求靈感。如60年代 「酒神讚歌」系列,70年代軍帽、鋼盔、鏟子等「德國主題」系列,80年代後偏向神話、歷史及仿古典大師的作品,90年代對於繪畫形式的進一步探索以及21世紀以來蘊含哲思的 「阿卡迪亞」系列。風格在變,不變的是呂佩爾茨對於架上繪畫的堅持。在筆者看來,呂佩爾茨繪畫作品的意義便在於他對於傳統架上繪畫技術層面的尊重及個人獨特風格的成功探索,即用好了架上繪畫這門手藝活兒。

頭盔二 1970年 布面膠畫 空間幽靈 1987年 布面油畫 巴黎的審判 2011年 布面油畫

呂佩爾茨始終在探索形式的語言,在他的作品中存在有很多抽象元素,但是他從未走向完全的抽象,而是努力在具象的碎片和抽象的語言之間保持著平衡。比如靜物與天使一畫,物象的堆砌使得觀者很難得到完整感或完成感的體驗,但這又遠非抽象藝術完全偏離自然物象本身的做法,觀者很難猜到畫面的寓意。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畫里充塞了對於未來的秘密符號,我自己不懂,觀眾也不明白。」但是,呂佩爾茨對於形式語言的探索似乎已經走向極限,筆者並沒有在展覽中看到太多新意。形式之外,他只能在內容以及精神範疇中尋找可以延伸的空間,比如二戰、冷戰、納粹、詩意的阿卡迪亞等,這些內容更多的是一種「回頭看」,與現實生活沒有太多聯繫。對此呂佩爾茨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過對過去偉大藝術的參照,我們才能定位我們藝術的價值。並不是說一些新點子、新觀念、新媒體就能推進藝術的發展。」[2]

當代藝術是包容的藝術,筆者尊重呂佩爾茨對於架上繪畫和傳統題材的堅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架上繪畫與現代性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微弱,我們迫切需要現代性的表現手法去表現現實問題,呂佩爾茨在採訪中表達出的漠視當代藝術的思想實在過於陳舊,專註傳統題材的架上繪畫不應該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中國當代藝術起步很晚,重學西方多年前的藝術形式及觀念很可能會錯失當下寶貴的發展機會。筆者認為主流的創作應尊重現代性,用當代方式講述當代故事,以期對於未來有啟發意義。令人憂慮的是,從學院到民間,對於呂佩爾茨的讚美之聲似乎太多了些,伴隨展覽,他唱衰當代藝術的言論也被媒體傳播開來。「在幼稚藝術中不會產生大師」、「一旦前衛主義有根基打下去以後,有所建樹的話,蠢事就會發生,就會否定一切,排除一切,所有的所謂「革命」的結局都是如此」…中國藝術界會不會在這場「大師潮」中迷失自己,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呂佩爾茨在市場中:理性看待「呂佩爾茨熱」

近年來「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展」在國內密集舉辦,筆者對2000年以來的辦展情況進行了整理,如表格所見,2015年起,呂佩爾茨在中國高頻率辦個展,與此同時不斷在媒體曝光,與基弗一起被看作新表現主義的傑出代表人物。

2000年後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中國辦展情況[3]

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來自學術界對於藝術交流的大力推動,另一方面則來自市場影響。儘管呂佩爾茨多次強調「藝術市場的繁榮與藝術創作本身無關。」[4]但是結合近年來呂佩爾茨在中國的辦展情況及其在市場的表現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

呂佩爾茨成交作品價格區間比例圖及1993-2011成交情況 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最高成交價格[5]

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的市場普遍啟動於2000年以後,在2005年前後逐步活躍,並於2011年達到一個峰值,在此其中呂佩爾茨也經歷了一個迅速的崛起,但就最高成交價格來看,其排名最末。蘇富比官網顯示,近年來呂佩爾茨的作品價格沒有高升,多數在50萬人民幣左右,但其成交作品已累計增至80件,表現出市場影響力的增長。隨著中國藝術市場轉向全球視野,中國收藏家對西方大師作品的收藏趣味日益高漲。而另一方面,在二級市場之外,大眾對於耳熟能詳的大師名字更具興趣。因此,呂佩爾茨於中國辦展,於學術而言是一次有益的交流,於商業而言則是一次成功的營銷。

因此,筆者認為應當理性看待呂佩爾茨作品展,既要珍惜這次學習交流的機會,觀其技法明其內涵,又要立足自身,選擇吸取,特別是不要對其作品過度解讀,對其本人過度拔高。中國當代藝術史決不能是西方藝術的重複,我們應創作富有當代性的作品實現長遠的發展。


[1] 此處的「手藝」一詞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峰老師《繪畫與手藝》一文的啟發

[2] 2015年,澎湃新聞專訪

[3] 1982年民族文化宮「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展覽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中國辦展的開始。

[4] 藝術中國,2015年採訪

[5] 新浪收藏,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國際市場趨勢分析報告

[6] 曹意強,《藝術管理概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73頁;.

[7] 《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34頁

[8] 整理自:章銳,《藝術市場概論》課堂講稿

[9] 整理自:陳岸瑛,2014年10月12日第十屆CIGE藝博會論壇活動:前進中的當代藝術發言稿,雅昌新聞;


推薦閱讀:

TAG:德國 | 當代藝術 | 藝術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