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哪裡寫的是六國與強秦,他寫的是人生

最近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因為,我的生活中又有故事發生了,佔用了我許多精力。今天晚上跟一位朋友聊天隨意說了一句,「生活是一場戰爭」。我也不知道她能不能聽懂。之前我的文章里多次寫過這樣的話。我也不知道我的讀者們能不能讀懂。

最近我還喜歡在我的個人微信號hejupai1的朋友圈裡反覆發一張圖片。頭像是威爾.史密斯,文字是這位猛男說的一句彪悍的話。

99% is the same as zero.

If you are gonna do 99, go ahead and stay home.

99%與零沒有差別。

如果你只想做到99%,徑直走,回家吧。

意思是,別小看那0.01的差別,如果你不做到位,那麼,你沒戲。

其實這樣的話,中國古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說過。例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再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等等。

我們祖先文學功底厲害,一句話可以在千百年間換著千百種花樣千迴百轉的跟我們嘮叨。

可惜,歷史正如杜牧寫在《阿房宮賦》中的最後一段話,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國家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導致悲劇的不是外敵如何強悍,根本上是自取滅亡——用俗話來說,就是「找死」。

我那位兄弟阿童木,時不時的把這段高中語文課文中背過的話順口溜一般的夾雜在閑聊中。許多人在高中時代熟背這些話,許多人即便在高中時代都沒有記住這些本應記住的箴言。

杜牧哪裡寫的是六國與強秦,杜牧寫的是人生。

中午在家裡聊天,聊到了諸葛亮和劉備。

說到孔明,有人說,因為諸葛亮只有一孔之明,所以蜀國未能完成統一大業。

其實,孔明的「孔」,哪裡是微小的意思。《道德經》里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是巨大、大得不得了的意思。歷史也證明了,「諸葛大名垂宇宙」。諸葛亮絕不是一孔之明,而是光焰萬丈,照徹歷史與人性。

蜀漢統一大業未能完成,主要責任不在孔明,而在劉備。歷史證明,《隆中對》沒有任何錯誤,每次都是劉備沒有嚴格實施。從最開始,就稍稍走偏了。可這一丁點兒的走偏,害的諸葛亮耗盡此後27年的時光嘔心瀝血都補不上劉備留下的大窟窿。

當初,劉備若是完全聽從了諸葛亮的戰略。趁著劉錶快死了,讓出荊襄九郡,劉備接過來,聯吳拒曹。曹操一敗,順勢把西川拿下來。然後北取漢中,再跟西涼的馬超聯合,把馬超和他的西涼兵收了。再輕鬆拿下中原,滅掉曹操。然後定完南蠻,主力部隊從西川順流而下,北、西、南三面夾擊又輕鬆拿下吳國。天下一統。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已經老了,司馬懿羽翼未豐,鍾會、陸遜這樣的年輕人還沒冒頭,而蜀國的五虎上將仍在。

倘若是這樣的過程與結局,此時的劉備沒有辜負諸葛亮,他不必慚愧的白帝城託孤,也不必說什麼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阿斗之類的廢話;此時的劉備,也對得起桃園三結義跟關羽張飛喊出來的夙願——「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這樣,歷史就不同了。至少不會經歷司馬家的兩晉黑暗時代,也會少死許多人。

劉備或許能位列千古一帝。

諸葛亮不用到五十歲,他大可以退休回到卧龍崗,種地,唱歌,下棋,彈琴。

可惜,劉備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虛名重要,還是大業重要,他沒太想清楚。他這一猶豫、一哆嗦,中國歷史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了。

所以,還是祖先厲害。

說,世事如棋,

說,不精不誠不足以動人,

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古人都是對的。

聽不聽得明白,都是後來人自找的了。

weixin.qq.com/r/pjgGHv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養成「一完.源.徹」的好方法
為什麼現代社會裡的「拖延」看起來越來越嚴重了?
沒辦法規律作息怎麼最大限度的調節改善身體?
為什麼心情好的時候工作效率低?有脾氣的時候反而工作效率快?
有哪些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習慣可以告訴職場新人?

TAG:高效學習 | 高效工作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