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下)?

在國內,有一個蠻常見的教育理論,叫做「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這個理論最初是出自韓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後來被忠於棍棒教育的老百姓演繹成了「棍棒出孝子」。

鑒於這理論是出自於我們的老祖宗,且執行起來簡單粗暴,短期收益明顯,熊孩子被揍完立馬就老實了,關鍵還痛快。(你想呢,一個打不過你的人不聽你的話,直接上手揍一頓,揍完對方就聽話了,這種實現自己意志的快感應該是無法否認的吧)

於是,這種理論被很多的父母,尤其是自己情緒識別度低,不具備面對教育複雜性的能力,認為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而且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推崇。

在進一步之前,我將這種「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抽象化為如下幾個關鍵因素:

1、孩子的欲求不重要。

2、不滿足孩子某些被判定為對學習和未來不利的慾望。

3、將孩子的某些被判定為不好的行為(貪玩)與恐懼(挨揍,甩臉色等)聯繫在一起,以期望孩子在有這些想法的時候,會冒出恐懼感,以孩子感受世界的內部衝突,來杜絕孩子某些念頭的實施。

注釋一下:做判定的,極其有可能是父母的情緒,這些被判定為不好的行為,並非真的被實驗證實是不利於孩子的未來的。(對這段話不理解的話,請參考中上篇)

管教的確是要有底線,但是在教育中,將暴力和恐懼,當做消去孩子某些「不利於進步」的慾望的工具的時候,性質就變了。

當孩子長期處於壓抑自己的情緒的狀態,長期處於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的狀態中,孩子的精神世界依舊會健康的發展么?

韓非子老人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恐怕不會考慮這些問題。

因為涉及到倫理問題,估計也很難找到此類實驗的統計結果。

這點其實蠻可悲的,雖然國內有很多父母,在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卻無法獲得一組能用來說明問題的比對數據。

我僅找到了兩個國外比較著名的「公案」,和我們要談的這個問題是接近的。


第一位是哈利·哈洛,在1958年,作為新當選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哈洛在華盛頓該學會的年會上發表了一場叫做「愛的本性」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後,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備的實踐價值。他說,美國女性正在職場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帶來了一些好消息:美國的男性在一些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撫育後代方面競爭。

最初他的假設是這樣的,嬰兒是為了母乳的餵養,或者因為母親會為嬰兒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才會依戀母親,才會產生所謂的母愛的眷戀。

於是她設計了兩個假的母猴,一個具有餵養小猴的奶瓶,但卻是冰冷金屬外殼,一個沒有奶瓶,卻有一層毛茸茸的皮膚。

按照之前的假設,小猴,應該是喜歡可以提供食物的假猴,並且會經常和提供食物的待在一起。

然而實驗結果是讓人大跌眼鏡的,小猴喜歡的是有毛茸茸柔軟皮膚的假母猴,對提供食物的假母猴,只有飢餓的時候才會去吃飯,平時完全是不理不睬。

這個實驗的過程中,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觀察,在假的母猴尚未做好之前,小猴是單獨養在一個鋪著毛巾的獨立籠子里的,這些猴子,明顯的和這些毛巾產生了很強的依戀。

並在毛巾被抽走更換的時候,產生了歇斯底里的癥狀。

當這些被假母猴陪伴的小猴子們,在他們的隔離艙裡面長大之後,哈洛發現這些猴子出現了異常的性格。它們被放歸正常的群居生活中之後,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並且喜歡一個人在角落獨處。

還有些會傷害自己,甚至嚴重到把自己咬到流血不停,還有一隻咬掉了自己的手臂。

此時哈洛腦子裡面冒出了一個問題,這些猴子沒有得到過母愛,他們的本性里,還會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母愛么?

於是她讓這些猴子受孕,然後出人預料的,這些猴子,只有一隻嘗試用自己母乳哺養後代,其餘的有很大一部分漠視自己的孩子,毆打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定比率(接近20%)殘忍的殺死自己的孩子。

彷彿像遺傳一樣,那些從未曾得到過母愛的猴子,也被證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撫養後代。

有幸,我在網路上找到了當年實驗的視頻資料。

https://www.zhihu.com/video/945359643690741760 https://www.zhihu.com/video/945359570864918528


第二位是約翰·華生,他是西方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從這個人開始,西方心理學,從研究人的精神感受,轉變為開始研究人的行為,他的名言是: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個名言有沒有看著很有煽動力?

是不是很多家長夢寐以求的教育?

讓我們來看一下他是如何得出這種結論的。

華生認為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心理學,是虛幻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的行為是可觀察可控的,並且控制人的行為,其實是我們最終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僅僅是內在的感受。

於是為了研究我們的行為是否是可塑的,他做了這麼個實驗。

他找了一個嬰兒作為實驗對象,並通過錄像證實了,這個嬰兒開始是不怕毛茸茸的小動物的。

然後,他通過在孩子背後放置了一個巨大的鐵棒,每當毛茸茸的動物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想主動親近動物的時候,華生便敲響這個巨大的鐵棒,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被觸發恐懼感。

然後一段時間之後,毛茸茸的動物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時候,華生不再敲擊木棒,孩子依舊恐懼毛茸茸的動物。

最終華生髮現,就算人戴著毛茸茸的鬍鬚,孩子也會觸發逃避的行為。

於是根據這個實驗,華生開始寫書立著,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建立和對應的行為的感受而被塑造的。

1928年,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在他的描述里,人再也沒有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更像是機器。 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而當出現程序異常的時候,可以採取一些手段讓其重回正軌,比如說打罵等懲罰行為。針對嬰幼兒的撫育,他甚至提出了不要過度關照孩子的核心思想,並衍生出了哭聲免疫、延遲滿足、嬰兒獨立完整睡眠等指導方針。

這耳目一新的理論不僅成了華生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最高宗旨,也成了千萬父母的福音,這些方法簡單粗暴,耗時少,收效快,既滿足了父母不想消耗過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的內在情緒,又滿足了父母期望孩子未來會前途遠大的欲求,而且看起來也是有實驗的證據的,於是在當時被萬千父母奉為教育的聖經,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一代人。

然而幾十年之後,華生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他的大兒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受,為了自我拯救,脫離了父親的行為主義的理論範疇,投入了精神分析的懷抱,然而,他並沒有拯救的了自己,在三十多歲自殺身亡。

他前妻的兩個孩子,也一直處於不好的狀態中,女兒雖然自殺未遂,但是多次嘗試自殺,兒子則一直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一直處於流浪的狀態。

甚至到了華生之後的第三代人,依然承受著這種影響,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而被信奉華生育兒理論糟蹋的這一代人,則在成年後,報告了大量匱乏安全感、睡眠障礙,甚至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癥狀。


美國民眾在經歷了這兩個著名的事件之後,已經把滿足孩子的情緒(慾望)需求,當做了教育中,必須加以重視的內容。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讀者覺得,這兩個所謂的「公案」,並不是嚴格的對比組實驗產生的結果,裡面有各種變數,導致實驗的結果產生偏差。

的確,你如果這麼認為,證明您在面對社會學問題的時候,有很深的造詣,這些問題,在這兩個「公案」中的確存在。

不過於我而言,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乃至我孩子的孩子,在未來承擔這種風險。

我更情願採用與我而言可控的方式,來面對,我內心深處關於孩子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在獲取生活資料的事業上,我不會停下自己的努力,我不把未來生活變好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把責任抗在自己的肩上。」

「我和孩子平等溝通,接受孩子會忤逆我的期望,接受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感受行事,我採用感受(體驗式)的教育,哪怕這種教育是耗時耗力的。」

「我接受孩子教育的不足,永遠是我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責任。」

作為讀者的你,你願意用這種態度,對待你的孩子么?

還是願意用本文開頭「棍棒出孝子」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請努力將選擇權牢牢的控制在我們的手上,而不要讓我們的祖先在幾十萬年前經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替我們做出選擇。(參見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上,中上,中上))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看到這篇文章,也不是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贊同文章表達的觀點,我也知道,即使贊同,也不一定百分百能超越人類進化的過程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各種反應機制。

不過不管如何,我還是寫下了這一兩萬字,希望,或多或少,能在這個世界,激蕩出一絲絲溫暖的漣漪吧。

有任何感受,歡迎您的留言,您的互動,是我繼續寫字的動力。

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上)?zhuanlan.zhihu.com圖標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上)?zhuanlan.zhihu.com圖標肥叔: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下)?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公眾號:百家心理

不定期更新心理學知識的科普文章。

關注後發送「九型人格」可以獲得九型人格測試。

發送「心理健康自評」可以獲得SCL90心理自評測試。

發送「書籍」可以獲得肥叔推薦的心理學書籍。

推薦閱讀:

不要過度信奉延遲滿足
那孩子真像個大爺!有理無理都脾氣大……
父母與孩子賭氣,會讓他更加失控和危險!
把爸爸的皮鞋藏起來,快!(致常年出差的爸爸們)
好爸媽是什麼樣?

TAG:教育 | 親子關係 | 負面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