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一】:從一場酒宴開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登基為帝,定都洛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皇帝統制的帝國。

此時,距秦國攻入洛陽,滅亡西周國(東周),過去了54年;

此時,距秦國滅掉韓國,開啟秦滅六國之戰,過去了28年;

此時,距秦國統一天下,贏政稱帝,建立大秦帝國,過去了19年;

此時,距陳勝吳廣起義,天下諸侯紛紛響應,過去了7年;

此時,距子嬰獻上降書,秦國滅亡,天下歸楚,過去了5年;

此時,距劉邦還定三秦,向項羽發起挑戰,過去了4年。

也就是說,在這不到一個甲子的時間內,天下已在名義上已歷周、秦、楚三朝之治,而七國之亂則幾乎貫穿始終。

這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呢?

比如說有個叫張三的人吧,假設這哥們兒是新鄭人。

張三兩三歲的時候,戶口本上國籍一欄寫的是韓國人,他學會的第一句話,可能就是「我是韓國人,我愛我的祖國」之類的話。

要上小學了,結果居委會把他戶口本上的國籍改成了秦國。原來秦國把韓國給征服了,他變成了秦國人。每天早上升旗時,要一齊唱什麼「呃們都是秦國人,呃滴秦王就是呃們滴神,還有那羊肉泡饃呃們最稀罕」之類的歌。

後來要娶媳婦了,去領結婚證的時候,國籍一欄被取消了,因為聽說天下都是大秦帝國的了。結婚證封面,贏政的頭像爍爍生輝。

沒過兩年老婆懷孕了要去領准生證,戶口本上又恢復了國籍一欄,並且裡面填的是魏國,一問才知道,託大楚王陳勝的福,魏國復國了,新鄭這地兒算是魏國的了,再往後又恢復成秦國了,因為魏國又被章邯給滅了,再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國人了。

後來兒子要上學了,戶口本國籍一欄又沒了,因為據說天下都是漢朝的了。

你讓他對劉邦感激涕零?你讓他對大漢朝忠心耿耿?不存在的!

講真,他不會覺得韓、秦、魏、漢這幾個國籍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如果他爹還活著,老爺子還能給你說道說道周朝的故事呢。

更麻煩的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大變局,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

劉邦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中統一了天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大漢帝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中,向著未知的前途,迤邐前行著。

新的篇章,從一場宴會開始。

畢竟統一了天下,畢竟建立了新的帝國,畢竟不用再過那種刀頭添血、朝不保夕的日子了。所以,慶功的小酒常喝常有。

這是5月的一天,新的帝國剛剛成立不到三個月。劉邦在洛陽南宮又擺了場酒宴。

雖然說當上了皇帝,但劉邦的架子還沒立起來。本來劉邦就是個洒脫之人,生性就厭煩那些繁文縟節,現在當上了皇帝,天大地大他最大,那就更不用瞎講究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的酒宴註定會是一團糟。

劉邦坐在主位上,只見有人在下面五魁首呀六六六的吵吵鬧鬧;有人抱起酒罈子到處找人對壇吹;有人喝多了,拔出刀來一邊嚎啕大哭,一邊亂剁亂砍……

眼看實在鬧得有點不像話了,劉邦就端起酒杯站了起來,乾咳了兩聲清了清嗓子——直到他把嗓子咳得有點充血了,才有人發現老闆不是傷風感冒,而是要發言,總算是幫著把場面勉強壓住了。

劉邦又乾咳了兩聲,然後說道:哥幾個都是跟著我打天下的老兄弟了,咱有啥說啥,不用藏著掖著,你們說說看,我劉邦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通常而言,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這樣的:

咱當年苦成啥樣?那真的是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跟他楚霸王對著干。最後為啥項羽掛了,反倒是咱得了天下?還不就是因為咱劉老闆虛懷若谷、信任下屬、領導有方、心繫百姓、政策得當、深得民心……

然後當老闆的再笑著擺擺手:我只是帶了個頭而已,主要仰仗大家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目標一致、執行有力……

最後君臣共同舉杯:干!

但現實是,他招攬的這幫人,要麼是粗人,腦子裡跟本就沒有給領導面子這個覺悟;要麼跟他不對付,陰里陽里的還總想給他使使拌子。

所以,王陵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陛下您派人攻城掠地,地盤城池,誰打下來歸誰,所以就得到了天下。而項羽卻是嫉恨有功之人,猜忌賢能之臣,所以才使去了天下。

王陵是誰?

前面介紹過,這哥們兒是劉邦的老鄉,劉邦對他挺尊重,可他當初壓根就瞧不上劉邦,寧願自己單幹,也不願跟著劉邦。

後來劉邦自漢中打下八百里秦川,有了與項羽抗衡的資本了,他這時候才帶了幾千人歸附。再後來項羽為了拉攏他,把他母親綁架了。結果王母很看好劉邦,為了不讓兒子為難,寧願伏劍自殺。這才徹底斷了了王陵的後路,讓他一心一意跟著劉邦混了。

並且這哥們兒還跟劉邦的大仇人雍齒相交莫逆。

也就是說,這種人,讓他屈居於劉邦之下,那是實力不如人,沒話可講。但要讓他主動去拍劉邦馬屁,估計還難點。

所以,他的這個答案就是在噁心劉邦。因為他說了半天,裡面的意思就一個:您劉老大都得到天下了,該論功行賞了!否則,小心跟項羽一個下場。

聽了王陵的答案之後,我相信劉邦心裡有十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

不過劉邦必竟不是以前的劉邦了,所以他沒有拿起手邊的酒杯砸到王陵的臉上,而是笑了,笑出了一臉的慈祥,然後,他說出了一番流傳千古的話:

「你們說的很對,但只對了一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千里饋糧,我不如蕭何;統兵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為人中之傑,我能任用他們,所以我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加以任用,所以他才會失敗。」

這就是劉邦的回答:放心吧,我記得你們所有人的功勞,但現然功勞最大的這幾位都還沒封賞呢,你們急什麼?

這件事應該給劉邦敲響了警鐘。因為他起事以後,網羅招攬的大多數都是強橫有勢力的人,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管教,無視禮法。對這些人而言,有奶才是娘,有槍就是爹。

以前正值亂世,要的是能夠進取開創之人,所以只要有兵有糧有本事的,不論良莠,都可以招納。但現在該修生養息了,對於下面的人,就只需要一種能力就夠了——忠誠!

所以,他決定樹立兩個榜樣。

一個榜樣叫季布。他曾是項羽麾下大將,當初打仗的時候,他沒少讓劉邦吃虧,據說也羞辱過劉邦。項羽滅亡後,劉邦懸賞千金要通緝季布,並且放下話來,說誰敢窩藏他,罪連三族。

季布逃來逃去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剃光頭髮,套上項圈,把自己當奴隸賣給了魯地一個姓朱的大家族。

這朱家人心裡知道他就是季布,就把他買下來安置在田莊里。然後去洛陽,找到夏侯嬰,說當初畢竟是各為其主嘛,現在項羽也死了,皇上得顯露一下自己的胸襟。並且季布挺有才的,萬一他北投胡人,或者南投百越,那不是憑空給自己樹敵嘛!所以你還是找皇上說道說道吧。

夏侯嬰找到劉邦說了一下,劉邦馬上就下令赦免了季布,並且還任命他為郎中。

這是忠誠之人的下場。

另一個榜樣姓丁,還是季布的舅舅。這個丁公當初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當初在彭城西面追困過劉邦。都要追上了,結果老爺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把劉邦給放了。

估計他是看到自己外甥當初羞辱過劉邦的,都還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那他算是對當今天子有恩的人,還不得給個更大的官?

於是他也找到了劉邦。

看到丁公,劉邦挺開心,把他拉到軍營中示眾,宣布說:身為項王的臣子,卻私放項王的敵人,這是對項王不忠。就是這種人,才讓項王失去天下。

然後,將丁公斬首示眾。

這是不忠之人的下場。

可憐的丁公,可憐的劉邦。

真要是不忠之人就得殺,那麼第一個該死的人不應該是丁公,而是雍齒。

當年劉邦剛剛起事,連戰連勝,費了老大勁攻下豐邑,然後自己領兵出征,而讓雍齒留守豐邑。可以說這是極大的信任了。

當時,陳勝要復辟魏國,收復所謂的魏國舊地,就派魏國的周市攻打方與城。當時駐守方與的是曹參,按說跟駐守豐邑的雍齒沒關係吧?

結果,雍齒據豐邑而降魏。

不是說周市攻打豐邑,他雍齒守城無望而投降,這還有情可願。也不是說雍齒不看好劉邦,隻身投魏,這也可以說是人各有志。而是人家周市沒來攻打豐邑,這哥們兒就帶著劉邦辛苦打下來的城池去主動降魏。

這何止不忠,簡直無恥。

更可恨的是,劉邦回軍來攻,雍齒據城以守,劉邦先後兩次攻城竟然都沒攻下來。一直到後來劉邦在項梁處借兵圍兵,雍齒眼看不敵,就棄城逃奔了魏國。

再後來魏國敗亡之後,雍齒投奔了趙國。而項羽解趙國之圍後,他又投奔了項羽,一直到最後楚、漢爭霸後期,項羽敗跡已現,他才再次投奔了劉邦。

劉邦對雍齒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了。但正如司馬光評價的: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

大亂之時,老百姓沒有固定的君主,想投奔誰就投奔誰,誰來投奔就接受誰,沒什麼不合適的。就算是雍齒這樣的心頭之刺,在用人之際也得接受。

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天下一統,劉邦已貴為天下共主,就得講究個禮儀秩序了。

所以,可憐的丁公就得死。

所以,可憐的劉邦雖然貴為天子,就算是恨雍齒入骨,也不得不強作歡顏還得給人家發工資。就算是感因丁公當初的活命之恩,也不得不高舉屠刀砍下他的項上人頭傳諭四邊。

劉邦同志,雖然很不爽,但還是打起精神來吧,這才只是開始。皇帝,不是那麼好乾的。

推薦閱讀:

廣東文化的包容是從哪裡開始的?地球知識局
西天取經,究竟是不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

TAG:漢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