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工智慧+自動化的後果
最近很多這方面的討論,我總結下主流觀點,其實都對,但應該想的更深:
第一層觀點: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替代大量基礎勞動的工作者
這個觀點當然沒錯,產線工人被替代這件事其實一直在發生,並不是人工智慧出現後才有,各種流水線一點點加入數控和機械操作電腦控制操作工序已經在過去幾十年逐步成了主流,我的工作恰好跨越兩個極端,一個是類似程序員和數碼產品生產的這端,可以說人工創造的價值和人工參與的工作量在過去二十年中是直線下滑,價值創造急劇的往少數幾個掌握核心工作人的人員處集中,除了極少數手藝好的產線工作員外,幾乎對於一線加工的人員附加值和數量要求越來越低,而且這種趨勢不可逆轉,可以想像每年都會被更先進的機器和控制程序替代更多一線生產。而另一個曾經做過的吉他產業,已經算極度依賴制琴師人工技術水準的產業了,但仍然在顯著的被替代中。
自動化這件事其實已經有百年歷史了吧,之所以最近受人關注,是因為人工智慧來了,他其實強化了機器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能力,加上機器原本就遠超人類的效率和準確度,這會導致自動化對人工替代出現一次飛躍的時間段,所以人類社會在百年與自動化一起進化的過程中,碰到一個將要發生的事情,就是自動化會突然加速,以往可能一個崗位從第一台不成熟的自動化機器進來到他逐步完善到他完全替代了這個產業工人,需要十幾年時間,水平最差的工人大概有3-5年時間換工作,這些水平最差的工人本來就無所謂做什麼所以才會專業技能最差,水平最高的工人大概擁有十幾年來換工作,或者他還有機會上升到管理層,或者他還有機會參與到自動化優化設計工作中去,總之機會很多,時間很寬裕。
但人工智慧加入後的自動化速度可能超出了很多人工的準備,比如大家都在提的自動駕駛,有證據證實當前最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在標準道路上是優於大部分司機的,可以想像3-5年時間,感測器技術飛速發展了,精準度更高了,人工智慧發展了對情況判斷更精準更及時了,5G網路普及了對於車聯網以及各種智能的整體網路支援會更快了,道路規劃的也更適合人工智慧的車行駛了,那麼自動駕駛可能在他正式登場的第一年比如2020年就替代掉很多司機,在5年內就能把整個以開車為職業的工作全部淘汰。這個速度就比較快了,而且自動駕駛會帶來一系列行業的徹底洗牌,最大的就是僱傭了龐大人工的快遞行業和送餐行業,這個失業人數會遠大於司機,因為自動駕駛的送貨車,大型的用於物流網點連接,小型的用於收集貨物和派送貨物。而且因為他的準確、安全、對隱私的保護以及時效高,一旦成型就會立即取代現在的人工。
這些都不遙遠,大家可以想像目前容納就業最多的工種:產線工人、運輸貨物或人的運輸類工作、低端服務員,幾乎會被一掃而空。
所以看到這一層的人,大多很悲觀,很擔憂底層工作的人被淘汰後他們大量失業會怎麼辦,社會的矛盾會急劇激化。有些極端的可能還會開始呼籲限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對超大容量工作崗位的替代,強行給那些人留下工作。
第二層觀點:大量的失業,也會有大量的服務性工作會被開發出來
這是李開復羅輯思維里講的觀點,最典型的就是現在家政服務的分化專業化細化,上門服務的工作開始五花八門,每一個都讓你更加舒服,每一個都是他幫你做人才能做的事情。羅輯思維舉得例子是上門疊衣服,我覺得不恰當,不過大致意思我贊成,就如同按摩洗腳行業大爆發,服務行業以後會產生很多把你服務的很好的新工作,人們的想像力很豐富,大家都想變著法的活的更舒服,那隻要你能讓別人活的更舒服,你就能找到工作、
這個場景是這樣的,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發展,在商品製造上,需要的人越來越少,剩下還留在這個領域裡的人和相關投資者,都是極高收入的人,因為他們畢竟用比如1000萬人就生產了70億人要用的所有商品,生產所有商品就包括了把資源從開採出來一直到商品到你手上的全過程,比例達到了1:700,也就意味著這個社會以後會變成700個人服務1個人,1個人參與生產,700個人想辦法娛樂和服務升級。
我們現在社會的比例是多少?我不知道,作一個簡單假設,比如2000萬的城市,20萬是運輸人的工作,300萬是面對面人工服務工作,比如美甲、按摩、家政,100萬是金融相關行業服務人員,其餘不參與任何商品貨物生產流通工作的服務人員大概20萬,總計大約不到25%的人員是完全與商品無關的。以後這個比例可能會擴大到無限接近100%。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可能引起爭議,下段說。
很多人覺得,服務性行業遠不止這麼少人,比例要達到60%-70%。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統計的並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而是這麼一個東西:圍繞產品工作的人,和純粹圍繞人工作的人。圍繞產品工作的人,他包含了開採、種植、生產、運輸、銷售服務、廣告等等一系列工作,這裡面包含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是這個世界的趨勢是這樣的,圍繞產品工作的人,面臨最大規模被替代的風險,原因在於產品從生產、組裝到運輸到銷售,標準化都是這百年來的最大追求,因而我們放眼看去,跟產品相關工作的替代比率是會越來越高而且人工智慧加速最多的也是這個領域。
而圍繞人工作的,雖然有些工作會被替代,比如計程車司機,但擬人是人工智慧還要漫長時間去準備的事情,要遠比標準化的工序要難,我去做按摩,你開發一套設備也按摩,但我的按摩是有體溫的是有表情的是有情趣的,這你總沒辦法很快替代吧,很多服務人的工作,人都可以做靈活調整和增加擬人的附加值,比如更好的微笑服務,更好的交友的感覺,來彌補單純工作輸出效率被自動化趕上的風險。這些工作標準化程度低,創造豐富度夠,擬人化要求極高,因此比替代的速度將遠低於圍繞產品的工作。
如果你是把一個商品從某處送到我門外,我不在乎你是否一路微笑的走來的還是如何,但如果你是在我身上揉揉捏捏,那你的微笑就很重要。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前者我買的是那個產品,後者我買的是你這個人的一些行為(服務)。
這第二層觀點對不對,我覺得也沒錯,他看的更遠了點,看到了人類社會會因此產生的改變,實際上這些改變已經在發生,在上海,各種上門服務是越來越多,這些產業大多還在摸索中,但要想真的成功,他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購買服務的人覺得值,就像我家門口的2號技師師傅,手藝就是好,我每次肩頸不好的時候去找他,一個半小時,保證讓我滿血復活。如果以後上門服務的都是如2號師傅這般手藝,我認為我是絕對會經常購買的,更何況一旦這個服務上門化成功後,他其實價格是會下降的,因為一個成功的上門化服務產業鋪開,他的規模效應就會很顯著,之前很多上門服務都沒能走到這一步就是因為規模沒能鋪開,這個產業還沒到爆發的時候。但端倪已現、
但這也僅僅是第二層而已。有什麼東西呼之欲出。
這篇第三層次重要要講的就是——第二層概念一來有時間範圍仍是過渡,二來有特定方向趨勢增強,三來有階級分化問題。
三個問題都很致命,第一個說他這種仍然是一種過渡,在我們想像中,700個人變著法的服務1個人,這個人要美死了,而現實是,有兩個情況制約著這件事往這個層面發展,第一件事是好的服務往往能夠一對多,一個2號技師一個星期可以服務300個人,我就算很需要他服務,他也最多服務我2-3次,畢竟我並不需要那麼多次這個服務,所以我其實最多是享受了1%個2號技師,要實現1個人享受700個人服務,那這個人按照這個比率可能要享受70000個人的服務才可以,我看最方便的方法只能是讓這人去萬體館開個唱,7萬個人給他當觀眾去,否則他一個人根本沒時間消費這麼多人的服務。然而還有一個東西也在剋制這個趨勢,生活的現代化是生活越來越免維護化,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很多產品都越來越傾向於減少維護工作,甚至後來包括你的個人身體健康,當你的生活你的家裡傢具電器環境以及你個人的身體需要維護的東西越來越少後,不是說完全謝絕服務,而是人會自然選擇三五個自己最滿意的人來解決那些剩下的需要維護的事情,因為這時候維護工作的重要性不是最高,而是選擇誰來最重要了。
所以1:700的社會,是沒辦法通過700服務1來達成平衡的,700個人互相服務少數服務那1,而那1產生所有產品,700的部分會有內部空耗循環,但一旦有購買產品,這個內部循環平衡就打破不斷流入那1那邊,而那1那邊又沒辦法消化所有700人的服務,我覺得可能能消化20個就不錯了,其中3、4個是直接消費,剩下十幾個就是跟1000人共享一個環衛一個保安一個電工這類的(這裡例子都不恰當,自動化一定會大量消滅環衛、保安、電工工作的),總共共享了1萬多個社會普遍服務工作才差不多達到一個人消費十幾個指標。
因此自動化會帶來社會流動的不平衡性,有相當多的人,其實是會走向無所事事+別人也不需要他做事的狀態的,這其實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的,好在這種事還有一段時間的溢出時間緩衝,所謂溢出是一個國家先達到這個狀態後,他會有一個往全世界傳導這種不平衡的時間,這有點類似生產過剩。但最終這個世界是要洗牌的,何去何從不確定。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太多人從事服務人的工作,這需要你的工作要對人有大的吸引力,這一定會給色情業發展創造很大的機會,畢竟你要知道對人的服務很多機械和維護方面的工作是越來越沒用,最後只能發揮人格魅力,對於極少數自帶人格魅力的人來還好說,但這是99.9%的人的就業,絕大多數人是沒辦法在這方面有快速提高的,所以初期色情服務是比較容易彌補差距的。
但相對於第三個問題,這兩都不算重要,因為當一個人的工作是圍繞一個產品,不管他是實體產品還是虛擬的或者內容性質的產品時,他和消費者之間至少能形成某種對等關係,但一旦一個人的工作是圍繞著另一個人為他服務時,這就很難是一個對等關係,階層高低是顯然會自然呈現出來,而且比以往更糟糕的是,消費者對你的服務不是必須需要,基本上都屬於額外消費類型,基礎的生活必須的服務一定可以標準化由未來的人工智慧+自動化解決,只剩下那些讓人更高興、更感興趣的人工服務會保留下來,再加上人數眾多,這幾乎是一個純純的買方市場,我不懷疑人類會用經濟學把這些利益搞平衡,但這種地位階級的區分太過於赤裸裸了,當今社會即使如富二代,他的地位都沒有到這種,人們可以羨慕嫉妒恨,但仍然大部分在基本人格上是對等的,但一旦到了那個階段,可想而知這階級的裂痕有多大。
然而,更殘酷的還有,有70億人和1000萬人的對比關係,那顯然70億人中有資質的都會奮發進入1000萬人隊伍中,1000萬人的隊伍後備力量是幾乎無限量的充足,那決定誰是這1000萬人誰不是的力量所擁有的權利就更加恐怖了。70億人因為作用可有可無被動過上了雖然衣食無憂勞動強度也不大但想要地位絕無可能的生活;而1000萬人因為有至少數億可替代的備選而過上了上等階級生活但絕無命運發言權的生活。
這一切的原因都很簡單,人工智慧+自動化還沒來的時候,這個世界已經總體上進入了產能過剩的年代,而人工智慧+自動化的爆發,終將會導致絕大多數人類勞動力跟這個世界的基本運作所需的生產脫鉤,這是過去萬年來的頭一次,古代皇帝愛民如子一個根本原因是朕的江山需要萬民勞動來提供生產,工會可以與資本家博弈的根本原因也是因為罷工是有效果的,所以當絕大多數人的工作不是世界運轉的充分必要條件時,惡政就會棄之不顧,普遍情況是有所安置有事做吃穿無憂,善政就是給大家都越來越良好的生活,但無論是哪種,都是自上而下的決定,沒有了博弈的砝碼。
【峰迴路轉】
這層想完後,先別急不寒而慄,其實還有一層,我覺得更好的方向:
當生產極大豐富同時又高度自動化之後,能源資源的開採利用也達到了比較均衡的狀態,比如有了大規模的太陽能收集方式。高度自動化的產業沒有了競爭對手,也沒有了壟斷的價值,產品的價格將極度的下降,所有的人購買各種產品的支出都非常少,大家都不再感覺到多佔有更多物質有什麼必要,反正缺了的時候就可以有了,商品價格在人們概念中就變成了一種極為小的生活負擔項,人們最大頭的產出和消費,都變成了文化產品、科學研究和知識獲得,整個人類社會重新圍繞文化、科技、知識三個內容建立了新的金融關係,所有人的收入和消費的大頭都在這方面,而消費商品佔據的比例越來越小。人類的整個階層劃分也從純財富權力的劃分,變成了從文化科技知識出發的劃分,雖然也有三六九等,但因為代表不同的學識等級,這種階層之間和諧的多,服氣的多,下層和上層之間的交流共通以及升降也能做到心平氣和。
這其實是最難得但最有價值的社會升級,就是因為生產的成本無限降低,人工參與無限降低,產能可以充分滿足人類需要,那麼商品定價和為了定價制定的貨幣的吸引力以及重要性大大的下降,人類在發現擁有物質商品很輕鬆,獲得充足貨幣也很輕鬆後,就慢慢忘記了貨幣有多重要買無數用也用不完商品也沒啥意義,反正未來的錢必然滾滾而已,未來想買的商品必然唾手而得,那麼人類就失去了貨幣這個社會的利益平衡錨定物,逐步要誕生新的社會平衡錨定物,很大程度就是學識,整個社會公開發包進行科研,共同探討發展方向、方法,貢獻自己的學識,致力探究藝術、科學、宇宙的奧妙。
其實不需要錢充沛物質充沛時,才會誕生這樣的社會結構,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很多時候錢的用處被嚴格限制,在那些階段,基本都更加註重人在官本位和學識水平這兩方面的社會地位。古代的時候錢的作用被限制,但秀才、進士、科舉的作用被大大的放大,很多時候超過錢的作用。中國貧窮的時候,按需分配糧票,很多物品必須有外匯券,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考慮錢就算想破頭錢也就多那麼一點點,就算不想錢也不會少太多,這時候人們也自然的更多去關注官本位和學識地位。
如果社會能夠利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進行有效引導,不要進入到上面第三層次那種社會割裂的狀態,而是再次進入不需要太關注錢和商品獲取的時代(不是指完全不關注,心有所好買買買沒問題,但不會因為缺錢、買不起必需品而發愁,人就會洒脫很多),那社會真的有可能再次在錢之外建立一套階級層次,讓人們對人生對世界的關注再次從錢上淡化,回到學識上來。
不過,我認為在西方,極有可能是第一層、第二層然後走到第三層,但在我們的國家,我真心希望,有機會走向最後這種全新的社會秩序,而且這種社會秩序是重新平衡的,不會因為財富生產關係的割裂而產生必須用強力重新分配利益的事情,所謂道法自然,大道不是那種明知有割裂的階層卻在上面修修補補想辦法劫富濟貧,大道是關係建立後他就自生自洽,有階級但不對立,上下自由流動,社會不是平均化但各自服氣各自努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精彩。
最後,祝中國在新世紀真正偉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