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陳子昂《登幽州台歌》(陳可抒講座實錄7)

陳可抒/文

陳可抒:今天是系列講座的第六講,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先提一個問題吧:

昨天咱們講的詩里有一句:「問道龍標過五溪」。是什麼意思呢?

有各種解釋說(比如百度百科),此處的龍標指的是王龍標,也就是王昌齡。對嗎?為什麼?

(眾說紛紜中。)

王昌齡是被人稱為王龍標沒錯,但那是後人稱的。

當時,其一,王昌齡尚在路上,還沒成為龍標尉;其二,就算成為龍標尉,這也是一個遭貶謫的官職,不會有朋友如此稱呼。

就像我從總經理被貶為組長,還沒到崗呢,結果你過來安慰我說:「我支持你,陳組長」。——那簡直是傷口撒鹽相仿。

龍標只是地名,而不能用後人的習慣來理解成王昌齡。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聽聞去龍標要經過五溪。

這是個小插曲,熱熱身,今天我們來講同樣命運坎坷的陳子昂。

一,又一個命途多舛

今天講這首詩,很有名氣,也很奇怪。

昨天發詩的時候還有人問:後面是不是還有內容?這四句沒寫完吧?

而我也記得我剛上初中時候讀到這首詩,見解析里說怎麼怎麼好,試圖體會了半天也愣是體會不到,覺得它又不押韻,寫得又不齊楚,究竟好在哪裡呢?

那麼,要仔細體會這首詩,還是要從陳子昂這個人來講起。詩歌性格學嘛。

陳子昂一開始也是很春風得意的,他在684年中了進士,而且,當時唐高宗靈柩要從洛陽運到長安,陳子昂因為此事上書發表議論,結果打動了武則天,獲得了武則天親自召見。

這件事情是很榮耀的,在陳子昂的《旌德碑》里寫道:天后覽其書而壯之

大家想像一下:天后覽其書而壯之!光這幾個字就不由得使人心嚮往之了。

然後呢,拜陳子昂為麟台正字,圖書管理員,官階不算太高,但已經是非常非常法外開恩了,其他中進士的人,至少比這要差上兩級。

而陳子昂也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他最著名的詩,就是《感遇》三十八首。能寫出這種組詩的,一定都是性格非常堅韌、在某些方面很有抱負的人。像阮籍寫《詠懷》八十二首,李白寫《古風》五十九首。當然,也包括陶淵明的《飲酒》系列,王維的《輞川》系列等等。

誰的真正心思如何,真正用力處在哪裡,組詩最能表露心意。李白在《古風》里上來就寫,「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然後又寫「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胸懷波瀾壯闊。

陳子昂的《感遇》也是如此,「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感遇》的意思,本來是感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但從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真正的情懷。那麼陳子昂這兩句詩,完全是一種想要開創新世界的野心。

難怪,陳子昂和宋之問、杜審言、王勃、盧照鄰等人年代相仿,此時正是初唐,正是一個可以大施拳腳的年代。

然後,陳子昂在妙年之時,又高中進士,又獲得武則天的親自接見,又被升職,可想而知,他有多麼想要一展雄才。

那麼後來的事情大家就知道或者猜到了——陳子昂最終壯志難酬,三十八歲那年,沒什麼作為的陳子昂因為父親去世而辭職還鄉,又過了兩年,被人索賄又被關進監獄。

四十二歲,死在獄中。

據說,之前,他還在獄中用蓍草算了一卦,看了卦象,他只得仰天大聲呼喊,「仰而號曰」:「老天不保佑我啊!我要死了!」然後,他的人生就沒有然後了。

——講這個背景,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應該就更進了一步。這首詩是在他幾乎最後一搏的狀態下寫的。

二,詩歌初解

下面講一下這首詩: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我們先要注意到幽州這個地名。幽州在今天的北京一帶,在唐代時,是邊塞之地。這首詩中的慷慨激昂之氣,從這個題目上也能感受得到。

就好比什麼呢?如果你站在三里屯的酒吧里,忽然感慨天地悠悠,就多少有些不搭,但是你站在西藏的高原下,就不由得不做出這番感慨了。

陳子昂登上幽州台,和我們現代人一個人去西藏,那感覺可能比較類似。這一點一定要體會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也是在那樣的心境里才能感受到的。

我曾經陷入長期的幻想,總覺得自己也許能夠長生不老什麼的,直到有一天,讀到一句詩,它說,「今日少年若常在,古之少年安在哉?

「如果今天的少年你想要長生不老,那麼像你一樣有同樣想法的古代的少年,今天你見到了嗎?」

這句詩一下子擊中了我。

我爬到附近的山上,看著遠方除了山還是山,反覆念著這首詩,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想,陳子昂當時的心態也與此類似吧。所以他才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單從字面的感受上來解這首詩,就是這樣。

三,更深一層

而這首詩,剛才提到了,是寫於陳子昂「最後一搏」之時。

公元696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攸宜要被北上平定契丹,陳子昂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可以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主動要求從軍。但是,軍隊也打了敗仗,陳子昂也始終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

駐軍就在幽州,也就是薊門,今天的北京還有薊門橋這個地名。

而燕國時期,燕昭王曾經修了一座高台,把黃金放置在上面,用來招攬賢才,史稱黃金台,又稱幽州台,也就是陳子昂來的這個地方。

陳子昂此時一身本事無處施展,卻偏偏來到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幽州台,對他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而此時燕昭王及諸位先賢也都已不在,便是陳子昂所謂「前不見古人」,自己的命運也浮沉難定,也便是「後不見來者」。此時能感受到的,只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是天地悠悠,無始無終。

那他只好「獨愴然而涕下」了。

這一時期,陳子昂還寫了些別的詩,其中有一組《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正是借著對燕昭王等人的抒懷,而表達自己的感情。

其中寫燕昭王的一首是這樣的: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丘陵已經全是喬木,過去的遺迹全部都消失了,燕昭王此刻在哪裡呢?

當年如此霸圖現在不過爾爾,讓人惆悵不已啊!

而最有味道的是最後一句,「驅馬復歸來」。——我拿鞭子打著馬離開,然後又回來了。我能往哪兒跑呢?我跑開又有什麼用呢?

這個「驅馬復歸來」,把那種憤懣無端的情緒寫得很傳神

在這一組詩里,還有很多表露自己心聲的句子,「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更多的還是想要奮起卻不可得的無奈,「擊劍起嘆息,白日忽西沈」。

這一組《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非常值得讀一下,不過,讀完以後,會覺得,能夠表達出這種終極情緒的,恐怕還是以下這直截了當不加修飾的四句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就是這首詩的妙處。終極的問題,終極的情緒,禁不住拐彎抹角的修飾。只如此直截了當,便好。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四,結語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1,要達到終極的表達,格式、修飾都不再那麼重要。

2,體會文字,能夠獲得詩歌的美感,而了解其背景,會獲得更深的感受。

3,組詩往往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胸懷,要讀透一個詩人,一定要找他的組詩來讀。

4,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全文完)

《中國古典詩歌28講》,以中考必考28首詩為基準點,系統串講傳統詩詞。

講座入群:公眾號後台回復「寒假抄詩」,會獲得入群二維碼。(如果群滿了,請耐心等待刷新)

抄詩區:


推薦閱讀:

TAG:詩歌 | 講座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