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不缺和稀泥的專家

  作為一個體制內的諮詢師,一個如果不維穩就會丟飯碗的長期面臨壓力的工科院校的一名普通員工,內心深層的恐懼以及外在各式壓力導致名人李松蔚很難發展出超越儒教自然意識的思維。所以在對萬字長文的評論中,他選擇了「各打五十大板」。他說:

「我女兒今年六歲。有時也會沖我生氣,因為她說一些故作老成的話,我覺得好玩,會當成一件有趣的事記下來,跟身邊的人說。——我自以為,我說這些話是出自對她的喜愛。有時候她聽到也很開心,但有時候她會很生氣,覺得我是在嘲笑她。我也摸不清其中的規律,似乎也跟她的瞌睡程度有關。

我告訴她:「我不是在嘲笑你。」

她更生氣:「你是在嘲笑我!」

我說:「我真的沒有在嘲笑你!」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困境了,跟王猛和他父母的衝突何其相似。我意識到,我越是解釋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她越是不依不饒,好像在說:「我這麼不爽,難道你不負責嗎!」最讓她生氣的並不是「嘲笑」這件事,而是我對「嘲笑」這件事的否認。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我踩了她的腳,我卻在說:「我不是在故意踩你。」我對這件事的態度,是比疼痛本身更讓人生氣的一件事。

我對她說:「好吧,這讓你不舒服,爸爸知道了。」」

  「我也摸不清其中的規律」這樣的話竟然出自一個著名諮詢師之口,實在是讓人震驚。在我知曉的優秀諮詢師中,最接近這話的說法是「我正在努力研究其中的規律」。李松蔚對自己的親生女兒的內心活動都表現得毫無興趣,可以想像他在對待來訪者的過程中,當出現來訪者觀念與之不一致時,大概也會用「也跟ta的瞌睡程度有關」來暗中表示自己對於對方認知能力的否定吧。沒有反思,沒有追求真理的習慣。這代表了中國許多諮詢師、以及絕大多數國人的現狀

  在女兒明確表達自己感受到不適之後,他還是要拚命「解釋自己行為的正當性」,這真是與王猛的父母太過相似了。

  最後他說「好吧,這讓你不舒服,爸爸知道了。」這完全不是理解對方的態度,而且可以相信,未來這樣的事情會一再重演。作為父親,作為諮詢師,李松蔚對於別人明確表達自己犯錯的事情毫無反思。沒有反思,當然也就沒有發自內心道歉的可能,更沒有和解的可能。因為他從來沒有把對方當成與自己擁有相同人格尊嚴及反思能力的「人」來對待。「好吧我知道了」完全是一種「我不跟傻X爭論」的居高臨下的態度。

.

  在同樣這篇文章中,李松蔚說:

「我女兒會像王猛一樣,在這件事——或者別的什麼事上,我還沒意識到的——感受到很深的傷害嗎?有可能。說不定她會記一輩子,二十年後也寫了一封信,血淚控訴。她會不會十年二十年不回家呢?如果真是那樣,我也不能用孝道的大旗控制她。」

  「我不能用孝道大旗控制她」有「我想但別人不讓」的不服的潛在意味。就像他前面不承認自己嘲笑女兒,未來他也不會承認自己在更多事情上缺少反思,也仍然會在內心深處(嘴上不敢說)認為「孝順就是天經地義的呀,現在世道不同了,太糟糕了。我不喜歡。」

  但事實上,這片土地上,與父母斷絕關係的孩子不到千分之一,弒父弒母者不到萬分之一,所以李松蔚確實沒有怕孩子離開自己的必要,因為他對女兒的許多做法,確實已經比許多父母高明了。

  這種認為「我不管怎樣都可能被傷害,我無能為力」的習得性無助,也與自然意識有關——中國人認為一切都有靈性,人們不應該去發現任何現象背後的規律,只能心存「敬畏」,結果大家也自然認為「我是否會被拋棄是天決定的,我不能作主」,既然都是老天爺的事情,我努力沒有必要,學習也沒有必要。

.

  「大家都沒錯,只是立場不一樣」這種調解話術是「中式辯證法」的一個典型案例。

  孩子渴望與父母一直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天性,也只能是在中國這種「存天理滅人慾」的大環境下,這個天性才會被扭曲得越來越狠,導致一些孩子看到父母就雙腿打哆嗦,一些孩子累覺不愛,一些孩子表演出孝的樣子但內心心如死灰,一些孩子自殺,一些孩子背井離鄉終生漂泊。

  如果不是儒教文化將父母過分神聖化,大概結果父母也不會那樣將自己妖魔化。

  只要父母給孩子一點點尊重,孩子會還父母一個天堂。這源自靈長類生物的依戀本能(參見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而在中國,「長輩就得有長輩的樣子」導致父母們把「面子」看得比天還大,一點點尊重孩子的事情都不敢做,就算自己明知有錯,也要強說「我是你老子,我說什麼都對!」

  要面子的背後是恐懼。大家都是可憐的人。但可憐不代表他人需要為此犧牲。

.

  為人父母可以選擇不學習傾聽的藝術,也可以選擇學習。如果選擇不學習,年輕時掌控孩子的感覺很好。但年老時的孤獨也只能自己承擔。這是自己選擇不學習的結果。

  為人伴侶可以選擇不學習傾聽的藝術,也可以選擇學習。如果選擇不學習,在戀愛時對對方頤指氣使、胡亂撒嬌的感覺很好。但經歷背叛後的痛苦與孤獨也只能自己承擔。這是自己選擇不學習的結果。

.

  李松蔚的女兒真的難以溝通嗎?他明明可以對女兒說:

  「對不起,我沒想到我的慣性行為其實是可能傷害他人的,我會好好反省,並調整自己的思維。另外,我可以知道你剛才的想法么?當我那樣說的時候,你想到了哪些事情?」——最核心的不是面子上怎樣做、怎樣說,而是內心深處最深刻的對世界、對人類的認知。

  這樣的結果是親子關係水平迅速提升,雙方對於「人」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李松蔚的來訪者們,也可以真正從咨訪關係中感受到更真誠的包容,對世界更有希望。


李慧敏,2018.1.30,於縉雲山


推薦閱讀:

冼藝哲 Casper 的 Live ——當不完美的人相愛:抑鬱x愛情

TAG:親子教育 | 親密關係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