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外很美好想移民?也許只是信息不對稱

打消移民念頭的方法並不是隔國外的信息,而是提供準確無誤的真實情況作為參考。

政見觀察員/楊鳴宇

圖片來源:Nigel Tadyanehondo/Unsplash

教育?居住生活環境?空氣,還是食品安全?

這些可能都是促使人們考慮的移民,離開中國的原因。事實上,有相當比例富人有意移民海外的新聞在中國早已不是新鮮事,普通人或中產階級的移民動機則鮮有報導,遑論嚴謹的學術研究分析。

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質量是人的共性,沒有理由認為富人和普通人會有根本差異,但在既有的研究移民的文獻中存在一個缺陷,就是它假設移民行為總是理性的,這意味著它以人們對於想要移民國家的認知是正確無誤的為前提,而這點在現實中卻經常無法得到保證。換言之,假如修正了人們對國外的認知,移民的意願是否就會降低呢?

在最近一篇發表在《東亞研究》(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的論文中,研究者就同時利用調查實驗和社會調查兩種方式分析了上述的研究問題。研究者首先詢問了受訪者「假設有機會到國外學習、工作甚至移民,您有多大興趣?」。受訪者可以表示「沒興趣」、「只學習工作,不移民」、「對移民有一定興趣」和「對移民有強烈興趣」。接著受訪者被要求對包括美國在內的8個發達國家的諸如人均收入、失業率、收入不平等和空氣食水污染等社會經濟指標進行估算。

舉個例子,比如說「以下那一個選項最接近2014年美國的人均年收入?」a) 21,000 USD; b) 44,000 USD; c) 67,000 USD d) 90,000 USD。正確答案是b。在進行編碼時即為0。高於這個選項即為高估,按高估程度編碼為1或2。反之即為低估,編碼為-1或-2。研究者由此得到一個衡量國外經濟社會認知情況的指標作為自變數。假如受訪者的平均得分為0,說明認知偏誤情況平均。否則便是系統性高估(大於等於3)或低估(少於等於-3)。

首先進行的是社會調查,分析樣本來自一間高校里的1200位學生。在控制了一系列人口背景變數後,回歸結果是認知指標得分越高,就越傾向移民。對於那些最想移民的人而言,回歸結果的預測在其他變數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指標得分由低變高,移民的意向也由0.013升至0.044。社會調查的分析結果雖然初步確認了對國外社會經濟認知情況和移民意向存在相關關係,但這並不能排除另一種解釋可能,即恰恰是那些最想移民的人最容易「美化」對國外的想像。

為了排除這種可能,研究者再進行了另一項調查實驗。這次受訪者的職業更多元,包括了工人、農民、個體戶、專業人士和公務員等。他們被隨機地分配至對照組和控制組,兩者的唯一區別是在回答完國外社會經濟認知的問題後,前者會受到正確答案(假如受訪者本身回答錯誤的話)。結果顯示信息修正僅對對國外情況存在系統高估的受訪者「有用」,降低其移民意向0.224。調查實驗的發現總體而言和社會調查在結果上沒有大的差異,但因為多了信息修正這項操作。對國外社會經濟認知偏誤多寡和移民意向高低就能被視為是因果關係,否則的信息修正將不應該起作用。

考慮到對國外情況存在認知偏誤的情況在中國可能頗為普遍,這項研究於是帶出了一個看似矛盾的啟示─打消移民念頭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隔絕國外的信息,而是提供更準確無誤的真實情況作為參考。

參考文獻

Haifeng Huang, 「Who Wants to Leave Chin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7, 17:191-213.

weixin.qq.com/r/fjmguD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各個國家有很厲害的華僑和華裔嗎?
在國外工作六七年以上之後回國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同性戀選擇移民是對整個群體不負責任的行為嗎?
決定定居他國且可能不再回國是有什麼樣的心態?

TAG:移民 | 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