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山嚮導如何做海拔適應?

頭疼得睡不著覺、乏力、體能殆盡,眼看登頂在即,卻無奈轉身下撤。這是很多登山愛好者經歷過,或者目睹過的場景。這一刻,嚴重高反的登山愛好者或許認為:「登山不適合我,我的身體不夠強壯和高海拔無緣。」事實真的如此嗎?

高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頭痛、失眠、咳嗽,甚至嘔吐、眩暈,這些我們習慣性稱之為高原反應,高山醫學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簡稱AMS)或者急性高山病癥狀。

蘇黎世大學醫學院作過一項研究調查,在歐洲最高的建築,建於阿爾卑斯山4559米的Signalkuppe峰頂的Margherita hut過夜的登山者中,達到急性高山病標準的比例為53%,調查樣本包括職業高山嚮導、經過多日適應以及經常活躍在高海拔的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如果僅調查沒有充分適應的戶外愛好者,比例將會更高。

蘇格蘭的研究者在尼泊爾昆布地區的調查顯示,15%的徒步者在4000~4500米海拔出現急性高山病,在4500~5000米海拔的比例驟升至51%。

如果登山中出現嚴重高反,即急性高山病,不必立即為自己下結論「我的身體不夠強壯」,要知道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很多嚴重高反的發生都源於沒有合理的海拔適應過程。

什麼是海拔適應過程?

海拔適應過程,英語術語為acclimatization,是一個讓人體生理機能適應高海拔缺氧環境的過程,它事關攀登者的身體表現和安全。

海拔適應過程可分兩類:傳統的喜馬拉雅大型攀登,在攀登線路上建營,反覆攀登下撤進行海拔適應;現代阿爾卑斯式攀登,採用單次沖頂,沖頂前在周邊山峰或者同一山峰的簡單線路上作海拔適應,並同時從高處觀察目標線路。

2011年,兩位法國登山者在四姑娘山開闢幺妹峰(6250米)北壁新路線之前,用了18天作為海拔適應,期間攀登了兩座5000米山峰。

2016年,始祖鳥運動員Luka Lindi?和搭檔Ale? ?esen,為以最佳狀態完成極高攀登難度的Gasherbrum IV峰(7900米),反覆在布洛阿特峰上進行海拔適應,甚至以登頂布洛阿特峰(8051米)常規線路作為實地適應性訓練。

Luka Lindi?在Gasherbrum IV峰

海拔適應不僅是在高水平攀登之前,一些歐美的登山愛好者在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峰(5892米)之前,會選擇攀登海拔4566米的Mt.Meru作為海拔適應。

海拔適應過程所需時間與攀登水平沒有直接相關。攀登水平的逐漸提高,並不意味著在時間上可以縮短這個過程。海拔適應過程也從來都沒有被包含進現代攀登輕裝快速的範疇內。相反,當攀登水平逐漸提高,對攀登的理解更加成熟,為了更好的在攀登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會更加註重充分地適應海拔過程。

如何進行海拔適應過程?

儘管各種媒介有各種關於高山醫學的文章,但很多登山愛好者對於海拔適應過程依然不夠重視,甚至忽視。

為此,筆者請教四位登山家、資深IFMGA國際高山嚮導,以5000米級別基本入門雪山哈巴雪山和6000米級別入門雪山雀兒山為例,給出海拔適應過程的建議方案。

特別說明:四位登山家所獲得的信息是哈巴雪山和雀兒山從山谷到大本營,直至各個營地和頂峰的海拔高度,至於各營地之間的線路長度、難度、風險以及攀登所需的時間無法精確定量表述,所以以下海拔適應過程建議方案僅作參考,旨在讓登山愛好者對規劃海拔適應過程形成更直觀的了解與重視。 四位登山家

Ale? ?esen,IFMGA國際高山嚮導,斯洛維尼亞,來自登山世家。2015年金冰鎬獎獲得者,2016年完成高難度的迦舒布魯姆IV峰第二次阿式攀登,在此之前,無氧無路繩無夏爾巴登頂8000米級的布洛阿特峰作為海拔適應。

David Goettler:IFMGA國際高山嚮導,德國。曾擔任德國登山協會青年遠征登山隊ExpedKader主教練,無氧登頂迦舒布魯姆II峰、洛子峰、道拉吉利峰、馬卡魯峰等8000米山峰。

Yannick Graziani:IFMGA國際高山嚮導,法國。豐富的6000~8000米山峰攀登經驗,曾因安納普爾納南壁高難度路線獲金冰鎬特別獎。

Alexis Mallon:IFMGA國際高山嚮導,法國。法國國家滑雪登山學校ENSA資深教官,近20年嚮導教官教練,先後擔任登山部和國際交流部主管,負責高山嚮導的培訓考核。

基本原則對於海拔適應過程,四位登山家的基本原則一致:

  • 從3000~3500米開始,每天睡覺營地高度提升不超過500-600米。
  • 保證充足的海拔適應時間。對於現在國內主流的從山谷(哈巴村或康定)連續上升至登頂,僅提供一天大本營適應的攀登計劃,一致認為時間過短。
  • 充分的海拔適應可以更好地恢復體力,以更快的速度攀登,在沖頂中可考慮跨營攀登,這樣可以減少暴露在風險中的時間,同時減輕背負。
  • 盡量充分的休整。
  • 多喝水,絕對禁酒。
  • 海拔適應的黃金法則:高走低睡。

建議方案哈巴雪山目前國內主流計劃

第1天:哈巴村(2650米)—大本營(4000米)

第2天:大本營(4000米)—C1(4500米)

第3天:C1(4500米)—登頂(5396米)—哈巴村(2650米)Ale? ?esen

第1天~第2天:2650米上升至4000米分兩天完成。

第3天:大本營休整1天

第4天:大本營—C1—大本營

第5天:大本營休整

第6天:大本營休整

第7天:大本營—C1(過夜)

第8天:C1—大本營

第9天:大本營休整

第10天:大本營休整

第11天:大本營—C1(過夜)

第12天:C1—登頂—大本營或者哈巴村Alexis Mallon

第1天:從2650米到4000米,海拔提升太快,建議在3500米增設一個營地。

第2天:從3500米—C1—哈巴村

第3天:哈巴村休整

第4天:哈巴村休整

第5天:哈巴村—大本營

第6天:大本營—C1

第7天:C1—登頂—哈巴村

根據身體狀況,第三天和第四天兩天休整可以減少為1天,第六天也可以從大本營跨過C1直接登頂,並且返回David Goettler

第1天~第2天:從哈巴村到4000米大本營需要增設一個營地過夜。

第3天:大本營—C1—大本營

第4天:大本營休整

第5天:大本營—C1(過夜)

第6天:C1—登頂—大本營或者哈巴村

雀兒山目前國內主流計劃

第1天:甘孜(3400米)-大本營(4000米)

第2天:大本營休整適應(4000米)

第3天:大本營(4000米)-C1(4850米)

第4天:C1(4850米)-C2(5350米)

第5天:C2(5350米)-C3(5750米)

第6天:C3(5750米)-登頂(6168米)-C1/大本營Ale? ?esen

第1天~第2天:甘孜(3400米)-大本營(4000米)分兩天完成

第3天:大本營—C1—大本營

第4天:大本營休整

第5天:大本營休整

第6天:大本營—C1(過夜)

第7天:C1—C2—大本營

第8天:大本營—C1(過夜)

第9天:C1—C2(過夜)

第10天:C2—大本營

第11天:大本營休整

第12天:大本營休整

第13天:大本營—C2

第14天:C2—C3

第15天:C3—登頂—返回大本營或甘孜Alexis Mallon

第1天~第2天:甘孜(3400米)-大本營(4000米)分兩天完成

第3天:大本營—C1—大本營—甘孜

第4天:甘孜休整

第5天:甘孜休整

第6天:甘孜—大本營

第7天:大本營—C1

第8天:C1—C2

第9天:C2—C3

第10天:C3—登頂—返回大本營或甘孜David Goettler

第1天~第2天:甘孜(3400米)-大本營(4000米)分兩天完成

第3天:大本營—C1—大本營

第4天:大本營—C1(過夜)

第5天:C1—大本營

第6天:大本營—C1(過夜)

第7天:C1—C2或C3(過夜)

第8天:C2或C3—大本營

第9天:大本營休整

第10天:大本營—C2

第11天:C2—C3

第12天:C3—登頂—返回大本營或甘孜

方案解讀Ale? ?esen的建議方案是教科書式的範本,包括8000米級的山峰,海拔適應也是遵循這樣的原則。第一輪到達C1,隨即下撤到低營過夜,即「高走低睡」原則。第二輪在C1過夜,併到達C2,然後下撤。第三輪在C2過夜,以此類推。

David的方案和Ale?的類似,只是縮短了每輪海拔適應之間的休整。David建議在坐車前往大本營途中,盡量找機會在此期間登高。尋找合適的徒步路線,儘可能輕裝,不要給自己太大負擔,提前開始海拔適應過程。

海拔適應需要在暴露於高海拔環境以及休整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是每個人的適應能力和體能狀況都不盡相同,因此儘可能不要以大隊人馬的方式攀登,否則適應能力或者體力較弱的隊員為了追趕能力較強的隊友,會消耗太多體力,加劇急性高山病癥狀。隊伍小型化,或者將大型隊伍根據個人狀況拆分成若干小隊,按照適合自己的節奏,可以讓海拔適應過程更為有效,從而減輕高山病癥狀,提高登頂幾率。

Alexis更傾向於充分休息,他的看法是,一個生活在1500米海拔以下地區的戶外愛好者在適應初期是很難在4000米海拔充分休息的。因此如果可能,則儘可能撤回低海拔的哈巴村或者甘孜休息,可以更好地讓身體適應和恢復。

Yannick也是同樣的意見。前往大本營的速度一定要慢,如果大本營的高度在四五千米,徒步前往大本營至少需要5天。「我經常去昆布地區攀登,每次徒步前往大本營的時候,我會用兩天時間在3500米左右的客棧休息,然後繼續往上走。到達大本營以後,根據海拔安排3~5天休息,吃、喝、睡,然後再安排繼續往上。適應期間注意體力分配,不要對自己太狠,在四五千米的高度,再怎麼休息也無法百分百的恢復體力。如果希望更快地適應海拔,在沖頂前,盡量在頂峰以下1000米左右的高度睡1~2晚,以確認身體機能已經適應高海拔環境。」

最後,Yannick和David都強調,在沖頂前一定要安排至少1~2天的休整。只有充分合理的海拔適應過程,才能在登山中減少高山病的幾率,並保證更好的體能狀態。Yannick的建議是:6000米的山峰需要兩周左右,7000米山峰需要1個月,而8000米級的山峰則需要45天。

時間是海拔適應過程的第一要素,留足充分的適應時間是對自己身體的負責。工作、假期,這些都不是縮短或者跳過適應過程的理由。

很多商業攀登,尤其是國際高山嚮導聯盟IFMGA以外地區,出於成本考慮海拔適應過程被嚴重壓縮。筆者與IFMGA主席Christian Trommsdorff談論這個話題時,他說:「海拔適應過程是IFMGA嚮導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幫助客戶進行或者確認海拔適應過程是現代高山嚮導的職責,因為它事關攀登的身體表現和安全。」

希望更多登山愛好者和商業攀登組織者能夠更好地認知海拔適應過程,安全攀登。

撰文/陶瓷蝦

攝影/易安、古裊裊、Rocker

文章來自/始祖鳥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夏爾巴人登山優勢明顯,真的有種族天賦嗎?
有什麼關於登山和登山者的電影?
戶外大神幫推薦一雙透氣鞋子吧?

TAG:高反 | 戶外 | 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