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類衰退之後》讀書筆記

九卷讀完,隨便寫兩筆。歡迎來到無聊的小neta世界。

動畫也好,(因為有台版吸引了一些讀者的)前六卷小說也好,給人的印象都是單元劇。借妖精模仿人類,把人原本習慣的事物換一個陌生視角擺出來,便教他感到新奇、荒謬乃至滑稽。按作者的說法,這個技倆可能受到《Hoka Series》的影響。這個系列是兩個美國人合著的科幻短篇集;買了一本看了看,大概是講一群酷似泰迪熊的外星生物如何仰慕人類文化,今天扮牛仔,明天排歌劇,跟害了熱病似的一陣又一陣。像倒是有點像,但讀了幾篇都沒太大意思,算是添了塊磚。

《人退》當然是連貫的故事,但鑒於很多人只讀了前面,透露結局也不合適。本文打算這樣:六卷往前可勁透,七卷往後打啞謎。

  • 人類的弱肉強食

裝備量匙的袖珍版主角,其原型是動畫《スプーンおばさん》中時常縮小的湯匙婆婆。

低智狀態下的主角養了只瓢蟲做寵物,並試圖將其命名為「阿爾吉儂」,這當然是惡搞《獻給XXXX的花束》。描述知性變化造成的認知與行為的不同,是兩個故事相似的創意。但最終呈現出來的,在原書中是悲傷,在這裡卻是悚然了。對知性個體而言,怠惰是無可饒恕的重罪?

鼠與鼬的鬥爭,身材奇大又愛饒舌的反派boss——白鼬,這些都是來自動畫《ガンバの冒険》。動畫staff們自然是明白的,所以他們做出來的parody比甚至書中更加露骨。

順帶一提這動畫不錯,雖然對小孩來講可能刺激了些

書中提到「小動物和巨象一生的心跳數是相當的」;這說法雖然不止出自一家,但ロミオ多半是從學者本川達雄的科普書《大象的時間,老鼠的時間》里讀來的。聽說這是本暢銷書,那他多半也看過了。本川達雄研究的是「異速生長」(allometry)。瞅了一眼相關的paper,似乎在一個世紀前就有人對哺乳動物心臟參數與體格的關係做過定量分析。挺有意思的話題,沒事做時可以了解了解。

  • 妖精的時間活用法

故事基於兩個諧音笑話:踩到香蕉皮會「滑」,於是time-slip;出現時空悖論,就會生成time-paradogs。啊,真冷。

雖然這趟時間旅行看上去相當隨便,但書中細節很多,擺明了是給讀者猜謎的。

  1. 首先,在妖精空間集合的大量的「我」,存在「戴手錶」和「沒戴手錶」兩組。「沒戴手錶」的這一組,感覺像是已經看穿了騷動的結局,同時還能議論「助手」的形象。另外組員的年齡也不一致,有和「我」相仿的,也有比「我」年長許多的。

    如果「沒戴手錶」的「我」,是從未來的不同時刻穿越至妖精空間的話,以上幾個疑點就都說得通。在小說結尾,事務所門前結出了一棵香蕉樹;未來的「我」吃掉香蕉以後slip過去,這樣故事就圓上了。
  2. 其次,妖精製作的香蕉道具存在兩個版本。原始版本能讓「我」回溯至過去的時間,之後「我」被引導至妖精空間,進入下一趟的循環。當然,回溯就意味著會同時存在兩個「我」,此時原來的「我」被替換成狗,消除矛盾。這個版本複製效率比較低,所以妖精改進了策略:不再拘泥於一天內的循環,直接複製未來的「我」。
  3. 妖精複製「我」,一面是為了做點心,另一面則是幫「助手」定義自我。基於未來的「我」提供的大量情報,「助手」固定了自身的形象;但是情報本身又是「我」跟「助手」相處得來的。誰先誰後?同日晷手錶的來歷一樣,分不清因果了。非常定番的處理。

難懂的地方在於:「助手」的形象為何會取決於他人的定義。不過讀了九卷之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第二卷的兩則故事,共同的關鍵詞是「認知」。認知製作出了個體心目中的真實。未來的「我」對「我」說道:「你的視野比以前稍微廣闊了一點」。這裡的「視野」正是認知的範圍。

  • 妖精的返鄉

機器人休眠變手機,這個腦洞估計是這麼來的:人型機械 → android → 手機。

手機還是black monolith造型,這很太空漫遊。

故事中的電力供應來自衛星發電站。同步衛星收集太陽能,以微波形式將能量傳送回地球。因此,樟樹之里一帶始終沐浴在微波環境中。接下來就引出了妖精厭惡電磁波的話題。這點可以試著解釋,但拿不準,不提也罷。

籠罩著都市遺迹的金屬結構,不但屏蔽了電磁波,連地磁也無法奏效,應該是用到了多種合金。至於這麼做的理由,書中已經交待過了:大約是在人類文明巔峰過後,大規模的隕石雨襲擊了地球。人類以核武器攔截隕石,但因為數量過多,不得不選擇在大氣層邊緣起爆。代價是慘痛的,電磁脈衝持續覆蓋全球,不僅威脅到人的生命,還破壞了作為文明基礎的電子器件。電子化的檔案數據也幾乎不存,形成了一段歷史的空白,這便是被後世稱作「大斷絕」的時期。

倖存的人類仰仗科技的餘蔭,構築起電磁屏障,重建家園。在此之後,封閉都市又經歷了長足的發展,空間不足逐漸成為嚴峻的問題。按理說,等到隕石雨的遺害散去,就是重返外界的時候了;然而人們寧可在內部疊床架屋,也不願從都市的殼中出來。最終,都市文明走上了下坡路,隕石雨終究成了引發人類衰退的扳機。

這段故事頗有一點阿西莫夫筆下「鋼窟」的味道。「鋼窟」的形成最初是基於大都市帶的擴張;後來為了防禦核戰爭,都市被力場盾遮蓋起來,進一步加速了合併和封閉的進程。代代生存於「鋼窟」內的人群,開始害怕離開城區,甚至於光是想像自己穿越鄉間都會感到不適。

能經程序加以操控的液態金屬,是巔峰期科技留存下的碩果之一,在重建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O太郎墜落在遺迹之後,黑進了城市的系統,從而將液態金屬納為己用。遊盪在遺迹內的機械犬、史萊姆云云,都是O太郎如此這般做出來的。另外,兩位人型機器本身也接受過液態金屬的改裝,他們的變身能力便是由此實現的。

——請問以上創意是來自《變形金剛》還是《終結者》?

改裝除了更換材質以外,還給他們搭載了DNA計算機。某通行版本給翻成了什麼「鹽基計算機」,估計沒打算讓人看懂。運算性能大幅提高後,他們模仿人類行為,幾可亂真。但是,意識並非演算力提高的副產物,而是從一開始就已經存在。在之後的故事中將看到,機械普遍具備原始水準的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背景。

作品借深空探測器之口提出了太陽系內外的「溫度差」。當初只以為是鄉愁的一種浪漫表述,誰能想到這竟然也是伏線呢?實在厲害。

在揭曉OYAGE身份的時候,主角嘟噥了一句「ビじゃー」(VGer),這是星際迷航的梗,出自79年的第一部電影。那裡所講述的,同樣是旅行者號回到地球的故事。

本節題目中的返鄉大概是三重意思:探測器的重返母星,人類的故地重遊,妖精們重現於沒有電波的童話世界。

  • 妖精的漂流生活

開篇那句「島スタート」大約是文明梗。我比較蒙昧,弄錯了不負責。

本節參照的是復活節島的興衰。何以見得?破綻在於「砍樹」。明明有妖精技術這等便利設定,ロミオ卻偏偏寫了一個以樹木為主要能源和物質基礎的文明。這實際上就是以新方式重演歷史。

復活節島的石像之謎,但凡看過一點科教媒介的人,必然是曉得的。對此問題的一種解釋如是說:

先民遷徙至復活節島後,砍伐樹木、開拓農田,利用木材生火、修建房屋,人口逐漸增長。因為此地農活相對輕鬆,人們有許多空閑時間用於祭祀活動。他們在採石場雕刻巨像,之後將其運輸至祭祀中心。沒有畜力可用的他們,只能依賴人力搬運,於是需取樹榦作為滾木。各部落之間競爭性地修建石像,最終給森林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一惡果影響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不再修築房屋,改為搬進岩洞;獨木舟造不成了,捕魚也難以為繼;沒有了樹的遮蔽,土壤流失加劇,農作物產量也隨之下降。狀態不斷惡化,而人們卻連逃走都辦不到。等到歐洲人登陸時,島上唯餘一片荒蕪,而當地人甚至遺忘了巨大石像的來歷。

復活節島上的居民走向了末路,「地球島」上的我們還在呢。

  • 妖精的秘密茶會

《茶會》好看。「情」的部分和「理」的部分,呈現得都不錯。不過其他人似乎說「情」多一些,所以我就只談「理」了。

多餘的話:學生時代的「我」和冬子相仿。她們像是件玻璃細工,晶瑩可愛,可又害你擔心它碎了。這細工旁邊還扣著塊展牌,藏起了「安いプライド」幾個字。

下面回到毫無風情的自言自語。

妖精對「我」做了些什麼?茶會又指代何物?閱讀中自然會生出這些疑問,但到了解密部分,作者偏偏來了一段禪問答。

誰かがいれば誰かが來るのです。

お茶會が行われていれば、きっとお客は來るのです。

寄せては返す通信のように。

それらはまったく同じ原理なのです。

移動するものたちが、意思を繫いでくれるという意味で。

だからわたしは知ったのです。

妖精さんさえいてくれたら。

そう、彼らが記憶の狹間にいてくれたら。

どんな相手とだって、 わかりあえるのだと。

這裡我也打個SF風格的比方。請將妖精想像成「寄生」在其他物理實體中的精神生命——更準確的描述是「共生」。通過在不同實體間轉移,它們能相互拜訪,交換情報,如同一張將各種意識聯繫起來的網路。而所謂「實體」,不僅包括人,也包括機械。

故事中的RYOBO,曾對「我」說出迥異於機械風格的祝福。這並非妖精躲在裡面操縱,而是RYOBO自身意思的表達。還記得《返鄉》中具備先天意識的探測器嗎?RYOBO也一樣,有「魂」,且會死亡。然而機械的意識水平是極原始的,不具備表達的能力——無法交流的意識得以互通,則要歸功於妖精了。這段祝福總讓我聯想到某位機器人邀請少女共舞的場景,我很感動。

明面上,「我」做了一個過去的夢;背後則是町內的妖精們前去拜訪寄住在「我」記憶中的妖精。在「我」接觸各種人與事的時候,妖精的訪客們也絡繹不絕。「千客萬來」,妖精從不會有寂寞的時候。

能說的只有這些了。儘管有幾處依然費解,但自然不能是因為我蠢,所以只能怪ロミオ伏線沒收拾利索;《時間活用法》也一樣,凡是我拼不攏的,統統怪作者沒寫好。

至於方才打的比方對不對,誰知道呢?

  • 妖精們的小小學校

從七卷開始明顯準備收尾了,故事越來越逼近最終的謎底。

這一節的關鍵概念是「調換兒」。身為一部寫妖精的作品,卻一直與實際流傳的妖精故事沒有發生聯繫;現在突然冒出來,有點圖窮匕首見的意思。古時候,因為舉止怪異被當成調換兒的嬰孩,有時會被自己的父母折磨;甚至被丟到火上,以冀「現出原形」。衰退時代的「調換兒」,同樣未能得到父母的祝福。

讀八卷揭秘的時候感覺有點《彼得潘》的影子,沒成想這裡就直接點名了。剛出生的孩子可以飛行,可以聽見仙子的聲音,長大後便不能了。不過在變成大人之前,他們還能去往永無鄉,在那裡作短暫的流連。ロミオ雖然描述了相似的現象,立意上卻把原本的退化傾向完全調了個頭,又寫成了對「活著」的強烈肯定,不愧是「生活家」(自稱)。

  • 人類式的優雅做法

這是第二處題作「人類」而非「妖精」的章節。不過上一回是「人間」,這裡寫的卻是「人類」,這也是伏筆吧(走火入魔)。

這次的標題來自《The Only Neat Thing to Do》,但瞧不出有什麼啟發。

「認知」這個詞又浮了出來,可見有多重要了。「プチモニ」利用其他機械時,把它們認作了妖精。這裡一方面繼續與「機械存在意識」相呼應,另一方面則是盛大的劇透......我什麼也沒說。

  • 妖精們的夢裡相逢

感覺飛回到了《夏夢夜話》和《夢見之葯》的時候。

《夏夢夜話》中的"ferne-land",是心的集合之地,是足以歪曲現實的幻想世界。這個創意還可以繼續追溯至水無神知宏的《鋼鐵之虹》;在那裡,"ferne-land"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衍生出的精神位面(「虹」),與現實中進行的戰爭(「鋼鐵」)同步。認得個把名詞就掰扯榮格是件頂無聊的事,所以我不掰。

「心」是一個關鍵詞——既是在這則故事裡,也是在《夏夢夜話》里。作者從來沒提過「心」的定義,但在他筆下,自由意志、計算能力等等都不算是心。我猜測「心」就是「自我」的泛指。

至於《夢見之葯》嘛——先「向現在的世界告別」,再「向夢見的世界告別」,或許就算這一回的梗概?

  • 妖精們的地球

和頭一篇相同的標題,煞尾的句子也是頭一篇里複製過來的,但意思卻截然不同。這就好比「俺には妹がいた」,屬於羅密歐式結尾。

O太郎表示自己認得Enterprise,這算現實梗還是電影梗?說起來最近見到了貨真價實的Enterprise,雖然心情很躍躍,但在外面看著也就是個大點的飛機,缺少炫酷的感覺。

宇宙電梯被擺弄成了銀河鐵道。我們知道,銀河鐵道的乘客是徘徊於生死邊界的人,由此推斷,本案的真相是【自主規制】

很多地方都有克拉克的影子,ロミオ對魔法文明真是一往情深。

作為長篇系列的尾聲,這一節舉重若輕,帶過了之前所有故事的片段,收束了諸般伏筆,謎底堪稱畫龍點睛,很完美了。可惜只看了個半懂。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有說得不妥的地方,請務必留言,不要悶著看我笑話。

如果哪位巨巨把九卷給焊了,後面的部分可以多寫一點,但屆時八成會不記得細節。

以《戰鬥妖精雪風》的卷首作為結束。

妖精を見るには

妖精の目がいる

真結尾

我聽說您那個《群神アグニ》正在創作當中。

還有十萬多字就截稿兒了。

推薦閱讀:

【輕小說簡評】《古書堂事件手帖》:比書中記載之物更重要的事
《蓮見律子的推理交響樂 比翼的威尼斯船歌》簡短的掃雷
普通的《弱角友崎同學》第二卷書評
《銃皇無盡的法夫納》本篇完結紀念

TAG:輕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