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教會醫院?1949 年後又成為今天的哪些醫院呢?

我印象中有協和醫院、包括清華的協和醫學院,這些一看名字就是教會醫療機構啦;這些醫院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意義而大多數人還未曾了解的故事呢?


簡單收集了一些上海這邊的資料。不太肯定「教會醫院」的準確定義,所以只要是和教會、教士扯上關係的,都列在了下面……歡迎大家積極補充。

專科醫院

西門婦孺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

1885 年 6 月 3 日(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日),美國基督教婦女傳道會服務團在上海縣城西門外方斜路創辦婦孺醫院,命名為瑪格利特·威廉遜(1884 年門診部捐資人)醫院,中文名為上海西門婦孺醫院,為上海首家婦孺醫院。1942 年起由中國人主持。1992 年批准成為上海市紅十字婦產科醫院,2000 年更名為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2003 年正式第二冠名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

宏仁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

宏仁醫院,系美國聖公會創辦於 1866 年(清同治五年)的同仁醫局(另見綜合醫院部分)和建於 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的廣仁醫院,於 1942 年(民國 31 年)合併而成,院址為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361 號。1954 年 4 月由上海第二醫學院接辦為附屬醫院。1957 年 11 月,由市衛生局改建為上海市胸科醫院。1988 年成為上海第二醫科大會教學醫院,2005 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

聖心醫院(現上海第一康復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1923 年,上海著名實業家、公教進行會會長陸伯鴻在今寧國路創辦聖心醫院,主要為外籍及有錢患者服務。1931 年,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員會利用部分庚子賠款在院內設立中比鐳錠治療院,附屬於聖心醫院。1936 年,中比鐳錠治療院成為獨立單位,並於 1937 年遷出聖心醫院。1951 年 7 月更名上海鐳錠治療院。1954 年 1 月,劃歸上海第一醫學院,更名上海第一醫學院腫瘤醫院。1968 年,又劃歸上海市衛生局,更名上海市腫瘤醫院。1979 年恢復上海第一醫學院領導,繼續成為附屬醫院。2000 年更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而原聖心醫院於 1954 年 3 月,與當時市勞二醫院合併,更名上海市立第二勞工醫院(今楊浦區中心醫院),原址成為其內外科病房1999 年 3 月,楊浦區老年醫院於聖心醫院原址動工,次年完工,定名上海第一康復醫院,又名楊浦區老年醫院。(感謝 @袁斌 老師指導)

綜合醫院

中國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1844 年 2 月(清道光二十四年),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醫師威廉·洛克哈脫(William Lockhart,中文名雒魏林)在上海縣城大東門外創設中國醫院(The Chinese Hospital),又名華人醫院,為滬上首家西醫醫院。1846 年 7 月遷入麥家圈(現山東路),更名山東路醫院(Shantung Road Hospital),又名仁濟醫館。1946 年 10 月起收歸國人管理。1952 年 11 月 20 日更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後先後更名為工農兵醫院(1966 年)、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1972 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1985 年),2005 年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公濟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1864 年(清同治三年),天主教江南教區創辦於外灘科爾貝爾路(今新永安路),定名上海總醫院(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1877 年(光緒三年)遷至蘇州河北岸虹口頭壩渡(今乍浦路橋北堍),更名公濟醫院,為療養性醫院,只收外籍患者。1953 年 1 月 1 日更名上海市立第一人民醫院,1966 年更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1981 年起兼稱上海市紅十字醫院。2002 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同仁醫局(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1866 年,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湯藹禮牧師與華人牧師吳虹玉共同創立同仁醫局(另見專科醫院部分)。

廣慈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1907 年 10、11 月(清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天主教江南教區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創辦廣慈醫院(Hospital St. Marie),後為震旦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1952 年劃歸上海第二醫學院為附屬醫院,1967 年更名東方紅醫院,1972 年更名瑞金醫院,1985年更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2005 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後,更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伯特利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1920 年(民國 9 年),美國伯特利教會在製造局路創辦伯特利醫院。八一三事變,醫院遭嚴重破壞。翌年 5 月,在法租界白賽仲路(今復興西路)設立分院。太平洋戰爭爆發,業務瀕於停頓。抗日戰爭勝利後,總、分院陸續恢復。1952 年 12 月總院更名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分院劃歸市第一婦嬰保健院。1957 年 1 月,該院劃屬上海第二醫學院為兒科系教學基地。1964 年 9 月劃歸上海第二醫學院為口腔系教學基地,更名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1985 年更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2005 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參考資料

  1. 上海市地方志醫院及醫院選介節
  2. 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3. 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組織部
  4.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5.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
  6. 上海第一康復醫院
  7.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8.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9.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1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安徽蕪湖弋磯山醫院,原名不詳,但: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

據1936 年《中華年鑒》統計,全國20 個省有教會醫院426 所。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山東齊魯醫院、成都華西醫院一併稱為建國前中國四大教會醫院,
頗負盛名。有人總結過,「 教會醫療事業從1835 年開始, 一直到1949 年的一百多年間, 在中國共設有25 000 張病床, 5 000
萬美元的投資,平均每年約有400 名外國醫護人員在這些醫院工作。」

另有一個清單:1900年以前的中國的醫院,地址在:中國百年老院排行榜(1900年前)

當然,此文結尾也註明:

本文不針對任意第三方,主要內容根據網路信息收集整理,不一定來自權威的官方資料,該榜主要是西醫在中國發展的史料,截止時間為1900年以前,均超過115年的建院歷史,所以諸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北大醫院等更多知名百年醫院並未收錄,另外中醫院的發展本文也未做收錄,如洛陽正骨醫院,有222年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中醫骨傷專科醫院。


武漢協和醫院 (1866年9月8日,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創辦了漢口倫敦會醫院。1928年4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與基督教循道會合作,合併後的新醫院定名為漢口協和醫院(Hankow Union Hospital)現為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中國本來沒有現代化醫院的,那是西方教會帶來的產物。

除了協和,湘雅,還有上海紅房子,四川華西醫院,仁濟醫院,瑞金醫院,華山醫院,這些比較出名。教會醫院喜歡用的名字有仁愛,寬仁,福音,仁濟,慈仁,普濟,總之這樣一看就知道是教會系列的。

列一下中國著名醫院的建立時間,基本上在1935年之前建立的都是教會醫院,很多是已經改了名字才看不出教會醫院的底子:

那個最早的眼科醫院就是美國醫學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在廣州創辦的眼科醫局。

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大概有300多所教會醫院。

早期教會醫院都是免費的,醫生護士為外國傳教士兼任。

後期開始收費,但是不足以覆蓋支出,主要接受外國捐贈維持。

(眾所周知,慈善醫療需要有相當的經費投入。早期教會醫院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中國地方社會的支持,如伯駕的醫院在租用房屋方面得到了中國行商的幫助。但是,大多數教會醫院在開辦之初,費用主要依靠西方教會、民眾以及在華外國人(尤其是商人)的捐助。如雒魏林創辦北京施醫院的經費「皆英國眾善官民商賈按時儘力捐輸,並無間斷貽誤」(。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時中西關係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中西隔閡、文化衝突的背景下,中國人對西方傳教士在華活動抱有懷疑甚至是敵視的態度,所以當時中國人對教會醫院的捐贈是很少的。除此之外,這還與中國人表達感謝的方式有關。當時,慈善醫療的受惠者為表達感激之情,往往是給教會醫院、診所贈送匾額或禮物,少有直接捐助金錢的。所以,德貞(John Hepburn Dudgeon)在1870年的《施醫信錄》中不無感慨地說:在他的京都施醫院裡,「病癒者贈匾額三十餘方,並敘引跋以志其感。餘思以後匾額已無地可懸,衣服、綢緞、古玉、時珍余無所用,何如以厚禮之資捐於院冊,遇有貧乏病者為調息贍養之助。芳銜登簡,盛德廣傳。當時為拯人之善事,後世為永著之鴻恩,余亦與有榮焉。」

上海仁濟醫院,該院在19世紀70年代每年門診治療的病例均在萬例以上,且不斷攀升;1882年達到18885例,1883年達到21279例,1887-1895年維持在年2.3萬餘例

1883年建立的盛京施醫院,該院在開診後病人數量不斷增多,每年治療的病人由起初的幾千人次發展到萬人次以上,1883年(7個月)3792人次,1884年(9個月)5096人次,1885年7322人次,1886年11857人次,1887年12845人次,1888年12413人次,1889年13005人次,1890年12263人次,1891年10669人次,1892年上升到17156人次,1893年達到20992人次

晚清教會醫院慈善醫療演變述論

作者:李傳斌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以四川一地舉例,這是四川的教會醫院列表:

近代四川省基督教主要醫院一覽表(1949年)

醫院名稱 創辦時間 地點 所屬教會 津貼國家 病床數 職工人數

重慶寬仁醫院 1892 重慶臨江路 美以美會 美國 182 198

成都仁濟男醫院 1892 成都四聖祠街 英美會 加拿大

成都存仁醫院 1894 成都陝西街 美以美會 美國 91 64

樂山仁濟醫院 1894 樂山縣城白塔街 美道會 加拿大 40

閬中仁濟醫院 1895 縣城臨濟堂街 上海內地會 英國 80 42

重慶仁濟醫院 1896 重慶南岸玄壇廟 美道會 加拿大 218 193

成都仁濟女醫院(婦孺醫院) 1896 成都四聖祠街 (後遷惜字宮南街、方正街) 英美會 加拿大

三台仁慈醫院 1902 縣城後小灣街 中華基督教四川公誼會 英國 60 18

宜賓仁德醫院 1904 縣城外北崇義街 浸禮會 美國 35 52

雅安仁德醫院 1906 縣城小北街 浸禮會 美國 70 24

彭縣仁濟醫院 1908 縣城小北街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8

成都仁濟牙症醫院 1911 四聖祠北街 英美會 加拿大

涪陵仁濟醫院 1914 縣城南門外石嘴街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78 41

瀘縣仁濟醫院 1913 縣城北門廉溪路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35 35

遂寧博濟醫院 1913 縣城西門外 公誼會 英國 50 31

榮縣仁濟醫院 1914 縣城北門清富山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78 48

自流井仁濟醫院 1914 自流井雨台山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120 127

忠縣仁濟醫院 1916 縣城北門內 中華基督教會 加拿大 40 16

綿竹仁澤醫院 1919 縣城南門外 聖公會 英國 25 7

巴塘基督教會醫院 1919 巴安縣城架炮頂 巴塘基督會 美國 50

安息日會療養院 1922 康定縣城水橋子 安息日會 美國 30 20

資中宏仁醫院 1924 縣城迎賓橋側 美以美會 美國 60 65

存仁眼耳鼻喉專科醫院 1929 成都陝西街 美以美會 美國

武漢療養院重慶分院 1939 重慶李子壩 安息日會 美國 120 34

威州醫院 1940 理番縣威州(今汶川) 中華基督教會總會邊疆服務部 美、加 10 3

華西協合大學醫院 1942 成都華西壩 五教會合辦 美、英、加 314 248

華西協合大學麻風病醫院 1941 成都 五教會合辦 美、英、加 50 4

華西協合大學肺病療養院 1939 成都 五教會合辦 美、英、加 40 20

內江體仁醫院 1942 縣城桂湖街 衛理公會 美國 30 17

成都進益產科醫院 1931 成都小天竺街 衛理公會 美國 14 8

這些教會醫院在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中一律收歸國有,改為自辦自養,其費用不足部分酌情由國家撥款。

資料來源:顧杏元《基督教會醫院與帝國主義侵略》,《人民保健》1960年第1期

劉吉西等《四川基督教》,巴蜀書社1992年版第441-444頁

四川省衛生廳編纂《四川省醫藥衛生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264頁


客觀來講,教會醫院確實促進了中國醫學現代化,其本身也提高了所在地的衛生水平。排名靠前的幾位基督徒提供了比較詳細的資料,但資料之後附帶的「私貨」本身邏輯非常混亂。除了紅十字會,還有紅新月、紅水晶、紅六芒星,這些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紅十字會的創立和基督教本身無關,紅十字的標記也只是「來源於基督教」並經過多次演變而已。正如五芒星是金星維納斯的象徵,可不可以說越南將羅馬多神教作為國教呢。文革時紅衛兵也不會把約定俗成的紅十字和基督教聯繫起來,且文革時期中國並沒有退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基督徒孫中山不就是學醫的嘛


湖南湘雅醫院,由耶魯協會建立,耶魯協會原為耶魯海外傳教士協會。耶魯在中國曾譯為雅禮,湘雅,也就是湖南雅禮。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936532.htm?adapt=1


說個名不見經傳的。

美南長老會在淮安清江浦建立該會全球最大的教會醫院——仁慈醫院。

當年的仁慈醫院成了現在的淮安市中醫院(非第二醫院,謝朋友指出。)。


太多了,還有教會大學 也對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乳山人不得不提的煙台毓璜頂醫院,因設在煙台市區內一座叫毓璜頂的小山頂上而得名,由美國長老會始建於1890年,至今名稱依舊(當然已經跟國內其他類似醫院一樣與教會脫離關係了),目前依然是煙威地區首屈一指的一家大醫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Q1MzQwMA==mid=208981143idx=2sn=fb3dd0fd6447769a33d61660a0f0493f#rd

有十字架的醫道尊嚴


廣州中山醫系統的是博濟醫院,現在的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是1835年美國傳教士伯駕來廣州創辦的,中國最早的西醫院,最開始是眼科為主稱新豆欄醫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改稱博濟醫院。中山醫學院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創辦的。1949年以後隨著中山醫的改稱,先後稱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現在的名字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

而現今的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可追溯到博濟醫學堂(為了給博濟醫院培養人才由伯駕創辦),已經有149年歷史(2015,11,12),是中國最早的西醫學堂。2001年與中山大學合併,合併前稱中山醫科大學。(具體搜索中山醫科大學詞條)

協和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創立的,具體算不算教會我持疑惑。


推薦閱讀:

醫生,您們辛苦了!
醫療關愛——SIMC
關於醫生學科研路徑的思考
開學季,謹以此片獻給初入醫學院的小朋友們
醫生猝死值得學習嗎?

TAG:中國歷史 | 基督教 | 醫生 | 中國近代史 | 基督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