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北大留美學生12年不回家,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肆意操控」】?

最近,王猛(化名)一封萬字長信引發了廣泛關注,他在信里列出父母多條「罪狀」,他認為父母對他過分「掌控」,其實他所說的這些「掌控」行為,多多少少我父母也對我做過,很多朋友可能也經歷過一些類似「被炫耀」「多穿衣」,可在我們身上沒有產生像像王猛那麼強烈,甚至可以說是惡劣的後果,心理產生問題不說,還和父母決裂。怎麼到王猛那裡就演變成這樣了呢,是孩子太任性,還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實際上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一遍了。既然題主邀請了我,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說。

怎麼看待高考狀元12年不回家過年,髮長文斷絕關係??

www.zhihu.com圖標

當時剛看到新聞中對事件的描述,看了當事人「秋岸」的萬字長文,忍不住感慨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不少,於是有了那篇回答。

接下來我也在關注其他的回答,一部分「養兒方知父母恩,沒有當父母的人沒有發言權」之類的回答,也讓人看得很心塞。照這麼說,當老師之前必須得生個娃,不然沒資格跟家長討論教育方法?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作為旁觀者,我們沒有辦法代替別人去感受。有的人天生敏感,對於一些別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傷害反應劇烈,比如這個十二年沒有回家過春節的」高考狀元」,比如前不久廣泛傳播的視頻中那個歇斯底里的小女孩。我們至少應該懂得去尊重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跟他們「比慘」來證明他們的痛苦不值一提。

工作了幾年,接觸了許多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不斷地學習兒童心理學知識,有家長經常對我說:「孩子就聽老師的,我們說什麼不愛聽,老師你幫我跟ta說……

我往往不會第一時間答應這類家長的要求,因為這部分人往往只是為了省心,讓老師替他們去說教,而我會問他們:「你認為孩子不聽你的話的原因是什麼呢?」「你們才是朝夕相處的人,如果孩子不願意跟你交流這個問題的本身得不到解決,以後孩子走出學校了,又讓ta聽誰的呢?」

他們通常不會想到這裡來。

之所以孩子願意聽我的話,並不是因為我有老師這個光環,而僅僅是因為我在不斷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我尊重孩子們,孩子們也選擇尊重我。

前段時間期末複習,大家都很辛苦,我教語文,聽說讀背寫樣樣都不能落下,有時候在教室一站就是幾個小時,還得不停評講,批改,解說,一個一個改錯過關,做好詳細的記錄,還要招呼紀律。

那天下午放學鈴打了,我還想再講講閱讀題,一小部分孩子就開始躁動了。放在以前我會說:「你們累,難道我就不累嗎?你們坐著聽,而我要一直站著講,一點也不體諒老師的辛苦,我這麼拚命為什麼?不就為了你們能拿個好成績嗎?待會哪個同學再做出一副不耐煩的表情,我就讓ta陪著我站,全班都不放學巴拉巴拉。。。」

老師這麼一說,孩子們自然壓抑住自己,不敢輕舉妄動。但我分明感受得到,那些躁動的同學,表面上看起來安分,整個心思卻已經不在學習上了,我彷彿可以聽到學生吐槽:「又不是我們要你這麼辛苦的,覺得辛苦你可以不留堂啊,說什麼為了我們好,還不是因為考好了你有面子……」

因為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聽著過來的呀,我們的長輩教我們要有感恩之心的時候常這樣說,我們那時候表面上聽著,心裡暗暗會吐槽不是嗎?

但現在我不準備再這樣套路孩子們了。

我問全班孩子:「同學們,你們累嗎?

有的會說累,有的說不累。

我說:「嗯,我知道,經過一整天的學習,你們應該已經很累了,其實一天這麼忙下來,我也很累,試想一下,你們差不多比我小二十歲,連我都覺得累,你們豈不是我的幾倍累呀。我也聽到有一些同學說不累,你很勤奮,也謝謝你體諒我。接下來,我打算把剩下的兩篇閱讀文章評講完,因為時間不夠了,而我想儘可能多地將所有的題型都給你們講一遍,我擔心考試正好考到我沒有講的題型,到時候就追悔莫及啦,同學們,你們願意再撐一撐,聽完這兩篇閱讀再走嗎?如果有同學實在家裡有事或者不願意的也不要緊,你可以收拾書包悄悄從後門走,我不會怪你。」

大家都想了想說願意。

還真有一個小男孩不願意的,他從後門走了。

但至少留下來的孩子沒什麼怨言,久等的家長們也沒有。

期末複習隔三差五都在考試,在學校太忙了,我通常只能拿回家批改。有個小女孩每次都特別好奇自己的分數,一放學就用媽媽的微信問我她考多少分,當時我還沒下班,忙著其他的事,叫她等一下。下班路上,她又問我,我說我還在路上叫她等一等。回家做飯的時候,她又發信息來問了。

忙著做飯的我有點生氣。

可不可以不要奪命連環call。我一天累得腰酸背痛回家還不得安寧。

不過我等吃了飯,情緒平靜下來之後,我回了她消息。

我沒有控訴她為什麼不懂我的辛苦,但是我想,她在嘗試著去理解我了。

…………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像我舉的例子裡面這樣對待孩子的,我也走了許多的彎路。以往我總是關心則亂,常常暴怒,發火之後又後悔。

這學期散學典禮那天,我往屆班上幾個孩子來學校找我玩,當初我教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有我身高的一半,現在初二了,每個人都高出我好多了。

我對他們說,其實你們畢業了這幾年,我都在反思自己,以前我對你們太凶了,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吼你們,傷害過你們,現在想想,覺得挺對不起你們的……

他們卻說,沒有啊,那些我們都忘了,只記得你那時愛跟我們講你小時候的趣事,我們都覺得你挺好的……

那一刻我很感動,我覺得孩子們對我特別寬容。同時也告誡自己,以前犯過的錯,不能在現在的學生身上再犯。

作為長輩,身正為范,學著去感知自己的情緒,正確處理個表達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尊重應該是相互的。

只有被傷害的那個人,才有資格說,沒關係,都是些小事,都過去了,我已經原諒你了。


謝邀

總說做人不能太雙標,父母用自己的方式要求你,你也用自己的方式要求父母

這不就是惡性循環嗎?

希望父母有一定經濟基礎,有文化素養,有常識有知識,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開明的觀念,與時俱進懂你說的梗,還得博採眾長了解你的工作甚至呢個幫助你的工作,給你空間不能監視你利用你控制你,不給你添麻煩,還得能在你結婚生娃的時候出一把力,對你的配偶要好的適度,發生矛盾先妥協,用與時俱進的方式幫你養娃;再然後呢?卧病時間不要太冗長,死的乾脆最好瞬間灰飛煙滅,最好在你娃高中畢業上大學的時候迅速去世;然後留下豐厚遺產只給你一人,並且無需擊敗,恨不得每天託夢助你不噩夢不打呼嚕不磨牙。。。

以上的所有你,不針對題主,針對的是任何一個覺得王猛不佔主要責任或者乾脆無辜甚至可憐的人。我就想問問是不是這樣的父母,才配被尊重才配被探望被贍養,才配感受天倫之樂,或者,才配過一個團圓的年?

家真的是個講情感的地方,這,真的是大多數

至於十分極端的,例如毆打嚴重的,性侵的,勒索的,講真,有法律,這時候就別管什麼臉啊情啊的

這些問題就是處理不當,問題積壓,但是你真的想過和解?想過用正確的方式和解嗎?

還有,吐槽父母落伍的行為,真的好低級啊。你就直接說自己具備了垃圾父母的血統就好了嘛,並且拒絕婚姻和生育免得自己變成禍害嘛


只有我一個覺得這文章寫得絮絮叨叨,含混不清,真心讀不下去嗎?我懷疑他北大咋考上的,高考作文得幾分?


做了父母就會明白對子女的愛有時候是沒辦法控制的。反過來等我自己的爹媽啰嗦我了,我還是覺得哎呀真是啰嗦啊!

屁股決定腦袋。

所以我真的覺得,沒有絕對的對錯。有句話叫做,在家裡別講道理。子女對父母父母對子女,甚至夫妻之間都一樣。真要講也講不清。

沒有誰是無過的,這兩方都是。不計前嫌,尋找合適得方式繼續走下去吧,過去就讓他過去吧。


我要為萬字長文的父母平反,但不是用父慈子孝那一套。

1

北大畢業生、留美碩士王猛(媒體化名,本人筆名秋岸)拉黑了父母,寫了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聲討父母。王猛對於父母的控訴,主要集中在父母不尊重子女意願、過度控制等方面,也就是說,他的父母做得不好,但並沒有做什麼十惡不赦的錯事

網上的評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父母對王猛控制欲太強,缺乏溝通。

——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父母和王猛的矛盾主要來源於代溝。

——父母對王猛過於溺愛,讓王猛恃寵而驕。

——父母太不容易了,太可憐了,做什麼都是錯。

——父母白養了王猛這麼大,王猛不懂感恩,書都讀到狗肚子里了。

2

我非常理解王猛,我自己也曾經是他。

我的叛逆開關在初中驟然開啟。那天好朋友來家裡叫我一起上學,看到我的媽媽在給我梳頭並在出門前例行要求我喝水、上廁所,然後表達了對我十二歲還在讓媽媽梳頭的驚異。我才第一次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樣。

家裡的相冊里有我在家裡赤裸著上身看書的照片,不是四五歲,是十二歲。照片里的我側著身,雙臂緊緊夾著身體。我不被允許穿上衣,是因為我媽媽覺得我熱。

我的爸爸在所有的衝突中,都是一個沉默的旁觀者。

之後還有無數滿地雞毛的矛盾,略過不表。

十幾年的鬥爭,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像王猛那樣,不聯繫、不接觸、不回家。

我生活的城市回家只用兩個小時,往返成本兩百塊,但我一年只回兩次家。每次回家前都毫無期待。

我不得不回家,因為我的爸媽只有我一個孩子。

3

我也非常理解父母。

排除極端情況,父母總是要給孩子最好的。

擔心孩子離家太遠學壞,選擇自己眼皮子地下的學校;擔心孩子沒有吃飽吃好,即便自己還沒吃飽,孩子也表示已經吃飽了,還是要把最後一碗飯盛給孩子;好不容易孩子願意跟自己心平氣和的說話,一定要趁機把自己認為對的觀點告訴孩子。

付出所有的愛,只希望孩子能夠給情感上的反饋;即便沒有情感上的反饋,還是會付出一模一樣的愛。

親子關係處理不好的父母非常可憐,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聽話,卻不得不面對不聽話的孩子。

4

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親密關係,親子、師生、夫妻、朋友等等。

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最為接近,都是強勢一方要關愛教導弱勢的一方,弱勢的一方要尊敬愛戴強勢的一方。

不同的是,師生關係是多對多的,可擺脫重建的;而親子關係在當下的中國往往是一對一的、終生的。

一個人一旦和父母的三觀不同,基本上就意味著悲劇的開始。

即便孩子從小跟著父母生活,因為際遇不同,接受的知識不同,也有可能與父母有著完全不同的三觀,更何況很多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

同理心的建立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困難的,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朝夕相處的人每天在用跟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如果不是有養育之恩,估計絕無可能建立起正常的親子關係。

打個比方,母親唯一的休閑娛樂就是打麻將,朋友都是麻友;兒子是自律委員會會長,每天倡導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極其看不慣浪費時間的人。那麼母親每次打麻將,都是對親子關係的一次挑戰。

如果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感情放棄打麻將,那麼對於母親來說是放棄自己唯一的娛樂,有非常大的犧牲。如果兒子有不聽母親話的地方,那麼母親就會覺得自己做出的犧牲沒有得到回報。「我付出了這麼多,麻將都不玩了,你卻連這點小事都不願意做……」

如果兒子為了滿足母親的情感需求不管母親打麻將,那麼自己一直建立起的「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信念就會動搖。自己每天堅持健身、讀書,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愛好,同一屋檐下的母親卻每天用大量的時間打麻將……久而久之,翻不翻臉兩說,交流肯定是越來越少。

5

很多人跟父母不和,總結下來,無非是「我想要一個蘋果,你卻給了我一車梨」。

給梨的那個人沒見過蘋果,他只有梨。

接收的人中有的人很討厭梨,有的人覺得蘋果和梨差不多,有的人更喜歡梨。

所以有的人痛斥,有的人無感,有的人感恩。

槽糕的親子關係無法擺脫,那麼,試著不要那個蘋果,接受那車梨如何?即使無法扔掉,讓討厭的梨慢慢爛掉也好。

體諒,從放下開始。

放下想要蘋果的執念,放下對梨的厭惡,放下難以改變別人的痛苦。

6

王猛,父母讓你難堪,並不是蓄意。你讓父母難堪,卻是蓄意。

你討厭他們,但不代表不需要感恩。他們曾給你愛,照顧你長大成人。

你們只是不那麼合拍,但總是有合拍的地方。

你可以正視他們合理的要求,比如說過年回家;你也可以拒絕他們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說跟你不喜歡的朋友接觸。

你們可以不像正常的親子關係那樣親密,但你依舊要履行贍養的義務,力所能及地照顧他們的情緒。

做一分,就少一分負疚,多一分坦然。

無論對錯,生活總要繼續。父母既然難以改變,那麼只能改變自己。

他們沒有照顧你的情緒,已經付出了你不那麼愛他們的代價;你也不照顧他們合理的情緒需要,那麼你也在做你所痛恨的事。

請給他們合理的愛。總有一天,你們雖然關係仍然不那麼親密,但也不再帶給你們雙方額外的傷害。


感謝觀看。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假裝中產」。


事實證明,有點文化的半瓶子醋父母,比文盲父母還要可怕的多。

身邊很多只有小學文化或者乾脆大字不識的父母,他們務農或者從事著打零工的體力勞動,但他們面對孩子學業就業等一系列人生重要問題時,反而表現出相當謙卑的一面,他們反而更清楚自己對這個社會認知的匱乏,他們的口頭禪是「咱又不懂,隨著孩子的想法吧」,會更少的對孩子指手畫腳。

我再說一類父母,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看看身邊有沒有類似的,小縣城或者鎮上的老師,他們是朋友圈裡的文化人,比起那些些務農打零工的親戚,他們有著穩定體面的職業,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管理指揮孩子,所以他們做了父母,大概率會以為自己是知識淵博的父母,也非常有資格指揮孩子。

我同學的父親就是這樣,一輩子待在城郊寄宿高中里,對我同學的上學就業多加干涉,他的口頭禪就是「報紙上是這麼寫的」,「電視上是這麼說的」,「某某家的孩子就回來考公務員了」,「干銷售?那能是正經工作?」……

我同學試圖跟他交流,但真的是雞同鴨講,他父親總能用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經驗,告訴他,他是錯的,「你就不能踏踏實實的?」「你腦子裡都在想些什麼東西?」

自己的人生讓別人把握,尤其是脫離社會很久的人去把握,這真的是很可怕。

很多父母都是資深井蛙,在他們那口井裡,霸道慣了的……

誰要是想出這口井,一頂不孝的大帽子就扣下來了。


其實個人感覺,這個屬於神經太過於纖細敏感了。而大多數高智商的人群,都有這種共同點。纖細敏感的神經一方面有助於他們對於知識的探索,但另外一方面使得他們對於社會的很多感知放大化了。

舉例子,扣鼻子,正常人扣扣鼻屎,很爽很正常;他輕輕碰一下就在流血了,再多碰一下就掛了。您能說這勁用大了?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已。

正好遇到這樣的人大多智商偏高,所以反應到社會上。

回想下,我作為80後一代,最常見的就是對於老師的尊重。成績差一點的,中間一點的,讀完書工作後,都會對老師有所感激;但往往是成績好的,不僅對老師沒什麼感激,還怪這怪那的,無他只知道自己受傷,沒看到別人的付出。


謝謝邀請。

我的看法就是北大才子過於極端了,他失去了換位思考的能力。他需要放下心理學的一些東西,去生活。從生活中體會父母的艱辛。

原生家庭要挖,也許大多都是千瘡百孔。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存在,要賺得了錢,又呵護得了內心,要給他約束,又不能妨礙自由。簡單來說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出現。我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最好消失。可絕大部分的人並沒有這樣的父母。於是出現了父母皆禍害小組,於是出現了父母竟然沒有上崗證就上崗之類的言論。

記得我學心理學後,也挖了許多原生家庭的傷。要挑父母的不好,太容易。要逃避自己生而為人的責任就更容易,甩鍋給父母就可以。

而父母,現在回首看看,最大的錯就是不願意看到孩子受苦。父母那一代及他的上一代經歷過一些我們難以想像的來自社會轉型的傷害。他們擁有的瞬間被剝奪,他們建樹的需要被洗腦。一個國家文化的斷裂最大的傷害就是每一個人。可就是受傷的他們也在努力讓子女生活的更好,不願看孩子受苦。

我們總說不要望子成龍,可也許對父母來說,只是受了太多苦,所以不想讓孩子經歷那些苦。從父母習得的人生經驗里,他們當然有他們的人生智慧去總結一條少受苦的路。可是我們從不願去聽父母的人生經驗,我們認定他們沒有人生智慧,他們不懂情感。

我也曾一度認為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十年心理學之路,就是為了療愈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在17年年底,我突然意識到父母除了是父母,他還是一個人。是人就是有缺陷的。於是開始放下怨念,學習去看待父母的可愛與智慧。借著奶奶的生病,我突然看到父母遠比我們更懂得情感,更重視家庭的傳承,父母也遠比我們有智慧。只是我們從來不願去真正的生活,不願從生活中去傾聽父母的苦與心。

所以,現在的我轉過頭看看原生家庭的傷,並不用來擺脫的,而是用來跨越的。只有真正跨越過去才開始真正承擔起自己生而為人的責任,才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哪怕你是北大才子,也是需要承擔起生而為人的責任。責怪父母只是逃避承擔的一個很好的借口。

如果說北大才子在控訴父母的時候,父母心裡有的只是孩子成才的安心,對孩子心理狀態的擔心,卻從不曾怪罪孩子為什麼要控訴他。那才子與父母,誰的愛更偉大?


個人愚見。

我只說一點:

首先,你的孩子,他不是你們意志的延伸,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哎。

他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淺薄

他有自己的追求,即使幼稚

他有自己的愛好,即使荒誕

然後,他才是你們的兒女。

拜託,請不要再用「給你吃,給你喝」的,所謂的恩情,來指責我並冠以不孝了

若是只要給兒女生存物資,就可以支配他的全部,讓他笑就笑,讓他哭就哭。

那您還不如去養條狗嘍。


有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

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們

甚至根本不想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

可父母們很少在意


記得我問我媽為什麼你從來都不怎麼關心我或者像傳統式的母親幫我打點些什麼呢。我媽說因為我從來表現出一副不需要大人插手自己能解決的模樣。一點也不可愛,也不像其他小孩一樣會撒嬌,一點也不討她的歡心。

我聽完沒有說話覺得很悲哀。 一是悲哀我一直都渴望可以像照片里的小時候一樣依偎在她的懷裡索取溫暖與慰藉。二是悲哀其實撒嬌的屬性我一直沒丟只是再也放不下內心的障礙用在父母身上了。

我甚至可以和身邊認識很短時間的朋友毫無顧忌的撒嬌展現我笨拙的可愛,但是就是不能對他們。我甚至對他們關閉了我的朋友圈許可權 不想不敢讓他們看見我真實的生活 。

我忘記我是什麼時候有的這層心裡障礙,可能是在小時候發現她偷看我的日記我羞愧惱怒後她對我說小孩子有什麼隱私,還要拎出我日記中的秘密心情指責我詢問我後吧。到後來的對我能力的不信任讓我不自信,對我性格的否定讓我自我懷疑。從我記得的第一件事到最近的一件事,一件件累積讓我再也無法真的和你們真正的交流,真正的靈魂交流,享受和你們交流。

以至於我忘了我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開始不信任你們了,我遇見困難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告訴你們,因為我已經不相信你們能真的幫到我。

我也嘗試歇斯底里控訴你們對我的傷害,但是你們只是覺得我固執和小孩子脾氣。你們不理解我為什麼會那麼傷心,你們從來不懂你們小小的舉動可以給我留下很大的陰影。所有的關係都可以是自己選擇,可是父母不是。你們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威嚴對難過的我說一句對不起。我無法改變你們也無法說服自己繼續接受傷害。

一直以來我都給予你們尊重敬佩當然還有愛,但是恨和痛苦此消彼長。

都說父母兒女沒有什麼隔夜仇,是,我們只有靠一次次裝傻來忘記給彼此的傷害。我也明白那句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明白你們付出的精力撫養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好像不如你們想像的那般乖巧伶俐後你們的失望。可吃力不討好從來也是你們的選擇.我不會忘記你對我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但同時我也無法忘記你對我的傷害,假裝沒有事一樣跟你親近如曾經。哎,得不到理解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理解的人一直渴求被理解。被人否定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本應該最維護自己的人否定。

我努力說服自己你們沒有欠我什麼,但終究是說服不了的..

後來我明白了我差別人的從來不是我的家境不是我的智商而是我缺失的愛。但還好,幸運的是,有一天我突然和解了,我接受了改變不了你們的事實,我接受了我的殘缺,接受了自己性格的不完整,承認了自己極度渴求認可,承認成長過程中一直在用錯誤的眼光看待世界。

最後

世界很平等

不缺愛的人要花時間學會在沒有愛的日子裡獨自面對生活,而缺愛的人要學會追求愛學會怎麼不會把同樣的傷害帶給身邊的人。

以上


這個問題來來回回問了多少遍了???煩不煩?想知道答案看最火那個問題去啊。再開一題有什麼意義???


蠻像一本書,不要用愛控制我。

也受過苦,所以不說其他。只是萬里去美求學,現在還是這樣的修為,怕是從事的心理工作也不能幫助到別人。


前幾天的一則新聞故事,讓我看得痛心不已。

留美北大學生,12年不回家,6年前拉黑父母,斷絕一切聯繫,決裂得不可謂不徹底。

到底父母如何殘忍地對待他了,才讓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從這位化名王猛的80後1.5萬字的敘述梗概來看,之所以和父母決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父母不接納他的性別,歸根結底是不接納他的獨立意識。

2、父母以自身意志肆意控制。

3、限制孩子正常交往,意志到高中畢業,王猛的生活圈子就是自家所在的大院。

4、包辦代替,導致小學王猛都不會剝雞蛋皮。性格敏感、內向、不善交際。

5、在王猛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不能、不敢、不願給予他情感支持。

……

雖然這只是王猛的一面之詞,也不難發現裡面的偏激,但是,相信我們70、80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腹誹,當時自家父母不懂教育,只是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在了我們的身上。

且慢抱怨,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

成為父母之前,我們是否都明確一個真正能活成自己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痛下決心:

「一定不讓自己被壓制的經歷在孩子身上重現!」

但是,再看看我們為了孩子所操碎了的心——

1、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報了什麼班,咱也報。

2、別人家孩子早就會說話了,為什麼咱們的還不會?

3、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守規矩,這孩子整個一個皮猴子!

4、別人家孩子能背好多唐詩了,咱們也得學。

5、為了讓他好好做作業,這血壓都居高不下了。

……

操碎了的心,簡直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啊。

但細細推敲,操心的每一項,要麼是別人如何,我們怎樣的比較,

要麼就是孩子無法達成父母設定的標準而心力憔悴。

當然,這個標準還可能會因人、因事、因心情在不斷地忽上忽下。

難道我們痛下決心之後的結果,也是為了把孩子養成一個沒活出來的自己?

我是愛讀繪本的二寶媽,曾經的英語老師,喜歡我的回答就點喜歡,關注我吧


我覺得這事發生後就已經有人給我很客觀評價了,就不回答了。


這說明這家的教育出了問題。


看了他的長文,我做不到像很多吃瓜群眾一樣去理解去同情去感同身受,所以不予評價。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所謂「家是心靈的避風港」是個絕對的偽命題。

因為時代的原因,我們的大部分父母幾乎堅決一致地執行著「摧殘子女意志,打造社會主義(沒有感情的)螺絲釘」的任務。

改革開放和信息大爆炸完美地掩飾了這一任務的巨大成功。我們看到那些充滿戾氣,毫無人性的事件,感慨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時,極少人會意識到這些當事人正是上一代的教育任務順利完成的產品。

我覺得這位博士做出來他目前狀況下最好的選擇。隔絕出錯環境以防止問題擴散,給好友寫信以預防更多的錯誤發生,幾乎是教科書般標準的處理方式。

至於為什麼其他同時代孩子沒被突出,因為改革開放和互聯網信息大爆炸解救了一大部分,而那些接觸不到信息的被拍死了一部分,剩下的是默默忍受無法發出聲音來的。

換句話說,就如現在殺人案報道的多不一定是因為社會變亂了,還可能是因為人心變敏感了和信息更暢通了。這位博士之所以突出,也只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熬過來了,懂得並有能力發出聲音的而已。


咦?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呀。

搬一個我在另一個同樣問題下面的回答吧。

如何看待「北大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 - 封塵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20691/answer/307584252


感覺吧整件事不能完全說歸咎於哪一方,都是有責任的吧。

當事人認為在過去的這幾十年的生活學習中,父母的過度關注和關心(其定義為「操控」)給他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奇怪的是當事人在眾多的機會當中也並沒有做出強烈的反抗。那麼是否自己當時也曾迷茫或者對於自己的理想不夠堅定和害怕失敗呢?其實很多事情可以換個方式想想,比如「為什麼我會讀名牌大學」「為什麼陌生環境下還是選擇了按照父母的意思聯繫了不喜歡的親戚」……這些都源自你父母的「操控」。

當然,我也並不是要提倡家長全全負責對孩子人生的安排,將孩子養成所謂的媽寶。但是當你還懵懂無知時家長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比如我們小時候不願去上學,甚至以哭鬧相逼,難道家長就應該按照此時我們的意願來嗎?如果真那樣,估計你長大時是另一條白眼狼。

很顯然,當事人在陳述指控父母之前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具備思考個人發現方向的條件的。然而,你也只是想想啊並沒有做出實際性的溝通或者有針對性的策略啊。由此可見,從骨子裡,你是順應的習慣的有人主動為你提供服務、安排。

就此事而言,也給廣大的家長朋友們一點警示吧,事事面面俱到替孩子安排很可能塑造孩子產生此類畸形心理,要麼就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巨嬰。偶爾給孩子一些自我發揮的空間,一是可以讓他們更加珍惜眼前的不易,二是能更大話的發現他們潛在的可能性。

最後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


其實在知乎里已經有個相關的問題了,而且裡面對王猛的父母,口誅筆伐,旗幟鮮明,方向一致,即便再想說些什麼,似乎也無法再說,畢竟要說的人家都說過了,拾人牙慧一樣在知乎里為人所不恥!

但凡中國家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那麼一些相似的經歷,所以王猛的自述,特別容易引起人共鳴。

然而,這種環境下也有很多成才,成功的人士。就好像當年我們寫作文討論的「逆境成才」和「順境成才」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所以,這個問題基本上沒啥再討論的了。

管孩子,管的多緊算過分,算傷害了孩子?

放任孩子,放多松,算合適,算不抹殺他們的天性?

請教育專家給個標準唄!


推薦閱讀:

把孩子送去學校還是放在家裡自己來教育
暖男篇:媽媽,我什麼時候才可以結婚呀?
虐童事件頻發的背後:是我們無法再逃避教育問題
這一年你都是怎麼當媽的?看完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被愛,也是一種能力——讀《喀布爾人》、《撿麥穗》的思考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與父母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