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本文是「精進」這本書濃縮下來的讀書筆記,願能幫你省下3小時閱讀時間。


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這便是精進。

這本書主要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提供精進的路徑。

?? 建立平衡的時間

當我們欣賞一幅畫時,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相同的,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用不同的內心視角會獲得不同的感知,進而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靈活使用多種時間視角

因此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盡量採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採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並且在三者中即根據不同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少採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

舉幾個例子,在工作中用未來視角是最為合適的,強調計劃性、執行度和效率,未來視角讓當下的行動更好地滿足工作目標,時間利用更有效率。非工作時間,就應該放下工作,專心享受工作之餘的閑暇,則需要採用享樂主義視角。

*思考遠期與短期未來

其中未來視角又可分為遠期未來(大於5年)和短期未來(2-3年),從「遠期未來」的角度,應該「重戰術、輕戰略」,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從「近期未來」的角度,應該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採用一些「極端」措施。

在處理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的衝突時,提供兩個策略:

1.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

2.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

*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作者將生活中的事件歸類為如下四種: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遊戲;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體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盡量去做「長半衰期」事件,比如,積累可信的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構建新的思維模式,提升審美品味,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保持和促進健康,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係,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獲得高峰體驗。

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儘管去做。

2. 不要只盯著那 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至少一項長期的業餘愛好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是空閑時間,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閑」帶來的滿足感,遠遠不如從事一項業餘愛好帶來的滿足感。這是因為看電視時,我們並沒有傾情投入;而在進行寫作、繪畫等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時,可以完全沉浸其中,進入「心流」的狀態。所以說,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鬆和滿足的程度並不取決於閑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於其質量。

解釋一下「心流」(flow)這個概念,它是指人全情投入於一件事中的狀態。在心流發生時,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因此,保持一兩項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 建立選擇標準,找到適合選

*從終極問題出發,搞清人生想要什麼、追求什麼

一個人為自己的內心樹立什麼樣的最高目標、設定什麼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作者解析了了四重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看不見」)

目標:無目標或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為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等流行文化所潛移默化傳遞的價值觀為典型。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標:作為精緻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系。

信念: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標:「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的鑽研,並常常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價值就在於追尋真理之美,與此相應地,必須保持內心的誠實。這類人的代表人物有維特根斯坦、哥德爾和埃爾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眾生」)

目標: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目標。

眼界: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個人對整個社會負有責任,應該努力地去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樂家、哲學家、醫生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使用靈活的包容開放性的思維框,發現人生更多可能

第一個框架是「目標懸置」

比如你可以設定在一年中,拿十個月時間全身心工作,餘下兩個月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或者周期更長一點,先工作兩三年,然後辭職,空出一年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再工作。

第二個框架是「能力嫁接」

能力是可以遷移的,當你處在才能無法發揮的境地時,試著尋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找到新的適用空間。

第三個框架是「特性改造」

如果你對文學非常感興趣,那麼不妨嘗試創作;如果對電影感興趣,那麼可以通過寫作影評的過程來收穫對更深入的思考。把「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時,才會漸漸發現以前沒有窺見的門徑,發現之前未見的妙處。

*即刻行動——「現在」就是恰當的時機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即時行動,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是我們保存積極和從容心態的一劑良方。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中有個關鍵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製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儘快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布出去,然後根據用戶使用它的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稱為「構建—測量—學習」(Build-Measure-Learn)的循環。

精益創業的價值在於,在這個動態演進的市場里,找到一種可操作的適應市場的方式。拋棄這種冗長呆板的計劃,用反覆試驗和獲取反饋的方法來探明環境,通過迭代優化來最終進化出一個最好的產品。

由此為啟示,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需要如下三個法則:

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樂於接受反面意見並加以慎重地審視;

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並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精細化思考

使用維度分析法,把選擇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後分別就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大多數任務都有一個至關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這個部分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非常專註地進行思考,然後將其破解。

舉個栗子,做一個PPT,首先應該做的是設計PPT的架構,分析受眾,知識水平、理解水平以及興趣點、關注點,在此基礎上設計內容以及展現內容的順序和佔比,以及講的時候採取什麼風格、策略。這個過程就是該任務的「核心思考區間」,只需非常專註地思考,需要的工具,僅僅是一張紙和一支筆記錄靈感。完成這個過後,可以選擇繼續填充具體內容,也可以暫停一下去做別的工作。之後,再為這個PPT選擇模板、尋找配圖或者調整字體的時候(「操作性動作區間」),此時便不需要介意被打斷。

*通過復盤積累智慧

做完一件事後,需要對行動進行細緻的反思,用語言歸納和總結出來,這些知識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會很容易被重複使用和遷移到其他應用場景中。

作者提供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反思:

-信息

在做這件事時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關鍵的?

這些信息是從哪些渠道中得來的?哪些渠道被證明是很有價值的?

我可能遺漏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怎麼得到?

-預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對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形成了正確的預期?

我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預期?是什麼造成了預期和事實之間的偏差?

我的預期是否促進或者阻礙了事情的進程?今後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預期?

-結果

怎樣描述這件事的結果?怎樣評價這件事的結果?

在描述和評價這件事的結果時我用了哪些指標?這些指標是否需要改進?

結果需要哪些改進?如何改進?

-進度

事件的進度合適嗎,是太快了還是太慢了?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當進度出現問題時使用了哪些手段進行干預?效果如何?為什麼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礙作用?

如何改進現有的工具使其發揮更好的功效?

-情緒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的情緒狀態是什麼樣的?是否出現過情緒失控的情況?是什麼引發的?

我是否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在這期間使用了什麼方法?是否需要改進?

-阻礙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礙?其中最重大的阻礙是什麼?

我是如何應對這些阻礙的?取得了什麼效果?

這些阻礙中哪些會長期存在?我需要通過什麼持續的努力來減少這些阻礙?

-優勢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發揮了什麼樣的優勢?是否有什麼優勢還沒有利用和發揮的?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的主要收穫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類事情的其他人學習什麼?他們有哪些優勢是我不具備的?

-缺憾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的遺憾有哪些?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遺憾?

在做事的過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點?其中哪些缺點是必須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關於這件事,別人對我有什麼批評和評價?他們的批評有哪些可取之處?

-意義

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對我的短期生活和長期生活分別有什麼影響?

這件事對周圍人、對社會、對整個世界和對地球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我發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義?

在以上各個方面的反思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關鍵點:

及時性: 在做完一件事幾分鐘內就開始反思,這個時候記憶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關的細節,此時遺忘和扭曲是最少的,會更忠實於事情的原貌。記得要把反思的主要結論寫在紙上,以便查閱。

梳理「反應鏈」: 反思一件現實發生的事情時,梳理如何開始、發展、轉折、結束,背後的動因、阻力以及關鍵節點這些相關的因素是如何串聯起來的。有助於我們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後的運行機制,更好地掌控事情發展的進程。

關注意外現象: 「證實偏見」使得人們更喜歡符合期望的結果,而把意外的效應置之不理,或者簡單地歸結為隨機性。因此,在反思時,我們應刻意保持對意外現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維惰性,通過理解意外來拓展認知和行動的邊界。

??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

學會提問 - 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渴望,是驅動我學習和探索的主要動力。

訂立計劃 - 儘可能的細緻,明確到具體的時間和進度。

實施學習 - 從頭至尾地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門課程,把其中認為比較重要的點摘取出來,並且記成筆記

回顧和整理 - 對筆記進行整理,或者畫出一張思維導圖,把書中的知識要點以整體的形式再現出來

主動建構知識,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主動地建構而來,充分調用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它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的觀點的束縛。

*為信息解碼

分析如下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麼?給了我什麼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部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大多數學習者,可能經常扮演的僅僅是一個「孩子」的角色,他們只關心這本書、這篇文章說了什麼,傳遞了哪些顯而易見的知識。而只有少數人,才會從「家長」的角度,去審視構成這些內容的材料,對它們進行本質和屬性上的概括,評價它們的價值和意義。而只有非常少的人,會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學習材料作為一個觀摩與研究的範本來分析,將其拆開來看個究竟。能堅持去做第三層次解讀的人想必是不簡單的。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通常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構築一個信息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

我們不去尋求相似;我們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別,在差別中選擇最受強調的東西,這不僅因為它們最為引人注目,而且因為它們最富有啟發性。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學習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鍊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衝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知識技能化」的理念之下,提供如下三種知識操練的方法:

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

好的信息源具有好的「信息品味」:它們往往有確定的內容主題和範圍,專註於某個領域;它們能一直提供高質量的、具有深度的內容,寧缺毋濫;它們能提供獨家的信息,絕不隨聲附和;它們能獲得所在領域內多位資深專家的推薦;它們可能也會推送一些營銷性的內容,但一定會有所節制,不會誇大其詞;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

疏離流行或過熱的信息,屏蔽掉大部分雜訊。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多半是人為製造的營銷性話題,通過迎合人們的獵奇心態來博取眼球。這些內容通常沒有關注的必要。

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

事實信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而各種觀點和評論雖然有時會給我們以啟發,但也會牽引我們的頭腦。主動搜集和獲取事實性材料很有必要,以這些事實性內容為基礎,可以使我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事實信息既包括基於大樣本調查得到的數據,也包括深入的、富含細節的描述性信息,獲得的事實信息越全面、深入,觀點就越可能完備、準確。

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每年抽出兩個星期的時間閉關,也就是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只看書和思考,不允許任何人因為任何事情打攪。通過這種方式,信息被合理篩選後進入頭腦,加工、處理,然後通過清晰的思考和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應該思考:應該怎樣努力,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

*專註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迴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註,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來解決。

* 絕不苟且做到極致

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可以選擇「二八開」的方式,把8個小時專註在主業上,時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種網路雜訊的干擾,不讓各種社交媒體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餘下的兩個小時中,自由學習,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習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嘗試一些富有創意的遊戲。

一方面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於其他事物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因為努力而熱愛

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使用互動性的閱讀把被動、單向的知識接收變成主動的思考訓練和技能訓練。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註地做,並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麼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

*獨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思想或新技術剛剛開始興起無人問津之時就投入進去,成為某一個新知識領域的先驅,實現知識能力的「低買高賣」。

當我們避開了追求社會認同的陷阱,也意識到去做酷事的價值以後,便走上了因獨特而成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為大家提供七個方法:

1.抗拒慾望,或者延遲滿足慾望;

2.質疑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

3.屏蔽流行信息,或只在固定時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發展「怪癖」,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6.為小事物狂熱,並在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7.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多謝閱讀,歡迎指教,希望能幫到你。

-七哥


推薦閱讀:

TAG:讀書筆記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書籍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