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sh Course]世界歷史筆記(10/42集)

鏈接:Crash Course 世界歷史(第一季)

講師:Hank Green

列表:第1集-農業革命 第2集-印度河谷文明 第3集-美索不達米亞 第4集-古埃及 第5集-希臘人和波斯人 第6集-佛陀和阿育王 第7集-千年中國文明 第8集-亞歷山大大帝 第9集-絲綢之路與古代貿易 第10集-羅馬帝國 第11集-(未完待續)

註:視頻中少數內容由於存在爭議,與所查資料有所出入,會進行小幅刪減和修改


第1集 農業革命

採集和狩獵

1.一萬五千年前,人類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採集指的是收集水果、堅果及野生穀類和草類,而狩獵能讓他們獲得高蛋白食物。

2.對史前人類來說,最好的狩獵活動是捕魚。根據人類在地球上分布情況的歷史,他們都喜歡定居在海邊,因為水生生物豐富,且對他們來說不具有危險性。

3.我們總認為採集者的生活不衛生、野蠻且短暫,但化石證據顯示它們其實過得還不錯。他們的骨骼和牙齒比以農業為生的人們更健康。而且人類學家研究了現存著的過著採集生活的人群,發現他們工作的時間相對更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繪畫、音樂和講故事上。

農業

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開始不約而同的種植莊稼,這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幾乎同時發生,從非洲到中國再到美洲。他們使用當地的自然品種,如東南亞的稻米、墨西哥的玉米、安第斯山脈的土豆、新月地帶的小麥、西非的番薯等等,全世界人民都開始放棄採集,從事農業生產。

農業的優點:

1.是可控的食物資源。雖然有乾旱和洪水的危險,但只要能將它們培育的更抗逆,餓肚子的幾率就比較小。

2.農業會產生多餘的食物,特別是種植穀物,這使得城市和特殊行業者的出現成為可能。農業出現之前,每個人的工作都是採集,生產1000卡路里的食物需要消耗大約1000路里的能量,因而不可能產生大型的人口中心。但有了農業剩餘產品,就可以餵飽那些並沒有直接參与食物生產的人,比如商人,他們從事的行業可以帶來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推動食物的生產,令其更有效率,這也是為什麼一個雙層芝士漢堡只賣9毛9而公司還有的賺的原因。

3.農業生產可以在世界各地進行。儘管有些地方需要對環境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例如灌溉,控制洪水,修梯田等

農業的缺點:

1.隨著人口的增加,對食物的需求也在增加,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地球的環境。

2.耕種工作很辛苦。人們甚至願意將其他人變成自己的奴隸讓他們替自己種地,這是與農業社會緊密相連的不理想的社會模式。

農業發生的可能原因:

1.根據各種理論,也許是人口壓力促使了農業的產生,即便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也許充足的食物能讓人有空餘的時間可以嘗試種植活動;也許種植起源於一種生育儀式;也許像某些歷史學家說的那樣,人們需要種植穀物來生產更多的酒。

2.像大多數19世紀的科學家一樣,查爾斯·達爾文認為農業的產生是一個巧合,他說:「當地植物非常優秀的變種可能會被一些聰明的老野人注意到。」

3.也許最好的理論是根本就沒什麼農業革命,農業只是想要吃得更多的進化慾望的產物。早期的狩獵採集者知道種子播種後就會發芽, 而當他們發現了能做成食物的東西,就會想做更多。所以早期的農民發現了最好種的小麥,開始種植並對其做實驗,並非是因為他們想要發起農業革命,只是覺得要是吃的再多一點就好了。

4. 1萬3千年前,希臘南部的人類馴化了蝸牛。在弗蘭克西洞穴里有一大堆蝸牛殼,其中大部分都比現在的蝸牛更大,說明吃它們的人對其進行了人工選擇,令它們變得更大更有營養。蝸牛是良好的家養食物來源,它們營養豐富、便於攜帶、也便於圈養。因而這並不是革命,人們只是想要增加能量來源而已。但一步接一步,很快就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5.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如果沒有農業革命就不會有複雜文明帶來的壞事,例如父系社會、不平等、戰爭、饑荒。就地區而言,農業是個大壞蛋,如果沒有農業,我們不會如此大幅度地改變地球環境,建立大壩、砍伐森林,開發石油等。

畜牧業

1.畜牧業是一種良好而有趣的,採集和農業的替代活動。你只需要將某些動物馴化,然後帶它們上路就行了。

2.畜牧業的好處很明顯,動物們可以提供肉和奶,它們的毛和皮也可以為人們提供遮蔽物。

3.畜牧業的缺點是總需要不停移動,因為牲畜總是需要新的草地,這就很難建立城市。

4.畜牧活動僅在世界的某些地區進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並沒有那麼多的動物可以被成功馴化。人們馴化了綿羊、山羊、牛、豬、馬、駱駝、驢、馴鹿、水牛、氂牛等,這些動物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不是源自美洲。唯一一個產自美洲但並非完全有用的動物是大羊駝。大部分動物無法被馴化,比如河馬體型很大,可以提供很多肉,但它們喜歡吃人。斑馬脾氣太壞,灰熊野性難改,大象很好,但繁殖周期太長,要懷胎22個月,而且每胎只生一個。

5.對動物來說,最好的進化優勢就是對人類有用。

講師Hank Green認為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歷史提醒我們,革命並非事件,而是過程。幾萬年來人類一直在做出決定,讓這個世界不可逆地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正如今天我們做的微小卻不可撤銷的決定,在未來,人類也許也會說是一場革命。


第2集 印度河谷文明

文明

1.說某些群體是文明的,就是暗示其他社會秩序不文明,這恰恰是另一種說他們是野蠻人的方式。最初在希臘語中,「野蠻人」是指不說古希臘語的人,也就是說其實我們都是野蠻人,除了古希臘文化專業的。

2.文明跟我們學習的其他東西一樣,都是一種知識建構,尤其是把兩種文明做比較的時候

3.辨別文明就像診斷疾病一樣,以下癥狀如果有4個或以上,那可能就是文明了:

  • 生產過剩(當一個人生產的食物可以養活幾個人的時候,就有可能建立城市。它還會引起勞動分工,這反過來又會帶來貿易)
  • 勞動分工
  • 貿易
  • 社會分層
  • 中央集權
  • 共同價值觀(通常表現形式為宗教和著作)
  • 城市

4.至少在早期,文明幾乎都跟河流聯繫在一起。五千年前,文明幾乎都在大河沿岸,不論是兩河流域、黃河、尼羅河還是亞馬遜流域。原因是水資源豐富,河岸邊地勢平坦,洪水季節還會帶來營養豐富的泥土沉積。

印度河流域文明

1.位於印度河和薩拉斯瓦提河間的泛濫平原,大概是全世界最適合孕育古代文明的地方,河水每年規律地泛濫2次,意味著這片土地上的平均可利用資源遠超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

2.印度河流域文明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非常繁榮,但印度河流域的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與美索不達米亞人做生意了,同時它還是規模最大的古代文明,考古學家已發現約1500餘處遺址。

3.我們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了解都來自於考古學。

4.城市:

a.他們建了很多偉大的城市,其中最出名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

b.縱橫交匯的街道上遍是由相同大小的磚塊建成的密集多層建築,說明他們有某種形式的政府和分區,但我們不知道其政府的權利來源是什麼。

c.城市迎風而建,從而形成自然的空氣調節

d.城市很乾凈,多數住宅都連接到一個集中的排水系統,利用重力將廢物廢水沿著主幹道下方的污水溝排出城市。

e.摩亨佐達羅最大的公共建築不是廟宇或宮殿,而是公共浴池,歷史學家稱其為大浴池。我們不知道它的用途是什麼,但之後的印度文化極其重視宗教聖潔,這也是種姓制度的基礎,【種姓制度由高到低: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吠舍(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賤民】因而一些歷史學家推測,該浴池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洗禮池。

5.貿易:印度河流域文明最酷的發現就是他們使用印章作為商品和泥板的識別標誌。印章能證明貿易的存在,因為它們的發源地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而非印度河流域。考古學家還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青銅器之類的東西,但那裡並不產青銅。他們當時拿棉布做交易。

6.和平:儘管考古學家發現了1500餘處遺址,卻很少有戰爭的痕迹,而且幾乎沒有武器。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逝

1.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衰落直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這片區域的居民,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可能是來自高加索。

2.對於文明的消逝的原因,歷史學家有3種猜測:

被征服。不造武器這個軍事戰略實在糟糕,印度河流域人民很可能是被高加索人征服。

自然災害。可能他們破壞了環境自取滅亡。

地震。地震改變了河流走向,很多支流因此而乾涸,導致沒有足夠的灌溉用水,城市不能自足,人們就遷移去別的平原繼續農耕生活。

3.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印度河流域文明為何消亡,也不知道它為何興起。他們建城、挖泳池、造各種華而不實的印章,是出於飢餓、恐懼、尋求同伴的心理,還是希望離聖地更近,還是覺得城市生活比採集覓食更幸福?都沒有定論。但對於他們為何構建生活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構建生活的動機。


第3集 美索不達米亞

城市

1.五千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之間,開始出現城市。

2.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城市體現出社會主義的特性,農民會將自己的莊稼送到公共倉庫中,而其他工人,比如鐵匠或建築工人會把糧谷當作他們的工資。

3.美索不達米亞的遺留問題之一是農村和城市間持續的鬥爭,你可以在一些著名藝術作品中看到這種衝突,比如《貝弗利山莊》、《解脫》以及《吉爾伽美什史詩》(最古老的文學作品之一)中恩奇都和吉爾伽美什之間的衝突。

烏魯克(當時的1個城市,吉爾伽美什的家鄉)

1.烏魯克四面都是城牆,有大運河和幾座紀念廟宇,被稱作古廟塔。

2.廟宇中的祭司最初擁有所有的權利,因為他們能直接跟神對話。

a.這個技能很有用,因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被認為是喜怒無常的,且非常刻薄。《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所述,他們曾因人在神睡覺時過於吵鬧而大發雷霆,決定用洪水毀滅所有人類

b.美索不達米亞不像印度河流域,有規律的洪澇期,且易於灌溉,為了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進行灌溉,需要用很多奴隸,且船隻難以航行,還會爆發突如其來的大洪災。

c.鑒於這個地區一直在洪災和旱災間掙扎,人們認為神明非常善變也是很正常的,因而那些能舉辦儀式、安撫神明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3.廟宇出現一千年之後,在烏魯克這類城市中又出現了另一種競爭建築——宮殿,因而創建美好生活的責任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工作開始從神明轉移到人類。這種蹺蹺板式的轉變會一直存在於人類歷史中。

4.在宮殿里的國王,可能一開始只是軍事首領或富有的地主,但會變成一個準宗教的角色。一般是通過「聖婚」,和神廟中權利最高的女祭司結合,這樣祭祀的權利就會掌握在國王手中,他們很快會宣稱自己也是祭司。這些都有文字記錄。

文字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明了文字,是一種叫楔形文字的字體。

2.肥沃新月地帶雖然土地肥沃,但幾乎什麼都缺,為了得到製作工具的金屬、製作雕像的石材或用來燒火的木材,美索不達米亞人需要交易,正是這種交易最終使美索不達米亞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王國,這也是當時文字被創造出來的初衷——為了記錄交易,比如用多少小麥可以換一頭羊。

3.在當時,書寫和閱讀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他們創造出等級制度,而文字語言在擴大階級差距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群體社會秩序一般趨於平等,但當時美索不達米亞有奴隸,他們會玩一種像馬球一樣的運動,只不過騎的是奴隸而不是馬。

4.一旦出現文字,歷史就能有跡可循,而不是靠大量的猜想和考古。

新城邦

1.可能是因為乾旱和河床的變化招致游牧民族入侵,佔領了環境惡劣的城市,然後那些牧民將城邦佔位己有並定居,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時代終止於公元前2000年,

2.新建的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和它們的前身略有相似,都有神廟、文字,以及自創的光輝傳說,但也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

早期的社會主義被某種類似私營企業的機構所替代,人們想生產多少東西就生產多少東西,只要給政府分一杯羹,這就叫做稅收。稅收對維持社會穩定有很大的作用。

在政治上,原本的部落首領變成了至高無上的國王,試圖將自己的權利延伸到國家之外,並將自己的權利傳給下一代。這些獨裁者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漢謨拉比。

漢謨拉比法典

1.漢謨拉比在公元前1792到1750年統治著巴比倫的新城邦,其最出名的就是他那本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規定了各種事宜,從牛車駕駛員的工資,到打傷別人的眼睛就得以眼還眼等。

2.《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非常嚴苛,比如如果建築工人造了豆腐渣工程,主人的兒子因房屋坍塌而死,對此的懲罰是處決建築工的兒子。

3.巴比倫比之前出現的任何城市都要強大,在《漢謨拉比法典》的管理下,巴比倫可能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沒過多久,就又被前游牧民族加喜特人所佔領。以我們能看到保護社會責任的職權從神轉移到了人。

4.巴比倫比之前出現的任何城市都要強大,在《漢謨拉比法典》的管理下,巴比倫可能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沒過多久,就又被前游牧民族加喜特人所佔領。

亞述人

1.王國的概念就是需要依靠窮人交稅,提供勞力,參軍入伍,這些事都不討人喜歡,所以如果看到游牧入侵者經過,說不定會希望他們佔領,但亞述人是個例外。

2.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以嗜血殘忍而聞名,他們讓我們看到早期世界史中政治組織最為重要和持久的形式——帝國。

3.帝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從定義上來說,它們非常多樣化和多民族化,所以很難統一。

4.從公元前911年起,新亞述帝國(公元前911年-公元前612年)從其老家亞述和尼尼微往外擴張,涵蓋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的東海岸到公元前680年甚至到了埃及。

5.這一切全是憑一支全世界最殘忍、可怕、執行力奇高無比的軍隊。軍隊彙集了各路精英,也非常卑鄙,比如說將上萬人驅逐出境,逼迫他們與故土、家人分離,讓那些技藝高超的工人轉移到需要他們的地方去。

6.新亞述人還喜歡抓捕反叛者,割下他們的某個部位,比如鼻子。然後就是標準的強姦掠奪拷打,這些都是以亞述之名,新亞述帝國的真身,帝王是其神聖的代表。

7.亞述通過帝王維繫著世界運轉,只要繼續侵略,這世界就不會終結,只要停止侵略,世界就會毀滅,到時會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整個世界都是建立在輸一場仗末日就會來臨的觀念上。亞述人通過各種手段宣揚這種世界觀,其都是為了樹立人們的敬畏之心。

8.亞述帝國後來擴張的太大,變得根本無法統治,最終在公元前612年,尼尼微終於被攻陷,新亞述帝國也走到了盡頭。但帝國的構想才剛剛開始。


第4集 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時間

1.古埃及文明的持續時間比基督教歷史要長1000年,比中國要長800年,是比整個西方文明存在時間還長的文化實體,但早在西方誕生之前,它就已經消亡了。

2.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332年,古埃及有3000年的歷史,歷史學家將埃及史分為3大類,每類都有自己的編號朝代。

3.舊王國時期從2649到2152,中王國時期從2040到1740,新王國時期是從1550到1070。期間還有些中間階段。

舊王國時期

1.舊王國時期是埃及真正的輝煌年代, 這個時期就已出現象形文字,吉薩金字塔、太陽之王Rah以及神聖王權的概念也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2.國王或法老即神或近乎於神,這意味著他的行為應像神一樣,在古埃及就是像尼羅河一樣,從容、平靜、仁慈,沒什麼樂趣。國王有金字塔,除了看上去威武之外,還表現出人民異常高度的政治和社會控制,因為要說服人傾其一生為他人建造石棺可不容易。

4.金字塔:最著名的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575到2465年之間,帶獅身人面像的是為哈夫拉法老(埃及第四王朝第四位法老)所建,最大最好的是為胡夫法老(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所建。這些金字塔的建造者部分是農民,按埃及法律要求每年為政府工作若干月,部分是奴隸。Rah最初是區域性的神,統治著赫利奧波里斯,但他最終成為了古埃及諸神的核心,他既是太陽之神,又是造物之神。古埃及人的思想是,如果人們各司其職,諸神就會維持宇宙秩序,既然法老死時會化身為神,用金字塔讓他們高興也蠻合理的。埃及民間宗教還信仰護身符、魔法和占卦以及某些動物,特別是貓擁有神之力量。

5.埃及舊王國非常富有,但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一系列的乾旱加上法老間開始內鬥爭權,埃及進入了一個中間時期。

中王國時期

1.中王國時期於公元前2040年恢復了法老統治,但統治者是來自努比亞下游地區的外族人。

2.他們扶植了一批新神,其中的佼佼者是Amun,Amun最後和Rah合二為一形成了新神Amun-Rah,是自古以來最好的神,整個中王國的法老都為他的榮耀而興建寺廟和奉獻盈餘。

3.中王國還對武裝政權產生了興趣,特別是新法老的家鄉努比亞(可能是被被黎凡特的閃米特人欺負的緣故),兼帶著的還有對政府的興趣,他們藉助卓越的軍事科技,像青銅兵器,複合弓和戰車等,征服了埃及的大部分領土,

4.一個名為希克索斯的族群征服了整個埃及,但他們沒有摧毀埃及文化,而是放鬆下來,像尼羅河一樣融入到埃及人之中,可埃及人採取了他們的軍事科技,殲滅了希克索斯人並把他們趕出了埃及。

5.由於中王國王權衰落、神廟集團控制國家,對外戰爭頻繁,階級矛盾激化,宮廷爭鬥激烈,從而使得中王國衰落,埃及再度陷入分裂,進入第二中間期。

新王國時期

1.埃及新王國繼續進行軍事擴張,可它看上去更像個帝國,特別是他們在南下奪取土地來尋找黃金和奴隸時。

2.最開拓進取的新王國法老可能是哈特謝普蘇特,一個統治了埃及約22年的女人,在她統治下的擴張不靠軍事力量,而是通過貿易,但大多數新王國的法老都是男人,致力于軍事擴張,令埃及先後和之前提到的亞述人、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以及羅馬人發生衝突。

3.總的來看,埃及主要一直享受它的地理隔絕而不去嘗試征服。

4.圖坦卡蒙:圖坦卡蒙不是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卻是最為人所知的,因為他的墓在1922年被20世紀英國人發現(大多法老的墓穴都已被古人盜過),挖掘出大量珍寶,震驚了西方世界。大金字塔的建造時間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舊王朝時期,而圖坦卡蒙死於公元前1322年,整整1200年之後,這是5個半的美國歷史。

尼羅河

1.當我們討論農耕和早期的河谷文明時,是通過資源分配和地理的角度來看歷史的。正如反覆無常的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塑造了早期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世界觀一樣,尼羅河也塑造了埃及人的世界觀。

2.尼羅河有規律、可通航、脾氣好,形成了全世界最安全、富饒的農耕區之一。每年夏天,尼羅河準時淹沒田野,為播種季留下了營養豐富的淤泥,播種非常簡單,埃及人只需把種子撒在淤泥土上,放豬牛上去,將種子踩進地里,就能輕鬆的得到穀物、無花果、小麥、石榴、瓜等食物。

3.與大多數河谷文明不同,埃及社群僅存在於尼羅河兩岸,還僅是通過通航能讓珍貴資源如木材、黃金等順流而下的河段。

4.尼羅河很好馴服,其他河谷文明需要複雜勞動密集的水利工程來灌溉作物,尼羅河隨和到讓埃及人只需要用一種簡單的河水管理形式——灌溉就好。簡而言之,規律溫和的尼羅河讓埃及人 能以較少的工作量創造大量食物盈餘,流出時間精力搞些大工程。

5.尼羅河或許能解釋埃及人普遍的樂觀。當古代蘇美爾人宗教認為來世是抑鬱的,是黑暗之所在,而埃及人的陪葬則是對今生有益和令人愉快的物件,因為他們視來世為今生的延續。


第5集 希臘人和波斯人

波斯帝國

1.波斯帝國幾乎是所有大陸帝國的典範。

2.我們對波斯人和波斯帝國的了解大多來自外族人編寫的歷史。希羅多德是希臘最早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的名作《波斯戰爭》中詳細記述了波斯人的生活,他同時也為我們引入了「歷史偏見」這個概念。

3.波斯的阿契美尼王朝或者叫阿開民王朝由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9年建立,居魯士率領他的游牧大軍征服了大半個美索不達米亞,包括巴比倫,這結束了猶太人的一段辛酸經歷,史稱「巴比倫之囚」,因此居魯士在聖經中頗受尊崇。他的兒子大流士一世青出於藍,將統治範圍大大擴展,東至印度河流域,西到埃及,北到安納托利亞。

4.波斯人有點無為而治,比如允許被征服的王國保留自己的國王和權貴,只要他們發誓效忠波斯王並繳納稅賦(稅收也不是很高),所以波斯國王又叫王中之王。

5.波斯人還完善了基礎設施,修新路,建立了類似於驛馬快信的郵政服務。希羅多德說:「不管嚴寒酷暑,風霜雪電,他們都會以全速按時駛達目的地。」

6.波斯人推行宗教自由,他們信仰瑣羅亞斯德教(這個宗教號稱是世界上第一個一神論宗教。但也同時提出善惡二元論,上帝和撒旦等),但不太在乎其他國的人民是否都皈依自己的信仰。另外瑣羅亞斯德教禁止奴役,所以波斯帝國基本不存在奴隸。

希臘

1.我們都知道希臘的建築、哲學、文學,音樂這個詞也是從希臘語中來的,當代文化中的很多東西也是如此。希臘詩人、數學家、劇作家、建築師、哲學家建立的文化至今仍然被我們認同。他們教給我們很多從民主政治到粗俗段子,希臘人還為西方人著了第一部專史,給我們留下了談論政治的必備辭彙。他們還贈予了我們理想化的民主政治,這源於他們在雅典建立的政府。

2.說起希臘文化的鼎盛時期,就會提到帕台農神殿和埃斯庫羅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戲劇,但我們真正想到的是公元前4世紀,剛剛打完波斯戰爭後的雅典。希臘不是只有雅典一個城市,希臘人生活在城邦中,城邦是由一個核心城市及其屬地組成。

3.多數城邦都存在著某種形式的奴隸制,所有城邦中享有公民權的只有男人。

4.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政體,有非常民主的,除非你是女人或奴隸,也有完全獨裁的。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人認為自己只是該城市的公民,而不是什麼廣義的希臘人,至少一直到波斯戰爭前都是如此。

波斯戰爭

1.公元前490到480年間,波斯人對希臘城邦發動戰爭,著名的溫泉關戰役就發生於此。300斯巴達勇士大戰五百萬波斯士兵,如果你相信希羅多德的話。還有馬拉松戰役,發生在距離雅典42公里外的平原上。

2.戰役的起因是因為雅典人支持居住在安納托利亞的愛奧尼亞希臘人反抗波斯的統治,這激怒了波斯國王薛西斯,於是他對雅典人發動了兩場大戰,而雅典人得到了希臘其他城邦的一致支持。

3.隨著共同的敵人被戰勝,希臘人開始把自己視作希臘人,而非斯巴達人或者雅典人什麼的,後來雅典成為了希臘實際上的首都,經歷了其黃金時代(其實都是歷史學家編的詞)。

伯羅奔尼撒戰爭

1.雅典黃金時代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事物,比如帕特農神廟,它先後被用作神廟、教堂、清真寺和軍械庫,最終變成了廢墟,為今人瞻仰。還有政治家如伯利克里,他曾在葬禮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歌頌雅典光輝的民主制度,那套說辭今天聽起來都不過時:「當法律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公正地調解人們私人的爭端時,任何人都可以有益於國家,不管他的境況有多慘淡。」如果你相信這一套的話,一定很高興希臘人贏得了波斯戰爭。但就算拋開奴隸制和希臘社會的其他不公不談,還是有問題。問題就在河畔城市伯羅奔尼撒。

2.伯里克里的葬禮演說源自之後的一場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0年。

3.斯巴達人不接受民主制,他們實行的是君主政體,其統治基礎是數量龐大的慘受虐待的奴隸,不過戰爭的原因並不是希臘要斯巴達接受民主改革,而是爭奪資源和權力。

4.其中雅典人絕非善類,著名的米洛斯對話即是證據。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有一名篇記載道,雅典人駕船抵達斯巴達殖民地米洛斯島,要求米洛斯人服從雅典統治,米洛斯人表示他們從未真正與斯巴達人並肩作戰過,他們說: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人宰割。毫無疑問,這麼說有失民主文明風範,事實上,這話有時被視為當代國際關係中現實主義理論(現實主義:認為影響政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權力,而非原則性問題)的首次具體表述。現實主義者認為,國家、個人或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都以力量對比為基礎,強者可以逼迫弱者,聽其擺布。

5.當米洛斯人禮貌地請求讓自己免於戰爭時,雅典殺光了米洛斯的男人,奴役了所有女人和兒童。

希臘贏得了波斯戰爭是好事嗎?

1.多數古典派和西方傳統捍衛者會說,當然是好事,畢竟波斯戰爭的勝利刺激了文化繁榮,因而開啟了古典時代。此外,如果波斯君主製取得勝利,可能會把民主扼殺在搖籃之中,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獨裁統治。

2.但當時的人民在波斯的統治下生活的挺不錯,如果回顧過去五千年的人類歷史,你會發現成功穩定的君主帝國比民主國家多得多。此外在雅典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生活也沒那麼好,尤其是對女人和奴隸。而且他們的政府極其腐化,聲名狼藉,歸根結底是因為雅典政府的權力並非來自於其公民,而是源自「強權即公理」的帝國主義觀念。

3.的確,雅典給了我們蘇格拉底,但雅典也殺了他。

4.這一切推到人類歷史的核心問題:What』s the point of being alive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否應該追求最長久最健康最多產的人類生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沒什麼好爭論的,希臘人就應該輸掉波斯戰爭。但也許人生應該用來追求一些偉大的理想,一些值得為此不斷犧牲的偉大理想,這樣的話,雅典的榮光也許能依舊閃耀,不管有多微弱。不過真正的歷史問題,比如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我們應該如何自處?等等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回答。


第6集 佛陀與阿育王

吠陀經

1.印度河河谷是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但原始的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就消失了,之後是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的一隻古老的游牧民族)遷移至此的時期。

2.我們得以知道這些雅利安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留下了宗教文字,最早的名為《吠陀經》,《吠陀經》也是後來被稱為印度教最早的文字記錄。

種姓制度

1.種姓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創造之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巴生出婆羅門,雙臂生出剎帝利,雙腿生出吠舍,雙腳生出首陀羅,這些部分為種姓制度提供了一種神聖的闡釋。

2.婆羅門作為梵天的嘴巴,能與神交流,位於最頂層;來自梵天雙臂的剎帝利成為了武士;來自梵天雙腿的吠舍成為了商人和工匠,變化而來的祭祀和巫師提供金錢;來自腳的首陀羅在最底層,他們是工人和農民,是社會等級的基礎,其他人都站立於他們之上。

3.現實中種姓制度的演化要比其複雜得多,但這4個等級的基礎劃分一直持續貫穿於印度的歷史中。

4.種姓制度也是印度教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達摩」的基礎。

達摩

1.達摩主要指一個人在生活中以及社會中的角色,而這主要是由出生和種姓來定義。這個概念在《博伽梵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第六篇中的一首長篇頌歌)中解釋的很到位:克利須那神對武士阿朱那說:「考慮到你自己的責任,你應該毫不動搖,因為對一個剎帝利來說,沒有什麼事比一場正義的戰鬥更光榮。」

2.《博伽梵歌》主要講述的是兩個王國之間一場複雜持久的戰爭故事,我們可以在其中知道達摩有多重要。因為克利須那對阿朱那說,因為他是一個武士,是一個剎帝利,他必須戰鬥。即使他不擅長戰鬥,也不應該選擇捨棄他的達摩。

3.簡單來說,即鼓勵個人應該實現自己既定的達摩,就算不擅長,也要比成功做其他人要好。

輪迴 解脫 因果報應

1.遵守達摩有個人和社會兩方面的原因,社會原因顯而易見,達摩和種姓創造出卓越的社會凝聚力,麵包師的人數是精確的,武士的人數也是精確的。

2.輪迴(轉世):基本理念是人死後靈魂會轉化進入另一個新的生命,如果生前履行了自己的達摩,改善了自身,就會重生為一個更高級的人,但最終的目標不是轉世成為婆羅門,而是從這個輪迴中被釋放,這個釋放就叫做解脫。

3.掌握著這一切的法則叫做因果報應。雅利安人的《奧義書》里很好地概述了這一點:「做好事的人成為好人,做惡事的人成為惡人,一個人通過行善成為善者,行惡成為惡者。」《奧義書》是後來的宗教文獻,開始只是作為《吠陀經》的評註,但後來憑自身實力成為了宗教經典。

4.這是自上而下組織社會秩序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因為他們的角色具有宗教維度,社會得以保持著平衡。

5.對國家而言,印度教有個問題,即每個人通往救贖的路是單獨的,最早的婆羅門們試圖將自己設定為政治領袖,但印度教並沒有誘導禮拜者要服從他們的領袖。

佛教

1.公元前565年(具體時間仍有爭議),一個叫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誕生,其父是當時印度北部十六國之一的國王。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青年時期生活奢侈,娶妻生子,極盡聲色娛樂,但之後的一些見聞讓他對世間的苦難思考良多,意識到無處不在的受難。他在某天夜裡離開宮殿,出家求學問道,成為了一名苦行者,連續多日進行禁食、冥思,希望能得以啟迪。最後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終於大徹大悟,修鍊成佛陀。之後他開始將自己的感悟教給那些願意成為門徒的人。

2.他教授的是自己體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即人生的本質是受苦,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最終達到涅槃的目的(通過八正道)。

3.作為一種宗教,佛教包含了大量的冥想和節制,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和尚,必須放棄一切 。

4.如果你跟隨了八正道,你可能會快樂並滿足,但從我們目前所了解的一切來看,似乎人類並不會為了快樂和滿足而願意放棄其他東西。但如果你是一個低級印度種姓,佛教就十分具有吸引力,因為它沒有種姓制度。理論上說,每個跟隨八正道和放棄慾望的人都能從苦難中解放出來,獲得涅槃,甚至可能就在這一次的生命中,而不必等待上千年來重生。

5.後來佛陀變成了印度神靈的另一個化身,而不再是一個凡人教師,印度教不但沒有清除佛陀,反而吸收了他。

阿育王

1.在印度歷史中,大部分時期,印度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是無數不同的公國、城邦國等。印度真正經歷過2次本土的統一,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然後是在公元300年到500年的笈多王朝。

2.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是阿育王,阿育王最初是個將軍,後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取得勝利。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但在一次征戰中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軍隊大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

3.晚年的阿育王信奉佛教,並將佛教立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供奉佛骨的佛舍利塔,以展現他的虔誠。他還將自己的詔令和「正法」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其內容如對待僕人和僱員應舉止得體,對母親和父親尊重,對朋友慷慨,不殺生靈等等,這些都不是印度教里會看到的個人目標,而是關聯的目標。這也是阿育王的帝國實際上並不那麼佛教式的原因之一,因為佛教並不關心世界的秩序問題,佛教主張的是實現自我和通往世界的秩序。

4.阿育王死後不久,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很快佛教就在印度衰落,幾乎達到滅絕。


第7集 天命與孔夫子:千年中國文明

皇帝 朝代

1.中國是最早進行歷史記錄的國家之一,儒家經典之一《書經》(又名《尚書》)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以此我們能看到中國人記錄著的當時發生的歷史。

2.中國用朝代劃分各個歷史時期,朝代之所以被稱為朝代,是因為它是指建立國號的皇帝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3.皇帝來自統治階級家庭,絕大多數皇帝都是男性,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持無上權力的皇太后,還有一個名叫武則天的女皇帝,她統治中國超過20年,還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只要這些皇帝在統治,朝代就一直存在。

4.除了夏朝(有爭議),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商,之後被周朝推翻,周朝後分裂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這時不同的小國進行長期的戰爭,之後被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終結。後來秦被漢取代,這一模式延續了將近400年。之後中國又進入了政治混亂,這意味著沒有統一的朝代來統領中國。在混亂中出現了隋朝,但隋馬上又被唐朝取代,不久後唐又被宋取代。宋朝時中國商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但依舊沒能阻止宋被元朝取代。元朝不受人歡迎且不太尋常,因為他們的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引發了叛亂,出現來了明朝 。明朝建立了長城,還燒制出精美的花瓶,但這還是沒能阻止它被滿洲人取代。滿洲人建立了清朝,清是最後一個朝代,因為1911年中國出現了和美、法、俄國一樣的戰亂,到此時,朝代這個延續良久的統治體系就正式地結束了。

天命

1.天命的概念起源於殷周時期,它認為自然變化、社會命運和人的命運被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須且只能屈服和順從它。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人們發明這一概念是為了合理地取代商朝。

2.《書經》中十分詳細地解釋了夏皇帝失天命的緣由,其追溯到統治者的暴虐淫樂。,其都是統治者不應有的行為,因此天意決定干涉,解除了天命,允許商朝奪權上位。

3.所以基本上,一個朝代的覆滅和另一個朝代的興起,這樣的歷史循環在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眼裡是由於上天的干預,基於統治者是否遵循天命行事。

4.這樣的分析讓人無法反駁,也給了一些十分混亂的政治史一個十分簡單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它強化了在儒學中如基石般重要的道德行為。

5.秦朝只延續了15年,但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秦朝的功績在於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六國,首次將中國聯合在一個皇帝的統治之下。秦始皇及他的後人以殘暴著稱,所以下一個朝代漢朝的出現,在天命眼中也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6.漢武帝在公元前141年登基,實行仁政,他避免個人的奢侈行為, 主要按照儒家觀點來進行統治。在漢武帝的統治下,批判政府的行為不會受到嚴懲,獨尊儒術,在長安舉辦太學(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因此根據中國古代的歷史,漢文帝是一個明智的儒家皇帝,維持了天命的召喚。

孔子

1.孔子是戰國時期一個卑微的官員,他創造了一個思想政治體系,希望能建立一個更為穩定的國家和社會。

2.他終生熱衷政治,有一腔報國熱血,但當權者始終對他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後長達十四年的時間周遊列國進行政治遊說。但孔子最終還是勝利了,他想要建立正常運行的社會的觀念最終成了中國政府和教育的基石。

3.孔子是保守的,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強健和平的國家,關鍵是回顧歷史,傳承聖人的行事模式,通過學習他們正直的道德和行為,當權者才能給中國帶來秩序。

4.孔子關於道德與行為的觀點可以總結為:一個人要知道他在一系列階級關係中的地位,並據此進行活動。每個男人據此進行生活(女性也是,但如大多數古代哲學傳統一樣,女性被邊緣化),並據此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不管他是上司還是下屬。

5.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儒家學說中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範。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6.了解孔子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父子關係,了解孝道,兒子應該尊重父親,父親應通過關心並教育兒子來獲得其尊重,但這並不意味著兒子有權不尊重或不關心他的父親。理想化來說,父子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兒子會尊重父親,父親會關心兒子,最終父子的目標是成為有德之人,即中文所說的君子。若所有人都儘力成為君子,社會就能平穩運行。這個觀點很適用為皇帝所用,因為他類似於整個國家的父親。

君子 仁禮

1.君子是道德學問修養極高之人的統稱,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如何學習君子的行為舉止?看歷史先例,特別是參考聖賢的君王,學習歷史,詩歌,繪畫,以此來了解並欣賞美也是君子不可或缺的修行。

2.君子的行為規範,思想道德重在「仁」和「禮」。

3.「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是最高道德規範,其核心是愛人,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4.「禮」指的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也指個人能自我節制、自我約束,人人都能自我守禮。

儒家與歷史記錄

1.傳統的中國歷史學家都深受儒家教育的影響,他們強調聖明的君主會像賢德的儒家君子一樣行動,在歷史中,朝代的政治走向最終取決於個人和他的行為是否舉止恰當。

2.天命作為歷史因果關係的解釋十分靈活可變,它解釋說朝代被推翻之時,經常會出現可怕的暴風雨、水災和農民起義,其原因在於就在於皇帝的行為,如果皇帝行為得當,所有這些事都不會發生。

3.一個歷史學家可能會認為是因為自然災害和農民起義而導致了領導權的變化,但這樣就會將歷史中的道德隱去,降低儒家學者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學者會告訴你,要成為一位賢明君王並保持天命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閱讀儒家經典,而這些經典正由儒家學者所著。

4.簡而言之,中國歷史複雜的循環與作者和做者關係的複雜循環交相輝映,這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正在學習的歷史。


第8集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簡介

1.生於公元前356年,死於公元前323年,年僅32歲。

2.是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兒子,12歲時就馴服了一匹無人能馴服的駿馬,讓父親非常震驚,他說:「我的兒子,去找一個配得上你的國家吧,馬其頓對你來說太小了。」

3.20歲繼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后,將帝國版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擴張,並以從未吃過敗仗而聞名。

4.其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直至印度河流域,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佔據其三

5.後人稱他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亞歷山大大帝 漢尼拔 凱撒大帝 拿破崙)之首。

亞歷山大如此有名的3個原因

生前成就

1.他的父親菲利普征服了整個希臘,但亞歷山大摧毀了波斯帝國,他攻陷了包括埃及在內所有波斯帝國的土地,然後向印度進軍直至印度河谷地區。

2.他是非常優秀的統帥和軍事家,歷史上的很多將軍都對其崇拜著迷,包括拿破崙。

3.亞歷山大征戰的土地面積很大,但實際上並不算一個真正的帝國。他更擅長摧毀事物,而不擅長在他征戰的廢墟上重新建立新帝國

4.由於他死的突然,且生前未指定確定的繼承者,死後不久發生一連串的權位爭奪戰爭,最終由三位勝利者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帝國分裂成個三部分,被稱為希臘王國,每個王國都由一位亞歷山大的將軍統治,分別是希臘和馬其頓的安提戈涅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波斯地區的塞琉西王朝,其存在時間都比亞歷山大統治的帝國時期久。

死後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

1.他是位非常重要的軍事偶像,被歷史上很多將軍尊崇,比如拿破崙。

2.他將波斯人的君主專政(國家 政府 人民)引進希臘-羅馬世界,此舉有著重大意義。

3.他還在行進路線上修建了很多城市,大部分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變成了當時重要的教育中心,還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圖書館所在地。

4.他還對文化有深遠影響,其統一語言為希臘語,這有助於交流和商貿,希臘語廣泛流傳。

5.儘管亞歷山大最初可能只是為了榮耀和英雄主義而征服土地,但他創造出一個聯繫更緊密的世界,能夠比以往更高效地與更多人進行貿易和交流。

傳奇事迹

1.他年紀輕輕死於32歲,生前從未打過敗仗。

2.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

3.他一意孤行堅持追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橫跨今天的伊拉克和伊朗地區,當大流士三世被自己的一名將軍貝蘇斯暗殺後,他又開始追殺貝蘇斯,直至把他殺死為止。這些滑稽的對榮耀和英雄主義的追求都伴隨著經典俗套的歷史故事

4.他向自己的俘虜,美艷的外族波斯女子羅克珊娜求婚並結為夫妻。

5.人們試圖把他變成一個史詩性的英雄偶像,即使普魯塔克(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說他是因發燒而死,但這太普通了,流言一直堅稱他是死於毒酒,或是其他的刺殺。

6.後世描繪出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男人統一了整個世界,他騎著一匹無人能征服的駿馬穿越沙漠,途中奇蹟般地下起了雨,讓他可以繼續追殺他的宿敵大流士。他死後留下了一個更加開明的世界。

講師Hank Green的觀點:亞歷山大為何如此有名和偉大

1. 1798年,亞歷山大去世後的一千年,拿破崙攻戰埃及,原因之一就是想追隨亞歷山大大帝的腳步。在拿破崙之前,羅馬人也非常崇拜亞歷山大,尤其是羅馬名將龐培,他甚至會模仿亞歷山大的髮型。

2.亞歷山大是為一名偉大的將軍,他征服了很多土地,但是我們造就出如此著名偉大的亞歷山大。就像現在我們崇拜和模仿明星一樣,是我們的行為讓他們變得如此偉大。總之,他之所以能成為偉人,是因為其他人決定他是偉人。他們選擇去尊敬和崇拜他。

3.自古以來,歷史已習慣於尋找和尊崇偉大的男性,偶爾有女性,但這種對偉大的執著讓人費解,因為它錯誤地暗示了歷史是由男性主導,是由名人主導,這當然會讓大家都想變成明星。

4.謝天謝地我們已經拋下了如果想變成偶像,就需要屠殺一堆人,然後佔領一片土地的想法,但取而代之的,我們如今所擁護的偶像其實也不值得我們去崇拜。


第9集 絲綢之路與古代貿易

絲綢之路的路線與商品

1.絲綢之路是條陸路路線,商人攜貨沿途貿易。它實際有2條路線,一條連接地中海東部和中亞,一條連接中亞和中國。

2.絲綢之路還有海路路線,許多商品經由地中海運至羅馬,而中亞的商品也沿著航路,經由太平洋運到日本乃至爪哇。所以我們不該把絲綢之路當作是一條路,而該將其當作是貿易路線網。

3.很少有商人走遍整條絲綢之路,他們在各個城鎮間往返,將商品賣給要前往更遠目的地的商人們,並且一路會不斷加價。

4.他們賣的首先是絲綢,幾千年來,只有中國產絲綢,中國人用絲綢製成釣絲,用絲綢換得與游牧民族的和平,而且在紙發明之前還用絲綢寫字,但出口的絲綢大多被製成衣服,在七百美元的破洞名牌牛仔褲出現之前,身著絲綢絕對是展示財富的最佳選擇。

5.不過絲綢之路並非只有絲綢,地中海地區也會出口那些慣有商品,比如橄欖、橄欖油、紅酒,中國也會出口原材料,比如玉、銀、鐵,印度出口上等棉紡織品,東非出口象牙,阿拉伯出口香、香料和龜甲。

游牧民族與絲綢之路

1.中亞多數的土地不適宜開發農業,更適合畜牧業, 且游牧民族善於遷移,將東西從一處運到另一處,所以他們大都是優秀的商人。

2.游牧民族中有一個名叫月氏的民族,其在公元前二世紀與死對頭,匈奴的對戰中恥辱戰敗,匈奴將月氏王的頭骨製成飲酒杯。之後月氏族遷移至巴克特里亞,建立了貴霜帝國,即如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

3.雖然絲綢之路貿易的開端比耶穌降生還早一個世紀,但直到公元二至三世紀才興起,貴霜帝國也成為了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

4.當時游牧民族雖遠不如那些往來各路,賺得盆滿缽滿的職業商人,但多數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都倚靠商隊,而商隊需要經常停下休整,補給食物還有找樂子,因而這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城鎮變得極為富有,城鎮也隨之不斷擴大,其中之一的巴爾米拉因運往羅馬的香和絲綢等商品都要經過此地,而變得極為重要。

商人階級與絲綢之路

1.絲綢因為在羅馬名流中太受歡迎,以至於羅馬元老院屢次想要禁止其流入,他們抱怨絲綢等流入引發了貿易不平衡,還批判穿絲綢太過高調和張揚,但每次禁止都以失敗告終,這也說明了即便在古時,財富也能影響政治。

2.有了貿易,就有了新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而不必像國王或領主那樣依賴對國民的稅收。

3.商人階級隨絲綢之路共同發展,並擁有了相當的政治影響力,某種意義上形成了如今依舊存在的政商衝突,要麼就是大公司捐出大筆政治捐款,要麼就像普京那樣定期整幾個億萬富翁。

絲綢之路的廣泛影響

1.經濟影響:雖然只有少數人買得起絲綢,但很多人畢生都在製作絲綢。隨著絲綢市場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畢生從事絲綢製作,而不是去從事其他行業。

2.傳播佛教思想:絲綢之路是佛教傳播的最初途徑。 當時佛教在印度已開始衰弱,但通過與其他文化與傳統的交融,佛教逐漸擴張繁榮,成為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宗教之一。絲綢之路上的許多商人都是寺廟強有力的支持者,這些寺廟也就成了商隊的便利稱重站。通過供奉寺廟,富有的商人就像買了超自然的保險,住在寺廟裡的和尚們會為交易的成功及寺廟資助者的平安祈禱。

3.傳播疾病:世界各地人口相互交流接觸,也使得疾病得以傳播。麻疹和天花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在534年及750年從東方傳播至西方的腺鼠疫,最為猖獗的一次在1346年,這場被稱作黑死病的瘟疫導致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死亡,四年內有近半數歐洲人喪命。絕大多數義大利人和三分之二的倫敦人死亡。要是沒有絲綢之路,這樣的事可能就不會發生。所以絲綢之路所促成的地域交流就像如今的全球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把雙刃劍。


第10集 羅馬帝國

古羅馬的元老院

1.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認為,有三種政治制度在羅馬完美融合,沒人能輕易判定羅馬是貴族政治、平民政治,還是君主制。這種混合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元老院,一個由精英階層組成的審議團體。

2.元老院是一個立法機構和一個龐大的諮詢委員會的混合體,其主要職能是為執政官制定政策。

3.每年元老院都將從成員中選出2名執政官,也就是羅馬的首席執行官。需要2名執政官,是因為可以讓他們互相牽制,同時可以讓一名執政官負責羅馬內務,另一名負責打仗,征服新領土。執政官的任期只有1年,且一旦某個元老擔任執政官後,十年內不能再次擔任執政官。

4.羅馬人還設置了一種職務,即獨裁官,當共和國陷入極度危險的狀況時,將由獨裁官接手控制局面。

凱撒大帝生平

1.早期經歷:公元前100年,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出生於羅馬的一個高級貴族家庭,他的出生就頗為不凡,是通過剖腹產手術的方式出生的。一般像凱撒這樣來自精英階層的人都會自然地加入軍隊和元老院,他加入後一路晉陞,在出色地完成了幾次指揮任務,短暫地出任原西班牙行省總督後,他決定競選執政官。為贏得競選勝利,凱撒需要金錢支持,最後他從當時羅馬最富有的人之一,克拉蘇那裡得到了幫助。

2.當選執行官:公元前59年,凱撒成功當選執政官,從此之後在盟友克拉蘇和當時羅馬另一位最有權勢的人——龐貝將軍的支持下主導羅馬政治。龐貝、克拉蘇和凱撒就是所謂的前三頭同盟,聯盟的效果對凱撒來說非常好,但對其他兩人來說卻不怎麼樣。在一年任期里,凱撒成功讓元老院通過了很多法令,雖然多數情況下都是迫於龐貝軍隊的威脅。期間凱撒還出任了羅馬控制下的高盧南部的總督,他迅速奪取整個高盧地區,手下四支忠誠的軍團成為他權力的來源。之後凱撒繼續四處征戰,入侵不列顛,成功挑起並贏得另一場與高盧人的戰爭。

3.內部政變:當凱撒外出征戰時,克拉蘇死於一場與帕提亞人的戰鬥,而變成凱撒頭號對手的龐貝當選了執政官。龐貝和元老院決定剝奪凱撒的統帥權,把他召回羅馬。如果凱撒撤回羅馬時沒帶軍隊,他可能會被指控腐敗執政,也許還要加上逾越總督許可權。因此凱撒帶著他的第十三軍團返回羅馬,基本上是入侵了自己的家鄉。當時是龐貝掌管羅馬軍隊,但他火速逃跑了。因此到公元前48年,凱撒全面掌控了羅馬的所有領地,同時被任命為獨裁官和執政官。

4.出征埃及:凱撒出征埃及追擊龐貝,但龐貝已被埃及法老托勒密派去的人刺殺了。當時的埃及也處於內戰中,法老和他的妻子,同時也是姐姐的克麗奧佩脫拉在爭奪王位。托勒密為討好凱撒,幫他殺了龐貝,但凱撒卻為他的姐姐著迷,站在了克麗奧佩脫拉一邊。

5.返回羅馬:凱撒從埃及返回羅馬,途中征伐了幾個東邊的國王,並再次宣布成為獨裁官。這一次他的任期被延長了10年,最後變成終身。他當選公元前46年的執政官,公元前45年再次當選。這一次只有他一位執政官,到公元前45年,凱撒成為羅馬無可爭議的掌權人。他繼續改革,鞏固權利,把土地分配給士兵作為撫恤,大比例調整了羅馬的債務結構,還重新制定了曆法,但到公元前44年,大部分元老都認為凱撒掌控了太多權利,因此他們在羅馬元老院的地板上捅了凱撒23刀。

後三頭同盟

1.共謀者認為凱撒的死能讓共和制在羅馬重煥光彩,但他們錯了。凱撒生前的改革頗受羅馬人民歡迎,因此羅馬人民迅速支持他的養子屋大維,以及他的副手馬克·安東尼,還有雷必達,史稱後三頭同盟。這次同盟非常失敗,迅速演變為第二次內戰。

2.屋大維和安東尼打了起來,屋大維贏了,改名為凱撒·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的唯一統治者,他給自己加冕為皇帝,並開始發行貨幣,稱自己為神之子。

3.儘管奧古斯都試圖假裝羅馬共和制仍完好無損,但真相是他制定法令,元老院不過是最後蓋章而已

是凱撒毀了羅馬共和國嗎?

1.凱撒雖然挑起了一系列內戰,為自己攬權,破壞共和制的概念,修改憲法,但他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馬略將軍比凱撒早60年就連任五屆執政官,他的崛起依賴於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也願意接納窮人進入軍隊,所以這些士兵對他很忠誠。馬略將軍還用土地犒賞那些認真服役的士兵,這自然需要羅馬人不斷擴張領土,才能將土地分配給不斷湧現的軍團。還有早凱撒30年的蘇拉將軍,和馬略一樣讓他的軍隊對他比對羅馬更忠誠,在公元前81年,蘇拉也攻打過羅馬,就任獨裁官,捕殺了數千名反對他的人。

2.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解答方式,即羅馬早在皇帝出現之前就已經是帝國了。帝國的特徵,如統一的政治制度,持續的軍事擴張,以及多遠的民族主體等,羅馬在成為帝國之前就已經有以上的三點特徵了。羅馬最初只是座城市,從城市逐漸擴張為城邦,然後組建了王國,慢慢發展為共和國,這段時間羅馬控制的地區僅限羅馬附近。但到公元前四世紀,羅馬開始兼并鄰邦,很快整個義大利都到了羅馬手中。再加上之後的布匿戰爭,羅馬拿下了西班牙,徹底滅掉了迦太基,最終整片地區及其它更多地區都併入羅馬的行省系統,羅馬統治著數百萬的人口。所以羅馬在奧古斯都登基成為羅馬首任皇帝之前,就已經是成立近200年的帝國了。

3.如果真有什麼是毀掉了羅馬共和制度,那應該是權利高度集中於一人之手,而這個人總是一位將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強權將軍呢?因為羅馬決定成為帝國,而成為帝國需要軍事擴張,羅馬也確實需要進行擴張,因為它總是需要新的土地來分配給退役的軍團士兵。這種擴張導致了將軍的強權,和不同民族的融合也讓士兵更容易對將軍忠誠 ,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共和國概念。所以不是凱撒創造了皇帝,是帝國自己創造了皇帝。


第11集(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站在尤里奇的肩膀上,肯耐珂薩探討適用於國內的HR勝任力模型

TAG:世界歷史 | 公開課推薦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