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 | 設計師的徹底解放
文|朱河
導讀
我們像簸箕里晒乾的黃豆,在時代大潮的顛簸之下並沒有撒豆成兵。相反,我們潰不成軍。
00
從圖板製圖發展到CAD輔助製圖,很多人都認為設計行業發生了質的飛躍。從CAD輔助製圖發展到BIM建築信息模型,又有很多人預言BIM將徹底引發整個行業的變革。
然而,不管是「質的飛躍」還是「行業的變革」,他們都似乎有一個類似的評價標準——提高工作效率。細想,行業的進步竟然可以繞過或者忽略勞動群體的人性體驗而追求純粹的「效率」,不禁讓人啞語。
提高效率,早就成為當今社會的流行辭彙,甚至已經成為大部分職場領導的口頭禪。提高工作效率無非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本以為提高效率儘早完成工作就能稍作休息,但往往都幻為泡影,他們不會給你喘息的機會,更多的工作接踵而至,無盡的黑夜撲面而來……
試想,如果提高效率不能換來片刻的休整,不能換來身心的愉悅,甚至不能換來收入的提高,那麼,提高效率對勞動個體的意義何在?
因此,設計行業的良性發展單靠某種工具的普及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遠遠不夠,猶如隔靴搔癢。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勇氣針對行業的現有制度或模式進行自我否定與自我更新,讓行業內廣大設計師獲得人性的高級解放。
唯有「安心」方能「樂業」。
這篇文章作為個人業餘時間的零碎思考,雖沒有專家學者們的淵博知識。但好在我有過多年一線的建築設計工作經驗,的確有比較「深刻」的職業感悟。我們的情況,只有我們自己更清楚。所以文章主要從設計師的視角出發,大言不慚地談談設計行業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或行業模式。
全文觀點均為個人臆想,煤油充分調查,味精科學論證,不認同不將就,隨時歡迎交流。
註:文中所說的設計行業主要是指建築設計行業(包括城市、建築、室內、景觀等)。
01
先來看看國內設計行業的大環境。
隨著中國大規模城市建設潮逐漸褪去,以及國內房地產行業一貫的不確定性,從2014年到2017年,設計行業由「寒冬」到「回暖」貌似也只是眨眼間的事情。
當初很多設計機構在業務量驟減時變著花樣地降薪裁員,而在今年行情普遍「回暖」的形勢下又大量招兵買馬,甚至出現前所未有的「用工荒」。表面看,行業又是一片欣欣向榮。
但比較真實的情況是,行業目前處於極度不穩定的時期,今天撐死,明天就可能餓死。沒有人能預言接下來的兩三年將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寒冬」有可能就貓在黑暗的角落裡,伺機反撲。
不可否認,大院依舊熱火朝天,精英總是炙手可熱。但是,更加值得關注的是行業里的大多數,他們作為中堅力量,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02
但長期以來,這個群體的痛點被習慣性無視。
在我看來,從工作三年以上的設計師到工作多年的項目負責人都屬於這個群體。三年以下在任何行業都屬於無條件學習的菜鳥階段,本身就不應該抱有過多的期望。對於工作多年的項目負責人,只要沒有參與高層的年底分紅,他們依舊屬於打工者。只不過他們的工作內容發生改變,由技術崗轉向偏管理崗。大多數人都很羨慕管理崗,但很少有人對他們的境況感同身受,來自領導層的壓力基本被他們頂住,並消化掉。
那麼,這個由項目負責人帶領的設計師群體有什麼樣的痛點?
1.職業性價比很低:
龐大的設計師從業隊伍早就慣壞了設計機構,導致他們對人才的需求從沒有像他們官方宣稱的那樣——求賢若渴,高高在上是他們一貫的姿態。再苦再累的活,總有人主動搶著干。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每年有如此多的畢業生湧入市場,讓這個設計師泛濫的行業更加泛濫成災。物以稀為貴,人同樣如此。
在黑夜的深處,向來有兩個地方燈火通明,一個叫紅燈區,一個叫設計院。一個在玩身體,一個在玩命。
2.職場存在感很弱:
前兩年的「寒冬」確實凍傷了很多設計師的心。他們不想被設計機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們看似黯然卻又憤然地悄然離場,轉行的轉行,創業的創業。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這些年設計行業的常態。
上海悉地——一家近4000人的設計公司,平均每天有4個人辭職,一年有1300人說再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嚴重缺失,正在被行業內相當數量的設計師所詬病。
值得承認的是,設計機構也有自身的難處,行情震蕩時穩住核心人員忽視大多數或許也只是無奈之舉。但是,一個不時爆出猝死事件的行業,竟然沒有任何一家行政機構站出來並發聲。
說好的依法治國,勞動法不演算法?
03
世界再混亂,總有一些人在努力打破迂腐的規則,試圖營造新的秩序。
在談自己的看法之前,先來看看下面幾種已經存在的不同於傳統設計模式的商業模式。
1.設計群網:
國內第一家建築設計交易平台,應該有不少設計師知道它。它的確為設計師甚至學生提供了很多做設計的機會。項目規模有大有小,並且模擬實際招投標流程選出最優設計。
但恰恰由於其流程的繁瑣,讓一些設計師望而卻步。另外,很多項目並不是由真實業主發布的,而是設計師發布的。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尋找槍手層層轉包,這也導致設計群網始終沒有走進設計行業的主流視野。
2.谷德設計網:
業內比較有影響力的設計藝術在線媒體平台,一個逼格滿滿的設計行業網站。沒記錯的話,它應該是從2016年開始做項目對接業務。它利用網站自身的素材資源吸引了百萬級的優質設計師用戶,並以此為基礎接受業主在線項目委託。
為了保證項目的真實性和設計師的質量,網站對需求雙方有比較嚴格的資格審查。另外,對承接業務的設計師或設計機構,每年需向谷德網繳納15900元的會員費。這是網站的贏利點,也是過濾偽設計師的一種方式,比如學生。
3.建盟ARCUBATOR計劃:
前段時間在各大公眾平台上都有它的推文。它的定位是建築設計行業的創業孵化平台,它們認為未來行業的最佳形式是「自由人的自由結合」。
對加入平台的團隊按人數規模劃分等級,不同等級的團隊每年需向平台繳納5000~300000元不等的平台管理費,平台則向入駐的團隊提供設計資質使用權以及費用不等的保底業務量。
表面上看,它很像一種新的模式。但確切的說,它只不過是把傳統的熟人掛靠模式推廣到全國更大的範圍而已,換湯不換藥。
不論是模擬實際招標的設計群網,還是比較優質可靠的谷德網,抑或是新型掛靠模式的ARCUBATOR計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為設計師提供項目渠道。
雖然這個行業項目為王,但這些模式只是緩解了極少數設計師的短暫需求,行業大多數設計師的工作體驗並沒有得到改善,更不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深層次變革。大凡變革都會觸及到某些群體的利益,微信取代簡訊,快遞取代郵政,支付寶取代銀行,也不過是近兩年的事。
設計行業的蛻變之路將會觸動誰的乳酪?取代傳統設計模式的未來模式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04
未來模式:去行政化+共享辦公。
在不久的將來,行業的模式肯定不會是簡單地為需求雙方打通業務渠道,它一定是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能夠直面設計師的痛點並解決它:提高職業性價比,增強職場存在感。
去行政化+共享辦公或許是一個方向。
去行政化:
眾所周知,這個行業由大多數人創造的價值卻被少數人不由分說地抽掉大頭,剩下為數不多的價值被大多數人一搶而空。行業的變革勢必會觸及到這些少數人的利益,利益的重新分配是變革成功的標誌之一。
說到這肯定有人坐不住了,他們會說沒有那些代表領導層的少數人,設計師哪有項目可做?我想說以前確實沒有,但隨著互聯網逐漸深入各行各業並重構資源配置的今天——未必沒有,上面介紹的三種模式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另外,設計師的職業屬性早就決定謀求獨立表達是他們的最終歸宿。而在實際工作中,有多少非本專業的領導在單位內部的項目討論會上侃侃而談,引得與會的設計師們嚼著良心連連稱讚,馬屁拍得啪啪響。
確實,很多時候設計師們也身不由已,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特別是對於比較強勢的領導,設計師們更是閉口不言。不是不敢說,而是懶得說。時間久了就成了「職場啞巴」、「畫圖機器」,設計師的存在感從此刻開溜。
雖然去行政化能夠為利益重新分配創造機會,也可以提高設計師的話語權增強職場存在感。但去行政化只是一種途徑,不是行業變革的最終目的。
變革的最終目的是衍生出一種新的工作方式,達到符合行業大多數人利益的動態平衡。所以,去行政化的準確理解是將管理工作服務化。
共享辦公:
設想在不久的將來,每個省會城市都有一座大型共享設計中心:這裡集聚了大量的城市、建築、室內、景觀、結構、設備等各個專業設計師。它不再歸某個院長、某個董事長擁有或領導,而是由信譽極佳的第三方服務公司為共享設計中心的日常運轉提供服務。
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專業的管理服務提供商,服務的對象是入駐該中心的全體設計師。設計師在這裡有足夠的話語權和存在感,最關鍵的是,由設計師群體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歸設計師們所有並按勞分配。
而在那時,互聯網技術一定會深入設計行業的內核並且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除了線下大型共享辦公場所,共享設計中心還配有高效的互聯網線上資源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里記錄著國內大大小小業主的信用等級以及所有入駐設計師的擅長領域、日程安排等要素。各種各樣的項目通過業主直接線上提交,再由共享設計中心的互聯網管理平台根據設計師的擅長領域、日程安排等自動匹配給幾位不同的設計師,由他們搭建以項目為導向的業務團隊,以此為基礎開展設計工作。
項目從早期到後期整個過程都可以在互聯網管理平台上進行全程追蹤,甚至連設計費的支付與收款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完成,如果設計費未按事先簽訂的合同按時支付,互聯網管理平台上此項目會自動變灰,項目被暫停並告知業主及時付費。
這一切,則由熟知設計行業工作流程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服務提供商完成,而不能指望院長董事長等領導層的自我覺醒。
另外,每個入駐共享設計中心的設計師每年需繳納少量的服務費,對成功實施的項目也需繳納少量的項目管理費,為設計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也許有人會疑惑:一樣需要交管理費,這與目前已有的大院掛靠模式有何區別?當然有區別。在共享設計中心繳納的服務費和管理費只佔設計師們所創造價值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設計師是主角,是自由之身。他們不為少數人賣命,他們只為自己的信仰買單。
不久的將來,設計行業不知經歷過多少次震蕩,每一次震蕩都引得人心渙散。各種問題紛至沓來:城市建設日趨穩定導致項目業務量不斷減少;迫於城市生存壓力,大量設計師不滿於現有的利益分配製度憤憤離去,國內大部分設計機構為維持正常運營已經心力憔悴。 共享設計中心就此誕生,它終結了當下現有的散兵作戰的工作模式,促進協同合作,節約社會資源。去行政化的實施,成功地實現了將管理工作服務化,同時也響應了行業大多數設計師的集體訴求。 由此開始,廣大設計師才算徹底擺脫少數利益群體的控制,獲得人性的徹底解放,設計行業正式步入行業2.0時代……
做了個公眾號:「 計成 」
>>>>>>> ID: jicheng-0102
>>>>>>> 不妨關注下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