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sh Course] 大歷史筆記(總10集完)

鏈接:網易公開課

講師:John Green Hank Green

目錄:第1集-宇宙大爆炸 第2集-探索宇宙 第3集- 太陽與地球 第4集-生命的起源 第5集-進化的史詩 第6集-人類進化 第7集-遷徙與強化 第8集-現代革命 第9集-人類世與不遠的未來 第10集-深入未來


第1集 宇宙大爆炸

1.宇宙有138億年歷史

2.為了便於理解,把138億年壓縮成13年,則:

  • 13年前 宇宙誕生
  • 12年前 宇宙中第一顆星星和星系形成
  • 4.5年前 地球形成
  • 4年前 第一個被稱為「生命」的單細胞生物在地球誕生
  • 6個月前 寒武紀大爆發中誕生了第一個多細胞生物
  • 3星期前 恐龍滅絕
  • 3天前 人類和黑猩猩從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
  • 50分鐘前 第一個智人出現
  • 26分鐘前 我們離開非洲
  • 6分鐘前 美洲印第安人到達美洲大陸
  • 5分鐘前 發明農業
  • 3分鐘前 古埃及文明
  • 24秒前 黑死病
  • 6秒前 工業革命
  • 2秒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
  • 1秒前 冷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你的出生,互聯網出現……

3.我們怎麼知道大爆炸就是一切的開端?

  • 理論物理學家認為,空間和時間是同一東西的2種表達——時空。時空產生於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時間並不存在,所以「大爆炸之前發生什麼」這個問題並沒多大意義。
  • 我們知道這是真的,因為數學計算的結果如此,這個結果完美解釋了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
  • 大爆炸就是指時間和空間同時產生的那一瞬間。
  • 真正「爆炸」的是宇宙本身,宇宙在短到難以想像的時間內從一個小到難以想像的點膨脹擴大為大到難以想像的整個宇宙。

4.膨脹的宇宙

  • 宇宙很勤快, 它把最繁重的工作在最開始的幾秒鐘內都做完了。
  • 第1秒內無限小的時間裡,宇宙從某種比原子小nnn倍的物質膨脹到了葡萄柚的大小。在遠不到一眨眼的時間裡,如果宇宙本來是1顆網球的大小,那它膨脹後的直徑則超過90億光年。這個膨脹理論已被數學充分地證明很長時間了。南極的BICEP項目也帶來一些驚人的支持證據。
  • 大爆炸10秒鐘後,宇宙已膨脹到足夠大,以至於宇宙的正常規則以及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原子力、重力、電磁力都已經產生了。
    • 所有大爆炸所產生的反物質與物質相結合,發生泯滅,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只留下了10億分之一,而這十億分之一就是一切!
    •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物質和能量無法被創造或消滅。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過去也一直存在。此時此刻構成你身體的物質在138億年前就已存在,它們變換的只是形式。
  • 大爆炸3分鐘後,宇宙的溫度已經降下來,原子核開始形成,當時只有氫和氦這兩種最簡單的元素。但此時宇宙仍然非常熱,就像一個溫度超高的遍布輻射的海洋。
  • 大爆炸發生大約38萬年後,它的溫度逐漸降低到溫和的5000華氏攝氏度,物質和輻射能夠相互分離。
    • 物質只是更為聚合的能量形態,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堅固的能量包
    • 所以在5000華氏攝氏度下,輻射最終能夠在宇宙中自由穿梭
    • 如今我們將這些輻射看做是大爆炸後黑暗時期的終結以及一抹耀眼閃光的開始,我們稱為「宇宙背景輻射」( CBR 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

5.宇宙背景輻射 CBR [輻射: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擴散]

  • CBR是我們對大爆炸存在持有的最重要的歷史證據之一,因為CBR無處不在。仔細研究它,不僅能得出宇宙的年齡,還能看到宇宙初期溫度和密度的細微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化非常重要。
  • 打開收音機,調到任意無電台的頻率,你聽到的信號雜音的一部分實際就是收音機採集到的宇宙背景輻射。所以你可以實實在在地聽見宇宙初期發出的聲音。
  • 1960年左右,兩名無線電工程師發現了CBR,他們當時正試圖消除一個極端敏感的無線電天線所有的背景噪音,但發現這種微弱的嗡嗡聲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用盡所有辦法都無法消除。與當地無線電天文學家的談話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發現告訴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家,這位天文學家確認了數年以來一直被預言的存在。
  • 我們能確定,在大爆炸之前,這些輻射並不存在。

6.埃德溫·哈勃發現星星們在相互遠離

  • 多普勒效應:當一輛救護車向你駛來時,聲波被壓縮,警笛的音調愈來愈高;隨著車駛向遠方,聲波被拉長,警笛的音調越來越低。
  • Edwin·Hubble意識到光也是如此。正在遠離我們的星系和星星光波被拉長,所以看上去顏色更紅,而正在靠近我們的星星光波被壓縮,看上去顏色更藍。
  • 結合亨利埃塔·勒維特Henrietta·Leavitt的研究,她使我們能準確估計星星與我們的距離,哈勃能確定星星們總體而言正在相互遠離。他發現天空中最遙遠的天體都在變得越來越紅(紅移),以及這些天體實際上都處在銀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並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 從此哈勃進一步發展了比利時天主教牧師喬治斯·勒·美特的假設,勒美特假設宇宙最初開始於一個點。

7.光具有速度,我們抬頭看見的太陽光是太陽8分鐘前發出的光,如果我們看到的東西離我們有138億光年那麼遠,那麼看見的東西就是138億年前的東西。那些輻射自宇宙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時空中穿梭。

8.我們能確定,宇宙初期的化學構成就如我們所預料的那樣,大量的氫、大量的氦和一小撮鋰。元素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則要等到後來,在炙熱的熔岩中和星星的肚子里誕生。

9.還有很多未知等待人類去探索,比如許多現象暗示著宇宙中似乎存在另一類我們無法看見或檢測到的物質,星系的引力受到這種物質的影響,但不同的是這種物質對我們來說又是隱形的,科學家稱為「暗物質」,但我們完全不知道它是什麼。

10.科學是一種從紛繁複雜的表象中將事實抽絲剝繭出來的優雅系統。


第2集 探索宇宙

1.量子漲落

  • 一剎那間,宇宙體積從比原子還小N倍,膨脹到一顆葡萄柚大小時,出現了「量子漲落」,在不可預測的量子尺度上出現了微小的光點,這些光點製造出我們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看到的細微變化。
  • 隨著宇宙的持續膨脹,那些密度上的細微變化也逐漸膨脹到一定規模,以至於引力的影響開始顯現,引力開始將氫氣雲和氦氣雲聚集起來。
  • 大爆炸發生的38萬年後,宇宙變得越來越冷,越來越荒蕪,溫度太低,新的元素無法形成。
  • 儘管總體來說,宇宙溫度在持續降低,但由於那些在宇宙膨脹中出現的微小變化,宇宙中某些地區的溫度變得越來越高。

2.第一顆恆星的誕生

  • 大爆炸產生的衝擊力將物質和能量甩的到處都是,但引力能將宇宙的各個碎片再逐漸拉攏到一起。條件是宇宙中有一些「褶皺」來一起幫忙。
  • 氫和氦是最輕的2種元素,氫氣和氦氣很容易就能逃離地球的大氣層.
  • 當引力將氫氣和氦氣匯聚在一起時,巨大的厚厚的雲層開始形成。雖然宇宙的持續膨脹拉大了這些雲層之間的空隙,這些地區的密度卻同樣在不斷增大。
  • 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小島,在這些島嶼中,氫氣和氦氣的擠壓變得越來越緊密。儘管氫和氦比所有元素都輕,但所有這些氣體大量地聚集在一起,其中心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 不斷增加的壓力意味著不斷上升的溫度,隨著氣體雲中心部位溫度的不斷升高,原子變得越來越活躍,移動速度越來越快,原子間的碰撞變得越來越激烈。最終,激烈的碰撞克服了原子間的斥力,原子相互聚合,差不多大爆炸發生1億年之後,氣體雲正式演變成了恆星,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3.星系

  • 大爆炸發生10億年後,宇宙才逐漸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太空中遍布著數不清的星系,星系中又包含數不清的恆星、行星。
  • 我們所在的星系——銀河系,是由很多其他星系合併而來,這些星系大約在100億年前就已停止生長。
    • 銀河系直徑大約10萬光年,意味著光需要花費10萬年的時間才能穿過它。
    • 銀河系中大約有2000億~4000億顆星星,這些星星相隔很遠。
    • 很長時間來銀河系都沒有與其他星系再發生合併。
    • 與其它星系相比,銀河系屬於中等大小。
  • 梅林1和銀河系一樣是漩渦星系,但它直徑長達68萬光年。被命名為M87的巨大的橢圓星系直徑為98萬光年,算上它中心的噴流,橢圓星系武仙座A ,兩端的距離長達150萬光年。
  • 星系與星系間相隔數百萬光年的距離,而銀河星系所屬的室女座超星系團直徑大約是110光年,而這只是宇宙中可能無限多的超星系團中的一個而已。
  • 我們隔壁的仙女座周圍圍繞著數以萬顆星星,據說會在37.5億年後與銀河系發生碰撞。但星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遠,所以不太可能會有2顆星星真的正面撞上彼此。儘管如此,許多新的星星仍然會誕生。碰撞會徹底打亂我們現在熟知的星座,那時太陽已摧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不過人類也活不到太陽摧毀地球的時候。

4.宇宙視界

  • 我們無法知道宇宙到底是不是無限的,因為一個叫做「宇宙視界」的東西,我們只能看到從距離我們138億光年遠的位置傳播到地球上的光。
  • 經過幾十億年後我們才能觀測到的光以及宇宙的持續膨脹意味著宇宙視界的半徑大約為460億光年,粗略乘2,我們的宇宙泡泡直徑大約是920億光年。
  • 在我們小小的宇宙泡泡外,存在更多的宇宙泡泡在無限地膨脹。我們的宇宙就像是瑞士乳酪上的一個孔,這塊乳酪上還可能存在著其他的孔,存在著大量其他的宇宙,擁有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
  • 我們的宇宙泡泡雖然非常大,卻並沒有那麼神秘和讓人害怕,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像出它的樣子——一個巨大的泡泡,裡面有很多空間,漂浮著一些灰塵一樣的星系。

5.星星的壽命

  • 氫原子在1000萬度左右聚合成氦原子,釋放出更多能量。太陽是天空中的一個巨大的氫彈,它釋放出適量能量時對我們是有益的。
  • 星星的大小很重要。
    • 如果最初的氣體雲小於太陽大小的8%,則永遠無法變成星星,只可能形成褐矮星。
    • 如果最初的氣體雲大小是太陽的60~100倍,則很可能分裂成為2個或2個以上的區域形成星星。
    • 如果最初的氣體雲大小在太陽的8%~8倍之間,它的壽命會更長。
  • 我們的太陽處於中年期,它的壽命還有50億年。較小的星星壽命在數百億年,較大的星星有時只有幾億年的壽命。
  • 當所有星星內部的氫和氦燃料耗盡時,星星的外層會膨脹,更重的元素開始形成,所需要的溫度越來越高,形成的元素也越來越重,直到鐵元素出現。比鐵更重的元素無法在星星上合成,因為沒有足夠的能量將那些更重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

6.元素周期表上剩下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

  • 當較大的星星(是太陽的8~60倍的星星)燃料耗盡時,它們會塌縮,這個過程可能不超過1秒鐘。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巨大的爆炸(超新星爆發)。
  • 這些爆炸發出巨大的光亮釋放出相當於數十億顆星星的能量,結合質子俘獲和中子俘獲等物理反應,超新星負責製造出元素周期表剩餘的重元素。
  • 拋散出這些元素後,剩下的宇宙到處都浸潤著這些死去的星星的塵埃。 所以一切都是星星的產物。

7.恆星演化在令人費解的宇宙起源之謎和我們實際的物質生活之間建立了橋樑。比如為什麼會有金子?

  • 因為在數十億年前,一顆巨大的星星死亡時發生的爆炸把它拋撒到了太空,它留在了太陽系中,作為宇宙中0.1%沒有被太陽吸收掉的物質,附著在一片塵埃碎片中,落在了太陽系中滑行的地球上,而由於金是一種「親鐵元素」,它更有可能沉入地球的地心當中,使它不太容易在最外層的地殼中被人們發現。
  • 稀有而有光澤的東西在社會中深受人們喜愛。在農業時代,金子變成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在結婚習俗中,給予另一半貴重的禮物是誠意的象徵。

8. 2002年,有人混合了20萬個星系發出的光,發現,如果你能站在我們的宇宙泡泡之外用肉眼觀察它,你所看到的宇宙的顏色會是米白色beige.科學家稱之為「宇宙拿鐵色cosmic latte」。

9.越來越複雜

  • 宇宙初期的細小褶皺深刻地影響著宇宙138億年歷史中一個共同的主題——越來越複雜。
  • 你可能並不認為一個囊括了宇宙學、地理學、生物學和人類歷史的故事會有一個統一的主題,但「越來越複雜」是138億年來持續在發生的事,而這一切正開始於宇宙初期的那些小褶皺。
  • 褶皺創造了星星,星星創造了元素,元素中的一部分組合在一起組成了生命體。逐漸地,我們看到構成宇宙的積木間的聯繫在不斷增加。
  • 一顆星星最初由2種元素構成,如果在宇宙初期沒有褶皺存在,能量會均勻分布在宇宙各處,沒有能量的流動,複雜生命體永遠不會出現。這種物質存在的狀態叫做「熱力學不平衡」,意思就是能量並不是均勻分布的。
  • 像星星這樣的簡單結構,雖然體積很大,但只是一大坨最輕的元素聚集在一起,能量流動密度(能流密度)並不高。
  • 人的大腦比同樣大小的太陽碎塊要複雜7萬5千倍,它的基本結構和組成方式要更加複雜精密,大腦中的連接要比銀河系中的星星還要多。

10.一切都是宇宙中巨大星星爆炸後漂浮在真空中的殘骸。

  • 我們聚成了塵埃,我們變換了外形,但我們所有的存在都歸功於那些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燃燒著的充滿氣體的星球。
  • 我們也許僅是死去的星星留下的塵埃,但這些塵埃具備了用越來越複雜的方式進行創造的潛力。正因如此,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才能夠誕生。

第3集 太陽與地球

1.太陽系的現狀:大約在45.67億年前,太陽系有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前是9大。

  • 最外大的冥王星怎麼了?
    • 宇宙的本質並沒有變,只是我們發現冥王星的表現並不像一顆行星
    • 冥王星無法像一般的行星那樣,把進入自己軌道上的宇宙碎塊清理乾淨
    • 而且太陽系的邊緣又存在著矮行星鬩神星,體積比冥王星的還大,還有其他數百個矮行星在各方面也都不比冥王星差

2.太陽演化

  • 推測:太陽很可能是第二代星星,這意味著太陽是由先前死去星星的殘骸形成的。太陽所包含的元素不只有氫和氦,還有在星星肚子里形成的更重的元素,以及一些通過超新星爆發拋撒在宇宙中的重元素。
  • 證據:
    • 隕石——來自那個時間段的施工現場留下的瓦礫。一些隕石是星雲塵埃中的原始碎塊,落在地球上的隕石形成了一種化石記錄,研究表明它們大約有45.68億年的歷史
    • 鐵60元素。鐵60元素的形成只有兩種可能的環境,一種是產生於年齡非常大的紅巨星內部,另一種是產生於超新星。老年紅巨星會遠離星星,形成一片星系,而太陽的周圍並沒有這種星系,所以更有可能的是太陽是受到附近超新星爆炸的觸發而形成的。

3.太陽的誕生:

  • 大約經過10萬年,太陽形成於「太陽星雲」中,太陽星雲就像是一個炙熱的充滿一縷縷灰塵和氣體的搖籃
  • 然後太陽星雲開始壓縮成一顆恆星。太陽剛變成恆星時,它巨大的引力將太陽系中99.99%的物質都吸入了自身內部(所以我們都是剩下的那0.01%,本質上太陽系中留下的都是宇宙的殘骸)
  • 可能是受附近超新星的觸發,這同樣非常有效地將更重的元素拋撒在太陽系中,由於這顆恆星吸收了太陽系中幾乎所有的物質,壓力使其中心部位的溫度急劇上升,太陽就形成了。氫原子和氦原子的聚合反應開始發生,並一直持續發生著。

4.太陽系的形成:

  • 在早期,太陽的高溫將大量氣體物質從內太陽系推了出去,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更遠則達到木星現在的位置,這裡的溫度足夠低,於是揮發性氣體能夠聚集,甚至變成液體或固體。所以內太陽系的行星,比如地球是岩態行星,而其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巨行星。
  • 剛出生的太陽系周圍漂浮著的塵埃中並不只有元素,比如恆星星雲的加熱使得這些塵埃有時候會形成更複雜的元素結構,比如大約60種不同的礦物質
  • 然後塵埃開始粘在一起,因為靜電的作用,使得太陽系的塵埃能夠輕輕地碰撞,然後粘在一起
  • 由於這些塵埃的碎片變得越來越大,碰撞不再那麼的溫柔,於是在10萬年之內,太陽系中的塊狀物體增多,最大的直徑長達10km,而這些暴力碰撞所產生的力和熱使更多的天體得以形成
  • 天體持續碰撞,較大的天體通過自己的引力吸引體積較小的物體,然後每個軌道中最大的天體開始在自己運行的地盤中進行暴力清場
  • 大約100萬年以後,太陽系由幾十個原行星構成,這些原行星的體積大致在火星和月球之間
  • 在接下來的1000萬~1億年之間,天體碰撞的遊戲越玩越大,每一次碰撞都變得驚心動魄,直到我們如今所熟悉的8大行星脫穎而出
  • 太陽系中並不是只有行星,比如:
    •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著一種小行星帶,是一些受到木星巨大引力的約束,而沒能演變成行星的宇宙殘骸和碎片
    • 在太陽系的邊緣,存在著柯伊伯帶,一個遍布像冥王星一樣又老又可憐的行星碎片的區域
    • 在太陽系的盡頭,還存在著奧爾特星雲,它就像一個充滿數十億彗星的巨大邊界地帶,但仍受到太陽引力場的約束,而奧爾特星雲與太陽的距離是1光年,太陽的質量就是這麼的龐大,而它的體積在恆星中只算是中等大小
  • 所以在能量轉換的方面 這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時期,所有那些原行星相互衝撞在一起,大量的動能被轉化為熱能,實際上產生的熱能太過巨大,太陽系早期放射性物質釋放出的熱能與地球相結合時,地球就是一個融化的熔岩球

5地球的形成:

  • 總之地球經歷了一個分異的過程:
    • 其中重元素沉入地球的中心,許多輕元素漂浮在地球的表層
    • 大量的金屬元素,比如鐵和鎳,經過灼熱的泥漿沉入地心(地核),並一直呆在那兒
    • 較輕的硅酸鹽則逐漸上浮,形成了地幔,一個厚度大約3000km的區域
    • 更輕的硅酸鹽浮到了地球的表層,並最終冷卻下來融入了地殼中,在某些地區,地殼的厚度大約為35km,在最深的海洋的最底部,地殼只有大約7km那麼薄。(你可以把地殼看做是一碗熱的蛤蜊湯上面形成的一層薄薄的膜)
  • 大氣層:所有最輕的物質,包括氫 氦 甲烷 水蒸氣 氮 氨 硫化氫等氣體,它們都聚集在地球的表層,並時不時通過火山噴發釋放出來,形成了地球早期的大氣層,就像熱湯里冒出的蒸汽。大氣層中大量的甲烷和硫化氫被轉化成二氧化碳,使得天空呈現出可怕的紅顏色,而不是現如今友好的蔚藍色。
  • 水蒸氣:落在地球上的彗星帶來了更多的水蒸氣
  • 冥古宙時期:地球的景象基本上是一片紅顏色的天空,數千英尺高的火山,黑色的、貧瘠的岩石地表,無處不在的硫磺的臭味兒,難以忍受的炙熱的蒸汽,火與硫磺在頭頂上不停地碰撞,時不時把地殼劃開一個口子,創造出一整片熔岩的海洋,所以我們把地球的這個時期叫做,「冥古宙」,以希臘冥界之神「哈迪斯」的名字命名。
    • 關於這個瘋狂恐怖的大火球,也有一些好事,所有這些炙熱的高溫和巨大的壓力使得礦物質的組合急劇增加,實際上當時出現了多達1500種不同的礦物組合體
  • 月球的誕生:在地球還處於這種恐怖的幼兒階段時,一個被稱為「忒伊亞」的火星大小的物體,與才剛剛形成不久的地球,發生了一次猛烈碰撞,這次撞擊把地球的身體撞掉了很大一塊,然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地球的碎片合在一起變成了月球
  • 海洋的誕生:隨著地球的逐漸冷卻,大氣層中聚集的水蒸氣以暴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上,這場大暴雨持續了數百萬年,這些降雨形成了第一片海洋,當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到100攝氏度以下時,水蒸氣能夠穩定地保持在液態,直到大約38~40億年以前,我們擁有了海洋。
  • 板塊構造:
    • 把地球想像成一顆蛋,地殼就像蛋殼一樣薄,容易破碎、斷裂,變成一片片「板塊」。
    • 本質上這些板塊漂浮在一些粘稠的、溫度接近自身熔點的岩石的頂部,於是地球的表層開啟了一段屬於自己的歷史,包括山巒的形成,火山爆發,羅迪尼亞和盤古大陸等超級大陸的形成。
    • 板塊構造影響著從大陸移動到物種分布和進化的每個細節,板塊構造理論也是現代地理學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它同樣還引發了大規模的地震和超級火山的爆發,導致數百萬物種的死亡甚至滅絕,
    • 在所有可能導致人類物種滅絕的事件中,超級火山爆發的殺傷力是最大的,事實上每隔數百萬年,一場災難性的火山爆發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

6.生命誕生的條件:

  • 縱觀太陽的誕生和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的客觀條件對於生命的誕生是剛剛好,這些條件包括:
    • 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
    • 創造生命最基本單位的必要化學元素出現在地球上
    • 板塊構造:
      • 板塊構造使得生物垃圾下沉,屍體、排泄物能夠沉入地下,而不是留在地球表面。數百萬年過去,這些生物垃圾被轉化為煤炭,甚至是鑽石
      • 如果不是海洋和板塊構造,地球很可能會擁有和金星一樣失控的溫室效應,地表的溫度會熱到能夠融化鉛
      • 板塊構造對於人類歷史也是至關重要
        • 廣闊的亞歐大陸使得貿易網成為可能,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知識和技術的交流,使疾病知識得到共享,人們能共同提高免疫措施(這對於被隔離的北美和南美的居民來說可是重大新聞)
        • 銅、鐵、銀和金的分布,影響了數不清的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 煤層和鯨魚的分布甚至是英國掀起工業革命的主要因素
    • 所有這些在最微小的邊緣概率中依然發生了的事,都是後來的歷史中越來越複雜主題的「金髮姑娘條件」
    • 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資源的分布,甚至是工業革命所需要的煤炭,一同爆炸,成就了現代不斷增加的複雜性,這種物質與能量的轉換直到今天仍在持續。

7.外星生命的可能:

  • 了解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所必要的條件,對於我們思考生命體在其他地方產生的可能性是至關重要的
  • 第1個所謂的「外星球」於1995年被瑞士天文學家發現
  • 2002年,31顆新的外星球被獨立的天文學家陸續發現
  • 2009年,NASA發射了開普勒探測器,來探測附近星系中大約15萬個太陽系,目前為止,他們發現了成百上千個確定的行星,以及更多可能的行星
  • 在整個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著多達400億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在適合生命出現的「金髮姑娘地帶」繞著它們的恆星旋轉,這都還只是在銀河系中,整個宇宙範圍內還有上千億個星系
  • 考慮到太陽系中廣闊無垠的空間及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更不要提「智慧生命」存在的時間是如此短暫,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遇到其他形式的生命體,但這無比激動人心,同時也有一點安慰,知道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形式的生命體,儘管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相遇,但我們都是宇宙「越來越複雜」的奇怪現象中的同胞。

第4集 生命的起源

1.歷史的空白頁

  • 生命的起源在很多方面都處於歷史的空白頁中,就像大爆炸或暗物質的謎團一樣,生命的起源對我們來說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就像由於科學的研究,我們對生命產生的必要條件有了大致的概念,但仍不清楚這其中的所有細節。儘管人類史冊上存在著一些空白頁,但這依舊是歷史。
  • 開放性的問題並不意味著事實沒有發生,有時並沒有歷史的詳細資料,所以才需要我們收集更多證據來完善這些理論,但我們必須先了解當前的證據和當前的理論,歸根結底這就是歷史的本質。

2.生命出現的時間

  • 剛出生的地球無比炙熱,遭受了小行星的撞擊,然後經過數百萬年的暴雨,地球的表層冷卻下來形成了第一片海洋。我們知道生命最早出現在海洋中約35~40億年前,我們有35億年前生命出現的實體化石證據,許多科學家對於生命出現在大約38億年前非常自信。

3.生命不同於宇宙中其他的任何東西,是什麼造就了這種差異?

  • 我們至今還沒獲得100%滿意的答案,但大多數生命一些主要的特徵有:
    • 生命能夠適應環境
    • 生命能進行新陳代謝、加工能量來維持自身活動
    • 生命能夠繁殖,不論是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還是兩個動物交配
  • 但這些簡單的標準都有問題,比如騾子一出生就不具備繁衍後代的能力,一些微生物可以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進行新陳代謝,但它們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4.生命的定義

  • 考慮到物種難以想像的多樣性,生命的定義必須是非常寬泛的
  • 大歷史學家弗萊德·司柏爾下的定義是:生命是一個體系,包括一套遺傳程序,用來定義和指導分子機制主動地從環境中汲取物質和能量,在這個過程的幫助下,物質和能量能夠轉化為維持自身生存的基本單位,如果可能的話,會進行繁殖。
  • 換句話說,你與星星的區別在於:星星發光發熱直到死亡,不會主動地在宇宙遊盪,尋找更多燃料,但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卻會主動地尋找披薩來維持生存,最好能夠活很長時間來生一些小孩。

5.我們怎麼知道生命只是一種不同的分子機制,而不是一種更高級的東西?

    • 由於生命與沒有生命的宇宙看上去是那麼的不同,人們曾一度認為生命是由完全不同的物質創造的
    • 但在1828年,一位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使用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了 有機化學物質,這非常不得了,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宇宙和地球都遵循著相同的物理定律一樣,維勒的實驗證明了生命和非生命遵循著同樣的化學定律,這意味著生命可以從非生命中誕生。這不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幾個世紀以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生命只是自發地從非生命中產生」一直被人們廣泛接納,因為如果你把一些腐爛的肉放在太陽底下,最終這些肉會變成蛆(你大概發現這個理論的漏洞了)。
    • 17世紀的科學家們用肉和其他人們認為能自發產生生命的物質做實驗,把這些物質煮沸來殺死之前昆蟲產在上面的卵,然後封存在罐子里,結果什麼都沒發生。但這個實驗並沒有排除一些空氣中存在的生命力,一些來自地球大氣層的看不見的力量,可以進入任何物質,並真正吹一口氣使生命誕生,植物的孢子也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微生物也同樣可以。
    • 19世紀中期,路易斯·巴斯德將一些肉湯煮沸,然後把肉湯倒入了鵝頸燒瓶中,來阻止微小的植物袍子與肉湯接觸,如果生命力來自空氣,空氣可以自由地進入燒瓶,而孢子和其他顆粒則會困在燒瓶的U型彎曲位置處,發生了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一個半世紀後,這些肉湯中仍然沒有生命產生。
    • 結論:祖先們是錯的,經過一系列檢驗,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生命一定是通過一種科學能夠發現的化學過程從無生命的世界中產生的

6.原核生物

  • 在生命進化的28億年中,長達21億年的時間裡,歷史都是由一種叫做「原核生物」的單細胞生物書寫的,這差不多是整個生命歷史中55%的篇幅。這些原核生物有一些在17億年前進化成了個頭稍大一點的單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然後這個過程一直持續發生,最終就有了我們。即使在最初級的狀態,單細胞生命與無生命的宇宙相比也是超級複雜的,它們雖然是很小的微粒,但與地球在此之前所發生的一切相比,它們是龐大複雜的化學網路和生命的基石。
  • 原核生物居住在海洋中,食用周圍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這些微小的原核生物構成了我們族譜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它們還是現代細菌的遠房親戚,這些細菌無處不在。
  • 原核生物最初是怎樣誕生的?
    • 首先,很難想像生命如何在像當今地球上含氧豐富的大氣環境中形成。氧氣有點像是一種討人厭的高活性的化學物質,如果房間里的氧氣含量非常高,快速地摩擦雙手,人就會燃燒起來!
    • 38億年前,大氣中遊離氧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計,數千百萬年來,生命一直潛伏在深海中,食用化學物質,呆在地熱作用下較溫暖的區域里
    • 最終,一些原核生物游到了接近海洋頂部的位置,開始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這些物質在地球大氣層中非常豐富,足以維持它們自身複雜的生命活動,通過一種甜蜜的化學反應——光合作用,這種化學反應產出的廢品就是氧氣。這些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將大量的氧氣泵入大氣層中。
    • 直到大約25億年前,大氣層中遊離氧的含量上升到約3%,氧氣開始變得討人厭,於是許多微小的單細胞生物無法適應新環境,大波地相繼死去,這有時被稱為「氧氣大屠殺」。許多有潛力進化為更複雜生命的單細胞物種就在地球上滅絕了
    • 即使是在這樣的早期階段,我們祖先的進化都經歷了一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階段,而這還不是最後一次幾乎使一切生命滅絕的大災難。
    • 所以下次你遭受打擊時,記住你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更何況你還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物種,生活在人類科技高度進步的今天。

7.真核生物

  • 在16~20億年以前,真核生物進化了。真核生物包含細胞器,就像是細胞增強自身能力的器官。
  • 大約15億年前,真核細胞創造了性別。在此之前,單細胞生物分裂成兩個,自我複製,不需要找另一半談戀愛,然後交換DNA。
  • 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很可能是通過自相殘殺獲得這種能力的,就是你吃我,我吃你,這可能產生了一些偶然的DNA的交換
  • 那之後,性別的進化優勢可能變得非常流行,擁有另一半意味著有兩套基因和更廣泛的基因多樣性,使得自然選擇可以從中進行優勝劣汰。
  • 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增強了進化過程,所以理所應當被歸為地球上的生命最具革命性的優勢之一,同樣它還是自宇宙誕生以來不斷增加的複雜性中,向前跨越的一大步

8.這些複雜的單細胞生物最初是從哪來的?

  • 查爾斯·達爾文的假設是,生命在一些「溫暖、適合培育生命的小池塘」中進化而來
  • 其他科學家假設,生命可能由水下溫暖的火山附近的有機化學物質形成
  • 還有人支持「胚種論」(有生源說),認為生命可能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產生,然後被小行星碰撞帶到了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發芽
  • 這裡是一片空白,許多不同的歷史理論都在尋找證據來理清所發生的事實
  • 總之不論是什麼樣的物理力量在操控原始有機化學物質,最終組合成了一個帶有保護膜的球,它們的複製和繁衍就和現在的生命差不多,但最早的一顆斑點大小的有機化學物質,自我複製可能是笨拙的、不準確的,會丟掉許多有用的適應性能力,本質上這些分子機制的編程非常糟糕。

9.DNA和RNA

  • 1950年,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爾金斯和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發現了活細胞使用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自我複製,DNA是一種雙鏈分子,包含著它想要一個活細胞是什麼結構的一系列指令,然後單鏈分子RNA讀取這些程序指令,開始生產完成任務所必須的蛋白質。
  • 所有地球上的生命都有DNA,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擁有共同的祖先,你與黑猩猩有98.4%相同的基因,而你身上幾乎一半的基因與香蕉是相同的
  • DNA和RNA從哪裡來?這是另一個謎。
  • 簡單生命是如何進化出這種複雜的遺傳程序的? 一個首要的理論是「RNA世界假說」。它假設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RNA,這種RNA既能編碼,又能自我複製,在此基礎上獨立的更複雜的結構進化成為DNA,DNA和RNA自身的運轉方式極度地複雜,可想而知,因為生命擁有許多聯結和各種各樣的基礎物質
  • DNA複製是一個奇妙的、令人驚嘆的過程,使生命能夠自我複製來維持自身的複雜性,它以驚人的精確性複製著活的生命。
  •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無可挑剔的複製過程,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瑕疵,複製每10億次左右就會出現一次錯誤,這些錯誤引起輕微的突變,這可能沒有任何影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如果有用,突變會使生物變得更加強大,有更大的可能傳遞自己的基因,如果沒用,這些基因就不會被傳遞下來。
  • 從數百萬年的跨度來看,這些複製錯誤正是進化的引擎,是新物種的起源,它使得小小的脆弱的生命體能夠留在地球龐大的地理結構的最頂端,從而不斷地進化再進化,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三葉蟲,恐龍,到人類。

10.正如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結尾所說的那樣:這種對於生命的觀點是壯麗的,在這種力量下,最原始的結構被注入了生命,這顆星球按照既定的引力定律永恆地旋轉,從如此簡單的一個開始,無窮無盡最美麗最奇妙的生命,過去,現在,都在進化著。

11.記住這一點: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事件時,搞清楚事情是「怎麼發生」總是很有用的,但更有用的是理解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因為這會影響未來事情發生的順序。


第5集 進化的史詩

1.進化的史詩是巨大的野獸,可怕的食肉動物,許多次的物種滅絕和不計其數紛繁複雜的生命形式,數以千百萬的物種一起上演的一段長達38億年的精彩故事。

2.進化故事的核心——自然選擇。

  • 1830年左右,年輕的查爾斯·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艦船環遊世界,達爾文擁有罕見的絕佳的機會來研究世界上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
  • 在返回英格蘭的途中,他發現自己在加拉帕哥斯群島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地雀擁有巧妙地適應著各自不同環境和食物來源的喙,達爾文之後把這個觀點與種群傾向於過度繁殖,從而導致資源匱乏的現象結合起來,意思是如果在環境中存在著資源競爭,擁有優勢特徵的物種會存活下來,並把這些特徵遺傳給後代,那些沒能存活下來進行繁殖的物種,特徵會在進化的大樹中被抹去,即所謂的自然選擇。
  • 達爾文花了20年來研究自己的觀點,系統性的尋找新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理論,最後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本書提供了一種解釋,回答了許多似乎完美地適應著自己生存環境的物種為什麼能夠通過盲目而優雅的自然法則形成。
    • 如果你想讀《物種起源》,盡量找第一版來看,因為在之後的版本中,達爾文做了許多修訂來回應一些批評,但他實際上在第一版時要更加正確。
    • 一個只出現在之後的版本中,並通常被認為是達爾文所說的話是「適者生存」,但這句話的作者實際是赫伯特·斯賓塞,爭議更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這個理論試圖將嚴酷的自然法則應用於人類社會當中。
  • 所有一切,從杜鵑鳥把蛋下在其他鳥的巢中,長頸鹿的脖子便於獲得高處的食物,到人類進化出高級的大腦來彌補脆弱的軀體,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更貼切的說法可能是「非隨機選擇」或「非隨機淘汰」。
  • 儘管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是由隨機的複製錯誤或不受動物自身控制的隨機變異所產生,但自然對這些特徵的選擇卻不是隨機的,使你存活並繁殖下來的成功的變異是由你生存環境中非常特定的因素所決定的,淘汰,也就是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所以對於你特徵的選擇,是由一套非常具體的,有時是殘酷的標準來完成的。

3.進化論

  • 科學中的理論是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檢驗,解釋了許多不同的觀測現象,有大量證據作為支持的科學事實。
  • 進化論是一個理論,就像重力是一個理論一樣,進化論是人們檢驗地最透徹、使用地最多,並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之一。
    • 它擁有無數噸的化石作為證據,這些化石向我們展示了已不復存在的物種具有共同特徵,幫助我們理清了現在的生物曾經起源於怎樣的祖先。
    • DNA測序技術進一步告訴我們生物種系的遺傳線索,還可以測量兩個動物之間相同DNA的比例來研究它們的親疏關係,以及它們是什麼時候從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的。
    • 放射性測定年代法使我們能夠確定各種化石的年代,進一步幫助我們整理種系遺傳的關係
  • 一個事實:已滅絕物種的化石總會出現在相對應的岩層中。所以5億年前的寒武紀岩層不會出現兔子骨架的化石,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知道異齒龍不是恐龍的原因。關係密切的物種通常在地理分布上也會彼此接近。
  • 進化就發生在我們眼前,不論是新物種出現在新環境的新發現,細菌為適應新環境逐漸進化成超級細菌,快速繁殖的昆蟲進化出新的品種,或是全世界的動物種群中幾乎穩定不變基因突變率。

4.共生

  • 還記得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嗎?漸漸地,一些單細胞真核生物開始一起合作,通過一種叫「共生」的方式,一個細胞做一些事,來交換另一個細胞做另一些事,兩者相互協作,共同生存。一些真核生物變得非常依賴合作,甚至演變為一個細胞沒有另一個細胞就沒法生存。
  • 共生在災難出現的時候是特別好的謀生手段。大約在6.5億年前,地球完全被凍住,雪球地球並不是一個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許多水下細菌在冰下和海底存活下來,光合作用生物可能在有液態水的小熱點裡存活下來,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很可能是單個細胞之間的合作開始變得越來越多,這裡就是我們開闢複雜的多細胞生物進化史詩的地方,

5.生態位

  • 從第一個複雜多細胞生命的誕生直到今天,地球一共經歷了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 在自然中,物種們競爭生態位。生態位是指環境中的一片區域,生物需要特定的技能和特徵來獲得食物和繁殖。
  • 當生態位填滿時,競爭非常激烈,物種特徵與環境非常匹配,進化的腳步通常會放慢一些。
  • 適應輻射:當災難性的滅絕事件消滅了生態位中大多數動物時,存活下來擁有空間但缺乏競爭對手的物種會很快進化出新的特徵來再次填滿生態位,這個過程叫做適應輻射。
  • 進化的史詩是生態位被填滿,然後被災難清空,又被新的迅速進化的物種重新填滿的過程。
  • 比如在最長的時間段里,恐龍統治著地球,哺乳動物就像卑微弱小的老鼠一樣各種給恐龍讓路,有時我們躲在地下的洞穴里,只在晚上出來活動,或是光吃一些小蟲子為生,我們無法在生態位中與恐龍抗衡,然後恐龍被消滅了,哺乳動物能夠迅速地填滿所有空缺的生態位,產生了猿類,大象,馬,甚至是鯨魚。

6.生物進化史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

  • 埃迪卡拉紀(中國教科書上稱此紀為震旦紀。是元古宙最後的一段時期。一般指6.35-5.41億年前)
    • 在地球冰凍結束後,埃迪卡拉紀首次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多細胞生物的化石證據,有各種各樣古老的生命形態,與今天的蠕蟲、珊瑚、軟體動物和各種水下植物很相似
  • 寒武紀(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8億年)
    • 到了寒武紀,適應輻射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多細胞生物使用自己進化出的新特徵解鎖並佔領了成千上萬的生態位,大量更多的生態位只適合多細胞生物生存而不適合單細胞生物。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在寒武紀中開始展露頭角的最著名的生物是三葉蟲。這些蟲子一樣的生物所具有的外骨骼存在於各種各樣物種中,有時數千隻成群結隊地出現,它們在將近3億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滅絕,這比智人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還要長一千多倍
    • 寒武紀中出現了食肉動物,比如奇蝦,總長接近有1米,有著鋒利的牙齒和能夠抓握的四肢
  • 奧陶紀
    • 到了奧陶紀,光合作用生物離開海洋,向新的生態位陸地,邁出了試探性的第一步。
    • 植物首先佔領了海岸線,然後慢慢地經過數百萬年時間逐漸向內陸靠近
    • 在海洋中,生命仍然無比豐富多樣,魚和鯊魚不斷繁衍進化出各種各樣的生命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瘋狂的生物,比如長達2.5米的水下蠍子。
    • 在複雜生命進化的頭1億年里,不斷進化的生命湧現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這也意味著地球上所有的生態位都變得越來越擠,同一生態位中大量的競爭者使新物種的生存變得十分困難,然後物種滅絕發生了!
    • 奧陶紀的地球經歷了第一次長時間的冰凍時期,許多暖水動物滅絕了。然後地球經歷了一段溫度極熱的時期,許多冷水動物滅絕了。
    • 在奧陶紀與志留紀之間隔著一起大規模物種大滅絕——伽馬射線暴。在此次物種大滅絕中,60%的物種滅絕。
    • 大量的生態位被清空,這種競爭的消除意味著新物種能進入空曠的生態位中,通過適應輻射迅速地進化,從海洋移動到陸地,也變成進化的主要趨勢。
  • 志留紀 (約開始於4.4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
    • 在志留紀,通過佔領陸地生態位迅速進化的物種之一是節肢動物,那些擁有外骨骼的物種,許多現代蟲子的祖先。
    • 因為植物一直在逐漸地佔領陸地,地球表面上的森林變得越來越多,這使得光合作用植物不斷增加,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不斷上升,達到了30%~35%(今天大氣層含氧量約為21%)
    • 節肢動物離開海洋,開始佔領陸地上的生態位,利用這些要多少有多少的氧氣進行新陳代謝,進化出十分巨大的體型,比如蜻蜓的翼展有1米長,蠍子有1.8米長
  • 泥盆紀
    • 在泥盆紀早期,地球上的森林由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矮灌木叢構成,一些植物最終進化出了木質外層,木質部提供一些生命支持,使植物長得越來越高,通過爭奪更高處的陽光來與生態位中的同類競爭。
    • 同樣在泥盆紀,我們脊椎動物的祖先到達了陸地。與節肢動物不同,脊椎動物的骨骼在身體內部,我們的皮膚有更多的孔,使液體能夠很容易從體表排出,這最初限制了我們佔領陸地生態位的能力。
    • 我們是兩棲動物,從這種兩棲動物祖先開始,所有的四足動物都獲得了自身標誌性的骨骼結構,四肢和五指
    • 然後再一次,物種滅絕了。科學家們爭論著泥盆紀物種滅絕的原因,不過化石記錄中物種的突然增多和迅速消失告訴我們,生態位又被清空,再一次地球上的物種數量急劇地減少,不過這只是暫時的。
  • 石炭紀
    • 石炭紀中,地球上的森林植被變得更加繁盛
    • 與此同時,兩棲動物通過競爭佔領了沿海的生態位。為了逃到新的生態位,一些物種進化出少孔的表皮,沒有乾死在向內陸移動的路上;它們下的蛋還具有保護殼,意味著不用回到水裡來孵化下一代,它們就是爬行動物,它們有能力佔領內陸世界的生態位。
  • 二疊紀
    • 接下來是二疊紀,許多森林植被乾旱死了,形成了沙漠。
    • 爬行動物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中逐漸壯大,因為沒有來自森林和河流中的物種一起競爭。
    • 同樣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的祖先進化了,即單孔亞綱(似哺乳爬行動物),它是很多動物的祖先,比如你,你養的狗,鯨魚等
    • 僅僅在進化的2.5億年中,事物的變化是多麼的極端,因為在這之後又一次,在二疊紀的末期,物種滅絕了。
      • 這通常也被稱作「二疊紀大滅絕」,是過去的5000萬年中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
      • 它的起因仍有爭論,但最主要的理論認為,這是由於西伯利亞火山爆發造成的環境災難所致。
    • 總計超過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滅絕了,單孔亞綱遭受了重創,為巨型爬行動物的適應輻射讓出了地盤
  • 三疊紀
    • 在接下來的三疊紀,地球的氣候變得異常乾燥,到處都是沙漠,而靠近南極和北極的地方則是溫暖和濕潤的。
    • 乾燥的氣候對於爬行動物來說是一大優勢,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抽到了一張下下籤,由於許多生態位中爬行動物的競爭都非常激烈,我們就一直躲在角落裡。
    • 三疊紀中出現了許多巨型爬行動物,恐龍只是其中的一種。然後,物種又滅絕了。
    • 三疊紀滅絕,大概是由於火山的超級噴發或是行星撞擊,大量的生態位被清空,一類特定的巨型爬行動物——恐龍,開始稱霸地球。
    • 恐龍在長達1.35億年時間裡一直是地球上的統治者,是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存在時間的540倍。(為了幫助你理解這一點,想一下兩種最典型的恐龍:劍龍和霸王龍。劍龍大約出現在侏羅紀晚期,霸王龍大約出現在白堊紀晚期,間隔約8800萬年,而人與霸王龍間隔的時間要比劍龍與霸王龍間隔的時間還短)
    • 大約6500萬年以前,恐龍的時代終結,它們滅絕了。一個直徑約10km的隕石落在了今天尤卡坦半島的位置,殺傷力是世界上所有核武器總和的100萬倍還多。對於恐龍來說很糟糕,但這騰出了大量之前被它們佔領的生態位。
  • 許多小型哺乳動物能通過穴居或吃更少的食物存活下來,它們開始了另一波適應輻射的瘋狂繁衍,小型哺乳動物迅速地進化成了各種各樣體型更大的生命體。這就是地球上複雜生命的進化史詩。

第6集 人類進化

1.歷史上確實存在著一個進化的過程,靈長類動物離開非洲東部,然後把地球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猿人星球,這些猿人就是我們。

2.在大歷史中關注人類發展有2個原因:

  • 在大歷史中我們仍然在乎人類,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我們想知道,在大爆炸之後的宇宙中,我們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 人類代表了宇宙中一種非常奇怪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們是宇宙中已知的最複雜的東西之一,不論這種複雜性的考量是從生物學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交網路,還是人與人的聯繫。

3.人類進化過程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祖先開展適應輻射;靈長類動物佔領美洲大陸。

4500萬年前,美洲是哺乳動物進化,澳大利亞是有帶類動物發生適應輻射。

4000萬年前,非洲的靈長類動物持續進化。

3000-2500萬年前,猿人與舊世界猴進化歷程產生分歧。

700萬年前,非洲東部地區許多森林變成林地和草原,草原生活意味著躲避食肉動物要依靠奔跑,人類與黑猩猩分離

400萬年前, 第一個南方古猿直立行走。

230萬年前,能人出現。

19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

178萬年前,肯亞的直立人製造出一種全新的用途更廣的水滴狀的手斧。

150萬年前,水滴狀斧子變得普遍,質量更先進。考古學家把這看做是人類調整和改進技術的第一個可能的象徵,這種技術可能是通過社會學習傳播的;集體學習 。

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發明衣服來蔽體保暖,用複雜工具製造尖武器,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改進著自己的工藝。

7萬4千年前,災難發生,使人類人口數目降低到寥寥幾千人,。

  • 6500萬年前
    • 自然災害消滅了所有的恐龍,我們的祖先展開了適應輻射。這些祖先的外貌更像是愛轉輪子的倉鼠,還沒有進化成人形。
    • 緩慢的板塊構造持續把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拉開,擴大了大西洋的面積,靈長類動物佔領了美洲大陸。
    • 由於被巨大的大西洋阻隔,美洲大陸的靈長類動物開始獨立進化成了「新世界猴」。
  • 4500萬年前
    • 在美洲,哺乳動物比大多數有袋類動物更有競爭力
    • 澳大利亞從南極洲中分裂出去,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發生了適應輻射
    • 這意味著之後大約10萬年,當美洲擁有猛獁象和劍齒虎的時候,澳大利亞則遍布巨型的袋鼠、袋獅以及和河馬一樣大的袋熊
  • 4000萬年前
    • 一直漂浮在南大洋的島嶼-印度,撞上了歐亞大陸,巨大的衝擊使板塊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 與此同時,在非洲的靈長類動物持續進化
  • 2500-3000萬年前
    • 猿人的進化歷程與舊世界猴產生了分歧,不論是你還是黑猩猩,都不是猴子。
      • 人類不是從現在世界上存在的猴子、黑猩猩中進化來的,它們就像是我們的表哥。人類和黑猩猩大約在700萬年前從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然後黑猩猩進一步分化出了單獨的物種:倭黑猩猩。
      • 了解這個我們共同的祖先,能夠很好地解釋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所擁有的共同特徵,比如與體重相比,我們都有相當大的大腦;我們的眼睛都位於頭部的正面;從我們在森林中生活開始,深度知覺使我們能出色地分辨出遠處的另一根樹枝離我們有多遠,所以我們才不會在移動中摔死在地上;我們還擁有能夠抓握的手,可以抓住突然斷裂的樹枝;靈長類動物還擁有等級制度,一種社會秩序。無論雄性還是雌性,領導者來決定誰能夠優先獲得食物、配偶和其他好處。
    • 我們在進化中最親近的表哥黑猩猩,能解釋一些我們所擁有的共同的行為
      • 儘管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擁有等級制度,但擁有98.4%相同DNA的人類與黑猩猩是最容易集結在一起發動革命反對雄性領導者的物種
      • 我們也最容易成群結夥,看守我們的領地,攻擊不知情的外來者同類,而這並不是出於直接的生存需要。人類觀察到 ,黑猩猩會尋找其他群體中落單的雄性,各種踢、揍、撕拽對方的身體,把孤立無援的受傷者留在原地,讓它們等死。出身卑微的人類自然也少不了這樣的行為。
      • 儘管一步步不完美的進化過程確實造就了我們的高智商,但我們仍擁有太少的前額葉皮層來控制衝動,而製造衝動的腎上腺卻又太大,攻擊性和嗜血慾望,肯定是我們和祖先擁有的共同點,看一看近代的人類歷史,真的會有人對此感到驚訝嗎?
      • 用更加愛好和平的倭黑猩猩作個對比:倭黑猩猩由雌性領導,當族群中的雄性開始挑事兒時,雌性倭黑猩猩們會聯合起來收拾它;遇到同類族群時,雄性倭黑猩猩一開始會顯得有些怕生,但通常情況下,每個族群中的雌性倭黑猩猩會分別站出來,與新來的雄性發生交配,來充分化解緊張,談一談愛與和平,拒絕戰爭。倭黑猩猩都是嬉皮士
  • 700萬年前
    • 儘管我們與黑猩猩共同的祖先更適合生活在森林中,通過攀爬樹木來躲避危險,但非洲東部地區的氣候變化使環境變得更冷更乾燥,許多森林變成了林地和開闊的草原。
    • 在草原上的生活意味著我們的祖先躲避食肉動物要依靠奔跑,而不是爬樹。所以人類種族的進化歷程與弓形腿的黑猩猩分離開來,我們開始直立行走,使用直立向前的雙腿進行移動。
  • 400萬年前
    • 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間仍存在爭議,但我們知道的是,大約從400萬年前的第一個南方古猿開始,人類就已經直立行走了,這解放了我們的雙手。
    • 南方古猿個子並不高,直立高度只有1米多一點,也就是3.5英尺高,腦袋只比現代黑猩猩大一點點。大部分南方古猿都是食草動物,牙齒適合磨碎堅硬的水果和樹葉。南方古猿可能通過肢體動作和原始叫聲與同類溝通,但由於喉部較高,無法發出複雜語言所需的基本音位。
  • 230萬年前
    • 能人登上了歷史舞台。能人個頭並不比南方古猿高多少,但擁有更大的大腦,儘管與之後的物種相比仍然要小很多。
    • 能人會把石頭砸成尖銳的碎塊來切割東西。現在大量的物種都會使用工具,比如黑猩猩會用棍子搗地上的白蟻。
    • 大量的技能並不是因個體的獨立智慧自發產生,而是通過模仿來散播這種知識,看見了,跟著做。一定程度上,這種社會學習形成了文化。但一代又一代成功的黑猩猩並沒有把知識積累下來,不斷調整認識,改進認識,所以100年以後,黑猩猩沒有變成高效率高收益的搗白蟻公司的CEO。
    • 同樣的,雖然能人使用石頭作為切割工具的能力使我們震驚,但在能人存在的數千年里,我們沒有發現技術性的飛躍。
  • 190萬年前
    • 直立人出現。直立人擁有更大的大腦,個子更高,甚至似乎具有智慧,適應性非常強,能夠在舊世界中不同的環境中生存。
    • 直立人可能是第一個試圖笨拙地使用火的物種。火對於燒熟肉和蔬菜非常重要,為人類攝取更多能量、大腦發育開啟了可能性。
    • 但同樣,這個時期仍沒有什麼技術性的飛躍,工具能夠把事情搞定,只要沒壞就不會想去改進。
  • 178萬年前
    • 發現肯亞的直立人製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用途更廣的水滴狀的手斧
  • 150萬年前
    • 這些水滴狀的斧子變得很普遍,質量變得更先進,擁有平滑的邊角可以作為鎬、殺豬刀等多功能工具使用。考古學家把這看做是人類調整和改進技術的第一個可能的象徵,這種技術可能是通過社會學習傳播的,一絲絲微小的新事物誕生了。
    • 人類並不是因為頭腦超級聰明而憑空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就好像我們並不是憑空發明出Xbox One遊戲機,它是由Xbox360改進而來,Xbox360又由更早的遊戲機改進而來我們也並不是突然來了靈感創造出現代社會的,這是25萬年來不斷調整和改進的結果。
    • 這就是為什麼積累如此重要,這叫做集體學習。一個物種獲得更多的知識,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遞和積累,這就是在短短几千年內 使我們飛速前進的力量。
    • 如果沒有直立人的集體學習,這種進步會非常緩慢、非常細微,這可能是由於交流、抽象思維、群體大小或僅僅是大腦能量的限制。
  • 接下來的200萬年
    • 先驅人海德堡和尼安德特人製造出第一個可隨取隨用的爐火,第一個有鋒刃的工具,最早的木質長矛,最早的複合工具,把石頭綁在木棍上組合使用,所有這些工具都出現在智人誕生以前。
  • 25萬年前
    • 尼安德特人甚至移動到了氣候更寒冷的地帶,在那裡它們不得不發明衣服來蔽體保暖,使用複雜的工具來製造尖銳的武器,刮片、斧頭和木柄,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改進著自己的工藝。
    • 儘管自然選擇的進化是一種學習的機制,使物種能夠一代又一代更加適應環境,但其伴隨著大量的嘗試、錯誤和死亡,
    • 集體學習使得調整、適應和進步在更快的水平上進行,大大加快了物種每代和代與代之間的進化速度,而不用等著基因慢慢突變。
    • 解剖學上與人類相似的智人大約存在了25萬年,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的日常生活已從製造石器,擴大到撈貝殼,貿易,捕魚,挖礦
  • 4萬年前
    • 我們擁有了藝術,包括壁畫,裝飾用的珠子和其他形式的珠寶,甚至還有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樂器,用猛獁象牙和鳥類骨頭雕刻成的笛子。
      •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集體學習的產物,只要你的種群中存在著有潛力的創新者,能夠不停地想出新點子,記住過去的好點子,並且能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分享,你很有可能會取得技術性的飛躍
      • 這種機制在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有超過70億充滿潛力的創新者和幾乎瞬時同步的溝通交流技術,我們能夠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 早期人類的生活很安逸,一個採食者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長是6.5小時。相比之下,中世紀歐洲的農夫平均每天工作9.5小時,現代典型的上班族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
    • 採食者會外出捕捉或採集食物回家吃,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跳舞,唱歌,講故事。
    • 採食者同樣會經常遷徙,所以它們不太可能會污染自己的水資源,或是坐在那裡等著瘟疫開始滋生。由於它們一直在行走,飲食非常多元,採食者在許多方面都比古代文明中的農民要健康得多,它們同樣在許多方面比我們要健康得多,但我們現在有抗生素,所以我們活得更久。
  • 7萬4千年前
    • 災難發生。如今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托巴山發生了超級火山噴發,使天空布滿塵埃,氣候冷卻了下來,植物和動物,也就是食物全部死亡。
    • 研究表明,這場災難使人類人口數目降低到寥寥幾千人。
    • 由於這場災難,人類並不完全是近親繁殖的,但在非洲的兩大主要的黑猩猩種群中,基因的多樣性要比所有人類種群都要豐富。
  • 6萬4千年以前
    • 這個小小的種族英雄般地崛起,廣泛分布在非洲,佔領了豐富多樣的地形環境,並持續在不斷創新

4.霍布斯vs盧梭辯論

  • 托馬斯·霍布斯這樣描述採食者的原始生活:沒有藝術,沒有文字,沒有社會,人們處於持續不斷的恐懼和暴力死亡的危險當中。人的生命孤獨、貧窮、骯髒、野蠻並且短暫。但採食者文化中沒有貧富差距,可能意味著不同社會等級之間要更加平等,甚至不同性別之間也是如此,因為族群中主要的食物來源是靠女性採集食物,而不是靠男性去打獵。從這個角度上看,之後農業的發明和國家的出現似乎毀掉了人們的幸福生活。
  • 讓-雅克·盧梭說:第一個用籬笆把一塊土地圍起來,理直氣壯地說這就是我的了,並且發現人們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話的人就是文明社會真正的奠基者。人類從此開始的犯罪:戰爭、謀殺、痛苦和恐懼,無非是一些人拔掉圈地的木樁,填上分界的溝渠,向他的同伴們呼喊著『不要聽這個騙子的話!,你們都忘了嗎,土地的果實是屬於大家的,而土地從不屬於任何一個人』
  • 霍布斯vs盧梭辯論成了政治學界內的大辯論之一,但盧梭和霍布斯可能都不是完全正確的
    • 財產私有制和農業並沒有創造,也沒有毀滅人們的幸福生活。
    • 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等級制度,即便沒有貧富差距,人類一樣會傷害彼此,比如對舊石器時代出土遺迹的研究表明,當時的謀殺率可能高達10%
    • 但拋開相對更短的工作時間,舊石器時代的生活聽起來並不那麼令人嚮往,高謀殺率,偶爾的殺嬰事件,年老的殘疾人不能跟上族群遷徙的腳步時,會被遺棄在荒野里等死。
  • 如今這個辯論問題仍然無解,因為人類可能在許多方面受到社會化的腐蝕,但另一方面,人類歷史上大量的犯罪和愚蠢行徑可能只是我們克服進化遺留下來的劣根性的表現,人類像是一種過時的機器,並不是特別適應過去幾千年來生活方式的快速改變。我們的基因還沒有跟上腳步。
  • 如何理解早期人類採食者的原始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歷史觀和對人性本質的理解。問問自己站在哪一邊:人性本善,只是被科技和現代社會秩序所腐蝕?還是人性本就不完美,需要一些社會結構和政府來維持秩序?或是兩者都有一定可取之處分情況討論?

5.集體學習:從宇宙的誕生之日起的138億年里,宇宙的複雜性一直以強有力的態勢兇猛增加,但在短短數千年的時間裡,集體學習使所有一切變得超乎想像。


第7集 遷徙與強化

1.農業時代前的歷史

  • 解剖學上與我們很相似的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約20~25萬年,現存已知最早的來自衣索比亞(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的人類化石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約19.5萬年以前
  • 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智人是狩獵採集者。農業、文明、現代化,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最近的1至1.5萬年里。
  • 7.4萬年前,托巴山的火山噴發,使人類的人口數目降低到寥寥幾千人,這一小撮人努力地倖存下來。
  • 在接下來的6萬年里,人類開始在整個世界內分布開來,分隔成了無數個單獨的小培養皿。這很有意思,人類實驗可以在全世界內,一些相互隔絕的區域內進行,比如非洲-歐亞大陸,美洲大陸,澳大拉西亞和太平洋。
  • 截止到1.1萬年前,人類人口數目從托巴山災難中恢復過來,增長到了大約600~800萬。此時由於以採集食物為生,人類需要不斷地遷徙到新的生態環境中尋找食物,使舊的生態環境能夠自行生長,恢復生機,大約是整個地球表面可以供養的最大值。

2.儘管採集要更容易一些,為什麼人類會發展出農業?

  • 一個理論涉及到所謂「伊旬園」。地球溫暖的氣候創造出一些茂密蔥鬱的生態環境,能提供足夠的食物,使採食者可以不用再遷徙,並世世代代定居於此,後來成為中東「新月沃土」地區的納圖夫人,捕獵羚羊,捕魚,採集野生穀物為生,但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但在接下來幾代人口數目的瘋狂增長之後,這些伊旬園中的食物開始變得緊缺。
  • 由於長期定居於固定的地方,這些人類可能忘記了如何有效地採集食物,同時附近的區域可能早已被人口過剩的其他採食者佔領,所以人類不得不在「餓死」和「從現存的土地中獲取更多食物」兩者之中選擇。在歷史中,我們的祖先選擇了努力不要死掉。這些人類已對植物和動物有了一定深入的認識,而附近如果又有植物可以種植,有牲畜可以馴服,比如小麥,山羊,或是野豬,於是就有了農業!
  • 當然,現在也有許多其他的理論來解釋農業如何在世界上誕生,但不管怎樣,農業代表著人類活動的巨大變革。狩獵採集者是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來適應和利用環境中的資源,但農學家們逐漸地改造了環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強迫環境來適應人類。這變成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直到今天,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問題了。

3.農業時代

  • 農業的到來並沒有立刻就帶來戰爭,城市和國王。事實上還要再過5000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才會誕生。
  • 所以在農業時代的前半截,人類居住在村莊里,暫時介於牧民與採食者之間,放棄四處採集並定居下來。
  • 這確實也有一些壞處,比如繁重的勞役,隨著人口增多分布密集,疾病也更容易傳播。但耕種農作與原始採集相比,使人類能夠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這對於集體學習非常有益。因為集體學習既依賴於一定數目有潛力的創新者,還需要創新者彼此有密切的溝通和聯繫。
  • 世界人口數目從農業時代開始時大概600萬左右,到5000年前國家誕生時增長到了5000萬,差不多是7萬年前托巴山災難後剩餘人口數的5000倍。

4.國家的誕生

  • 國家最終確實誕生了,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同時誕生的,就像並不是全世界的農業都是同時出現的一樣。
  • 大約1.1萬年以前,農業最先出現在埃及的「新月沃土」;大約9000年前,出現在東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大約5000年前,農業出現在非洲西部和美洲 ,儘管美洲的時間有些爭議,因此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出現在中東,這裡農業最先出現。緊接著是中國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巴布亞紐幾內亞大約在同時出現了農業,但他們的農業剩餘太少,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國家。
  • 所以在世界的每個地區,農業的發明是國家興起的前兆,國家產生的關鍵是農業剩餘。如果生產的食物足夠多,就會出現不用耕種勞作的階級,他們就可以做其他的事來為人口不斷增加日趨複雜的社會服務。他們可能成為領導者、解決糾紛的裁決者、處理行政問題的官員、基礎設施中治療疾病的醫生、向復仇之神獻祭的祭司,為社會安全提供保障的軍人,,或通過某些稅收方式來為領導者從農業剩餘中獲取利益更多的人從事著新的職業,想出的新點子,對於集體學習也是很有益的。

5.勞動的多樣化

  • 勞動的多樣化也是早期等級和階級產生的第一步,這同樣意味著第一個不平等、不公正、不民主的等級制度誕生,把人與人,男人與女人,高級和低級區分開來。
  • 所有這些又把我們帶回了霍布斯vs盧梭辯論
    • 霍布斯認為沒有國家控制的生命是骯髒、野蠻和短暫的,而盧梭認為人生來自由平等,是土地的私有制和貧富差距腐蝕了人們。
    • 現在「純真年代」或「黃金年代」這樣的思想一直在歷代的許多哲學家和政治理想主義者中盛行,但如果人性曾一度是完美的,只是受到社會結構或政治體制的腐蝕,那應該只需要一些調整或改革,我們就能回到曾經的完美。但現在似乎很明確的一點是,人性中大量的黑暗面僅僅是由生物進化的糟糕設計造成的,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則有些複雜,很難想像存在這樣一個世界,人類會說「如果地球只能供養600~800萬的採食者,那我們就應該把人口控制在600~800萬」
    • 所以你在霍布斯vs盧梭問題中的立場,影響著你對於整個25萬年人類歷史的看法,這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你對人類道德、品格和潛力的認識

6.大歷史看待農業的另一個角度

  • 我們都是宇宙中死去星星的塵埃和太陽形成後留下的物質構成的
  • 太陽中心部位一直發生著聚變反應,這會產生能量,釋放到太空中,花費大約8分鐘的時間達到地球,在地球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捕捉並儲存這些能量。
  • 農業使得一類物種,也就是我們,能夠更多地利用這種能量。我們把植物吃了,用植物餵養我們要吃的動物,或者我們用植物餵養牛和馬這樣的動物,來拉車和運輸重物,提供500~750瓦的功率,大約是一個人類做功的10倍。
  • 所以本質上,農業是一種利用更多太陽能的手段,比我們作為採集者時花樣多得多。

7.一個有趣的觀點:

  • 人類歷史時常被認為太過混亂或複雜,使我們找不到背後隱藏著的規律、底線或是主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使得傳統歷史與自然科學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 然而考慮到對能量和複雜性的認識,這樣想:如果我們想要阻止我們身體的複雜性,以及我們所創造出的一切事物的複雜性不會逐漸降低變成一團糟,我們必須維持物質和能量的定期流動,這就是人類歷史的底線。
  • 因此我會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即使不是整個時期,至少大多數時期里,尋求充足的物質和能量來維持生存和繁衍,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題。
  • 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底線就是人類歷史的一切,你還有政治史,戰爭史,性別史,階級史,藝術史,環境史,口頭傳統,創世神話,以及更多各種各樣的歷史,但所有這些都會不復存在,如果我們死了的話。你不吃不喝就會死。
  • 大量的集體學習、發明創造、社會結構的變化,都是為了解決能量流動的問題,因為人口一直在持續大幅度地增長,從7.4萬年前小小的1萬人,到如今超過70億的人口。
  • 所以記住和積累祖先留下的智慧的美妙之處在於,祖先的一些智慧對於農業發展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對於其他方面也有益,但主要還是食物。不論是古美索不達米亞發明的新型灌溉技術,還是在17和18世紀逐漸遍布歐洲的四種作物輪種技術,這些創新技術哺育了更多有潛力的創新者,使他們可以在社會秩序中不用餓死,交流聯繫的技術也出現了巨大的創新性飛躍。
  • 舉個例子:文字書寫
    • 古代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發明了文字書寫,從官員記賬(主要是記錄牲口)開始,到成為一種藝術,深受社會精英的喜愛
    • 書寫逐漸使更加抽象和複雜的思想能夠傳遞和交流,這些思想由於更多的人能夠閱讀而傳播給更多更多的人,最終書寫變得非常流行,以至於在那個時期,每個人都寫書
    • 我們喜歡書寫還因為這使得我們學到的東西不那麼容易被遺忘,就好像當人們開始寫下他們所知道的事情時,這個知識就被保留了下來,有時甚至刻在石頭上
    • 隨著中國發明了印刷術,然後是韓國,以及歐洲的印刷機,更多的讀物被製造出來,傳遞地更加快,而印刷通常比手工抄寫的書要便宜的多
    • 所有這些變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有潛力的創新者提高人口的承載力,更多的人繼續想出更多的好點子,又提高了人口的承載力,這反過來又哺育了更多有潛力的創新者,我們可以做到所有這些,而不用對環境造成任何傷害

8.人口承載力

  • 整個農業時代里,集體學習持續增加全世界的人口承載力。人口從1萬年前的600萬,國家產生時的5000萬,到公元前1000年古典文明中期人口1200萬,到農業時代的末期,工業革命的開始,有9.54億人口居住在地球上。
  • 儘管集體學習在農業時代逐漸增加了人口承載力,這種增長並沒有跟上人口增長的腳步,而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 就像任何大自然中的動物一樣,我們會持續繁衍,直到我們耗盡環境中所有的資源,所以我們正朝著不可持續發展的人口過剩現象逼近著。
  • 所以每過200~300年,人口數目就會達到承載量的上線,然後人口數目會反彈,造成饑荒、疾病、戰爭,人口數量會下降。
  • 在每一個農業文明中,從凱撒和龐貝的內戰,英國的玫瑰戰爭,到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反叛,相似的事件全世界都在發生,繁榮、衰竭、危機、內戰的循環一直在不斷上演
  • 當我們談到傳統歷史時,我們並沒有充分強調人口承載力的因素,畢竟我們是動物,我們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和地球上其他動物一樣,我們想要地球上有更多的同胞,我們想要有更多的資源讓更多的同胞可以分享

9.探索時代

  • 大歷史在農業時代視角的延伸把我們帶到了探索時代,探險家包括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以及其他許多人,把先前彼此隔絕的世界地區,非洲-歐亞大陸、美洲、澳大拉西亞和太平洋聯繫起來,最後這種把世界各地團結在一起(儘管也沒那麼團結)的全球化網路製造出了更加讓人震驚的宇宙複雜性的飆升——現代革命。

第8集 現代革命

1.「現代」是什麼意思?

  • 一些歷史學家把「現代」的起源追溯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有的追溯到1789年的法國革命,有的追溯到更遠的16和17世紀的歐洲殖民主義,還有的把現代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劃等號,並把所有過去的1500年叫做「早期現代」
  • 但在大歷史眼中,所有這些不過是人類集體學習不斷積累的象徵,這種學習積累在25萬年前的東非就已經開始。
  • 為方便學習,我們認為「早期現代」開始於大約1500年,而「現代」開始於大約1750年,我們承認這種劃分有一些隨意和武斷。

2.歐洲探險家

  • 集體學習依賴於人口數量和人與人的溝通來創造新的思想。大約在1400年,人類人口數目急劇增長,但世界仍然被分為4個相互隔絕的區域:美洲、澳大拉西亞、太平洋、非洲-歐亞大陸。
  • 歐洲探險家在「現代革命」中能擁有一席之地,是因為他們最終使所有的4個世界區域團結成了一個全球化的系統,有潛力的創新者之間不斷增強的聯繫網,對於集體學習是非常有益的。

3.為什麼歐洲人會如此積極地探索世界?

  • 奧斯曼統治了歐洲與亞洲的陸上貿易路線,尤其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歐洲人不得不尋找其他路線前往人多富有的東方
  • 與一些龐大的亞洲帝國相比,歐洲國家顯得特別小,需要爭奪更多的資源來支撐它們幾乎連年不斷的戰爭
  • 探索世界毫無疑問會帶來有益的成果,不論是從中國進口的許多先進發明和消費品,從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引進的香料,還是從美洲帶來的農作物
  • 最後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像土豆這樣的農作物,有外號叫「現成的麵包」,因為它很容易做成熟食,與玉米、南瓜、西紅柿和各種薯類作物搭配,使歐洲的農民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對於亞洲也是很有益的,這些農作物在17世紀被引入亞洲,同時不要忘了西班牙人從美洲「獲得」的大量的銀子,和歐洲用以支撐自身經濟的許多棉花廠、煙草廠和糖工廠

3.世界區域的聯合

  • 負面影響
    • 歐洲人越來越依賴非洲奴隸,從第一個非洲奴隸由非洲統治者交給葡萄牙人後,數個世紀中,數量多到難以想像的非洲奴隸在橫渡大西洋的過程中,因過於惡劣的環境而死亡,在偷渡中倖存下來的奴隸和他們的子孫生活也無比悲慘
    • 由於非洲-歐亞大陸是個相互交流連接的疾病培養皿,歐洲人因此建立起很強的免疫力。當14世紀末和15世紀,歐洲人首次抵達與世隔絕的美洲時,當地的土著人對於這些疾病缺乏免疫力,這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事件之一,各種各樣歐洲疾病的混合體,尤其是天花,在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裡殺死了5000萬美洲人,當歐洲人在18世紀到達澳大利亞時,同樣的悲劇再次上演
  • 儘管發生了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但世界區域的聯合對集體學習仍是一件好事,這最終將在許多方面促進人類的自我救贖,而這個全球化系統的複雜性和聯繫在今天仍然在持續增加。
  • 世界區域的聯合本身並沒有直接引起人類收集物質和能量方式的突破,人類生活方式最後一次主要的變革發生在1萬年前農業興起的時候。但歐洲人對世界的探索確實創造出了一個信息交換的網路,最終確實對人類利用更多能量製造更多東西,創造更多文化帶來了重大突破——工業革命

4.工業革命

  • 工業革命開始於英國,發生在18世紀,是一場全球化革命,蘊含著全球化系統中集體學習的智慧。
  • 一些引發工業革命產生的創新發明源自於英國,比如更充分地使用蒸汽機,用焦炭來冶煉金屬,同時英國人還發明了許多紡織機器。英國富含大量的煤,採礦也相對更加容易
  • 但如果沒有龐大的全球化貿易網路來供應原材料,所有這些英國的工業突破都不可能發生。來自中國的火藥和指南針;解放了英國農場、使工人們進城從事工業勞動的改良的農耕技術,則來自荷蘭的弗蘭德斯;早期的蒸汽機設計來自於18世紀的法國,而這些機器的大量設計都依賴於由伊斯蘭和印度文明保存和傳播的數學知識;在英國工業革命中舉足輕重的陶瓷製作工藝也是經過德國從中國傳來;如果沒有龐大的全球化貿易網路供應棉花(這也為英國銷售自身產品開拓了新的市場),這個貿易網路最開始就不可能被開拓出來
  • 煤和石油的作用
    • 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活動直到18世紀末,都是由人力、牲畜以及風力和水力推動的。
    • 而煤和石油儲存了過去幾億年來自太陽的能量,使用這些能源戲劇性地增加了人類能夠利用的能量,龐大數量的產品能夠由工廠在相對較低的價格製造出來,這意味著數十年來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品突然就變成了生活必需品。到1900年左右,大多數歐洲人享有的生活水平比中世紀的國王都要高
    • 煤和石油同樣帶來了農業機械化,提高了人口承載力,養活了更多人
  • 電話開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聯繫的新模式,之後的手機將人類物種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思想觀點頻繁快速的交流交換。25萬年來,如果我想要跟住在一百英里以外的人說句話,要花好幾天來趕路,但經過過去這短短的100年,這一切只需要花幾秒鐘。

5.生產力和發明創造的大爆發

  • 由於18世紀生產方式的一點微小調整,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產生了1800年和1900年左右生產力和發明創造的大爆發。人們通常會把工業革命的爆炸比作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
  • 記住,當新的技能或特徵打開了新的生活方式或「生態位」來利用環境中的能量,進化會非常快速地向前推進,在寒武紀大爆發中,進化是生物層面的,在工業革命中,進化是文化層面的。
  • 想想自行車的設計:在1800年左右,自行車有許多各種各樣的設計,一些設計看起來簡直是心驚肉跳的不安全。在自行車創新的最初,大量不同的設計填滿了所有可能的生態位,最終這些設計開始相互競爭,只有幾種設計勝出。我們有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和小輪自行車,但都是同一東西差別甚微的幾個版本而已
  • 另一個例子是電子產品的適應輻射。看看所有這些1980年左右的工具:電話、鬧鐘、計算器……如今只需一台手機就能實現所有的功能,變化僅僅發生在短短數十年
  • 許多新的想法促進了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方方面面使社會變得日趨複雜。這場200年前開始的文化進化的大爆炸至今仍在繼續。
  • 寒武紀大爆發持續了數百萬年,農業革命進行了數千年,我們還正處於現代革命當中,可能還只處於開始階段,人類活動的巨大變革和不斷增加的複雜性可能在我們的孫子輩的生活中依舊持續著,只要我們不做一些蠢事(你知道的,智人永遠都存在滅絕的可能性)

6.越來越複雜

  • 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之日起,事物的複雜性就在不斷地增加,一顆恆星基本上就只是一堆氫和氦,結構極度簡單。
  • 相比之下,通過生物進化誕生的人類大腦是由數十億細胞和聯結組成的精密網路,而工業社會是數百萬人類大腦飛速運轉的巨大全球化網路,人與人的聯繫從未如此緊密,這個社會的產物使宇宙複雜性更進一步地增加。
  • 如果大歷史探索宇宙的廣袤無垠讓你感覺自己很渺小,記住這一點,以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從基本構成和聯繫網路來看,人類是我們在宇宙中所知的最複雜的系統。目前來看,這種不斷增加的複雜性仍然沒有盡頭。

7.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 當時的英國是罕見的天時地利人和,但中國也是一樣,比如10~13世紀的宋代中國。
  • 集體學習的兩大主要動力是人口數目和人與人的聯繫,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者都具備。
  • 中世紀的中國有著比歐洲先進得多的農業技術,中國農民注重除草,把作物按行播種,經常使用播種機這樣的工具,在歐洲人聽說過這些技術之前,中國農民已經這樣耕種幾百年了。因為稻田能產出更多的食物,效率要更高,與歐洲把小麥加工成麵包繁重複雜的工序相比,水稻更容易做成熟食,所以在10世紀和11世紀之間,中國的人口從大約5000~6000萬人增加到了1.2億,這是一大波新的創新者,創新的力量如此強大。
  • 事實上,宋代中國本身已經非常接近要發起一場現代革命,煤被用來製造鐵,產量從公元900年的每年1萬9千噸上升到公元1200年的每年11.3萬噸,宋代中國是第一個發明並利用火藥的國家。在15世紀,早在哥倫布幾十年前,鄭和就已經數次下西洋探索世界;紡織產業第一次出現機械化的跡象,就像歐洲出現珍妮紡紗機 一樣;但中國的煤是干煤,而英國需要把煤礦中濕煤的水分蒸幹才能進行煤礦開採,於是英國人建造出了蒸汽機
  • 所以為什麼現代革命沒有發生在大約公元1000年的中國?這可能是當時的文化和政治環境所致。1279年宋代末期,中國的重心從創新和貿易轉移到別處,可能是由於中國人沒有聯合世界的各個區域,形成貿易網和統一的集體學習體系;還有可能啟動一個寒武紀爆炸式的文化創新的組合條件並沒有發生。
  • 歸根結底重點是集體學習。集體學習是如此強大的一股力量,使世界人口數目從1萬年前的區區600萬人爆炸式地增加到農業時代結束時的9.54億,引起工業爆炸的正確的思想觀點的組合可能已在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角落裡發生。只要地球上還存在著願意思考和交換觀點的人類,只要地球上還存在著能量流動,人類就擁有無窮無盡的潛力,向更複雜的可能性邁進。

8.人類世

  • 現代革命伴隨著人口數目的爆炸式增長。過去經過了25萬年,人類人口數目才第一次達到10億,而在1900年,世界人口數目是16億。今天地球上擁有超過70億的創新者,正通過光速的互聯網相互溝通和交流,集體學習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 現在人類在地球生物圈中史無前例的控制和力量促使一些科學家和學者們宣布,全新世已經結束了,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新世紀的轉折點——人類世。在這個世代,我們可能繼續在自身所處的宇宙的小口袋中,把一切事物的複雜性推向更奇妙的新的水平,希望這種創新能給全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只讓少數人擁有更多特權。
  • 感謝集體學習,我們的潛力是超乎想像的,除非我們遇到了瓶頸,就像農業社會每過幾百年人口增長超過農業創新速率的時候所發生的災難。我們此刻正處於危機四伏的時代中,人類的現代全球化系統可能會耗盡地球上的資源,就像農業社會人們經常耗盡土地的資源一樣

第9集 人類世與不遠的未來

1.「人類世」是什麼?

  • 「人類世」來自希臘語中的「人類」一詞,是一個非官方的地質年代詞語,指的是人類對生態圈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這個詞是非官方的,因為地質學家一直不承認。儘管有爭議,但這個詞背後所蘊含的思想還是很有用的。
  • 由於集體學習的強化+事物複雜性的不斷增加,我們一直以來探討的在剛剛過去的100年里世界所發生的變革比先前25萬年人類歷史的變化都要多,而這些變化可以說是歷歷在目,你,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史上最複雜也是最有趣的時代中。
  • 我們把這個時代叫「人類世」的另一個原因是如果人類突然消失,5億年後外星人登陸地球並開始勘探挖掘,即使外星人們找不到任何有關人類跡象的化石證據,它們仍能夠發現一次超大型的滅絕事件,比人類出現以前歷史中的5次大規模滅絕還要壯觀

2.創新和發現的寒武紀式大爆發

  • 從1800年起,我們經歷了創新和發現的寒武紀式大爆發。在過去的短短几年裡,我們發現了把宇宙所有的纖維編織在一起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我們發現了史上最大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70億倍;我們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長毛猛獁象的血液;我們甚至發明了每小時能跑125英里以上的電動汽車。
  • 我們的人口數量增長到了70億,你的手機所擁有的計算能力要遠遠超過1969年把人類送上月球的NASA運算力的總和,集體學習的力量正在以指數增長。

3.知識增長的龐大規模

  • 隨著人類人口數目以指數增長,集體學習正呈現出「滾雪球效應」
  • 從人類採食者開始算起的頭25萬年曆史里,大約有90億人出生和死亡,由於過去幾千年的農業發展,大約有550億人出生和死亡,其中70億人現在正活在地球上,這對於宇宙不斷增加的複雜性是非常棒的
  • 我們此刻正生活在一個由數十億人類智慧構成的全球化網路中,人與人的交流幾乎是瞬時同步的
  • 我們利用的地球和太陽的能源是非常龐大的,我們在技術上可能出現新突破,或是對宇宙產生新的認識,都要透過所有這一切來實現
  • 所有這些都是大歷史中一直在不斷增加的複雜性是宇宙中已經持續了138億年的總趨勢,從氣體雲——恆星——單細胞生物——三葉蟲——恐龍——文化

4.人類世的亂象:

  • 人類世的開始並不全是美好的陽光和雛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急劇增加,使殖民帝國覆蓋著整個地球,除了少數幾個非歐洲的國家試圖維持自身的主權獨立。
  • 高漲的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造成了20世紀初期的一些可怕的混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500萬人死去。
  • 緊接著西班牙流感大肆傳播,由於之前統一的全球化系統的集體學習能力還非常薄弱,這場流感的死亡人數是一戰的3倍,這就是創新能力和交流水平的增強所帶來的毀滅性的代價。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波新的工業化浪潮登陸東亞、美國中部和南部,中東以及其他地區,新興的農作物耕種,特別是小麥和水稻,幫助了印度和中國等這些在20世紀中期還遭受著饑荒的國家的人口開始膨脹。
  • 我們利用原子裂變的能量掌握了擁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來救人或殺人,正是這種具有小行星撞擊或超級火山噴發威力的核武器威脅,使得像斯蒂芬·霍金這樣的科學家鼓勵人類征服太陽系,來增加我們物種存活的可能性。

5.貧富差距

  • 應對資源短缺是所有物種包括人類生存發展的底線。
  • 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世界被分割為4個相互隔離的區域,這些區域中的農業社會很大程度上又通過社會秩序、階級和貧富差距被進一步劃分,在農業文明中,土豪、地主和貴族的數目不論是在印度莫卧兒帝國還是法國路易斯十四時期,都佔全部人口數目的10~20%,所以往最大處說,20%的人是不窮的。
  • 而如今,在統一的全球化系統中,如果你每年的收入大約在2萬美金以上,就像大多數發達國家中有工作的成年人那樣,那你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那20%的人,你就是全球中貴族的一員。
  • 如果你是全球貴族的一員,你此刻享有的生活水平要比幾百年前的國王還要高。你擁有冰箱,按下開關燈就會亮,有抗生素(至少未來幾年還不會失效),比路易斯十四時期的娛樂活動要豐富的多,那時的老百姓只能看囚犯處決聊以慰藉
  • 希望今天發達國家的普通百姓要比18世紀的貴族有更多的自信面對貧窮的挑戰。不過這一點尚難預料,正因如此「第一世界問題」才是個文化問題。
  • 在接下來的100年里,我們如何對待發展中世界,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發展中世界如何看待我們,還會影響著未來我們的子孫後代如何在歷史中看待我們。
  • 人類歷史是否是一個前進的歷程?25萬年來,大多數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但在人類世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會繼續變得更好嗎?

6.在人類世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會繼續變得越來越好嗎?

  • 好:從1970年起,製造業工作使大約6億人脫離貧困,現代科技使前所未有的多的人吃飽穿暖
  • 壞:貧富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大
    • 更多生活在發展中世界的人們不得不放棄傳統職業,進入到安全性較差的工廠工作,忍受較長的工作時和微薄的工資。這些工人製造出的大量貨物都運往海外,來維持繁榮富有的發達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水品。
    • 1820年貧窮國家與富有國家的比率是3:1,今天這個比率接近72:1,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平均值可能在提高,但貧富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 好:我們已掌握了利用大量能量的方法。我們使用煤炭、石油和核能,這些能量流動使我們能夠在小小的宇宙角落中製造出驚人的複雜事物,並促進人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 壞:目前的生產模式非常依賴於對環境有害的不可再生資源。工業污染引起氣候改變和潛在的災難效應;隨著人類持續改造環境來適應自身需要,我們正在加劇地球上對我們沒有用的動植物物種的滅亡速度。
  • 好:集體學習在醫學、農業和基因工程中的體現。在過去的200年中,降低了死亡率,使數十億人從農業文明中挨餓和饑荒的輪迴中解放出來
  • 壞:人口過剩
    • 現在有70億人生活在地球上,在本世紀末人口數量會增長到96~120億,然而在目前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下,世界資源只能支撐20~30億人享有與美國人相同的生活水平。
    • 印度和中國大規模的人口膨脹,為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但中國的人口數目可能會在2050年左右穩定下來,印度人口可能在2070年穩定下來,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世界上最貧窮的區域,仍沒有處理人口過剩問題的條件,甚至在2100年後,人口依舊會極大地膨脹。
    • 再加上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地球上的耕地面積減少10~25%,我們此刻的人口問題可能已經非常嚴峻。從農業時代的人口循環可以看到規律是,人口過剩往往會引發更多的暴力
  • 好:長遠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往往會改變人口增長的趨勢
    • 儘管在農業文明中,農民生多個孩子是很有益的:1.可對抗較高的嬰兒死亡率 2.等孩子長到12歲時就可以幫忙做農活,但如今,每個孩子要花18~22年接受教育,而學費可不便宜
    • 但現在成人擁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更少的孩子,更多的時間去玩,去讀法學碩士,或在商業生涯中飛的更高等等
    • 經濟發展可減緩人口增長,許多世界發達地區的人口數目是很穩定的,所以促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 壞:拉動經濟增長的是能源生產
    • 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於使用廉價、快捷、不衛生的燃料,而不是用價格更高的環境友好型的燃料來發展,這加劇了環境問題,反過來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又會加劇人口問題
  • 所以事實證明,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對人類世的看法的也是很糾結的。

7.未來的挑戰

  • 在下個世紀,人類人口數目會持續增長,但有希望穩定在100~120億,因為出生率在降低。如果沒有穩定下來,我們可能會有大麻煩。(我們是肯定會有大麻煩的,只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罷了)
  • 即使人口穩定下來,我們仍有問題要解決:
    • 如何養活這些人,使大家享有一個不錯的生活水平
    • 如何找到能源,來支撐這個過程,我們正在說的是100~120億人口(世界人口第一次達到10億是1804年)。
  • 所以此時此刻,我們仍非常依賴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儘管技術上說化石是可再生的,但這個過程需要比如1億年
  • 未來的情境有幾種可能性:
    • 某種科學技術奇蹟般地拯救了我們,就像工業革命把人類從農業時代饑荒的循環中拯救出來一樣
    • 我們悲慘地化作了灰燼與塵埃
    • 我們可以引導人類社會進入」創造性的退化」,從複雜的物質生活逐漸降低到更簡單 僅能維持生存的生活
  • 就目前來說,我們並不知道哪一種可能會成為現實,我們表現地就像我們會被某種科技拯救一樣,事實上,這也是唯一一種通往持續增加的複雜性的道路,但我們無法假設這將一定會發生。

8.未來的期待

  • 說到21世紀的潛在危險:我們有自然災害的威脅;大型昆蟲可能出現,吃掉數百萬的人類;可能的全球化衝突或不穩定性的增加,接下來的50年將會充滿大量的危機
  • 但如果我們不知怎麼地熬過了21世紀的瓶頸,一切又會再度變得光明起來:
    • 我們將會擁有穩定的100~120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且相互溝通的創新者,這對於21世紀的集體學習是非常有益的,誰知道這股龐大的潛力會創造出什麼奇蹟?
    • 重要的是記住這一點,儘管全世界此時此刻有70億人口,其中的許多人都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這會限制他們的創造潛力。如果在未來,貧窮會減少,就像過去20年我們看到的那樣,受教育的機會變得更多,我還是抱有一線希望的
  • 就目前所知,我們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不為其他任何理由,就為我們自己天生的好奇心,我們也有責任努力存活下去,來看一看事物的複雜性會通往何方
  • 在這個世紀,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任務就是存活下去,如果我們成功了,從21世紀末開始,宇宙可能會引領我們走向無數個令人驚嘆的未來

第10集 深入未來

1.我們從大歷史中學到了什麼?

  • 宇宙很大,宇宙起源於nothing。一大堆的「無」圍繞著「有」的小點點。總有一天,整個宇宙會再回到幾乎什麼都沒有的狀態
  • 我們的宇宙可能只是許多宇宙中的一個,只是一塊瑞士乳酪上的一個孔,這塊乳酪上還有大量其他的孔我們完全看不到,這些孔有著各種常數和緯度,以及最具智慧的人類都無法理解的物理定律
  • 但在彷彿是意外形成的我們的小小的宇宙泡泡中,宇宙的宇宙定律以及能量的分布不均勻,宇宙的物理定律以及能量分布的不均勻自發地形成了某種組合,於是,在宇宙138億年的歷史中,在這個仍然十分年輕的世界裡,我們出現了
  • 人類伴隨著所有的戰爭、繁殖和資源消耗,我們從死去星星的塵埃中拼湊出了自己的模樣。我們在地球上採集食物為生,冒著附近太陽系中每塊岩石從天而降砸在炙熱的星球上的危險;我們在最渺茫的希望中存活和進化著,生存永遠像行走刀尖一樣艱難。我們已經經歷過好幾次差點滅絕的災難了
  • 我們所面臨的障礙,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一些是自己製造的,但許多變化仍在等著我們。
  • 未來主義的好處是,你看得越超前,事情就會變得越清晰明確,感謝物理學的美妙

2.幾個潛在的未來

  • 計劃中的未來:一切一如往常,地球和宇宙的變化就如我們現有的知識所假設的那樣
  • 可能的未來:我們現有的知識將指示出幾種可能出現的未來,儘管實際中會出現各種變數
  • 合理的未來:我們不能夠再依賴現有的知識,而必須寄希望於新的發現,來改變我們現在對事物發展的看法
  • 充滿奇妙幻想的荒謬的未來:150年前,飛向月球的想法似乎是荒謬的,但檢驗這個想法合理性的方法是超越想像,實現那些不可能。大量荒謬的想法在未來的1千年,1萬年,1千萬年,甚至1百萬億年都是可能實現的

3.所以在未來的1000年會發生什麼?

  • 假設人類熬過了21世紀的瓶頸,而集體學習和事物的複雜性仍在持續增加,到那時,人類社會可能會出現另一次大革命,就像我們在農業的誕生或工業的到來時所看到的那種複雜性的爆炸
  • 在未來的1000年,我們會掌握氫聚變,太陽內部發生的相同的反應,而這會帶給我們巨大的能量,可以解決我們大部分的能源問題
  • 另一個可能的大革命叫做「超人類主義」。就好像你的大腦就像某種計算機,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某種塑料或金屬物質中,就像真正的計算機一樣。人腦最致命的問題就是會腐朽和死亡。所以活到70~80歲都將不再是問題,人類可以挑戰數百萬年的壽命。
  • 現在有些人認為這兩種革命可能都會在外面的時代里實現。科學家們正積極地追求著這個目標。雖然這些年來,我們聽到的沒有兌現的承諾已經有太多,但從幾千年的時間跨度來看,這些科技革命和其他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完全有可能實現,如果人類的複雜性持續增加的話。

4.接下來的25萬年會是什麼樣?

  • 在這個時間跨度里,超級火山的噴發,比如托巴山那樣幾乎使地球上所有人類滅絕的災難很有可能發生
  • 而說到小行星,這所謂的「城市殺手」平均每100年就會撞擊地球,儘管其中大多數都落到了海洋里,而那些大到足夠使地球上大多數物種滅絕的行星,比如恐龍滅絕那種,每幾萬年就有可能降落在地球上
  • 現在有可能的是,在這之前,我們可能已經轉移到太陽系中一些衛星和行星上生活,同樣有可能的是,我們可能已具備在太陽系以外,飛行長達幾百年時間的旅途中生存的能力,尤其是我們能獲得一些「超人類主義」的技術的話。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用在旅途中帶上水和事物這樣的東西,同樣也不需要擔心大量的宇宙輻射會殺死我們

5.數百萬年後的世界:

  • 如果智人並沒有在接下來幾百萬年內的一些災難中滅亡,人類很可能也已經不復存在,因為我們還有別的事要應付。
  • 比如人類與黑猩猩從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的時間差不多有7百萬年,儘管我們確實與黑猩猩有98.4%的相同DNA,在短短几百萬年里,大量的進化變化仍然可以發生。
  • 這點尤其明確:當你考慮下基因工程給人類帶來的能力,可能會使人類的結構和發展產生恐怖的或驚人的改變,進一步加快了變化的腳步。
  • 當談到宜居到太陽系以外的地方,幾百萬年實際上是非常長的時間,比如假設人類比光移動地更快,物理學家估計,在500~5000萬年的時間跨度中,我們可以佔領銀河系中幾乎每一顆星球。
  • 如果我們無法移動得比光速要快,我們將永遠無法離開銀河系,因為星系之間遙遠的距離同樣意味著人類種群可能會以幾千光年的距離隔絕開。當一個物種被分隔在宇宙不同的物理地區時,很快這些生物就不再是同一個物種了。(把烏龜放在不同的島嶼呆上幾千年,你就會得到不同的物種)
  • 所以想像一個遙遠的未來,在那裡,每一個星系中都有一個人類祖先,然後幾百萬年後,這些表親戚們長得已經完全不一樣
  • 人類越來越強的利用能量的能力,從大爆炸的能量釋放,第一顆星星的誕生,生命主動地捕獲能量,到工業革命使用的大量的能量,更多的能量意味著更高的複雜性,而這是我們大歷史中重要的主題。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挺擅長利用能量的,利用地球的能量以及太陽傳遞到地球的能量。也許有朝一日,人類或是宇宙中其他與我們相似的物種能夠利用一顆行星,幾顆行星,或一個星系的能量,那麼我們就能比現在利用更大數量級的能量,而我們知道,這與複雜性的增加是密切相關的。

6.接下來的幾十億年內會發生什麼?

  • 在大約10億年後,太陽會開始耗盡自己的燃料,逐漸膨脹,天亮會增強。這意味著接下來幾年地球上的植物會變得越來越難進行大多數形式的光合作用,從而無法維持地球上複雜生命的生存,這也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7.接下來的30~50億年會發生什麼?

  • 故事會變得更加悲慘,太陽會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把地球的表面蒸干,一旦地表溫度超過100攝氏度,地球就可以和生命說再見了。所以如果任何人類或類似人類的生物仍然活著,我們將不得不離開童年的故鄉。

推薦閱讀:

古代考試也作弊,而且手段簡直不比現在差!
The Red Army一蘇聯足球興衰史(二)
戰鬥在白駝山中(六)
宇宙大爆炸是如何演進到太空殖民的?大歷史告訴你答案

TAG:歷史 | 宇宙 | 公開課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