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劇為什麼敢橫行?缺乏對國產觀眾的敬畏

現在大多數網友嘴裡所稱的爛劇,已不只是故事本身的問題,而是製作粗糙(摳圖、五毛錢特效、大量用替身、細節不嚴謹等),演員缺乏最起碼的演技,導演無法把控節奏等等的質量問題。

也就是說大多數網友認為的爛劇,並非因文化素養差異而造成對故事審美的不統一,而是認為這部劇沒有達到大家心目中最基本的製作標準就在媒體平台上販售和開播,儼然是一種浪費觀眾金錢和時間的行為。

縱觀最近幾年,國內影視劇井噴似的爆發,但口碑和收視雙贏的所謂良心劇卻屈指可數。而且自從網文ip+鮮肉小花的模式風靡影視界後,各種製作粗糙或審美扭曲或內容注水的毀三觀爛劇突然就充斥視線。

網路媒體上一遍遍地罵,但爛劇卻一部部如潮湧現,基本是剎不住的架勢。

為什麼?

因為現在國內影視業,資本太熱,對業內人士來說,錢又太好撈。

請看李安最近在上海一個業內論壇上說的一番話,幾乎是扇了國內當前影視圈那些所謂「專業」人士的臉。

李安:市場好,大家有一種浮躁的感覺,都爭相的出風頭。做電影生意很容易給人家印象就是搶錢。對還是這個幼苗的工業來講,可能會有一種揠苗助長的負面的影響。

「把錢都花在明星身上,而電影的製作和場景做得都不夠好,這是另外一個陷阱。」

「明星很吸引人,八卦,大家愛看,這無可厚非,能把電影炒熱。但是作為電影人自己心裏面要有數,最後看的是他們打動人心的品質,思想也好,感情起伏也好。」

其實這話不只是適用於國產電影,也包括電視劇或網路劇,國內影視圈全體處在「瘋」錢的狀態。

想起兩年前,因緣和國內一名資深編劇聊過這個話題。

記得當時是這樣問的:您認為國內觀眾分得清一部影視劇是好是壞嗎?

他斷然搖頭:分不清。國內主流觀眾的品位還很low,因為他們太low,迎合市場賺錢就不能太講究。

我有些震驚,又問:看豆瓣上的評分還是蠻準的啊,好劇壞劇感覺大家都分辨得很清楚。

他笑,有些不屑:豆瓣的那些人不代表國內觀眾的主流,想想看為什麼你們稱的爛劇都有上億的點擊和播放量就知道了,一部劇成不成功不是豆瓣上的那些噴子定的。罵得再凶也沒用,很快會拍第二部第三部出來。你們可能覺得更爛,不過數據好,肯定會大量地拍,一樣可以賺不少。

這番話說得實在且不中聽,但就是國內影視劇的現狀,大多數的人都在搶市場好的「流量紅利」,至於拍出的劇質量如何,只是網上的「噴子」在關注,對於賺得盆滿缽滿的業內人士來說,還真的無關痛癢。

國內影視業全面產業化從本世紀初才開始,製作水平距離歐美國家嚴謹發達的工業體系甚遠。國劇比不上本算是情由可緣,但一部影視作品是否用心,並不只是體現在畫面精不精緻,特效好不好,投資大不大,更體現在參與制作者對待這個產業的態度上。

態度能決定一部劇整體的」畫風「,故事到底耐不耐看,演員是否走心在演,導演是否能呈現吸引人之處等等,劇本有沒有認真琢磨過,這些都不是投資多少就能以提升的。

國內影視人本該利用火熱的市場和好轉的創作環境,為狹路生存的影視業找到一條有利於發展的以精取勝的路徑。而事實卻相反,有錢賺就一窩蜂湧是本國特色。火熱的市場讓非理性資本如龍捲風般襲擊呈萌芽狀態的國內影視工業體系,讓各種行業的非專業人士也能挾著資本入圈速撈一把。

於是國內的影視圈突然進化成是個人都能拍劇了。演戲的、寫書的,教書的,當主持人的、唱歌的、挖煤的、賣樓的、隨便哪個富二代等林林總總……

面對溫飽有足開始關注娛樂生活的龐大消費群體,躋身進這行要做的就儘快無底線地拍拍拍,誰能快就能趁紅利期狂撈一把。能耐不夠,無法打造真正的精品?沒關係,只要把能帶來流量的所有因素全兌上保管好用。如此思路下,有粉絲量的鮮肉小花加有讀者基礎的網文ip,從幾年前起就默認國產影視劇爭名奪利的最佳套路。

這個套路真特么好使啊,想想看,迷戀鮮肉小花的粉絲都年紀尚小,還未有足夠分辨能力,95後00後的孩子並不缺錢,特殊的年齡段使他們會盲目熱情易陷幻想,肯為自己的「愛豆」無理性消費。年輕的網文讀者與這部分群體本身就有重合,且作為作者或書的粉絲,讀者也會因心愛的書被影視化而加以支持。

在兩管「粉絲興奮劑」之下,這樣一部劇未開拍已有足夠的觀眾量,不啻是一勞永逸的快速成名和賺錢法。這種用腳也能拍劇的速成套路急劇推高了一些流量明星的片酬,動輒千萬起步。要放在以前,得是劉德華成龍這種級別的大咖才能有的待遇,而現在一個顯身劇組不超過一個星期,頻頻使用替身進行摳像的鮮肉小花能輕鬆就拿走一部劇的大部分投資,留給重要的劇本和整體製作的寥寥可數,這樣的劇還有可能不爛嗎?

不少網友笑稱某些由小說改編的爛劇就是「粉絲聚會」,基本不能算是正常工業流程下的影視產品。

有些網友甚至偏激到列了一排的明星名單,說是只要出現就不用看,必定是爛劇。

而正是讓人無力吐槽的爛劇,近年來卻侵佔了國內龐大的影視劇播放平台和影院,讓審美正常觀眾越來越懷疑起國內影視業的水準。

失望的下場,成就網上罵國產影視劇最凶的這半年。順便,今年六個月除春節檔以外,國產電影集體交了慘不忍睹的成績單。

業內人士可以怪院線不排片,怪觀眾崇洋媚外太勢利,怪國內嚴苛的審查制度,怪國家保護國產電影還不夠,卻極少有人反省自家打鐵本事實在渣,動輒上億的投資換來的是從業人員誇張的高報酬,而換不來行業整體質量的提升,尤其面對優秀外劇們藝術性、人性、商業性三重完美結合的狙擊,國產劇在這方面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回想在電影院里看《摔跤吧,爸爸》時的感動,多少年都未曾在國產電影身上體驗到?)

看看國產爛片們的日常吧:喜劇將觀眾當弱智般地逗順便佔滿春節檔,倫理劇全靠各種苦大仇深罵哭喊用國產保護月來求活,恐怖劇全靠精神病和作夢來圓場最終現身各種資源下載站,青春劇把無病呻吟早戀當日常在暑假檔普及性知識,魔幻劇情節虛成霧特效渣成沙在每個檔期以大片宣傳又以被罵成狗收場,勵志劇所有成功最後都得拜國家至於是否會有票房好像沒誰在乎。

這些耳熟能詳的套路,讓觀眾養成一種對國產電影反射性的膈應感,逐漸喪失最基本的信心和信任,導致一些相對較好的國產電影也被殃及池魚,無法得到應有的票房,甚至需要導演下跪以求關注。

可怕嗎?但這種惡性循環也開始在電視劇和網劇上顯現。

《孤芳自賞》《擇天記》《上古情歌》等的口碑持續崩壞,似乎預示流量明星加網文IP的套路快用到盡頭。

不過看到最近的排片,你會發現這種國產式這些粗製濫造的套路可能還要持續。

因為據某業內人士說投錢的金主只在乎數據而不看網上的評價,人傻錢多速來還能玩上幾年……所以,我們罵幾聲MMP都不頂用。

說說最近被猛烈狂噴的國產《深夜食堂》,作為日版的粉絲,我耐下性子看了,但最終忍不下瘋狂刷眼的軟廣告沒撐到底就棄。

這樣的劇,完全看不到這些所謂的「影視人」對觀眾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

黃磊老師如果索性拍成廣告,也許很多人會贊一聲有創意有膽識,但作為一部正經的影視劇,你明顯是把觀眾的期待當鈔票數了。

以後讓人們記住黃磊的,恐怕就會是這部爛劇了。

國內的影視人應該還處在上述那位編劇的思路里:國內的觀眾很low,國內市場就是人多且傻,拍什麼都有人買單,那麼不費勁就能賺到錢誰不想賺?

只可惜,人在經歷無數「吃屎」的慘痛經歷後,終會成長。被稱為「low逼」的觀眾們被各國越來越好的影視劇浸泡過後,還會回頭來違心地支持某些low到不能再low的國產劇嗎?

衝進市場撈錢的所謂「影視人」,你們的傲慢和矜貴到底是用什麼在支撐?

市場越來越大,產品越來越多,使在無從選擇下被迫「吃屎」的觀眾會越來越少。三觀不成熟的腦殘粉終會長大,審美會改善,網上鋪天蓋地惡評輿論終將影響群體選擇。

撈錢無底線的鮮肉小花遲早會老去,不成長的演員終會被拋棄,一次不走心的導劇將成為一個導演的職業污點,爛劇的編劇會讓人們想辦法避開他的下一部。臭了名氣的影視人將很難再挽回人們心目中的好感度,人設的崩壞將會是結束其職業生涯的毒藥,而這種「毒藥」正是觀眾在被迫無數次「吃屎」下的最有力反擊。

最終盛著肥肉的金飯碗,會被砸爛在那些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的影視人自己的手裡。

浮躁的國內影視圈是需要一場痛罵了,李安導演還得婉轉,而我們這些low逼觀眾是不需要客氣的。

我們要的是具有專業能力的職業導演,我們要的是演什麼像什麼而不是演什麼都像他自己的真演員,我們要的是不拿觀眾當智障糊弄的走心編劇,我們要的是技術過關審美到位的後期,最終我們要的是國產影視業別落成國足的下場,人人喊打個個避之不及。

要不然,吃瓜群眾們只能刷著歐美劇,另外沖國產劇高罵一聲——


推薦閱讀:

TAG:國產電影保護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