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上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與凈土宗的念佛法門是否有矛盾?
問 :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怎樣理解?可否理解極樂世界只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大安法師答 :
《金剛經》我們要善讀,它是從諸法的空相去建立的,掃蕩一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從真如理體方面來遣盪一切,它要遣盪那種對音聲對顏色,這種色塵上的執著,執著它是見不到如來的。
如果「以色見我」,比如說佛有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如果執著這個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就能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但是他不是如來。
「以音聲求我」,音聲是一種聲塵,聲塵是生滅的,它不可能和不生滅的如來相等的。所以從色相和音聲上去求如來,是心外求法,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有法身如來,有報身如來,有應化身如來,這裡主要是指法身如來,是見不到的。這是從真諦空性的角度來讓我們對色受想形識、色聲香味觸法進行掃蕩,然後契入到自性理體。凈土法門卻要讓我們念阿彌陀佛,它要建立一種阿彌陀佛的身相;它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它要我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方位。好像《金剛經》所說的有矛盾,但是表面上有矛盾,實際上是不矛盾的。
為什麼不矛盾呢?佛法一般要從兩方面去展開去講的: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事雙備,真俗圓融。一個是從真諦的層面說,真諦的層面說是掃蕩一切,不立一塵。一個是從俗諦的角度說,它要建立一切。《金剛經》般若空性是從空門進入的,所以它要掃蕩;凈土法門它是從有門施設的,這種有門就要建立相。但這個相不是我們凡夫的業力之相,這是阿彌陀佛的清凈願心裏面顯現的相,是從真空裡面產生的妙有。這個妙有就等同於真空,真空妙有是一體兩面。這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所以透過這樣的一個妙有,就能夠契入到法身如來,就是實相。
所以凈土法門的方便就在於「指方立相,住相證果」。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阿彌陀佛的音聲之相,相好之相,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相。這些音聲、彌陀的名號、極樂世 界依正莊嚴,都是實相的表現。所以住在這個相上,就能證到實相之果。
這就是法門施設的不同,但是它到家是等同一味。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絕對就是成佛的寶所,是實報莊嚴土,絕對不是化城。如果你是說化城,那就是邪知邪見了。化城是來自《法華經》,佛為那些怯弱的眾生建立聲聞緣覺的果位,權設化城,到了化城會趕緊告訴他:目的地還沒有到,化城就會消失,還要向前走。施設化城的目的還是為了成就摩訶衍,一乘法的目的地。所以帶著這個成就一乘法的目的地施設化城,那這個化城本身就不是目的,它也是契入一乘法的一個過程裡面的方便。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直接指向成佛的目的,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化城。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是真正到家了,這就是「故鄉明月有誰爭。」
原文其實是這樣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簡單來說就是,你能不能以一個人是否擁有三十二相,來判斷這個人是如來(佛祖)?
答案顯然是不行的。如果以一個人是否擁有三十二相來判斷這個人是如來(佛祖),那麼轉輪聖王也擁有三十二相,但轉輪聖王不是如來(佛祖)。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如來(佛祖),應該是看他是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否擁有三明、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於一切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盡皆了知,沒有疑惑。
但無上正等正覺、覺悟、領悟、智慧,這一切一切,都是非物理的,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無上正等正覺、覺悟、領悟、智慧……這些東西,才是佛之所以為佛。
如果你以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佛,以語言去尋找他,去崇拜他,那麼你就是走了邪路,你永遠找不到「佛陀」。你只能見到一個「看起來好像是佛」的外殼,但你沒有「見」到真正的他。
弘一大師所編的《蕅益大師年譜 》中有一段蕅益大師的故事:
二十四歲,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成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大佛頂經》宗旨相違,請問於師,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岐耶?
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未也?」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汗流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父母所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
- 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許多初學佛,乃至學佛一段時間,佛理不明,對於佛法不能真正的透徹、圓融。所以常會和題主一樣的疑問,覺得好像有些經典的說法是自相矛盾。乃至最後發展成宗派之間,大小乘互相攻擊。
- 不同宗派,乃至大小乘對於名相上的施設、在接引眾生的方便,的確有很多的不同,學佛不深入,的確不能圓融。所以古德禪師會說:「「性相二宗,不許和會」。
- 但當你真正深入經藏後,其實你會發覺,諸多經典是互相應證,佛法本來圓融,並無矛盾。
《金剛經》這句是從理體上講,是讓你莫要執相而求。
而念佛,是以「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從事上入理,理事本來是無礙的。這就是法門的聖方便。(其中道理不展開講了,真正明白此法直下圓頓,不可思議,需要對佛法有圓信、圓解)
你真正明白了,凈土法門念這句佛時,一句佛號即事即理。而念佛見佛時,知「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這就是《華嚴經》中解脫長者言: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所以: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 注意最後一段「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所以「 真理即事」(真理不在事法之外,理之全體皆是事)「事法即理」(緣起之事法必無自性,故事之全體即真性)。
不要死在句下,這裡的如來,是般若所顯之實相如來,而凈土宗,則是以彼世界佛之功德、顯現身為緣,先求生凈土,再求悟入實相,對於非利根人,也就是換個條件非常好的修學環境,對於利根人,則可以如般舟三昧那樣見佛然後思維佛之無所從來從而悟入實相(離相念佛)。凈土宗之念佛三昧是有有相、離相的次第的。若真不辨別前提一味「不見如來」,那古印度那位說法49年的是誰?諸大聲聞弟子向誰求法的?
這題在知乎里,一模一樣的,以前出現過。
提問之前先搜搜,自己做做準備功課,死不了人!
沒有任何功課僅憑腦瓜子一熱的提問,顯然缺乏對答題者基本的尊重。
如此行徑,首先應該釐清的問題是在公共空間的基本修養。
如果你要過河,到對岸去。該當如何呢?
1、水淺的話,走過去。
2、水稍微深,趟過去。
3、水深的話,游過去。
4、水非常深,坐船過去。
5、跪下來請求外在的東西,讓他把你變到對岸去。
問:你們平時管這第五種人叫什麼?
答:傻瓜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那麼不以色見我,不以音聲求我,是人行正道,能見如來?
顯然不對。偏空是錯,偏有也是錯,落到哪邊都是錯,都錯解如來真實意。如來的真實意是什麼?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什麼是真空?一心持名是真空。
什麼是妙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妙有。
正好和金剛經的義理相合,何來矛盾?並不矛盾啊。
金剛經是佛親口講的吧,佛祖明明在講經,但為什麼要說不能以色見到他自己呢?這就是參禪法門的講法,關鍵是要離相和破持,在禪修中才能走上正路。
佛祖在凈土五經里又把西方凈土講的活龍活現細緻無比。這又變成了凈土法門的講法。因為要使佛弟子們能夠相信並且願意去這個殊勝無比的凈土,以保證有更多的佛弟子能夠修行成功。不是佛經的問題,是我們的世智辨聰出了問題吧。推薦讀《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凈土往生錄》《印光大師文鈔》《阿彌陀經》總之凈土五經都不錯,順便艾特一下凈飯王和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沒見過往生瑞像的你肯定不會相信,歡迎來大悲古寺
是矛盾的。凈土宗不是真正的佛教,它本質上和基督教一樣,因信稱義,極樂世界就是天堂,阿尼陀佛就是上帝,觀音菩薩就是天使或者先知。而金剛經是正統的大乘佛法,是大般若經中16會的第9會,宣揚佛法中的空性思想,並且不像凈土或者基督教以信心為本,反而以無分別的慧觀為宗
《金剛經》的說法是若以三十二相,則不見如來。當此之時,見諸相,非諸相。
若人修習凈土,至一句佛號截斷妄念之流,三十二相都無。至此諸相非相。
這樣看,凈土法門與般若法門並不矛盾,其究竟旨趣是一致的。
金剛經等,那是在破遍計所執,以顯圓成實。
而凈土等,直說依他起及圓成實,略而不說破執,直接顯實。
宗趣不同。
《阿彌陀經通贊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
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
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
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
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
此(《佛說阿彌陀經》)經乃是第四宗也。
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
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
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
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
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
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
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
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
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
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
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
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
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為宗。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
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
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
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
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
學誠法師的微博里有對這類問題的回答
網友:阿彌陀佛。請問師父,有相修和無相修的區別是什麼?
學誠法師:一者立,一者破。有相修通過建立種種法相,來破除我們對世間虛妄顛倒的認識;無相修通過掃蕩一切,來破除我們對一切相的執著。二者有次第之別,若修行人違越次第,尚無基礎便直趨無相,由於內心煩惱堅固、無明深重之故,不但不能真正破除執著,反而容易堅固顛倒妄想。以色見,以音聲求,
只能見色,聞聲。而世界不止有色聲。
凈宗念的是人相的佛,
而世界不止有人。
佛法不是巧克力蛋糕的做法,佛法也不是專供亞洲人的幸福健康富貴長壽大法。
如果有一種「法」代表人類最高智慧,所對應的不是宇宙一切的究竟真理真相,那就是有漏的。
就不是「佛法」。
所以,以色見,以音聲求,只能見到求到「你」能見到的求到的,(不能見你不能的,不能見超越「你」的)
不是見【一切】之真理真相。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
覓佛,終不得也。
明白了這個,就沒人能騙你了。
來看看西方的神是怎麼回答的:
上面的 但有一法 就是執著 非佛法下面的 不是任何一法 覺心涌動 才是念佛
不矛盾
不矛盾,在證悟之前一切修行方法皆是有為法。念佛,打坐,四念處,不分南北都是工具,大家追求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名相概念理解的不一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是「念」?
末學有一些個人的見解,想要了解中國文字的意思,拆字是個不錯的途徑。
中國先賢的翻譯真的是不能再准。
「念」可拆為「今」與「心」,那麼什麼是念,名詞意思即是「此時此刻之心」。
「念」可不只有「用嘴念」,還有「用心念」。
舉個例子,一個男生喜歡一個女生,那他很有可能經常「心理挂念」這個女生,願意為了她改變自己,變得更好。
「挂念」是一個動名詞,還需要拆為「掛」與「念」才能準確說明,這裡就不多做敘述。
現在你再看看「念佛」這個詞,因為念佛,時刻挂念著「佛」,念佛,念佛法,念僧。
親近三寶,以僧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願學佛法,如佛修行。
念佛,乃至一切佛法,都不是向外求。
無論外境怎麼樣,改變的關鍵還是你自己。同時,建議你多看一些法師講法的視頻,有機會參與法會當然更好。
請不要執著於自己對文字的理解本身。當然這只是很淺層次的解釋,深層次的解釋還是請你看看幾位善知識的答案。
強烈邀請你關注學誠法師的微博,學誠法師是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龍泉寺、扶風法門寺、莆田廣化寺方丈。
學誠法師會在微博上正知正見地回答大家關於佛法與生活的困惑。
多看,對生活也很有幫助。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君不見有無相念佛法門?
不矛盾。
說的是不同的念佛法門,或者說念佛法門的不同階段。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處的如來,是指眾生各具的第八識如來藏法身如來自性彌陀。
此處的見如來,是指找到如來藏,也就是禪宗的破參/開悟/明心。
找如來藏,就是參禪,就是念佛法門的體究念佛。
以色見,以音聲求,都是錯誤的體究念佛方法,所以見不到自己的如來藏。
而念佛法門有很多種。包括持名,觀像,觀想,無相等等。可參: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念佛法門都很殊勝,但有一些不太利於找到自己的如來藏。
末學推薦一種,提升定力效果非凡,且為以後體究念佛找到如來藏打下堅實基礎:
http://www.hymzw.net/psx/wxnf/index.htm
恭願大家早日見佛。
南無佛法僧
推薦閱讀:
※《菩提道次第廣論》試捲來啦,看看自己能考及格嗎?
※如何看待並解決現在知乎上大量心靈法門教徒?
※懦弱李誕其人
※為什麼要靜坐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