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貞傳奇——奇葩中的航空母艦
再次提醒,如果大家打算把這部戲當成純故事看的話(本來也該這樣),應盡量避免被這些故事先入為主,因為,這個貌似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跟可以稽考的歷史相比,已經不是截然不同這麼簡單了。。。我並不反對改編,也不反對傳奇,但你既然描寫這個時代,描寫這個時代的人,就應尊重史實地改編,與其胡編亂改,還不如徹底不用。
之前說過這部戲槽點太多,我準備挑幾個比較明顯地說說,順便再說一說這些人在真實歷史上的是什麼樣:一、陸令萱(陸貞)的美化 本劇的主人公陸貞,傳說是北齊的女相。北齊末期朝廷設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不過很可惜,他們全是男的。儘管編劇一再否認,我還是認為陸貞的原型就是齊後主高緯的乳母陸令萱。史書記載陸令萱在北齊擔任過「女侍中」一職,在北朝,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而女侍中則是「掌宮內諸事」的內廷女官,並不是因為這個妹子巾幗不讓鬚眉就特批她一個「女侍中」讓她去坐門下省的辦公室。在那個年代要是有女子做男子的官,傳出去就是天大的笑話,更何況一做就是二品大員。其實北朝的「女侍中」大有人在,不獨陸令萱一人,因此沒有什麼稀奇。 她的真實歷史形象並不是個少女,而是個半老徐娘。陸令萱的丈夫叫駱超,兒子叫駱提婆。本來一家三口平平安安過日子也挺好,熟料這位駱超打算「謀叛」,結果反沒造了,自己先被「伏誅」。於是陸令萱入宮「配入掖庭」,也算有了份工作。高湛曾命令陸令萱鞠養他新出生的嫡長子高緯,並稱陸令萱為「干阿妳」。那時候真正對陸令萱有好感的,既不是未必認識她的高演、也不是高湛、更不是歷史虛構人物沈嘉彥(縱觀北齊一朝,找不著哪位姓沈的人史書留名),而是高緯的生母胡皇后(時為長廣王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了陸阿妳,孩子終於有人帶了,偶也!高緯生於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隨後經歷了5年的皇位更迭,大齊三易其主,才輪到武成帝高湛即位。而此時陸令萱也以其「奸巧多機辯,取媚百端」的本領艱苦奮鬥,取得了「宮掖之中,獨擅威福」的成果。高湛禪位之後,陸令萱將其子駱提婆引薦入宮,與後主高緯朝夕為伴甚至「嬉戲丑褻,無所不為」,估計他倆誰掉的肥皂也未可知。。。武成帝的胡皇后性格開朗,好交朋(炮)友,高湛還活著的時候就「與諸閹人褻狎」,還與高湛的寵臣和士開有染。高湛駕崩後,胡皇后更是復樂園,身旁總有炮友若干,甚至發生過這樣的尷尬事情:「帝(高緯)聞太后不謹而未之信,後朝太后,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子也。」因此,高緯與其母的關係並不很好。也許對於高緯來說,從小鞠養自己的陸阿妳比眼前這位不著調的親媽要好得多,而陸令萱則有著「勇攀權力高峰」的「崇高政治理想」。不久,陸令萱的機會來了,高緯寵愛一名叫穆邪利的女子,陸令萱察覺到這姑娘有前途,就將她收為養女,並把他的兒子改姓穆,於是駱提婆就成為了穆提婆。陸令萱又利用胡太后對他的好感,進以讒言扳倒了後主高緯的第二任皇后胡氏(胡太后的侄女),為穆邪利的皇后之路清掃障礙:「(陸令萱)於(胡)太后前作色而言曰:『何物親侄女,作如此語言!』太后問有何言,曰:『不可道。』固問之,乃曰:『語大家雲,太后行多非法,不可以訓。』太后大怒,喚後出,立剃其發,送令還家。」
有道是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陸令萱的閑話徹底激怒了老胡太后,好你個小蹄子敢罵老娘,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嚎?!於是小胡皇后被廢為尼,穆邪利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高緯的皇后,陸令萱便利用高緯、穆邪利二人的共同乾媽這一身份,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無冕皇太后。
此後陸令萱在北齊宮廷中被稱為「大姬(大通太)」。然而在這位陸大姬的輔佐之下,北齊不但沒有像劇中那樣成為「中土第一強國」,反而在短短几年之後迅速敗亡。其原因在於陸令萱依仗自己的勢力,與和士開等「才伎庸劣,不涉文史」的佞臣以及祖珽等雖有才幹卻少節操的文士互為表裡,把持朝政,他們教唆後主怠政,還恣意斥害忠良。陸令萱曾參與誣陷大將斛律光的陰謀,斛律光被冤殺後,北齊再無可以攘外的將才。北周武帝攻陷北齊都城鄴城之後,談及斛律光還不無感嘆地說:「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公元577年,在大齊王朝危在旦夕之際,昔日恩寵百般的穆提婆竟叛逃周軍,陸令萱被迫自殺,落得個「子孫大小皆棄市,籍沒家產」的下場。儘管編劇一再強調,劇中的「陸貞」歷史上的「陸令萱」並無關,但北齊出名的女性之中姓陸的僅此一位,即便你如何改編,如何演繹,我們也很難不把她和陸令萱聯想到一起。陸令萱從一名普通女性成長為蠹國權奸固然也不容易,但是僅僅因為她做過「女侍中」就把她炒作成一個古裝版的杜拉拉,就太讓人難以接受了,縱然宣稱只是「傳奇」,也不宜顛倒黑白地亂寫。退一步說,如果你非要在這個朝代找這種題材,完全可以試試婁昭君,她倒恰恰是個勵志的典範。因此我的結論是:這部戲在錯誤的時代樹立了錯誤的人。
二、武明皇后的妖魔化 如果說;陸貞和陸令萱就是沒關係的話,婁昭君在劇中的形象就太冤枉了。 武明皇后婁昭君是北齊高祖神武帝(追謚)高歡的原配,並非是文宣帝的皇后。婁昭君「性寬厚,不妒忌,神武姬侍,咸加恩待」,絕非劇中那樣地陰險。對於非己出之子,婁昭君也一視同仁「慈愛諸子,不異己出,躬自紡績,人賜一袍一袴。」 婁昭君最厭惡的就是骨肉相殘。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駕崩,太子高殷即位。560年,常山王高演聯合長廣王高湛發動一系列政變廢掉侄兒高殷,高演即位是為孝昭帝。婁昭君並不看好高殷,在這場政變中她暗地給予了高演一黨以決定性的幫助,但是她堅決反對高演加害高殷。561年,高演病入膏肓,前來探病的婁昭君察覺到高殷已被處死,十分震怒:「太后視疾,問濟南(高殷被廢后的封號)所在者三,帝(高演)不對。太后怒曰:『殺之耶?不用吾言,死其宜矣!』。
至於婁昭君「謀朝篡位」則更是天方夜譚。婁昭君年輕時與高歡患難夫妻,高歡發跡後婁昭君更是她的賢內助: 「神武(高歡)嘗將西討出師,後(婁昭君)夜孿生一男一女,左右以危急,請追告神武。後弗聽曰:『王出統大兵,何得以我故輕離軍幕。死生命也,來複何為!』神武聞之,嗟嘆良久」。 甚至為了顧全大局,她還敢於犧牲自己的名分: 「神武逼於茹茹(柔然),欲娶其女而未決。後曰:『國家大計,願不疑也。』及茹茹公主至,後避正室處之。神武愧而拜謝焉,曰:『彼將有覺,願絕勿顧。』」在劇中,婁昭君提及了這件事,讓我覺得這情節貌似跟北齊有點關係,誰曾想老太太居然坦言這個樣子是她「裝」出來的。。。
婁昭君本是不可多得的一代賢后,如此一個識大體有遠見之人,豈能犯下篡位這種低級錯誤。而該劇對婁昭君這般無原則的臆造,則有不尊重歷史之嫌。因此我的結論是:這部戲不但在錯誤的時代樹立了錯誤的人,還把可以挽回錯誤的人錯誤地打成了牛鬼蛇神。。。三、高湛其人 武成帝高湛和孝昭帝高演一樣,都是婁昭君的親生兒子。史籍記載:高歡共有子十五人,其中六人婁後為所生:長子世宗文襄帝高澄(追謚)、次子顯祖文宣帝高洋、六子肅宗孝昭帝高演(即位前為常山王)、八子襄城景王高淯、九子世祖武成帝高湛(即位前為長廣王)、十二子博陵文簡王高濟。如此說來,婁昭君沒有理由加害高湛。 相反倒是高湛不太孝順,高湛即位後不久,婁昭君病逝,高湛卻「不改服,緋袍如故。未幾,登三台,置酒作樂」,還打了勸諫他的大臣,足見其多麼沒心沒肺。 儘管高湛的確「風度高爽,經算弘長」,有人格魅力,也有謀略。但這些都難以掩蓋其重大的人格缺陷,即他的「沒心沒肺」。這點他和六哥高演就很不一樣,高演處死侄兒高殷之後就陷入了深深的良心譴責之中,以至最後幾乎精神失常,史載高演「臨終之際,唯扶服床枕,叩頭求哀」。然而高湛殺起人來卻面不改色心不跳。高湛在位六年(劇中為十年),做太上皇四年,期間沒少拿侄兒們開刀,手段也非常殘暴,但未見他有任何的過意不去: 1、河清元年(公元562年),高湛殺死了二哥高洋的次子太原王高紹德,「以刀環築殺之,親以土埋之游豫園」。高紹德和高殷同是高洋的嫡子,高演殺了一個,被良心譴責死了;高湛又殺了一個,卻跟沒事人似的。 2、河清二年(公元563年),高湛又以陰險的方式殺死了大哥高澄的庶長子河南王高孝瑜,「(高湛)飲其(高孝瑜)酒三十七杯。(高孝瑜)體至肥大,腰帶十圍,使婁子彥載以出,鴆之於車。至西華門,煩熱躁悶,投水而絕」。 3、高演有個太子叫高百年,高演病重之際,料到如果他傳位百年,高湛肯定會篡位,到時候我的娃可沒什麼好下場,就直接下遺照傳位高湛。斷氣之前,高演還掙扎著給高湛寫了一道手諭,其末尾曰:「百年無罪,汝可以樂處置之,勿學前人!」
你侄兒是無辜滴,你可別學你六哥。高演的考慮並非多餘,果然高百年多活了四年。直到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高湛愈發擔心高百年會取而代之,開始對他下手了。高湛召百年來涼風堂,結果是:
「遣左右亂捶擊之,又令人曳百年繞堂且走且打,所過處血皆遍地。(高百年)氣息將盡,曰:『乞命,願與阿叔作奴。』遂斬之,棄諸池,池水盡赤,於後園親看埋之。」
4、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即高湛當太上皇的第二年,他又殺死了大哥高澄的嫡長子河間王高孝琬,當然,這也和高孝琬長房嫡長子的身份和他傲慢自負的性格有關,明知九叔是個侄子殺手還這麼滋扭:「(高湛)使武衛赫連輔玄倒鞭撾之。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敢喚我作叔!』孝琬曰:『神武皇帝嫡孫,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靜皇帝外甥,何為不得喚作叔也?』帝愈怒,折其兩脛而死」。
死到臨頭,這位河間王依舊嘴硬。
5、高孝琬被殺後,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反應十分激烈,結果也差點招來殺身之禍:「河間死,延宗哭之淚亦甚。又為草人以像武成,鞭而訊之曰:『何故殺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於地,馬鞭撾之二百,幾死」。看來高湛似乎是殺膩了,留了高延宗一條活口,後來北齊平陽戰敗,死守晉陽並一度大敗周軍的就是這位高延宗。 高湛不但對各位侄兒感興趣,還對各位嫂子感興趣。二嫂李氏(文宣帝皇后)和六嫂元氏(孝昭帝皇后)均遭到了他的迫害。其中以二嫂李氏的遭遇最為慘烈:「武成踐祚,逼後(李氏)淫亂,云:『若不許,我當殺爾兒。』後懼,從之。後有娠,太原王紹德至閣,不得見,慍曰:『兒豈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見兒。』後聞之,大慚,由是生女不舉。帝橫刀詬曰:『爾殺我女,我何不殺爾兒!』對後前築殺紹德。後大哭,帝愈怒,裸後亂撾撻之,號天不已。盛以絹囊,流血淋漉,投諸渠水,良久乃蘇,犢車載送妙勝尼寺。」
李氏僥倖未死,但她萬念俱灰,便出家為尼。六嫂元氏則比較幸運,但這種侮辱也夠她喝一壺的:
「武成聞後(元氏)有奇葯,追索之不得,使閹人就車頓辱。降居順成宮。」
兒子高百年被殺後,元氏就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禁足生活,甚至連通信都被禁止。
如此皇帝再有能耐也是不可能做「明君」的。天統四年(公元568年),太上皇高湛死於縱慾過度,年僅32歲。高湛是北齊諸帝(追謚不算)中最長壽的一位,排在他後面的是文宣帝高洋,享年31歲(一說高洋實際享年34歲)。再後面的是孝昭帝高演,享年27歲。事實上,高歡之後,高齊皇室幾乎沒人活過40歲。 高湛統治下的北齊走上了衰敗的不歸之路,史家則評論高湛稱:「滅亡之兆,其在斯乎」。 文治方面,高湛雖然頒布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北齊律》(北齊律是隋律的藍本,後世的律法則皆本於隋律),但他沉溺酒色,寵信和士開等佞臣,致使朝政日益腐敗,並引發了北齊末年奸臣當道的亂象。 武功方面,高湛儘管謚號武成帝,但他的表現卻並不是那麼「武成」。高演在本劇中儘管被塑造得木訥有餘,實際他在未即位時就曾隨高洋出征,即位後更有戎裝親征庫莫奚的戰績,據記載高演親率大軍殺到長城之外(北齊修過很多長城,慕田峪長城就是明代人用北齊長城翻修的),不但把庫莫奚打得四散而逃,而且還大獲牛馬而還。而高湛呢,他雖然拿侄子們下手的時候面不改色心不跳,但好不容易御駕親征北周一次就嚇得差點逃回去。高湛在位期間北齊曾數度與鄰國北周發生戰爭,雖然大多是北齊獲勝,但與文宣帝時期對外戰爭勝利的性質完全不同。武成帝之前,北齊國力強盛,能夠主動進攻北周等外部勢力。而武成帝時期的北齊,國力轉衰,幾乎不再主動發動對外的戰爭,而是坐等別人打過來再還手。據《資治通鑒》記載:「文宣時,周人每冬月椎河冰以防齊師。及武成時,齊人每冬月椎冰以防周師。」足見武成帝時期兩國的實力已發生扭轉。 因此,把高湛塑造得如此文韜武略也十分不妥,高湛風度再「高爽」也終究是冷酷殘忍之人,經算再「弘長」也沒能把祖宗基業發揚光大。因此我的結論是:這部戲不但在錯誤的時代樹立了錯誤的人,還把可以挽回錯誤的人錯誤地打成了牛鬼蛇神,不如改編的時候尊重一點歷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否則怎麼能對得起演員們這一身身煞有介事的行頭呢。。。四、高緯其人 齊後主高緯不是高演的兒子,是高湛的嫡長子。高緯即位的時候,高演的兒子高百年已經被高湛砍頭了。高緯的母后也不姓蕭,而是姓胡。高湛雖然好酒色,雖然冷血,但他的頭腦終究清醒,畢竟還是「經算弘長」一些。可惜高緯就沒有把他老子的「經算」遺傳過來。他是個偏聽偏信的糊塗蟲,身邊小人的一席話就能讓他不假思索地殺不該殺的人。儘管高緯曾兩次正確地預料(猜測)出誰後來造反,但很快他就有前勁沒後勁,日益驕縱起來:
「(高緯)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人間謂之『無愁天子』。」
至於軍國大事,他就索性「任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宰制天下,陳德信、鄧長顒、何洪珍參預機權。各引親黨,超居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賄成,其所以亂政害人,難以備載」。
高緯還喜歡虐殺人,曾經殺人「或剝人麵皮而視之」,又「嘗筑西鄙諸城,使人衣黑衣為羌兵,鼓噪凌之,親率內參臨拒,或實彎弓射人」。高緯庶兄南陽王高綽在州貪殘暴虐,高緯將他鎖到京城,高綽本以為皇上要治他的罪,誰知高緯竟然:「至而宥之。問在州何者最樂,對曰:『多取蠍將蛆(狙)混,看極樂。』後主即夜索蠍一斗,比曉得三二升,置諸浴斛,使人裸卧斛中,號叫宛轉。帝與綽臨觀,喜噱不已,謂綽曰:『如此樂事,何不早馳驛奏聞。』綽由是大為後主寵,拜大將軍,朝夕同戲。」
高綽用蠍子蜇猴子(狙)取樂,到了高緯這塊兒就成了蠍子蜇活人。這麼好玩的老哥你為毛不八百里加急地告訴朕呢?!
北齊後主武平七年(577年),周軍大舉進攻平陽,高緯正專心致志地陪淑妃馮小憐在三堆遊獵,甚至「晉州亟告急。帝(高緯)將還,淑妃請更殺一圍,帝從其言」。晉州失陷後,北齊將士「作地道攻之,城陷十餘步。將士乘勢欲入,帝(高緯)敕且止,召淑妃共觀之。淑妃妝點,不獲時至。周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北齊將士們辛辛苦苦掙出來的一線戰機就這樣被高緯耽誤的丁點不剩。李商隱有詩讚曰: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最後,北齊為北周所滅,高緯被北周俘虜。第二年,包括高緯在內的絕大多數高齊皇族即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處決。五、文宣帝的年號
劇中文宣帝的年號叫做「干明」,有高演、高湛二子。但事實上文宣帝高洋與高演、高湛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文宣帝年號為「天保」。而「干明」這個詭異的年號是從哪來的呢?說來也可笑,文宣帝駕崩後太子高殷即位,是為北齊廢帝,其年號為「乾明」,「乾」與繁體的「干」同形,估計是編劇把史書上的年號拿word簡化了一下,如此說來也可算一個槽點了。。。六、郁皇后和鄭美人 文宣帝一生只娶過一個皇后即李氏,而這個「郁皇后」又是誰呢。事實上郁皇后和婁昭君一樣,都是神武帝高歡的妻室。郁皇后的原型是高歡為籠絡茹茹(柔然)而迎娶的茹茹公主郁久閭氏,郁久閭是茹茹可汗的姓氏。不過如前文所述,婁昭君沒有加害茹茹公主,反而積極促成高歡與茹茹公主成婚。只不過這位公主性格十分倔強,始終不肯學中國話。高歡駕崩後,長子高澄依照北方游牧民族的習俗,迎娶了這位不說中國話的茹茹公主。 東魏-北齊時期,曾有兩位「茹茹公主」下嫁高門,除上述的這位之外,還有一位嫁給了年幼的高湛。這個現象體現了東魏-北齊時期朝廷對柔然政策的變化。 這一時期之前的北魏,對柔然的態度是較為強硬的,北魏在北方設立六座軍鎮(後增至八座)拱衛當時的首都平成,這些軍鎮對柔然的入侵起到了較好的抵禦作用。北魏蔑稱柔然為「蠕蠕」,並屢次拒絕柔然的通婚請求,可見此時柔然對北魏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北魏末期,由於孝文帝漢化改革並未惠及六鎮,以及吏治腐敗等問題,致使六鎮軍民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大幅下降,六鎮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起義。義失敗之後,六鎮軍卒幾經輾轉,大部分被依附爾朱氏家族的高歡收編。高歡將六鎮降卒轉移至離爾朱氏家族較遠的地方,並藉助其力量擊敗了的爾朱氏家族,自此崛起於北魏政壇。然而六鎮不復存在之後,先前對付柔然的力量也不復存在,這使得柔然「犯塞」的難度大減,對南方的威脅增加。東魏-北齊之初,朝廷需要全力對抗西邊的勁敵西魏-北周,抽不出太多的兵力北顧,為了穩住柔然,就接受了柔然的和親。而且自北魏末期開始,對柔然的官方稱呼也應對方的要求從「蠕蠕」改成了不具侮辱性「茹茹」。
北齊天保三年(552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本年年初,柔然被突厥擊敗。北齊接納了避難的柔然王室,並將他們送回北方立國,此舉有可能是出於利用柔然牽制新興的突厥汗國的目的。此後柔然數次犯塞,北齊也對柔然發動了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至於鄭美人,高歡有一位側室叫做鄭大車,史料記載此人「美姿色」,生馮翊文昭王高潤(高歡十三子)。結果這些不幸的女人們在該劇中紛紛降了一輩,被劃給了他們的兒子。。。
七、印著皇建年號的新瓷器 What a pity,這種瓷器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因為南北朝時期人們還沒有把字寫在瓷器上的習慣。。。八、魏國? 魏國在北齊時期已不存在,如果非要把關中的西魏算上的話,那這個魏國主的原型則有可能是其大冢宰宇文護(你沒看錯,西魏-北周的有趣之處在於鮮卑族出身的統治者一直企圖用「西周」的概念往自己臉上貼金,因此他們的官稱大多來自《周禮》,比如大冢宰、大宗伯、小宗伯之類)。不過我還是覺得編劇是不是可以再編得像一點,把「魏國」改成「周國」呢。九、陳文帝的謚號 劇中高湛被陳文帝搭救,當然這也是老虎聞鼻煙,沒那麼八宗事。首先北齊和南陳的關係也十分敵對,南陳一直想要收復被北齊佔領的淮南江北之地。如果陳文帝有幸得到了高湛,他應該會想到自己年輕時曾和父輩們一起硬抗過北齊的進攻,那麼他八成會給鄴城的高演寫一封信:「他哥,你家老九在我手裡,交出你國江北淮南的土地,不然撕票。」
另外,高湛還是犯了古裝劇人物常犯的錯誤,當著陳文帝的面叫他的謚號「文帝」,因此我要是陳文帝的話我一定先把高湛掐死,這貨怎麼知道我的謚號,莫非是個妖精!
十、徐顯秀
劇中還有一位兵部尚書徐顯秀,還是一位駙馬。徐顯秀在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一名武將不假,但史書卻沒有記載他娶了公主。他是北齊的兵部尚書,然而北齊卻沒有「兵部尚書」這一官職。 北齊的官製為三省制,中央的行政機關主要分為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三部分。 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和一名「位在令上」的錄尚書事,其下設有尚書左、右僕射,再下面還設有六尚書「分統列曹」,即吏部尚書、祠部尚書、殿中尚書、五兵尚書、度支尚書和都官尚書。北齊的六尚書只是尚書省的屬官,並不能和後世的六部對應。 如果徐顯秀擔任的是「五兵尚書」的話,按照《隋書?百官志》記載的北齊官制,他就是一個年俸祿400匹的三品官,這個官階確實不低,但要是娶公主的話顯然不夠格。事實上徐顯秀是武安王,又歷任司空、太尉。司空和太尉都屬於「三公」,在北齊,三公和諸王都是年俸祿800匹的一品官,差不多都是國家級待遇。 據史家考證,東魏-北齊的軍事力量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即宮廷禁兵、京畿兵、并州兵、幽州兵和洛州兵。宮廷禁兵負責皇宮的警備,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團,其長官是領軍(大)將軍。京畿兵負責首都鄴城的防務,相當於今天的衛戍區,其長官是京畿大都督。不同的是宮廷禁兵和京畿兵是相互獨立的機構,之間並無隸屬關係。一旦首都告急,宮廷禁兵和京畿兵都能在第一時間救駕。因此,領軍將軍和京畿大都督這兩個職位基本是由高齊皇族擔任的,其中京畿大都督一職更是十分重要,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在即位前都曾經擔任此職。 北齊後主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京畿大都督、琅琊王高儼武裝政變未遂,後主高緯在處決高儼(時年14歲,14歲的京畿大都督,呵呵。。。)之後,可能是由於擔心京畿大都督的「弄權」威脅皇位安全,遂下令「罷京畿府入領軍府」,取消京畿大都督一職,將京畿兵編入宮廷禁兵。其實,京畿大都督的存在可以有效分散領軍將軍的權力,防止禁軍軍官干政,其指揮的京畿兵也能為首都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一書稱京畿府是「具有軍事征戰職能的軍府,其組織結構相對簡單,指揮調度比較容易,使其在戍守保衛河北地區時具有了比禁軍容易調動、靈活便捷的優勢」。而「如果京畿大都督府不廢罷,長途跋涉的北周軍隊要想攻佔河北地區恐怕並非易事」。可見京畿大都督的罷廢導致北齊失去了保護其首都的獨立軍事機關。 北齊在離敵國北周最近的并州駐有并州兵,并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是高氏家族崛起的基地,被視為北齊的「第二首都」,北齊的皇帝們也非常喜歡沒事就往晉陽跑,而晉陽也有一套和首都鄴城差不多的官僚機構。因此,并州的軍隊也是帝國的精銳武裝,足夠迎擊來犯之敵。有道是兵貴神速,即使并州兵頂不住了,調遣駐幽州和洛州的軍隊南北夾擊也比掏老巢要快得多(當然這是北邊契丹突厥不找茬,南邊北周不從南線進軍的前提下)。因此高演再衝動,也不至於糊塗到用四個二把兩個王牌軍甩出去。 假設徐顯秀救駕發生在孝昭帝皇建二年(公元561年),那時高湛官拜太傅、右丞相,兼任京畿大都督,執掌北齊的京畿兵,而一個衛戍區總司令又豈能輕易被派到邊關打仗呢?高演最應該做的就是留著他守鄴城。如果我們按照劇情牽強附會一下,即高湛就是出去打仗還被捉了的話,那麼北齊還有領軍大將軍平秦王高歸彥可用。高歸彥出身高齊宗室,在領軍府用事多年,手握北齊帝國最精銳的宮廷禁軍。一旦皇宮失陷,擋在前面的也應該是高歸彥。即使高歸彥也被「卒瓦」趴下了,此時北齊能拿得出手的將才也不止徐顯秀一人,趙郡王高睿、平原王段韶以及咸陽王斛律金、巨鹿公斛律光、顯親伯斛律羨父子等等也都不是等閑之輩。個人認為,該劇之所以如此突出徐顯秀,可能是因為太原王家峰村北齊徐顯秀墓的發掘當選了2002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徐顯秀墓壁畫(局部),坐在裡面的這位豹紋大叔可能就是徐顯秀本人十一、蕭喚雲 無力吐槽,謝謝。。。北齊世系: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追謚)北齊世宗文襄皇帝高澄(高歡長子,追謚)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高歡次子):天保(550-559,受東魏禪讓稱帝)北齊廢帝/ 濟南憫悼王高殷(高洋長子):乾明(560)北齊肅宗孝昭皇帝高演(高歡六子):皇建(560-561)北齊世祖武成皇帝高湛(高歡九子):太寧(561-562)、河清(562-565)北齊後主/ 溫國公高緯(高湛長子):天統(565-569)、武平(570-576)、隆化(577)楚恭哀皇帝/ 琅琊王高儼(高湛三子,追謚)北齊幼主/ 守國天王高恆(高緯長子):承光(577,受高緯禪讓,遂與高緯一起被北周俘獲,至此北齊滅亡)北齊安德王高延宗(高澄五子):德昌(577,於晉陽自立,曾一度粉碎北周對晉陽的攻勢,後兵敗被俘)北齊任城王高湝(高歡十子):無年號(577,受高恆禪讓,並嘗試抵抗北周,兵敗所俘)北齊范陽王高紹義(高洋三子):武平(577-580,在突厥建立北齊流亡朝廷,後被突厥出賣,送往北周)參考書目:《魏書》[北齊]魏收,中華書局,1972年《北齊書》,[唐]李百葯,中華書局,1972年《隋書》,[唐]魏徵,中華書局,1972年《北史》,[唐]李延壽,中華書局,1972年《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嶽麓書社,2009年《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繩楠,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北朝法制研究》,鄧奕琦,中華書局,2005年《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張金龍,中華書局,2004年原文鏈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81143031/943431223?bfrom=01020110200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