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談論陰陽五行時,到底在談什麼
什麼特徵?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水火是陰陽的標誌性事物,它同時具備了寒熱、明暗、動靜的特徵。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為天, 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 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第一句話,是說,人體內能量輕浮上升多屬於陽,而體內陰液貯存向下,多屬於陰。
所以我們重新關注到到人體本身,所謂陰虛證,多數是指陰液不足,所以比如口乾不欲飲水,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少津或少苔,都是陰虛證的典型特徵。陽虛證,則多會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氣短氣虛等等,為典型特徵。——《中醫診斷學》
但這還不夠,陰陽只是一個特徵,沒有任何中藥方劑是主治「陰虛」或者「陽虛」的,因為這實在太籠統了。我們都知道中醫是「辨證論治」,什麼是中醫的證呢?我們引入了「藏象」的概念。
古代解剖學不甚發達,對人體內部生理病理規律難以系統解釋,但是古人說「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
就是說,身體內部的變化,必然會表現為人精神與生理上的異常,通過觀察表現在外的變化,古人得到了一系列緊密相關的「功能集團」。並將之命名為「五臟六腑」。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中醫的腎不同於西醫的腎,中醫的腎並非實指,而是以「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推動調節臟腑氣化」——調節新陳代謝與能量轉化,主納氣——大家都知道腎虛的人上個樓都會喘大口氣,而腎這個功能就是與呼吸運動相關,腎在志為恐,在液位唾,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這都是一系列密切相關又各自獨立的「功能集團」,五臟六腑皆是如此。
直到近代,西醫傳入,部分人牽強附會,將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有形實指的臟腑混為一談,才有此誤解。
那麼中醫的臟是否有實指呢?有。
中醫提到的腎虛,那這裡的腎是指什麼? - 樂泉的回答 - 知乎
這裡引用一下@樂泉 的答案,他已經說得很好,我就不再贅言了,實際上,到知網上查找,會發現幾乎對每個臟象,都有現代科學上的解釋,所以中醫的臟象,也是實指。
再回到陰陽,就簡單多了,有形實指(五臟六腑)加上特徵名詞(陰陽)構成了中醫「證」的基本模型。注意這裡的陰陽,包括了八綱辨證中的「寒熱」、「虛實」。所以我們再看中醫的「證」,精確下來就是:
"證「是一些症候群加上體征,而」證「的本質是人體對疾病某個階段的病理生理應答。 西醫是「辨症」,」症「是癥狀的意思。鳴書 - 知乎
比如中醫說的「心氣虛證」,有心病表現——「心悸,胸悶,氣短」,有氣虛表現「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動後諸症加重 ,面色淡白,舌質淡,脈虛」,又比如心陽虛證,心病表現「心悸怔仲,心胸憋悶或痛」,有陽虛表現,「氣短,自汗,畏涼肢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脈弱或結或代」,心陰虛證,有陰液虧虛而導致心的異常——「心失濡養,心動失常,故見心悸」,心神失去陰液濡養,則導致虛火擾神,神不守舍,所以心煩不寧,失眠多夢,陰虛失潤,口燥咽干,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午後潮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可見中醫定義每個「證」,都是有嚴格標註和依據的,而非某些中醫黑,上來就說「你這可能是陽虛,也可能是陰虛」的意氣之語。也只有在形成了這種完整的「證」的條件下,才能對應中藥與方劑。
大家都知道葯有四氣,寒熱溫涼,本質上就是陰陽。葯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味不是我們所說的味道,比如辛是發散,行氣行血,多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五味是功能。葯還有歸經,歸的就是五臟六腑的經脈。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這才是中藥所對的「證」!他們是一一對應的!
但是多數情況下,中藥的主治及對證只是來源於方劑,單用效果不佳,我在另一個答案中說過,「中藥是方劑的中藥」,舉個例子,比如中藥「黃芩」有安胎的作用,不是說單用黃芩泡水即可,而是反映在方劑「芩術湯」中,而許多方劑,對劑型,炮製,煎煮方法,劑量、配伍等等又有要求。
順帶一提,中醫還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等其他辨證方法,比如六經辨證將病分為「少陰病」、「厥陰病」、「太陰病」、「少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六種,這不同於上面所說的臟腑辨證,這裡的六種病,太陽少陽之類,指的是病位,太陽在表,少陽半表半里、陽明在里,每種病又是不同的特徵,這裡不贅言。
總之,中醫陰陽,只是一個特徵名詞,並不能作為中醫不嚴謹的證據,看中醫嚴不嚴謹,還要看中醫對證的把握。
這裡我們可以引入五行的概念,金木水火土,對應肺肝腎心脾,很多人以為金就是金子,木就是木頭,不是,金木水火土同樣與陰陽密不可分。我們前面已經說了,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氣上為雲,地氣下為雨,是一個循環,那有人就要問了,那如果在半空中的水蒸氣怎麼辦呢?引用一下我以前的一個答案: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於東,則溫氣成春,升於南,則熱氣成夏,陰降於西,則涼氣成秋,降於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於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四聖心源》再補充一點,五行生剋是以氣而不以質,成質則不能生克。水火金木是四象,即四時之象,即陰陽之升降。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作者:鳴書鏈接:為什麼是火生土,土生金? - 鳴書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五行是什麼,五行就是這種氣機的運動,升降浮沉,所以古人將有這種特性的方位化為東南西北,在人體上,則將有這種特徵的臟腑,用五行指代。比如脾屬土,「土愛稼檣」,是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所以以此代稱。但是五行在中醫作用也多為這種指代作用,並不如陰陽影響那麼深刻。
還有一點就是五行相生相剋,也被用來放在病變的臟腑傳到上,比如「土壅木郁」,就是脾氣太過,影響肝臟正常疏泄的一類病證。但我以為這依然還是脫胎於實踐中的方劑應用。就比如有人問這個問題:中醫治療方法中有虛則補其母,其中為什麼沒有鑽木取火法呢,不可補肝然後起到補心的效果嗎? - 醫學 - 知乎
下面回答就是,臨床上肝陽虛證非常少見,所以就不會出現這個理論,儘管在五行上看,好像能解釋的通。中醫理論很多時候都是這樣脫胎於實踐而產生的,他們很多都是植根於方劑,而非牽強附會,陰陽五行,都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