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諮詢是要聽故事的

「王老師,我有個親戚的孩子,男,高三,最近情緒低落,經常失眠,心理測驗顯示有輕度的抑鬱和焦慮。該怎麼辦?」經常有學生或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問我類似的問題。說實話,每次面對這類問題,我都頗感為難,不知要怎樣回答才妥當,因為這是個精神病學的問題,而我只是個心理學老師(或者也偶爾被當做一個心理諮詢師)。

精神病學和心理諮詢是不一樣的。

精神病學遵循的是醫學模式,本質上認為心理問題不過是生理問題的表徵,因而強調對症下藥。記得讀研究生期間,導師讓我與幾位同門到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病醫院)見習,一位指導我們的醫生說,對於精神病的治療,唯一重要的是準確把握癥狀,因為一旦癥狀把握準確,就只剩對症下藥了。因此,精神科醫生在問診過程中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圍繞癥狀進行的。這裡隱含的一條基本假設是,每種癥狀的後面都有個可知的生理原因。換句話說,在精神病學的治療模式中,診斷是核心,然後是開藥。這也是那些看過精神科醫生的人鮮有不被貼上某個疾病標籤且基本難逃服藥醫囑的原因。

心理諮詢完全是另一種模式,即心理學模式,本質上把心理問題看成是人生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心理諮詢假設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不適根源於他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模式,並相信只有改變其對人生的看法和過去的生活模式才是問題解決之道。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特的,這就意味那些飽受心靈痛苦的人們看待世界的扭曲信念和錯誤生活模式的形成原因也是獨特的。心理諮詢要求諮詢師傾聽每個來訪者獨特的人生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歷程,探討他們對生活的信念和感受,思考他們組織故事的方式。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一起探索其生活模式中的問題和可利用的資源,啟發他更現實地面對生活,並做出改變。因此,心理諮詢通常不做癥狀分析,不貼標籤,也不開藥。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心理諮詢的原型,我會推薦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療法」。在我看來,羅傑斯是第一個把心理諮詢做成純粹的心理諮詢(完全不帶醫學痕迹)的人,拒絕任何診斷和癥狀探討,堅持把每個來訪者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算真正踐行了「人是目的」(而非癥狀是目的)的人本價值。

回到本文開頭。當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時,最切題的回答應該是給出一個診斷或者開點什麼精神病藥物,但這顯然不是我能做的,我真正能說的是「心理諮詢是要聽故事的」。而這,絕非推諉之詞。

推薦閱讀:

心理學個案——性變態
你真的會花錢么
一切從接納自己開始 by Zo? (????)
危險的心理諮詢
SpaceX和馬斯克成功了,「你」為什麼那麼激動?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