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女談|一個關於救贖的心理學故事,薦書《當尼采哭泣》
有些人無法解開他們自身的枷鎖,然而卻可以救贖他們的朋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這句出現在全書開始的句子,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也許常規的將其忽略過去了。但是當你把整本書都看完後,會發現這句話原來貫穿了全書。
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當尼采哭泣》,就從這句話里去看。說到推薦書,其實我自認我看書並不算多,所以本也沒什麼資格作為一個推薦人將書介紹給別人。如果你已經看過此書,歡迎留言大家探討,然而我也是很願意看過此書的人,直接略過我這篇文章,以免因為我的一些陋見,影響了你原本對書的理解。
現在回到那句話,這裡為什麼用到「救贖」,而「朋友」又是指誰呢?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本書不但是一本心理學書籍,其實也是一本懸疑作品。對我個人而言,懸疑、驚悚類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都是我所鍾愛的。看的多了,可以說量變終於產生了質變,也算對此類題材的作品有了小小的鑒賞力。這本書的懸疑色彩,我個人認為,是極其出色的。如果是對心理學零基礎的人,也能看出玄妙的地方來,只不過始終差了一層。如果對心理學包括心理諮詢略有涉獵,或乾脆和我一樣就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那麼看起來,那種津津有味,恐怕只有自己能體會了。
被救贖了的朋友,到底是誰?
維亞納的名醫布雷爾在威尼斯休假,沒想到還是被慕名而來的路 莎樂美堵截,這位年輕、自信、富有魅力的女性吸引了布雷爾的目光,所以答應下幫助她的朋友尼採的這個請求。
見到尼採的過程可以說頗費了一番周折,而且尼采本人對自己糟糕的軀體癥狀採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態度,搞不懂為什麼布雷爾如此熱衷於為他治療。對於這點,布雷爾本人恐怕也沒想明白。對於他這樣一位維亞納著名的醫生,擁有良好的聲譽和絡繹不絕上門求診的患者,本來已經非常忙碌了,有什麼必要去接收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病人呢?
布雷爾有一位摯友,也可以說是他的晚輩,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是一名在醫學院學習的學生,但他對醫學以外的心理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一次邀請佛洛依德來家中共進晚餐的會面中,布雷爾向弗洛伊德透露了自己的一個下墜的夢。對夢有著獨到見解的佛洛依德,幫助布雷爾,或者說幫助讀者看到了一些他自身之前並未意識到的問題。為什麼每次都是下墜40英尺,為什麼這個夢被重複了很多次,包括石板上看不清的字,佛洛依德認為這些都有意義。而布雷爾,恰巧是從40歲生日那天后,開始做這個夢的。
同時佛洛依德不知道的是,布雷爾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對他的一位女病人貝莎的強烈的性渴望和愛慕之情。貝莎的病,被發現並不是源自於軀體。布雷爾只向佛洛依德透露過病人的病症,卻絲毫沒有透露自己內心深處的那部分情結。
布雷爾對尼采病症的熱衷完全打動不了這位哲學家,他也不想治療自己的痛苦,那被他認為是他靈感的源泉。失去了這些痛苦,失去了對痛苦的忍受,他也將不再是他自己。如果知識也有生物鏈的話,哲學是在心理學之上的。心理學企圖了解人們的痛苦,治療人們的癥狀;而哲學,它已經完成了對痛苦的超越,能做到從塵埃中開出花來。尼采越是拒絕,布雷爾越是想治療他。終於,在一次尼採的發病後,布雷爾提出交換治療的方法,將尼采半哄半騙的帶到了他合作的療養院中。
布雷爾的這招應該算是一個詭計,並且他洋洋自得於這個詭計的成功。為了讓尼采留下,又不損傷他的自尊,布雷爾向尼采虛構了一個自己的痛苦,希望尼采能幫他用聊天的方式治療。他覺得,自己全心全意的在幫助尼采,卻不知道尼采其實早就說穿了他的動機。在尼采那次嚴重的發病之前,他就曾經說過:「永遠沒有人做任何事是完全為了他人。所有人的行動都是自我中心的,所有的服務都是利己的,所有的愛都是自私的。」而在當時,布雷爾認為尼采是在一種病態的情況下所做的結論,或者可以說是因為自己多年被哲學主流圈拋棄而說的憤世嫉俗的話罷了,他沒有明白其中的深意。而他自己在之後的所做的一系列行為,包括為了將尼采留下的那些詭計,其實已經驗證了這句話,可是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
治療就這樣開始了,雖然並不清楚到底誰在治療誰。一旦布雷爾為尼采檢查完身體,他們就進入了談話階段,對布雷爾來說,表面是尼採在治療布雷爾,實際是布雷爾想引出尼採的問題。初期,布雷爾總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和尼采對著干。每次交談後,他們都會寫下對對方的診斷,而讀者可以看到兩份不同視角的智力較量的總結。
這樣的智力較量讓尼采感覺精疲力竭,他不明白為什麼布雷爾邀請他來幫助自己,卻總是充滿了抗拒。他思考是不是自己幫不了布雷爾,所以提出想放棄。布雷爾當然不能讓他那麼做,於是他打算開始袒露自己真實的想法,為了更能把尼采留下來。而這個時候,布雷爾卻開始發生了改變。
第一個改變是,他能夠拒絕路 莎樂美的不合理請求了。之前他基本一直被路 莎樂美牽著鼻子走,因為他心中對這類年輕的美女充滿了渴望,他沒辦法做到拒絕。同時,他一直壓抑的對家庭的仇恨開始爆發,他恨帶給他財富和優越生活的妻子,覺得妻子和孩子剝奪了他的生命力。甚至,他做了一個要離家出走的,非常細緻的夢。他開始正視自己每一天都想拋棄現在的生活的想法,被自己的這種念頭嚇的不輕。而這一切,其實源自他對中年來臨的恐慌,對生命力將從自己身上流走的擔憂。他把這一切都怪罪到家庭身上,認為是家庭拖累了他,束縛住了他的生命力。於是他開始向外尋找,被自己女秘書,被自己的女病人,也被見過幾次面的路 莎樂美吸引。這些吸引他的女性,還擁有他早亡的母親的特徵,而不被他自己所認識到。
最後本書的結尾,布雷爾醫生終於在那個細緻的夢中,以及尼采、佛洛依德等人的幫助下,意識到了自己所有困擾的根源。當尼采聽了他對於自己情況已經痊癒的解釋後,也向他袒露了自己一直迴避的問題,這是布雷爾初期夢寐以求卻沒有做到的。
布雷爾當時為什麼會堅持要留下尼采,在他的內心深處,或者用我們的專業術語說在他的潛意識中,他希望尼采能運用從痛苦中汲取力量的方法,帶他走出布雷爾自己的痛苦困局。事實也證明,尼採的確做到了。
作者歐文 亞龍是一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有著高超寫作能力的作家。他把諮詢室中經常會遇到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癥狀,那些困擾,那些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情緒的流動,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是否對心理學有所了解,都可以去閱讀它。而書中的人物在歷史的確真實存在,可是故事卻是虛構的。然而,那些思想的交流,談話治療的雛形,病人的癥狀,卻又是真實的。真真假假的巧妙穿插,造就了本書的精彩。
——————————————————————————————————————————
想了解更多心理類文章,或者關注我,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心裡心理有條路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