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到家的生意:川普為啥不付建築師設計費

作者:蔡承智

這兩天美國總統競選debate算是把建築圈給炸了,希拉里指著川普的鼻子說有個很可憐的建築師為你幹活你這個萬惡的資本家不付人家薪水,同樣沒有得到報酬的還有畫家、雕塑家等等一干,川普直接回答:「maybethey didn』t do a good job!」 作為一個一直牢牢支持川普的建築師,聽到這句突然懵逼了一下,過往那些盡心儘力為甲方畫圖最後連設計費都拿不到的苦澀心酸一下子全都回來了,拿起手機建築群里已經是口水四濺罵聲不休,我也從一個陪著川普鄙視希拉里欺騙性政客說辭的小粉絲瞬間變成了被無良資本家打壓欺負的小媳婦。這場debate過後,會有無數和我一樣以為站在了理智與大局這邊的建築從業者重新審度自己工作的前途和意義。

我的個人經歷比較複雜,家裡親戚是房地產開發商,本科學的是結構工程,畢業班在施工大拿的手下打雜,在大工地上當過幾個月施工員,爬腳手架那種,研究生讀的是美國的建築,中國美國的建築師事務所都干過一段時間,做過項目策劃,做過甲方,僱傭過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SA教過書帶過不少學生,現在自己開了個有獨立施工能力的研究型建築事務所,做著幾個小不旮旯的項目。雖然年紀不到三十,也算對整個loop有些片面的認識。在美國念書快畢業的時候有一門不怎麼受待見的課,專門講建築師該如何和甲方簽訂合約,該如何收錢,收多少錢,如何保證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害等等,其中就有一條特別有意思。說建築師在合同裡面一定要加上這麼一句:「我們的建築設計服務水平只需要達到本地區設計從業者平均水平即可。」而這裡「本地區設計從業者平均水平」 是啥卻並不會有人來界定,乍一看寫了和沒寫也是差不多,但細思恐極,算了還是加到合同裡面吧,萬一甲方說你要是設計不成frankgerhy那種感覺我就不給錢可怎麼辦。這種事情在美國這樣的法治國家其實也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在texas工作的時候就常聽說隔壁公司接了好多好多項目,然後就倒閉了,收不回款,發薪水發跪了。我們公司老闆是個猶太人建築師,且不論設計水平怎麼樣,他雇了一個窮凶極惡的老太太每周催著各個甲方的款項,估計要不是這樣我們也早就倒閉了。也有那麼一大批建築師事務所,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是僅僅依靠著項目首款retainer過活的,走著拿首款-做一點-被嫌棄-甩鍋-再接新項目拿首款這樣的workflow。由於各種緣由,建築師總是需要在拿到尾款之前提供圖紙或者相應服務,而最終卻因為沒有除了訴諸法律手段以外的辦法限制甲方,常常被無良甲方各種拖欠設計費。就連我這樣剛剛執掌設計公司沒幾年的人也被賴過賬,可以想像這種不健康的現金流在廣大的設計公司會有多麼普遍。而inreturn,這種「賴賬機會成本」也會被charge在那些正常付款的客戶們身上,導致很多公司設計費的報價水份誇張的就像城隍廟的地攤。OMA在陸家嘴正在蓋的一個項目設計費就從投標時的400+萬一路被還價到180+萬,很難想像這個生意會有多麼的原始與愚蠢,其價格與價值都沒有辦法被準確衡量,即便被衡量了,很多時候合約實現起來也會比其他行業難得多。我真正想要說的是,有那麼多過剩勞力湧入的建築行業,並不只是一個充斥著文藝青年熱血的地方,他和其他標價不透明的公司是一樣的,以創造力標榜自己的建築行業在生意上往往並沒有那麼機智。

從一個甲方,比如我的愛,川普的角度來看,建築師可以是一群有見識的好朋友,但要僱傭他們來設計房子,可以說是你可以想到的不確定性最大的一單生意。在我開噴國內的建築師之前,我先說說這事兒在美國怎麼算。先說屌絲畫圖狗,比如當年剛入職的我,到手薪水19刀每小時,charge客戶是100刀,效率19%。公司會給客戶按照我們的workhours發賬單,這個和國內還是蠻不一樣的,雖然美國本行業虛報hours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但一周總共就那麼多時間,所以算是公平,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加之美國整體民風淳樸,一般成本還是比較可以控制的,美國民用住宅設計費建築部分一般的屌絲事務所差不多是50刀一平米,350人民幣不到,建造成本1000刀-2000刀每平米。當然這錢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建築對於生意人來說只是一個工具,對於住宅里的居民來說是一個dailyapproachable object,對於建築師來說則是branding。我們在接受建築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像往常的starchitect那樣光彩奪目的展現自己,而不是實際的幫助客戶,即便初衷如此,很多時候也因為眼界的局限而力不從心。美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者的包庇其實縱容了建築師的任性。典型的比如著名的fanthworth住宅,密斯居然可以在甲方強烈反對的情況下硬是把房子給蓋了,而且業主和他打官司居然還打不贏。這種狗血的事情在中國估計到下個世紀也不會出現。廣大的甲方業主們其實並不是很清楚,即便在那些明星事務所,做出好的設計也只是妙手偶得。像藤本壯介這些「作風紮實」的設計師其實同時在進行的項目很多,但真正蓋出來能讓人滿意的並沒有多少。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樣的明星事務所在初期靠的是強大的個人魅力及理想主義情懷,但是到了生意上卻邁不過落地現實的重重消磨,難以有穩定且有創造力的表現。

從美國回到上海以後接觸了很多設計公司和小業主,不得不說,兩邊的各位都極難找到水平成熟的從業者。事實上國內絕大多數公司的從業水平及工作狀態,無論哪個行業,都與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腦中的想像相去甚遠。我自己在SA教書那麼多年,接觸的學生還都算是經過挑選,功底不錯的孩子們。在高薪的誘惑下,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智力情商都比海外的孩子們平均值高很多,從研究生入學作品集就能看得出來,中國孩子們的設計才華完爆美國的狗屁素質教育,抗壓、學習能力也都超過美國。但中國的建築教育其實起步非常非常晚,一開始教師水平也很低,加之我之前所說的,建築師的培養是極其昂貴的,在那個經濟才開始騰飛,文化一片廢墟的年代,是基本不可能培養出一批優秀建築師的。比如2000年的時候,中國建築師大多還畫不對別墅車庫的入庫轉彎半徑,原因是中國的建築師不住別墅,大多沒有車,也沒有車庫。而那時候,建築設計,暖通設計,消防設計,結構設計等圖紙對於開發商蓋樓都是繞不過的彎,有生意做真的不是因為建築師的才華,而僅僅是你的那一個章。因為有資質的公司就那麼多家,價格自然也比較高,三十多四十多一平米的比比皆是。而到了十幾年後的現在,住宅小區的設計費已經低到了八塊錢一平米以下,還是有人做,為啥?一個300,000平米的標準住宅小區,設計費2,400,000 ,建築平面是直接選型的,立面、門窗表、材質表、效果圖十幾萬塊外包,自己畫一下小區平面和地下車庫平面,蓋個章直接交差,前後三四個人二十幾天,還有相當的賺頭。上海的居住區,均價比如60000一平米,其中快50000得是地價,也就是國家的稅收,毛坯建造成本約1500-3000一平米,售樓小姐依據地域的不同傭金在房屋賣價0.5%-3%之間,然後建築部分設計費是8塊,在這種資本分配架構下建築師無從生存,只是最不值錢的附庸,而實際從事這個工作的建築師人數甚眾,他們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也會是最早被淘汰出局的一批人。當然,他們抱怨的也最多。

設計對於生意或者居住者是如此的重要,在經濟發達地區設計幾乎可以主導、決定很多事情。但在現有的土地政策下,建築師對於平常的百姓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職業,雖然才8塊這麼便宜,我們幾乎沒有機會獨立僱傭一個有譜的建築師。而很多很多甲方也並不了解在見建築師之前需要準備什麼,策劃團隊是否跟得上。撇開審美的主觀因素,比如改造項目不知道要先測繪補強,商業項目不知道功能需求,建築師其實只是這個整體loop裡面很小的一環。作為甲方生意的局外人,建築師所強調的「光影」、「虛實」、「穿插」這些藝術層面的東西也很難幫助他們,其實用戶體驗是極差的。與美國的眾多獨立設計事務所不一樣,中國的事務所單價低,周期快,所以往往在協作上面需要更加高效,為了獲得比較高的收益,是不會接觸一般私人小業主的。建築師過了擴初便丟給設計院的畫圖狗們做施工圖,審批完成後施工隊再根據自己的想法亂來一氣,所以即便我們的建築學生比海外更加聰慧有天賦,大多從業數年後對設計到施工圖到現場的理解是不如國外踏踏實實畫自己的施工圖、算預算和指導現場的建築師們的,這也是為何Revit之類的軟體在國內完全無法鋪開,因為我們這種workflow已經決定了。與那一丁點設計費相比,甲方要面對的是更大的局面,更多的開支和麻煩,其實很大程度也是他們決定了一個項目的成敗。

我作為項目甲方在國內僱傭過幾次建築師,作為設計公司chief也僱傭過幾次。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到設計的重要和設計公司的困窘。預測未來的單獨設計市場會越來越少,而設計師事務所也會更多的延伸出去成為一個注重用戶體驗的服務,和商業策劃、工程管理、施工技術更好的bond在一起,建築系的世界可以不再是片面的光影虛實,而建築師們也終於可以不被川普這樣的死胖子吐槽:卧槽就幾張圖那麼貴啊!

推薦閱讀:

求學 | 留學篇:斗托福斬面試智取美帝山(下)
沒體驗過Trader Joes排隊,你就不算真正的紐約客!不過,大家都在買什麼???
教你留學找房時如何識別騙子
H1B回國簽證材料及面簽流程-上海
【Credit 101】如何快速建立美國信用評級?

TAG:建築 | 建築行業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