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影響最大的科幻小說是哪幾個?
請詳述為什麼這個科幻小說對你影響很大。請勿只寫名字。
大劉的三體系列自不必說。除此之外,有以下:
《鏡子》劉慈欣。硬科幻、寓言、現實主義。無與倫比。《商人與鍊金術師之門》特德蔣。邏輯之詩、時間旅行、雋永。《醉步男》小林泰三。詭異、夢魘、顛覆與恐懼。《遞歸之人》@陳楸帆 。荒誕、形而上、形而上、形而上。
這些小說都是從《科幻世界》上看到的,當然還有很多小說,以及小說家,譬如說我特別喜歡的韓松、長峽、飛氘等等,都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只是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四篇。因為讀它們的時候,我才十幾歲,那時它們對我的震撼,現在只有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能感受得到。當然,這是兩種不同的震撼,但在記憶裡頭,它們都是相當深刻的。
是《科幻世界》讓我認識了這些有趣的人,感謝《科幻世界》!------------------------------------------------------------------------------------------昨晚看到這個問題後,心緒難平,不斷回想從前讀《科幻世界》的歲月。這真是一本給我留下很多回憶的雜誌,雖然我有許久沒讀過她了,是從她換主編之後,約有四五年了吧(如果沒記錯)。現在我想補充幾篇我印象比較深的小說,記憶寫成,不當望指。《隨風而逝》江波。深邃的孤獨。
《崑崙》長峽。如夢如幻的理想主義。韓松老師的地鐵系列。異化的深刻。《蒼天在上》飛氘。卡夫卡。《永不消失的電波》拉拉。盛大的幻滅感。以及雜誌上推薦或連載過的外國作家的小說:
《銀河系漫遊指南》道格拉斯·亞當斯。聰明的英倫范。《差分機》威廉.吉布森。賽博朋克的前奏。《高城裡的男人》菲力普.k.迪克。沉重的想像力。《第五號屠宰場》馮內古特。黑色幽默。《王佛脫險記》由瑟納爾。三體寓言。《穿牆記》馬塞爾·埃梅。精緻瀟洒。以上作品雖然存在是否屬於科幻文學的爭議,比如最後提到的三篇(因為好像這幾篇是阿來先生弄的一個專欄,它主要用來介紹主流文學中的幻想元素。其中有一期是村上的《電視人》,個人不是很喜歡,就沒拿出來)。但我想說,事實上,存在這種爭議的科幻小說,才是最好的科幻小說。《贍養人類》,劉慈欣。 還記得當時拿到《科幻世界》,一口氣讀完這篇文章,抬頭看窗外是一輪巨大的落日,瞬間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震撼得無以復加。
「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語。
劉慈欣的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光年尺度下人類種族的故事。——作者語 -。=||
大劉的科幻小說一向以恢弘大氣和想像絢麗著稱,這篇短篇也不例外。小說以一個職業殺手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謬的故事。「沒關係,進來吧。」畫家說,眼睛仍掃視著那些畫,沒朝門口看一眼,聽他的口氣,就像這裡是一座帝王宮殿似的。在滑膛走進來之後,他又問: 「喜歡我的畫嗎?」
滑膛四下看了看,發現大部分的畫只是一堆零亂的色彩,就是隨意將油彩潑到畫布上都比它們顯得有理性。但有幾幅畫面卻很寫實,滑膛的目光很快被其中的一幅吸引了:佔滿整幅畫面的是一片乾裂的黃土地,從裂縫間伸出幾枝幹枯的植物,彷彿已經枯死了幾個世紀,而在這個世界上,水也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在這乾旱的土地上,放著一個骷髏頭,它也幹得發白,表面布滿裂紋,但從它的口洞和一個眼窩中,居然長出了兩株活生生的綠色植物,它們青翠欲滴,與周圍的酷早和死亡形成鮮明對比,其中一株植物的頂部,還開著一朵嬌艷的小花。這個骷髏頭的另一個眼窩中,有一隻活著的眼睛,清澈的眸子瞪著天空,目光就像畫家的眼睛一樣,充滿驚奇和迷惘。
滑膛拿出手機,又看了一下賬戶中的金額,齒哥,我現在的錢和你一樣多了,但總
還是覺得少點什麼,而你,總好像是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一切,所做的就是竭力避免它們失去……滑膛搖搖頭,想把頭腦中的影子甩掉,這時候想起齒哥,不吉利。 齒哥得名,源自他從不離身的一把鋸,那鋸薄而柔軟,但極其鋒利,鋸柄是堅硬的海柳做的,有著美麗的浮世繪風格的花紋。他總是將鋸像腰帶似的繞在腰上,沒事兒時取下來,拿一把提琴弓在鋸背上划動,藉助於鋸身不同寬度產生的音差,加上將鋸身適當的彎曲,居然能奏出音樂來,樂聲飄忽不定,音色憂鬱而陰森,像一個幽靈的嗚咽。這把利鋸的其他用途滑膛當然聽說過,但只有一次看到過齒哥以第二種方式使用它。那是在一間舊倉庫中的一場豪賭,一個叫半頭磚的二老大輸了個精光,連他父母的房子都輸掉了,眼紅得冒血,要把自己的兩隻胳膊押上翻本。 齒哥手中玩著骰子對他微笑了一下,說胳膊不能押的,來日方長啊,沒了手,以後咱們兄弟不就沒法玩了嗎?押腿吧。於是半頭磚就把兩條腿押上了。他再次輸光後,齒哥當場就用那條鋸把他的兩條小腿齊膝鋸了下來。滑膛清楚地記得利鋸划過肌腱和骨骼時的聲音,當時齒哥一腳踩著半頭磚的脖子,所以他的慘叫聲發不出來,寬闊陰冷的大倉庫中只回蕩著鋸條拉過骨肉的聲音,像歡快的歌唱,在鋸到膝蓋的不同部分時呈現出豐富的音色層次,雪白雪白的骨末撒在鮮紅的血泊上,形成的構圖呈現出一種妖艷的美。滑膛當時被這種美震撼了,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加入了鋸和血肉的歌唱,這他*的才叫生活!那天是他十八歲生日,絕好的成年禮。完事後,齒哥把心愛的鋸擦了擦纏回腰間,指著已被抬走的半頭磚和兩根斷腿留下的血跡說:告訴磚兒,後半輩子我養活他。
常有人說科幻是點子文學,言外之意,文筆是科幻小說的短板。而劉慈欣顯然不在其列。
大劉的小說,除了看他天馬行空的想像,還能看到人性最黑暗冷酷的一面。
小說里,來自「哥哥」文明的使者給滑膛講述了一個由一個富人和二十億個窮人組成的世界,那個富人被稱為終產者。(像不像社會主義終極階段的稱號,笑)那麼窮人們怎麼生活呢?「想知道終產者擁有什麼嗎?他擁有整個第一地球!這個行星上所有的大陸和海洋都是他家的客廳和庭院,甚至第一地球的大氣層都是他私人的財產。
「剩下的二十億窮人,他們的家庭都住在全封閉的住宅中,這些住宅本身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態循環系統,他們用自己擁有的那可憐的一點點水、空氣和土壤等資源在這全封閉的小世界中生活著,能從外界索取的,只有不屬於終產者的太陽能了。
不知道大劉有沒有看過《失控》,這裡的場景和《失控》第一章如出一轍。人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玻璃小屋中,吸入的是自己呼出的空氣,食物和水則由自己的糞便和尿液還原而來。
凱文·凱利從這一幕看到的是對科技失控的恐慌,大劉從這一幕看到的是對貧富差距變大的恐慌,而當時才上初中的我看到的卻是失去自由的恐慌。接下來的行文中,大劉以冷靜的筆觸引爆了前文埋下的一個個伏筆,「地球文明」的富人開始向窮人拋灑財富,甚至到了需要 「僱傭殺手 來消除不願拿錢的人」的地步。
是什麼使他們拋棄自己的財富?(此處省略3000字) 小說的最後一句頗有黑色幽默的味道。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寫的不好還請多多見諒。「他們把一個用於放置酒和冰塊的大銀盆用三個水晶煙灰缸支起來,在銀盆里加上水。然後,他們在銀盆下燒起火來,用的是百元鈔票。大家輪流著將一張張鈔票放進火里,出神地看著黃綠相間的火焰像一個活物般歡快地跳動著。
當燒到一百三十五萬時,水開了。
童恩正《珊瑚島上的死光》是科幻啟蒙。再就是阿西莫夫的《基地》跟與之齊名的《機器人》了。
特德·姜《巴比倫塔》小川一水《老威爾的行星》劉慈欣《鄉村教師》
(每次遇到這種題都要手癢來答真是……此排序與文學價值無關,僅代表對我個人的影響力)
1. 劉慈欣 《朝聞道》 (短篇)
入門第一篇。最喜歡講的故事之一,廣受好評~~這麼多年來都記得末尾時霍金問道:「宇宙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那個外形標準如人類符號一般的外星人(或是外星通訊形象?)好像第一次流露出了一點人類一般的表情,彷彿嘆息或無奈或迷惘地說:「我也不知道啊……」
《中國太陽》(短篇)即使是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在機遇的滋養下也會展示出一個不遜於任何人的廣闊的心靈。2. 西奧多·斯特金《超人類》(好像沒怎麼見過他其他小說的中譯版)
第一次知道了格式塔心理學這個詞。這種全新的人類進化方式真是空前絕後,角色塑造極其真實動人,有關人格補完和認識自我。當然,可能暗合了當年中二時期的尼采主義傾向。。3. 弗諾·文奇《深淵上的火》、《天淵》、《呱啦啦》(中篇)
因為是一個系列的所以放在一起。宇宙結構、文明進化、生命類型、尋找自我……太多了,太空歌劇的標杆啊。到現在都十分驚嘆於他對樹族和爪族的設計。4. 弗蘭克·赫伯特《沙丘》系列
這是唯一一部包含了「預言未來」和「救世主」元素,而被我列入一流科幻/奇幻的小說。角色極其富有魅力,對於宗教、血緣、權力鬥爭等等的描寫有強烈的陰暗又傳奇的中世紀風格,細膩嚴謹,結尾悲壯(幾乎看哭)。5. 《道標人》Jedicat(短篇)
前兩天還給同學講過的故事。當年看時也無比激動,宇宙的孤寂、人類心靈的勇氣……短而震撼。
6. 何夕《傷心者》(短篇)
也是時不時喜歡講給別人聽的一篇,看到LS@王洞明提到,才想起名字和作者。殘酷的現實和悲壯的理想主義,這種複雜的情懷我覺得是在這個奇特的時代下,中國科幻作者獨有的感情內核。7. @陳楸帆 《墳》,韓松 地鐵系列(短篇)
第一眼,有種看到了科幻作家中的王小波的感覺……具備我心目中很「男性化」的作品的特點:井噴式的靈感,使用起來揮霍無度。8. 潘海天《猴王哈努曼》、夏茄《卡門》,遲卉《歸者無路》(短篇)
雖然現在沒那麼喜歡了,但當時真是對少女情懷的極大滿足。。才知道科幻也是可以寫成這樣的。P.S. 現在回頭看,影響最大的都是高中時代,剛開始接觸科幻時閱讀的作品。可見人很難擺脫慣性和成見,毫無保留地熱愛新的東西,即使是個自詡的科幻小說愛好者,也很容易被固化的興趣左右。。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豆瓣)》
讓我走上了科幻這條不歸路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 (豆瓣)》,《基地 (豆瓣)》
這兩本直接影響和促成了我現在的職業和畢生的志向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 (豆瓣)》
讓我讀後激動到寢食難安,原來科幻的文字和暢想也可以華美到如斯程度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 (豆瓣)》,《童年的終結 (豆瓣)》
讓我開始真正思考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世間的地位弗諾·文奇的《天淵 (豆瓣)》,《深淵上的火 (豆瓣)》
讓我窺視到奇點時代後(參見技術奇異點)人類社會的樣子士郎正宗+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 (豆瓣)》
讓我開始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以及靈魂的歸屬喬治·奧威爾的《1984 (豆瓣)》
讓我真正擺脫洗腦,開始了獨立思考何夕的《傷心者》,高中時隔壁班的班主任貼在教室後牆上的,我站在那兒一口氣看完了,然後從此認真考慮是否真的去做我從小喜歡的科研,考慮我是否有權利去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是否有權利讓父母繼續因為我的讀書而過著清貧的生活,還是在父母有生之年賺儘可能多的錢,讓他們晚年的生活品質儘可能的高;何夕所說的:這個世上惟一不用感到內疚的只有母親,到底對不對。開始考慮,我到底多大程度上屬於我自己,至今未有答案。
羅傑·澤拉茲尼《光明王》奧森·斯科特·卡德《死者代言人》凱特·威廉《遲暮鳥語》吉恩·布魯爾《K-PAX》劉慈欣《三體》,《鏡子》《山》《流浪地球》等若干短篇
絕對的《三體》
1、作為硬科幻,嚴謹,有突破,宇宙社會學。2、人物也寫得不錯,大史、羅輯、維德《重生之超級戰艦》
這部小說雖然名字非常網文化,但真的是一部非常贊的作品。這個小說對於維度,空間的理解非常到位:無數個低維空間組了一個高維空間,比如無數個二維組成了一個三維。基於這個理解,我們可以推出,如果有四維空間,則必然有無數個三維宇宙,高維對低維具有不可見性,不可防禦性,低維的資源對於高維沒有任何意義,高維空間的熵增速度遠遠低於低維,高維空間穩固性比低維空間的高無數倍。
文中給出了科技發展的路線。
對於時間的本質和探尋也給出了大膽的想像。
社會關係符合社會主義原理,即生成關係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劇情上也是非常曲折,有很多非常神奇的想像,比如作者提出有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粒子,將其定義為快子,快子的質量為負;比如文中的微觀文明,在修改規則之後,讓電子的體積變得巨大無比,靠電子運動的瞬時性和不可探測性進行攻擊。最讓我服的是,在尚未掌握空能轉換的時候,遠航河系的辦法,雖然是個笨辦法:搬運恆星,搭建一條星路,一直延伸到另一個河系,雖然這需要幾千萬的時間而且只能使用一次。
由這本書,我想到的評價一部科幻小說的方式:剝離掉科幻屬性,看看還剩下什麼。如果剝離掉科幻屬性之後,剩下的是反應人性,倫理,階級等等,都不是純粹的科幻小說,可以理解為人性小說、倫理小說、階級小說披著科幻的外衣的再包裝,科幻小說就應該是以科技、科學為基礎,進行合理幻想,帶我們領略未來的風光,帶我們漫遊星辰大海,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前進的方向。對我影響很大的應該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初中的圖書館裡有兩套全集,我和另一個哥們借了好多次,基本上每一部都讀了不止一遍。那時開始,科幻就是我生活里很重要的一塊。然後就是哈爾.克萊門特的《重力使命》,高中在科幻世界增刊上讀到的。硬科幻的典範,很多評論都說這部小說將技術表現到了極致,情節和人物反而比較平庸。不過可能也只有科技宅才會狂熱的喜歡這種技術流的硬科幻吧,也說不清楚是這部小說影響了我,還是只是我狂熱的喜歡它。
大劉的《三體》系列
《六道眾生》何夕 不是因為其他,這是我小時候看到的第一部《科幻世界》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它開啟了我對科幻的熱愛,是它讓小時候的我領略到科幻世界的美
《安德的遊戲》系列
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
先看的電影《星河艦隊》第一部,之後去找原著小說看了一遍,又把其他幾部電影看完,又去看動畫,又去玩了PC版的遊戲,橫跨哥初中高中六年時光。高三在我那台破電腦上打《星船傘兵》時蟲子一多CPU風扇就呼呼直響。啊生活。但影響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喜歡或者評價最高的。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