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觀察
人人都有追尋本心真我的自然趨向,尤其是外界環境不如意時更甚。那這種深怕迷失丶無意義丶莫名失落感所造成的主觀憂鬱對自己真的只是負麵價值嗎?擔心自己青春耗盡丶憂慮生命的流失丶害怕親人永遠消失丶無法面對茫茫然的未來?生命的意義不在事前的安排設計,也不在功成榮耀的表象,因為生命持續的本身就是種恩惠,千變萬化的外界環境更不是區區所能掌握,而外在的顯榮更只是外在本身,與自己何干?那自我又如何安然?如何面對轉變中的自己與變化萬端的外界環境呢?
人本身會找尋主觀最佳的方向,而人性的覺察也非刻意的模仿就能改變未來的必然。人格分類是針對人性殊相丶個別性賦予指定意義同性質量的分別與觀察後質的的區分,前者是氣質的種類,後者是人格的分類。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僅僅只是同氣相求人以群分而已,更是為了藉助便利的系統資訊來找尋自我未來方向。但每個人又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人生的答案不在九型人格丶MBTI丶DISC,也不在許許多多的人格分類中,而在自我針對個人獨特唯一的人生過程所面對的態度本身,是的,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的過程,既不在預知也不在結果,品味自己的喜悅哀傷就是最高階的人生意義。
愛是超越自我的唯一可能。然愛不是狹義的自戀丶自我丶更與自私背道而馳,那愛是什麽?又為何是解決迷失自我的良方解藥呢?愛真的能接續那失落的曾經?能夠挽救頹廢自我放逐的人生?可是實際的經驗,愛情常常帶來的是短暫的愉悅與深刻傷痕,總是苦大於樂啊?周遭充斥著假愛丶背叛丶相互利用,愛不是種傳說嗎?何以成為改變人生的關鍵契機呢?
自愛而愛人
愛是奉獻丶犧牲,是給予不是索取,所以真正的愛是從自愛開始,這自愛是針對個人實際需要與未來規畫做建設性的安排,不是由自卑衍生出的自大丶自戀式唯我獨尊。愛是彼之所欲施之於人,至少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實際社會之中,充斥大量的痴男怨女,往往以自我需求為中心,苛刻的追求與要求那不可能的天邊虹彩,不滿意已獲得的幸福,不滿足真誠關懷與幫助,寬以待己嚴以侍人,盡做些表面利己損人之事為樂,這就是自戀。
自愛是所有感情的基礎,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更是建設性自愛的動物,人類不滿足於動物性的本能自戀,升華為精神式的自愛,為自我與長遠甚至身後評價而自我努力。女為悅己者容,更為自己整理自己,而不單單只是表象內外無頭蒼蠅般的忙碌庸庸,要為自我的精神提升丶社會性融合與適當的調控本能的賓士。一個人只有滿滿的自愛,方有可能有多餘的愛溢出予人,愛是給予是在愛情天秤上相互促進精進後的期盼回饋,自私自戀不是盡頭,是匱乏的索取,是惡的本身,因為善本身具足自身,來自於自我的浩浩然然。
當自愛的自己,真正能為自己的現在丶未來做應當的打算後,兩情相悅的愛情方有可能真正達成。那初戀的激情是真愛嗎?初戀大都基於異性相吸的生物性與接近性而產生的迷戀,並非男人不追求女人的外表身材,女人不要求男人的財勢地位就是真愛。這些低階的要求不過是生物性本能,人是理性的動物,更是唯一能自我提升境界的智慧體,人建基於動物性本能,不代表囿限於此,人類的本質不是生物性的本身,而是靈性的綜合體,是整體的協調,是生命境界的擢升,更是自我要求自我不斷追求高峰體驗的自我挑戰歷程,儘管生命是有限的,但這自我挑戰的過程才是智慧生命最特殊的獨特意義本身。
不僅僅是愛情,親情友情也都建基於相互了解後的體諒型溫柔。愛不是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愛是因為充分的彼此理解後的主動照顧照護。是的,愛的本質是給予也是主動積極的為對方著想,是真心的關懷不是彼此暫時利用的短暫頹廢式快樂,世間男女互相踩踏,偽裝後的利慾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男人為追求與得到對方愚昧的忠誠,禮物攻勢丶紳士風度丶溫柔體貼丶關懷倍至丶溫馨接送情,單單只是為獲得那具體的對方軀殼而昧著良心欺騙誘拐。女人幻想著天上掉下的餡餅,似知實不知的接受各種不相對稱的奉獻,殊不知愛情必然平衡,沒有不對稱的自然人事物,而男女之愛怎可能存在表面不對稱的精神與物質之下交流呢?
這不是愛,是相互毀滅,並非不離婚就是幸福,並非白頭偕老就是恩愛白頭。老伴老伴,常常只是年老無法尋覓其它可能下的妥協,男人無財無勢丶女人無貌無禮,並非不追求婚外的慰藉,而是無能為力也。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誘惑之於前而不改其志,結婚的誓言又有多少人真正信守?交往的甜言蜜語是技巧性的表達還僅僅至少是一時的真誠?愛不是表面的依偎而已,愛是明知更好的可能而止之於前的意志,是對個人自愛似的信守,也是追求彼此給予的空間與自由。
真正的愛並非尋找一位值得崇拜丶敬仰的人而已。是的,彼此崇拜敬仰是愛情穩固不二良方,不基於精神上彼此依靠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而崇拜敬仰同時是相似的共鳴也是互補的尊重,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相似與神秘未知的尊重。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相似的價值觀讓彼此有共同的發展方向與持續生活的積極性意願,而那分殊不同的種種也是彼此吸引主要動能,人因為共鳴而相擁相依,也因為彼此能成全方向的相互補足而有更穩固的關係。互補是指彼此需要的補強,並非僅僅是缺乏的補完,彼此需要的補強能使彼此提供的是真正的幫助,而缺乏的補足不過基於利害的功利性,是不穩定的關係內涵。
愛情的內涵
人倫之始就是愛情。所有形式的愛以愛情最為崇高,以此開始也以此結束。那愛情是如何產生的呢?真只是外表的契合或符合彼此對異性標準的綜合評判?阿尼瑪與阿尼瑪斯真的是種情結也真的存在嗎?愛情產生的條件為何?又是什麽讓愛情既短暫又深刻?愛情是註定逐漸消逝的嗎?難道不存在永恆的真愛?還是愛情僅僅只是人為的浪漫傳說?都僅僅是人類為了繁殖而內分泌的改變?上帝賦予的必然?也或許是達爾文式的殘酷競爭?
愛情是需要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承受的,非理性不是愛情,而僅僅生物本能繁殖工具,人類是已演化成功擁有自覺自知的智慧生命體,不再僅僅滿足於動物性的本能而已,許多動物性本能的追求,不過是靈性未進化的現代原始人,徒具現代人的外表,實質上幼稚無知,自貶身分自殘身價。那何為理性之愛呢?是功利?是現實?抑或更加實用主義的綜合判斷?
愛情可以理性分析,卻需要感性的體驗的。真愛必然建立在彼此互惠共贏的道路上,絕不可能存在誰犧牲誰,真愛必然是ㄧ加一大於二,只有假愛丶無愛丶偽愛丶恨愛才會彼此踐踏丶陷害丶拖累丶利用。愛是功利,但不是為了自己功利,而是為了彼此成全或為了對方而籌謀,愛是現實,但不是自私自利的索取與要求,而是給予丶奉獻並以犧牲為樂的現實,是為了彼此或對方而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並努力面對現實衝擊的積極努力,愛當然也是實用主義的,為了彼此有形的家,無形的歸屬而計畫而負責任而彼此快樂的痛苦著。
愛情的理性是針對愛本質洞察,愛是激情?是親密?是承諾?愛包含於此卻遠遠不止於此。那什麽是愛情的前提?除了熱情相對丶彼此理解諒解丶維持互動交流與溝通丶相互支持對方的現實與夢想丶分享彼此的喜樂憂懼外還包含著什麽誘因?生物性的吸引丶直覺到愛人的形象丶強烈渴望融入外還有何可以長久支持?實際生活的習慣丶現實的互補外,一種很難離開彼此的有無形條件,能綁得住雙方驛動的心?其實愛情是可以準確觀察與適當預測的。
愛情的預測
人們針對愛情的態度有四種主要方向:一是重家庭與心的聯繫和親情。特重於恆久不變關係的維護,保護與穩定家庭為第一優先,將主要的心力放置在家庭成員間心的聯繫,喜歡原生家庭也喜歡新築的小窩,沐浴在親情的籠罩之下受寵愛也反饋給其他家庭成員,如同母雞保護小雞般享受親情的穩定與無怨無悔。這種愛情是建立在心的的感受與聯繫,建基於永恆不變的安定感之上,兩性間的關係傾向於親情式的表達與維繫,伴侶間的吸引力在於共同道德觀方面的自律律人丶各種人生價值觀間的和諧與人格特質間的相互欣賞及景仰之上。
二是重情感的本質與真愛。著重於愛情的成長與維繫,重情重義終生追尋真愛,能掌握愛的本質不囿於激情的短暫與困擾,屬於讓自我愛的成長進一步珍惜善緣悉心呵護的理性愛情。這種愛情是最理智的形式,透過愛情表象的衰退必然而想掌握那能讓彼此成長的規律性作為,喜歡高階智慧式的相互滲透丶享受知識成長的彼此震蕩丶促進彼此能力的落實與應用丶喜歡思考與實際經驗的分享,認為幸福真愛是基於尊重與理解,願意分享接納的愛與被愛。
三是重家庭與物質的保障和生存。體會在變動不拘的現實環境中保護家庭實質因素的穩定,愛情等於責任感的一部分,默默奉獻犧牲保障家庭成員的基本需求,傾向於實用主義也是社會上最大多數家庭的雛形。這種愛情是建立在實際事物間的互補與相互利用,穩定的表象下傾向於變動不拘的求新求變,是劈腿外遇的主力族群,喜歡於穩定的經濟基礎上尋求冒險,在信誓旦旦的諾言中維護情感或家庭和諧的表象,伴侶間的吸引力是可以觀見的實際利益,喜歡金錢財富丶顯赫的家世背景丶穩定的工作與耀眼的社會地位,終生追求物質性的安全感,但又難以滿足現有的一切而冒險追逐那空中樓閣般的神秘感。
四是重情感表現與激情。重視愛情的實質佔有,合理化外貌協會丶拜金主義的典型,喜歡激情並終生不間斷的追求短暫的肉體與感官享樂,誇飾情感的程度與尺度,熱情活潑能於追逐異性中感受到靈性的快感,屬於享樂主義做派的年輕心靈,是社會上第二多數的愛情與家庭形態。一見鍾情是此種愛情的經典型態,人為何能一見鍾情呢?無非是亮麗的外表丶舒適的氣味丶浪漫的氛圍與激情的顫動,時常留戀於聲色場所試圖尋找更加新鮮的刺激,只想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是小三小王最大輸出來源,終生追求所謂的感覺與激情,喜歡浪漫喜歡刺激不耐於責任與承諾,兩性關係中表面上是彼此取悅,實質上是彼此踐踏身心丶墮落雙方心志,在貌似享樂的地獄中掙扎而期盼最愛的伴侶一起淪落阿鼻地獄之中永不自拔,是最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膚淺小人典型,雖然表面上是大家一起快樂活潑。
以上四種愛情與婚姻的傾向,決定了關係的品質與持續時間。建立在永恆不變的期許之上的愛情,雙方交心分享彼此真正最脆弱的部分,使得情感能夠深入且永續。而建立在促進彼此成長茁壯式的愛情,能夠深入情感最正面的本質性基礎,使得雙方愛情影響人生全面的整體增進,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理性中講求感性互動的理想愛情範式。在現實的環境中,適應著社會整體環境變遷的穩定式愛情,無法在心靈層面相互成長,屬於馬斯洛需求中倒數第二的低階品質的愛情與婚姻。而馬斯洛需求中最低階的生理本能式需求,雖能夠延續族群的繁衍與成長,卻是破壞人類靈性的升華與淫亂的源頭。
前兩者是愛情與婚姻的最佳選擇,成長中趨向穩定的愛情與穩定中求成長的婚姻,是最理想的情感模式與幸福婚姻的真正基礎。後兩者是最普遍的情感模式,於物質匱乏的年代尚有若干穩定社會繁衍族群的基本功能,然而如此動物性本能的發展並不利於現代人對幸福的追求。兩性相互吸引的因素與建立關係的模式,能夠使我們預測此段愛情與婚姻最終的走向,是永恆持續且彼此成長的關係呢?還是建立於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與激情的發泄呢?本身情感的建立與選擇也就決定未來變動的可能,幸福的愛情與婚姻不掌握在變動不拘的所謂命運宿命之上,而是緊緊握在自我心靈的正確抉擇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