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現象:你為何會深陷同事無窮盡的求助中
在《社會性動物》中,有個顛覆了很多人觀念的問題:對於你曾經傷害過的人,你會對其心懷愧疚,進而想方設法進行補償,還是更可能貶低他,進而繼續傷害他?一般人可能就會果斷選擇前者。可是,事實卻證明,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選擇的是後者。比如說,在越戰中,美軍殺的越南人越多,對越南人的評價越低。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失調」。
曾有一位朋友,經常給我吐槽:新工作累得要死,忙到半夜12點,周末還要在家加班。我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告訴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為上司和同事提供數據服務,已經很飽和了,但領導和同事常讓他做一些雞毛蒜皮的打雜小事。他為了留下好印象,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只好把工作帶回家熬到深夜。
我給他建議:遇到忙不過來的時候,就向那些你經常幫助的同事求助啊!
在我意料之中,幾乎沒人答應幫助他。
相對於用大道理來安慰和勸誡朋友,我更喜歡出「餿」主意,來引導朋友去親身體驗,洞悉悟透事後的本質:那些你一直幫助的人是最不可能幫助你的!
但這位朋友是那種「很不要臉的賤人」:對曾以「非常忙」為借口來拒絕幫助他的人,在跑來向他尋求幫助時,他都會出於好意,用「我儘力試一試」答應。霎那間,雖然他心裡會掠過一絲悔意,卻又在滿足別人的求助時,十萬分地盡心儘力。
為什麼明知來者是一個只知索取的傢伙,朋友還是會對他提出的請求毫無抵抗力?
原因之一,是來自當前社會形態下約定束成的「正壓力」(外壓):我們都不希望自己被打上「不合群、不願意幫助人、沒有能力、沒有責任心、毫無擔當」這樣的標籤。
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被誇獎,極力地想變成一個「樂於助人、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並通過做一些事情來獲得身邊人的認可。因此,為了保持在上司和隔壁同事心目中 「樂於助人」的形象(剛進入公司時最可能被潛移默化地賦予),然後就開始死撐面子,應承下那些不合理的請求。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愛幫助別人,只是不想幫助那些只是一味索取的自私小人,甚至厭惡那些利用「社會正壓力」來控制我們行為的人(這得在你發現被利用的情況下)。接下來,社會正壓力會結合你的「有承擔」特質,讓你意識到,只有完成這件事,才會心安理得,那就正好迎合他們所設的圈套。
原因之二,源於社會學中的認知失調(內壓):當一個人的行為與態度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這種情況下會產生心理不適,此時要不改變態度,要不改變行為,否者這種心理不適感很難消失,直到態度與行為再次統一。
在《社會性動物》中,對認知失調進行了分類,這屬於典型的「為努力所進行的辯護」:一個人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在行動上固化認知與態度,所付出的努力越大,對態度的強化越深刻,直到萬劫不復。
結合現實進行推理:我曾付出了很多努力來幫助此人 —> 開始為之前的努力進行辯護(如果他不值得幫助,那我以前幫助他的行為豈不是很傻逼 —> 我怎麼會是傻逼呢,我是天才 —> 他是個好人,還是值得幫助的)—> 那好,我還是繼續幫助他吧 —> 越幫助,為自己努力所做的辯護就越強 —> 以後更可能幫助他 —> 形成惡性循環,從此萬劫不復。
社會契約造成「不可拒絕的求助」,為努力進行辯護促使「無盡循環的幫助」,就這樣,我們的連續性工作被打斷,時間被瓜分,精力被分散到不該被分散的事情上,造成不可抗拒的循環性職場壓力。
其實職場中,不斷分配不相干任務的上司、有協作完成工作需求的同事、只想早點回家就把工作甩過來的自私傢伙,他們都不是職場壓力的真兇。真兇是來源於其背後的社會契約和認知失調。他們在尋求你的幫助的時候,並沒有考慮背後真正的原因。但作為像我朋友那樣的受害者,想要輕鬆擺脫這兩種原因帶來的職場壓力,卻不是那麼容易。
一些小竅門可以幫助我們巧妙化解這些壓力。當上司都把很多任務分配給你,首先你需要判斷自己的工作是否飽和,其次需要判斷是否真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我」的前兆,最後需要識別這些工作是否與當前工作相干。如果你工作飽和,近期也不是沖業績或趕進度,扔過來的工作也不相干,那就向上司坦誠表明你的真實想法。如果你的工作不飽和,或是在沖業績,或是相干工作,那你就得接著。協助同事也一樣。
另外是要鑒別和提防那些無窮盡地尋求他人幫助,完事輕描淡寫地說聲謝謝便了事的人。你無法判斷他們向你提出的幫助請求,是想早一點解決自己的事情儘快回家,還是真的需要你的幫忙。可以這樣說,他們擾亂社會約定的秩序。同時讓你在委婉拒絕他時,也無法承受內心的掙扎,從而無止境地掉進他們在有意無意中設置的圈套里。
想要輕鬆應對職場壓力,讓身心更健康,請關注「必小顧」的微信公眾號:必顧小顧問(bg_xiaoguwen)。
推薦閱讀:
※今天找工作還要看你的星座和血型的套路,原來古代早有了!
※曲文談斗數:「對另一半尊重體貼的員工一定是的好員工",這話成立嗎?
※什麼是同事打死都不會跟你說的「職場套路」?[思考]
※做自己,不做職場「老好人」
※不認命就去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