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些金剛經中的內容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一切都是幻有,做事提不起勁來怎麼辦?
錯誤的理解經文了,發阿耨多羅三藐是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發菩提心就是發不斷精進的心,奉獻利他的心,盡職盡責的心。
一個人要放下佔有的心,得失的心,不良嗜好的習慣,但是團隊的事業心,家庭的責任感,社會的使命感,進取心,奉獻心永遠都不能放下,增長道德品質,拓寬心胸氣量這些修鍊更不能放棄。真正的幻化,空無是無求的做,全然的做。不是啥也不幹,無所事事。
任何一部經文都不會讓人消極悲觀厭世,而是更全然的積極入世,不為自己謀福利,放下了個人的得失成敗,榮辱富貴,為大家團隊盡心儘力,無我無為的耕耘。
出家唄,等出家以後發現自己葉公好龍了再還俗,要是沒有~那就說明施主與我佛有緣,你就接著去禍害佛祖吧
人生的意義在於去自由創造意義。空性只是相對而言的。人間還是很有意思的,你來這裡也是有一些事情要做的,不然你不會出現在這裡。此時,此地,此生,就是你靈魂的選擇,至於答案是什麼,需要你捫心自問去尋找。
什麼都不想做說明你還是沒證到「空」,你還是貪圖不做事時的舒適。證到空一定會生出離心,捨棄一切,按戒定慧修行,追求涅槃。
「如果認為萬法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用幹了,就陷入斷空、頑空,是斷滅見。在了解諸法空性後還要修一切善法,這樣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
(居士:「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我就會不管不顧,什麼都無所謂。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名利,甚至無所謂時間從旁流逝。這樣又被人說是人生態度不積極、不上進,真的很矛盾。如今的世界太過現實,有些事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果「無我」了,那還能適應這個機械、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大安法師:一定要正確理解這個「無我」。「無我」不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有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無我」的狀態,要從空性中去領悟。
實際上,凡夫眾生做不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無我」到家的,那都是斷見思惑,證到人我空的人,是聖者了。
雖然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我」,但是我們要有這種智慧的見解。在遇到任何的事情時候,要有這個「無我」智慧的、空性的觀照,不受我執、情執的控制。《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界不存在能主宰的、永恆的我,這就是無我相。人相是和我相對待成立的,沒有我相,也就不會有人相。建立「無人相」的觀念,就不會執著那種眾緣和合的幻相,把幻相執為真實,無眾生相。 壽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無為法的涅槃,「無壽者相」告訴我們,因為諸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的空性,一切有為法(含攝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空的,那麼無為法(含攝壽者相),它也是空的,所以也不要執著有一個涅槃。如果認為萬法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用幹了,就陷入斷空、頑空,是斷滅見。在了解諸法空性後還要修一切善法,這樣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真正的「理即佛」,是要在修一切善法的過程當中,藉助這個事相上的修為、修德,來顯發我們如來藏的德性,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在修行當中還要珍惜時間,勇猛精進。
所以,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宗教,消極是對世間虛幻的名利消極,但是對真實的佛性,那種終極目標,是如救頭燃的。所以作為一個學佛的人,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在知道諸法空性的同時,在「無我」當中要生起同體之心、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了解他人跟我是同體的,能夠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樣你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說什麼都無所謂了。
我們應該不貪著於名利,但是也不要非得討厭它,討厭它又變成另外一種執著了。這就是儒家講的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這樣就會心裡平淡、超然,同時又敦倫盡分,把自己的責任、職責完成得更好。天台講一心三觀,對世間的一法一塵一毛要觀察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在學習了佛法,了解當體即空的同時,還要做假觀、中觀。擺脫我執、我愛,淡泊名利,同時又敦倫盡分、濟世助人,這是應有的學佛的智慧。
惡取空,對空的執著,還不如對有的執著。
你就是懶,找到了個貌似得好借口(^_^)Y
不要為自己懶找借口
就怕你會這麼想,已在經中告訴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你能做到在煩躁的社會裡自在生活並不失佛心,同時又度人幫人,才是真正的大修行者。只有追求個人成就的人才獨自歸隱山林。
可別落入空見,很危險
若著於空,也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應該持於中道,不著兩邊,以「空」心,做「有」事。
推薦閱讀:
※佛教是禁淫慾的,那人如果有了這些慾望該如何呢?
※哪一部佛經詳細記載了佛祖的成道故事?
※充分講苦諦的佛經??只講現世能感受到的苦?
※波斯王子與佛教東傳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