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否一定要打坐,為什麼?

想確切得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禪,是不是指專心的做一件事到達了一定的境界?

那麼如果不打坐,專心的做一件別的其他事是否也可以達到禪的境界。


先簡略的回答一下問題,不一定。安止定本質的要求只有心識的靜止,比如說散步時覺知「我知道我在看」但又不因看到的東西產生進一步的聯想,如此正念相續在行禪中生起與維持安止定也不是不可能。然而這是非常高端的技巧,首先得至少滿足三個條件:①修完四個根本定 ②不說幾秒鐘,入定時間務必控制在十餘秒內 ③對安止定的原理有深層次的認知,在這三點之上再進行一番針對性鍛煉才能勉強實現。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去觀察一下打坐中的意識與日常行動的意識有什麼區別,或者閉著眼睛接受的信息與睜著眼睛時相比差多少,再去想想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下去做一件需要全神貫注且又急需技巧性的事情會有多大的不同。禪定就是一種技能,在比較深入的層面確實會需要一點巧力,但在入門打基礎的階段日復一日的重複練習是怎麼樣都逃不掉的。

本來這個問題是不想回答的,講來講去都是那些純樸的思路,不過由於又突然聯想到另一個概念,正好藉此聊一下。

先提一下優波離理髮師傅的例子,理論上說一個白板在無意中出入四個根本定...也不是不可能,但能否真正掌握傳統意義上四禪八定的關鍵不在於你入過,而在於能否以自己的意志隨意的將之生起和維持,對於優波離尊者來說在獲得這個體驗後若要真正掌握安止定還是得從頭修上來,不過自然總體來說的效率肯定是要高很多。

為什麼要講這個,那是因為接下來將提出一種特殊的定境,它的關鍵點從各個角度與傳統四禪八定都大不相同。沒錯,這就是現在很多硬♂派南傳禪修圈裡流行的真·正定,與年初不同的是這次我意外的搞明白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本來是打算留到下次相關問題的時候再提出,不過目測是沒這機會了。描述這種定境有點略吃力,這裡就乾脆引前幾天一位老師傅推薦文章中的一段吧:

(二)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未至定」,生起智慧,證得慧解脫阿羅漢。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盤。(T1,p485c)

此處釋尊要禪修者先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由此守護諸根、護持戒律,得到不悔、歡悅、喜、止(止,依巴利文是輕安)、樂,進而獲得「正定」,由此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實的樣子(證得初果),進一步對身心世界厭離,滅除上界貪,最後得到完全的解脫(證得四果)。在整個禪修過程中,必須在行住坐卧中先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這是釋尊所強調的。相同的經文也出現在《中阿含經》的《慚愧經》、《本際經》、《食經》、《盡經》等等。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達到初禪之前的「未至定」即可。這種定也是「正定」。至於經中所說的「歡悅、喜、止、樂」,是達到未至定的身心喜樂現象。這種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稱之為「自然式的內觀法」。

補充幾句,本質上其實也不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初禪近分定,它並不存在於初禪心路中,也就是從日常→過渡→近分→安止,這個過程中並不存在一個「未至定」,早在起手一念就已經岔開了方向,不過要我自己新編一個名字好像也不是很好,所以這個回答還是暫且先沿用未至定這個叫法吧。

其實早在很久之前我就意外的體會到了這個狀態,然而當時完全沒有放在心上,畢竟與安止定差的實在是太多了,安止定體會的是色界心,全方位無死角的強大、絕對,僅在這個方面未至定是遠遠不如的,加上當時一心只想圓滿四禪所以也就沒有深入下去,直到前段時間偶然的回憶起又偶然把所有的要點串聯到一起,總算是搞明白了,不得不感慨確實是不一樣啊,這裡大約從兩個方面出發分別談一下:

1.動中禪中更易獲得

在好好對比了未至定與初禪之後我得出了這一條結論。還是先談一下未至定的特點,如上所說在隔離度和滅除不善法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如色界禪的,在描述色界禪時我常常會用到【絕對】,初禪的離五蓋,二禪滅尋伺,三禪離喜,四禪呼吸停止,都是十分客觀絕對的現象,就像是在水中沒法劃亮火柴,比較典型的就是四禪入出息止,強行去吸氣立馬掉出四禪。但也正是因為不夠強大的關係,未至定多了一份釋然的輕鬆,其中的喜悅與初禪又有微妙的不同,你也更容易因這份喜悅而感到真正的快樂,初禪習慣以後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冷漠.jpg。

具體的原理我認為是四念住修習熟練之後自然產生的一種現象,將這個結果反向用安止定理論去推演那就是在正念相續的前提下,專註度較為穩定,但專註力度又不像安止定那麼強大時自然滑入的一個狀態。為什麼說動中禪中更易獲得,那是因為閉眼打坐的狀態起始心念收束度較高,當滿足專註度穩定的條件時很容易直接就滑進真正的初禪近分定,另外單論穩定性其實還真是動中禪中比較穩......打坐時明顯更容易思緒橫飛。

這塊最後再提一個小點,為什麼當時我會意外體會到這個狀態。熟練,意味著能隨時隨地以純粹,穩定的狀態去做一件事,在這個點上成就二禪以上安止定修行者可以說是職業選手了。

2.無法隨意刻意主動的將之生起

這一點才是最關鍵也是與傳統四禪八定最大的差異。並不是物理上沒法做到,對於我來說只需回溯記憶將之重現就ok了,但且先不說在80%的情況下會自然滑進初禪近分定,就說這件事本身就已經違背了未至定存在的意義。

還是如上所說未至定本身是四念住熟練之後自然產生的一種現象,雖然不夠強大但也具備一定程度手撕五蓋的效果,同時也正因為不夠強大,修行者在抵達這個禪境時依舊不用刻意的令心識靜止,之前是怎麼修念住的現在依舊怎麼修,這麼一整理就很明顯,未至定並不是一種該主動追求的最終結果,而是對於精進的念住修行者的一種正向獎勵,完完全全是為了輔助四念住修行而存在的。相對的安止定就是另一回事了^_^,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安止定其他都不重要。另外我感覺啊,當主觀上的體會更接近無我或者說不取之為我的時候,就越是容易體會到這個未至定,客觀上還是如上一點所說,正念越穩固越純粹就越是容易體證。

唉,動中禪相關的東西說起來真是累啊,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像是用手術刀精準的切割,差之毫厘就謬以千里,而安止定又雙叒是相反的,對於問題的態度都是直接拿RPG轟爆,沒有什麼是初禪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修到四禪。

最後再隨口說幾點,宣化上人那一段我想指的應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四禪八定,要不然可以說是精確的避開了所有正確答案;優波離理髮師的故事可以強行解釋一下,首先理髮技術肯定是非常熟練了,本身剃光頭也不需要太多技術操作,再加上處於一個極度堇張的狀態,專註度的要求也滿足了,那麼能入定也不奇怪了嘛;關於以音樂為緣也是個挺有趣的話題,初禪那會兒對所緣對象做過不少實驗,其中就嘗試過單純以聲音為緣以及直接融入到音樂中,結果上兩者都可以實現初禪,但自然後者會跟舒服柔順一些,但也因此不利於培育安止定穩固程度以及爬高階禪定,最後還是再強調一下對於安止定來說【主動、隨意】是該追求的目標,對於未至定來說則是相反。


當年尊者給佛理髮就入了二禪。掃地入初禪。打什麼坐了?

入定關鍵是對識的洞察,專註只是一方面而已。理解了客塵二字方能入門。要理解這兩個字,需要很多資糧,用文字很難說清。但總而言之,盤腿打坐不是必要條件,只是一種方便。


靜坐靜心是一個行者一生的禪修習慣,禪定不是一種方式達成,禪定就是專一,忘我,覺照當下的一種生命狀態。

靜坐為了靜心,靜心是禪定的根本!有了靜心的狀態,隨時隨地都是禪定。

補充一句,如果大家想系統的學習禪修禪定,不妨推薦一下開通的禪修活動,有意向可以找道場居士報名了解。微信電話18853579926

只供參考,謝謝大家關注!


謝邀!

有人不打坐不修禪定專心做某一樣事情確實可以到達一定的境界,但是因為還在依靠外物,所以最終只能近於道,而不能與道合一。比如有人寫字都可以達到修禪定入靜的境界,但只能止步於此了,入靜不是入禪定,若要再進一步則要拋掉外在依靠的東西才可以。

不打坐也可以入禪定,禪定不在於某種形式,盤腿來練習只是更容易達到目的。

每個人身體都是終日動個不停,心裡的妄想也是洪水猛流一樣一直不停的想東西,初修禪定一定要坐下來,擺好姿勢身不亂動,心中默用法門使心不亂動,如此鍛煉調伏身心。如果開始就要說坐禪不需坐在那裡,說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禪定,那是不合實際的,身心的動亂在日常中是很難察覺的,更不要說去讓它停下來了。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你要去寫一篇文章,首先必須從認字寫字開始學起,普通人不可能生下來提筆就會寫文章的。

至於禪定的境界,直接引據大德的開示

坐禪,坐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遠無其物的時候,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這種境界,並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樣了不起。或者坐一個鐘頭,或者坐十個鐘頭,或者能坐一個月,甚至能坐十個月,這不過是功夫有點相應的現象,得到一點輕安的境界而已。經過輕安境界之後,繼續參禪,便到初禪的境界。

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眾生所喜歡的境界。在離生喜樂地打坐時,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來不去。好像烏龜在冬季的時節,把頭縮回殼內,外邊停止呼吸,可是內部呼吸活動起來,這是冬眠現象。參禪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時,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可打妄想:「哦!沒有呼吸啦!」這個妄念一生,馬上恢復呼吸,不可不慎;否則,失去機會,必須再重來。

由初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二禪天的境界。二禪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種快樂,這種快樂無法形容,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在定生喜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脈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斷絕,出定時,又恢復正常。

由二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三禪天的境界。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就是離開粗的歡喜,尚有細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在離喜妙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脈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樣。這時念停止了,沒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沒有氧氣,停止循環,所以心臟不活動,沒有脈搏。這時,一切雜念都沒有了,譬如呼吸是風,脈搏是浪,心念是水。沒有風,就無浪,水自然平靜,所謂「風平浪靜」,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形,在定中是暫時的作用,並不是死亡的斷氣。可以隨時隨地恢復呼吸和脈搏的正常活動。

由三禪天精進禪定,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天名叫「舍念清凈地」,就是捨去三禪的妙樂,心念清凈。氣停止,脈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這時清凈本來妙真如性現前。這種境界,不可認為了不起,這不過是四禪的境界而已,並不是證果的現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為還沒有斷欲,如果勇猛精進,修外道邪定,則進入無想天,受快樂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則進入五不還天,這才是證果的境界。
◎宣化上人 一九八○年十二月禪七開示

最後來個達摩祖師的《夜坐偈》

南無阿彌佗佛


謝 @求凈土 邀。

無論哪種定,都不是靜,要區分這兩個概念。

靜是屬於意的相續性狀態,是住於一種境界(念頭)的相續性,而定是斷相續的,也就是念頭之間是斷開的,有距離的,這也就意為著擺脫了當前這種意相續的思維狀態,那麼擺脫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最大的特徵的什麼呢?

就是失去身體的覺受,失去身體的作用,擺脫動靜二相,初禪是要斷呼吸的。

所以練習定力必須是要打坐的,不要跟佛陀時代那時候的人比,那個時代人們根基深厚,打坐的功夫是很厲害的。

從現在這個雜念紛飛、散亂走神昏沉的意相續的狀態,到定中失去身體覺受,能夠自主思想能自由放下念頭的過程是要經歷打坐一段較長時間的。

大部分人首先讓狂心漸漸靜下來。在這個階段不可能得定,時間大約三個小時左右。

有意無意於所緣 選擇一個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所緣,似有非有的注意它,切忌用力。這個階段與上一個階段最大的區別是這個階段升起了清明,徹底告別了昏沉,因而心漸漸達到似定狀態。這個階段大約一兩個小時。

第三個階段需要捨棄所緣,獲得身空六根崩壞,並完成的任務是「常住」 :小乘觀空、大乘觀無我大悲。

另外什麼叫打坐?並不是把腿盤起來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才叫打坐,如果這麼定義,那麼沒腿的人就別想成佛了,佛陀大可宣稱人人皆可成佛,除沒腿的人。

打坐是心的閉關,是思想的高度集中來斷掉意的相續性,但是這個必須要經歷一個過程,最起碼的就是身體要一動不動,動了身體就是在使用意根的相續性,(包括吞咽口水、放屁、微細調整身體等各種行為)那就沒有辦法入定,四念處動中禪的練習是必須要結合打坐才能練好的,因為動中定的人並不是和我們平常人那樣使用身體。

另外什麼叫思想的高度集中,不是在做數學題的那種高度集中,你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思想是高度活躍的,是不停的在分析判斷選擇,還要動筆寫,這些是邏輯思維的高度集中,不是定中思想的高度集中。

初學禪修者必須掌握的一個技巧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65991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凈禪。何等為十。所謂

常樂出家清凈禪。舍一切所有故。

得真善友清凈禪。示教正道故。

住阿蘭若忍風雨等清凈禪。離我我所故。

離憒鬧眾生清凈禪。常樂寂靜故。

心業調柔清凈禪。守護諸根故。

心智寂滅清凈禪。一切音聲。諸禪定刺。不能亂故。

覺道方便清凈禪。觀察一切皆現證故。

離於味著清凈禪。不舍欲界故。

發起通明清凈禪。知一切眾生根性故。

自在遊戲清凈禪。入佛三昧。知無我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清凈禪。

----------------------------------------------------------------------------------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那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那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諸法等中。不見法若亂若定。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禪那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那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那波羅蜜

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禪那波羅蜜余如上說。

須菩提 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方便 不離涅槃清凈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二者方便 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憒鬧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三者方便 不離禪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四者方便 不離清凈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五者方便 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 退此生彼諸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六者方便 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七者方便 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八者方便 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九者方便 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者方便 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一者方便力 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故。 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二者方便力 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 菩薩應住方便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方便波羅蜜。而說偈言

一切諸菩薩 行諸波羅蜜

若無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間涅槃

如是無凈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諸如來 所行諸境界

二乘不思議 斯由方便力

是故諸佛子 欲行如來事

常當勤修行 方便波羅蜜

菩薩常清凈 方便利眾生

實無諸欲垢 示現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現諸有

是名諸菩薩 不住於二邊

身口意常住 第一義寂靜

為利益眾生 方便同世間

如蜂入華林 不專采一華

菩薩方便行 一切諸境界

或現種種相 殊妙莊嚴身

遍諸宮女中 行於放逸行

或現在地獄 救諸苦眾生

雖現如是相 常不舍禪定

不舍諸三昧 而現散亂中

示現行損害 是名方便力

菩薩已能離 一切有為行

於諸有無中 亦無分別心

雖現行諸染 不生妄慾火

方便中示現 分別有為相

菩薩於諸有 不生亦無退

示現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棄捨魔業處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現諸魔事

菩薩大悲力 奮迅方便智

住聖無上處 而現凡夫事

以入諸法相 知諸法體空

常處於涅槃 而不舍世間

諸法自體空 寂靜及無相

為利益眾生 相好莊嚴身

無痴現無智 無嗔現無慈

而能益眾生 是名為方便

菩薩摩訶薩 住彼如是處

是名示聖人 種種諸方便


禪是梵語音譯,全稱為「禪那」,一般簡稱為「禪」,意思是「靜慮」,思緒的平靜。「禪定」是音譯加意譯。有個「定」字就很容易讓人與靜坐聯繫起來。

禪也被譯為「止觀」,「止」為止息,「觀」有多種含義,代表了不同的禪法:一為「觀照」,就是大家熟悉的觀呼吸或觀身體的某個部位。內觀禪就是這種。一為「觀想」,在頭腦里觀想某種畫面。華嚴宗的修法是這種。最後一種為「觀察」,以某一佛教教義去觀察身邊的世界,看是否如它所說。例如佛教講緣起,禪修的時候就可以對照看有沒有什麼東西是無緣無故就產生的?當發現所有都是緣起以後就確信這條教義是真實不虛的。當這幾種觀完成以後是「止」,停在那裡,如觀呼吸就一直觀呼吸。如觀想某個境界就想著自己一直處在那樣的境界中。觀察出來一個道理以後就把這個道理變成自己的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

由上面可以看出,禪定與打坐不是必然的關係。但不是沒有關係,初學禪的時候的確要靜坐,因為我們平常內心是躁動的,打坐容易讓我們平靜下來去做各種「觀」。這就像很多電子產品的功能最開始是停留在實驗室的,拿到外面就不靈,因為干擾太多。打坐相當於給自己建了一個靜心的實驗室。當自己對心的控制能力提高以後,就不必拘泥於形式了。事實上,很多古代的大德都指出過禪定不等於打坐。如果不知道怎麼用心,坐在那裡也得不到禪定,只能是打瞌睡和打妄想(濟群法師語)。


壇經雲 :「外離相 即禪,內不亂 即定。」

是為禪定。

① 【打坐是達到禪定的手段,不是目的。】

(傳菲爾傑克遜教黑人球員在球場靜坐,只有喬丹可以不練,菲爾說喬丹在球場的專精程度比很多專業修習者還要深入。)

② 【禪定是達到理事無礙的手段,不是目的。】
(少吃東西,血液就不會過分的調給胃,腦子才有動力工作。
少作偽因果邏輯的想法和做法,才好省出精力干正事。)

③【理事無礙是通往覺悟的手段,不是目的。】

(理事無礙可保不落惡果,不落惡果不等於成正等正覺 )

公眾號:rxsj99


阿庫婭女神開示:還有的人打坐,就是只求身體健康;今生面臨絕境,聽說打坐能得神通,希望打坐獲得神通除一切苦厄,享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他指向的是心外求法,這種人也不叫真實的打坐人。


看了一些答案,不得不說 大乘和南傳還有禪宗甚至包括冥想 對什麼是禪定 可謂大相徑庭。

以我學南傳的知識,禪定一定是要有觀察所緣(目標)的,比如觀察水遍,觀察地遍,觀察呼吸,觀察死(死隨念),觀察不凈(不凈觀)等等,我想像不出 什麼都不想 的入定是什麼定?是發獃吧?

另外,專心做某件事也是不可能入禪定的,我們常常形容某某做某事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如吳清源和木谷實對弈,吳清源望著某方向的遠方苦思,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以至於 木谷實吐血倒地都渾然不知,這種忘我的境界顯然不是入定。

入定的條件一是要有觀察的所緣,二是要念念相續的「記住」,專有名詞叫念住(念處),跟內觀的區別是,內觀是不斷的掃描一個目標,禪定是盯住目標的某一個點(或把整體目標看做一個點,就像解物理題的質點),一個動態,一個靜態。


專心做一個別的事情可以大概體會到禪定的感覺。舉兩個例子,一個人專心考試,苦b解方程,他很專心,但是不是禪定。一個人專心彈鋼琴,完全融入到音樂中去,這和禪定就很接近了。


禪與定皆為令心專註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 。

禪定可分為佛教獨有的禪定,以及佛教和外道共有的禪定。

佛教獨有的禪定,是內心安住於空性的禪定,禪定時的境界就象心經,金剛經描述的那樣。修這種禪定可以最終明心見性,開悟證果。另一種是小乘佛教三果和四果羅漢才能進入的滅盡定,滅盡定取涅槃。

佛教和外道共有的禪定是四禪八定,修四禪八定並不能開悟證果,其本質是和色界和無色界天的境界依次相應。小乘佛教通常在修完四禪八定後,進入滅盡定取涅槃。在滅盡定里,心與心所之流完全暫時被中止。只有已證得一切色禪與無色禪(即八定)的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得滅盡定。而且只有在欲生存地與色生存地里才能證得該定。

一個沒有開悟的凡夫,只有在打坐時才有可能進入禪定,不打坐專心做一件事是不可能進入任何一種禪定的。有果位的聖者則有能力在行走坐卧之間保持空性的定。禪宗儘管也有行走坐卧皆是禪的心法,但是不適合末法時期生活節奏很快諸事紛紜的人修行。

還有很多種定,比如昏沉定,一打坐很長時間就過去了,這是是和畜生道相應的定。非常危險。有的人修禪定沒修好,修成和鬼魔相應並且自以為已成佛道,並廣收徒眾誹謗佛法,我們這個時代就有這樣的人。

所以,修禪定需要師承,也需要有師父指點。南傳修四禪八定是明確必須有師父指點的,修成的師父能明確指出徒弟定在哪個境界,是否正確。北傳禪宗心法要求是師父以心印心,師父給徒弟傳授心法和竅決。藏傳佛教的大圓滿禪定,大手印禪定都需要師父傳授 ,靠自己看書盲修瞎練是不可能契入正定的。


佛法是心法,禪定是修心。修禪定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只是禪定修行的方便方法之一。

禪定更不是指專心的做一件事 。專心的做一件事是事相的做法,是相法,不是心法。禪心是指清凈心,離相心,離一切分別執著。

繪畫、打麻將、寫文章、開汽車等等都算是專心的做一件事,但這不能說也是禪定。禪定的目的是得到解脫的智慧,能夠解脫一切煩惱痛苦,自己能解脫,也能令他人解脫。

禪的境界,就是於一切行為、事事物物,不起貪嗔痴妄想心。是清凈平等的覺性。


首先你得清楚什麼是禪定,什麼是打坐。打坐是讓自身浮躁的情緒慢慢沉澱下來,禪定是說發現自我。而兩者你發現了共同點沒有,就是一個靜字!


壇經: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現在的佛弟子還需要修習禪定嗎? - 知乎

從來就不需要

沒聽說過磨磚作鏡嗎?

---------------------------------------------------------

下文轉帖自重回峨眉3_禪宗心理學_天涯博客

  作者:@傳奇山人(不是答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瞻望明星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不能證得。』執空,你專研佛法已經好幾年了。我以上講的釋迦牟尼佛祖成道的過程你早就應該爛熟於胸了吧?」   執空看著我點了點頭。我繼續問道:「那麼執空請你告訴我,當年釋迦牟尼佛祖修習入定法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而他為什麼最後放棄了這種修行方法,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外道不得究竟解脫?」   執空低下了頭,沉思著……我又接著問道:「執空,我問你,釋迦牟尼佛祖是在什麼狀態下覺悟的?是在深深的定境中覺悟的嗎?」   執空點了點頭,盯著我看。我啪的拍了他肩膀一下,叫道:「我的大學生同學!醒醒吧,請仔細再聽一遍: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瞻望明星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執空茫然了,遲疑道:「先生,我知道這句話,很熟悉這段話呀。可沒覺得有什麼玄機呀?」   「執空,佛祖是在降服諸魔之後瞻望明星時大徹大悟的!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佛祖的成就是在戰勝了外魔與心魔之後得到的。你想過沒有,佛祖是在什麼狀態下降服諸魔的?不可能是在執空入定中吧?而佛祖睜著眼睛瞻望明星而大悟,就是說,佛祖大徹大悟時也沒有在深深入定的狀態中!」說了這段話之後,我看著執空靜默不語,停頓了良久。   執空一直深深的低著頭,沉思著。   我知道,執空此時的思緒是紊亂的。本來,幾年中對修行的執著和他對修行的見解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裡了,並且他要按照這套自己覺得正確的方法修鍊一生的。可是被我這頓打擊,使他產生了動搖。可以理解的是,他從心裡是不願意接受的,內心深處一定有糾結有掙扎。自己堅持了幾年的東西,被證明是錯誤的,這確實很難馬上接受的。我理解他的心情,可是為了執空能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我必須還得趁熱打鐵才行。   我又接著說道:「執空,你一直認為執空入定是大徹大悟的必經之路,你又肯定地說,釋迦牟尼佛祖是由於執空入定而最終成道的。那麼我再問你一下,如果釋迦牟尼佛是因為執空入定而大徹大悟的,那他大徹大悟後第一句話應該這樣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空入定,而能證得。佛祖為什麼沒那樣說,而是要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不能證得?佛祖為什麼著重強調了執著與妄想而沒有涉及入定的字樣呢?」   執空沉思良久,抬起了頭,我看到他的兩眼通紅充滿了血絲,空洞迷茫的看著我……   良久之後,悶聲道:「先生,我心裡知道您說的有道理。可是我現在太迷茫了,我立志以佛祖為榜樣,自度度人,利益眾生。此生能脫離六道,解脫輪迴才是我的心愿啊。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解脫之法,只要脫離塵世,找到一塊清凈的地方,持戒入定,此生終能成就的。可聽先生這樣一說,好像解脫生死並不是從持戒入定中來的。可是晚輩真的糊塗了,到底怎樣做才能了脫生死,度己度人利益大眾呢?」

  19.何為修行   我沉思了一下,稍微理了理思路,然後對執空說:「執空,其實佛法的修持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一般來講,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八正道和十善業先來起修,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執空,你別看這八正道從字面上來看很簡單,其實佛法修持的所有東西都包含其中了,包括你說的戒定慧等。八正道是佛學裡最基礎的東西,而八正道中最根本的就是第一條,正見。   你想學佛法,對佛法的目標和修持方法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見解做指導,那麼你一定是舉步即錯,不僅達不到修身養性、解脫輪迴的目的,甚至還會損害身心、誤入魔道。   就像你對修行原理和金剛經的錯誤見解,直接導致了你走火入魔的修行結果。你不僅成不了佛,還可能修成了一個非瘋即傻的廢人。不僅你自己陷在魔境中無法自拔,痛苦萬分,還會給你的家人帶來無窮的煩惱。這都是錯誤的知見造成的。   其實,金剛經確實是指導修行的不二經典,而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起修也是正確的。可是,何為無我相?難道放空身心,止住念頭,無思無慮就是無我相嗎?」我反問執空道。   「無我相,不就是無身無心無念嗎?就是沒有了我的存在,把我空了。」執空答道。   「那麼你做到了嗎?」我又反問道。   「我正在努力做呀,我每天打坐幾個小時,爭取把自己的身體空掉,同時觀察自己的念頭,把念頭也止住。」執空回道。   「打坐時能短暫的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了,那麼不打坐的時候呢?還能保持這種空的狀態嗎?如果你不打坐時也能保持這種無我的狀態,那麼你為什麼還憤世嫉俗,煩惱焦慮呢?你都做到無我相了,就不應該有那些煩惱了。   而且人的念頭就像這石下的河水一樣川流不息,是你用意念能制止得住的嗎?」我問道。   沒等執空回答,我又接著說道:「這峨眉河你想讓它不流,用什麼方法可以做到呢?古人有云:抽刀斷水水更流。你越是堵它,它向下的衝擊力就越強。那麼除非你築一道堤壩。但是即使你築了堤壩河水就真的不流了嗎?不會的,他只是暫時的靜止了,其實它在隨時積蓄著力量呢。一旦河水積蓄的力量足夠大,那它總有一天會破堤而出,呈一瀉千里的泛濫之勢!那時就是你真的陷入狂亂崩潰的時候。其實你上次的走火入魔就是你平時壓制念頭造成反彈的結果。念頭壓制在心裡很久了,會在你入定或睡眠的時候爆發出來。入定或者睡眠時,你的顯意識處於昏沉狀態,無法強力止念的。你這樣每天在和自己的念頭反反覆復的搏鬥,你還如何能清凈入定?   其實這種強行壓制念頭的做法不僅不會使你清凈,反而會導致你平時慾望更加增強,更加煩躁不安。你每天即使兩個小時處於所謂的入定態中,其他的二十二小時的時間裡都是處於散亂煩惱的狀態,你覺得這樣做對修行有用嗎?」   執空這時使勁的拍著自己的腦袋,叫道:「是呀是呀,我就是這樣,打坐時心裡安靜了,可是一下坐,尤其一到單位看到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就更加的煩躁,總想發脾氣。而且確實慾望也強了很多,總是想著男女方面的事,更使我靜不下心來,我一直在自責自己,可是控制不了啊,我好恨自己呀!清醒時還好自己能強行控制不去想,可晚上睡著了就控制不了了,常常漏身。這也是我想出家的原因。」   我聽到這話,看了執空一眼道:「作為你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來講,想男女之事也很正常啊。為什麼恨自己呢?」   「xx上人說的:淫心不除,絕不可能成道。必須徹底斷絕男女之事,甚至念頭都不能動一下才行。」執空回道。我聞言盯著執空看了半天,沉聲說道:「執空,象你這樣不忠不孝,不負責任,好逸惡勞的人有什麼資格坐在這裡談修行?你如果真的這樣一直修行下去,將來必入魔道,最終的結局就是入無間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執空一聽這話瞪大了眼睛,愣在了那裡,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   「你想一想,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成人,費盡心思的培養你供你上了大學。就是想使你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勇於承擔的人。而你學成之後不安於本職工作,看了幾本佛書就整天以修行人自居,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居然還想放棄工作進山修行。你說,你這是不是不忠?」   說著我瞪了執空一眼,又道:「現在家中都是一個孩子,你若進山出家了,你想過自己的父母今後怎麼辦?你就忍心看著他們傷心欲絕老無所養?你這就是不孝!況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娶妻生子,養老育幼此乃人倫之德天倫之道。如果大家都象你一樣為了自己的修行拋棄父母,孤身絕育,為貪清凈出家避世而不事勞作,那這社會如何發展?人類種族如何延續?你覺得這是正道嗎?照這樣修行能有成就嗎?」   我看了一眼執空,又接著說道:「執空,我在這裡明確的跟你說,如果有人脫離人道而談天理;脫離世俗而談佛論道。那一定是邪說!不是正法正道!」   「我再跟你說一個道理:出家修行比在家修行的難度要大得多。現在的出家人,幾乎不事勞作不能自食其力,坐在巍峨的廟堂里打打坐念念經,心安理得的受千人供養萬人膜拜。你要知道,受人供養和膜拜那都是要還的呀,那都是欠下的業債。如果今生修行不得力的話反而業債高築。」   「一切仙佛都是從人做起的,人道都做不好還妄談什麼成仙成佛呀?所謂度己度人利益眾生,那一定是從自己最親近的身邊人度起的,如果連自己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盡不到義務照顧不好的話,談何利益天下眾生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盡人道而談修行,尤如隔山打牛、水中撈月,終不可得。」我喘了口氣。   「據我所知,佛祖釋迦牟尼之後,有一人掌握了生死輪迴的真相,真正的大徹大悟了。那個人就是唐代的六祖慧能。慧能大師雖然也身披袈裟,可那只是一個形式,是為了當時方便宏法而已。六祖慧能從未說過要出家才能修行,要進山才能修行。也沒說過修行不能工作,修行不能結婚,更沒說過修行必須要斷了淫慾才行。反而慧能大師卻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慧能大師又說過:『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執空此時似有所悟,不住的點著頭,兩眼專註的盯著我認真的聽著。   我繼續說道:「執空,你要從金剛經入手修習佛法,這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正確的理解金剛經的真意那就必須從六祖慧能的壇經學起。六祖慧能就是由金剛經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壇經是對金剛經最好的釋義。我現在就給你講解何為真正的禪定,何為無念,何為無住,何為無相,如何是真正的戒定慧,如何布施,以及忍辱的意義,如何在紅塵中修行最高境界的佛法……」   【禪定非由打坐,修行無需出家,無我必能忍辱,布施方顯真德。   持戒何須吃素,斷欲陰陽阻隔,修心必在紅塵,對境不動最尊。】


我所認知的禪定必須要打坐,不可以運動中進行,因為禪定的定屬於等至,是一種很極端的專註狀態,依照北傳佛教,初禪專註到只剩下眼耳身三識,二禪至四禪已經無尋無伺,尋伺必須伴隨著五識而生起,也就是說二禪到四禪是沒有五識的功能了,所以禪定不可能還在運動,如果入四禪,連呼吸都會停止的,如果你是跑步狀態,有可能不呼吸嘛?滅盡定更厲害了,心跳都停止了,除了有體溫,和死人一樣。

但是我知道有段經文記載有一個優波離童子為佛理髮的過程中入四禪的說法,這個我想不通,所以對此經存疑,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回復我一下,特別是南傳弟子,不知道南傳佛教是否有同樣的相關記載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