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和德克勒克自認為正確的選擇?

剛剛看完了戈爾巴喬夫和德克勒克兩人寫的回憶錄,突然覺得這兩位相隔萬里國情差距太大的前國家領導人居然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禿子)年紀相仿,當上國家領導人時年齡相當,相比之前各自國家的老人政治都算得上是年輕有為,自己的國家都處在歷史轉折並危機四伏的時刻,他們也都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希望讓這個國家更好,但國民反倒越加不滿,改革因在底層和上層都不討好而失敗,都有一個非常強勢並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己剋星的對手(葉利欽和曼德拉),最後的結果也是通過一種流血較少的方式整體平穩的移交權力,其繼任者卻把國家搞的烏煙瘴氣,生活水平大幅度倒退,各種問題短時間內全部爆發出來,讓原本高呼變革的國民反倒懷念以前的時代,想想也是一種諷刺。


戈爾巴喬夫我不懂,就說德克勒克好了。

從德克勒克的出身來看,此人身上是沒有一丁點「親黑人」的因素的,他只是一位識時務的政治家,他的父親,祖父,姑父姑媽都是制定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要員。他年輕時擔任德蘭士瓦省的律師,在國民黨內一直被視為右翼,也是種族隔離制的的忠實信奉者。他曾經公開批評南非高官格拉比·博德竟為了結束南非在國際體育界的孤立通黑人民族主義者會晤,他擔任教育部長時曾因為實行種族隔離的學校而備受指責。不過,在80年代博塔的慘淡的11年總統經歷下吸取的教訓,順應了時勢,為黑人,也為自己,為南非爭奪到了一個相對而言最合適的局面。

德克勒克的總統之位來的很驚險。黨內選舉他以8票優勢獲勝擔任國民黨主席,但患病在家的博塔卻打破國民黨主席擔任政府首腦的傳統,提前任命霍尼斯為代總統。於是接下來德克勒克就與霍尼斯,外交部長羅洛夫·博塔,財政部長杜普雷斯等人展開奪位大戰,為了增強自身實力開始和改革派結盟。1989年3月2日,博塔迫不得已任命他為總統重新視事,之後在8月14日因心力交瘁無法支配內閣而辭職。

1989年9月的大選結果,國民黨獲得93席,比兩年前的選舉減少了27個席位,獲得1053523張選票(48%,有史以來第一次少於50%),保守黨39席,增加了17席獲得685250張選票(31%)。持改革思想的民主黨獲得33席,增加了14席,獲得了451514張選票(21%)。短短兩年國民黨丟失大量選民,使德克勒克為國民黨前途感到擔憂。照這個趨勢下去,國民黨會為了保證第一大黨的地位與另外兩黨其中之一結盟,這會失去自身特點,不再掌握主動權。另一方面,大選後國民黨加民主黨席位佔據了70%,這70%都是支持改革的選民。這兩年來的力量對比讓德克勒克定下決心,準備改革。既然要改革,自然就要和非國大談判。

之前7月5日博塔和曼德拉談判過,可惜一個也沒談下來。曼德拉要求博塔釋放所有政治犯,博塔表示做不到,整場會晤僅進行了半個小時。之後博塔便在左右鬥爭中下台。德克勒克吸取博塔失敗的教訓,認為只有與黑人分享權力才能穩妥的保護白人的經濟利益。不同於強硬的博塔,他首次放低了姿態:一,允許黑人進行和平集會和示威。二,向在白人大選中遭到警察鎮壓而死去的黑人家屬表示慰問。三,取消十分扎眼的海濱和一些居住區的種族隔離。四,會見圖圖主教。五,無條件釋放西蘇魯等八位黑人領導人。但就是否釋放曼德拉的問題,他卻表示要留在以後的談判中解決。一是為了應付黨內右翼的阻撓,二是想急於在世界輿論中樹立自己改革派的形象。

12月13日,德克勒克與曼德拉會談,雖然在釋放曼德拉和非國大合法化這兩個問題上仍然不做正面回答,但曼德拉卻表示對這個新總統的改革深信不疑。

19902月2日,德克勒克在開普敦宣布取消對非國大,泛非大,和南非共產黨組織的禁令,釋放被關押的政治犯,部分解除緊急狀態,撤銷對國內33個組織的限制,並表示近期內無條件釋放曼德拉。議會中保守黨議員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右翼首領特魯尼赫特當即表示要立即舉行大選,以檢驗德克勒克改革在白人選民中的接受程度廣大黑人運動和白人民主運動和世界輿論都認為他向政治解決南非問題邁出決定性一步。

2月10日,德克勒克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釋放曼德拉,第二天下午4點15分,曼德拉出獄。

2月12日,特魯尼赫特在開普敦召開群眾大會譴責德克勒克的種族和解政策,與會人數達到3000人左右(1989年9月競選時他的聽眾不足1500人)一些右派組成「暗殺團」開始對反對種族隔離積極分子實行暗殺,德克勒克,圖圖主教,有色人領袖阿蘭·博薩克,曼德拉,外交部長皮克博塔等人都出現在名單上。

德克勒克此人善於觀察形勢,他認為黑人運動已經發展到靠血腥鎮壓壓不住的地步,連續五年的全國緊急狀態(1985——1990)幾乎不起作用。如果不與非國大談判,結果就是只能,用他她自己的話說,「被改向的潮流沖走」。其次,如果南非不改變政策,國際社會的制裁會更加嚴厲,1985年以來南非的資金外流達到110億美元,外匯儲備僅剩19億美元,已經有550家外國公司搬出南非,經濟形勢嚴峻對白人的資本集團遭到大量衝擊。工商界白人紛紛要求改革並採取行動。

1990年6月,他開始為自己塑造起「和平談判,政治解決」的可信形象,並游遍歐美諸國希望解除制裁,以便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更多的保存白人特權。他自以為已經奠定了一定基礎,便將重心轉向「分配權利」的爭奪上。先是,打出了反對「一人一票」的旗幟,認為一人一票肯定會導致多數黑人執政,實質是反對「勝者全得」的黑人內閣制,要求得到一人一票制下對白人的有力的權力分配,縮小黑人在政治上權力的比重。接著又提出要實行「照顧不同集團利益」的兩院制(即不通過普選產生的上院對普選產生的下院具有否決權)。其中包括,需要少數人政黨在政府中佔有一定代表,重要憲法條文需要75%的通過率,實行中央分權,加強地方政府權利,實質是要加強白人特權。

為此,德克勒克雙管齊下,一方面,他反對成立過渡政府,抓緊政經權利,用極力維護白人特權的辦法來分化白人右翼力量,另一方面,支持布特萊齊的因卡塔自由黨(關於這個人這個黨我可以說個好半天,但此回答篇幅已經夠長的了,這裡就不贅述了),擴大黑人部落民族內部矛盾,慫恿黑人地區的暴力衝突,坐收漁翁之利來削弱非國大。比如8月的因卡塔集會,德克勒克允許因卡塔成員用祖魯矛,斧頭,長槍參加集會,這一居心叵測的行為加劇了黑人社區之間的衝突,使得很多手無寸鐵的非國大成員遭受攻擊,從而激化兩黨之間的矛盾。短短几個月時間南非暴力衝突死傷人數高達3500人,高於前5年的死亡人數。德克勒克的同僚法律秩序部長伏洛克撥款10萬美元,讓南非保安警察幫因卡塔進行訓練。更有甚者甚至派直升機運載因卡塔成員前往以色列進行特種兵訓練。誠然德克勒克深知布特萊齊在黑人中的聲望不如曼德拉,他需要通過此舉使曼德拉成為既能成為談判對象又不讓他成為一個強勁的對手。

1991年4月5日,非國大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克勒克禁止在公眾遊行中攜帶武器,包括冷兵器,解散暗殺組織,撤銷伏洛克和國防部部長馬蘭的職務,否則就退出一切談判。7月中旬,&<每周郵報&>爆出了"因卡塔門"事件。使得國民黨暗中資助因卡塔成員鬧事,這也使得德克勒克不得不撤銷二人的職務,兩年多來精心打造的改革者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1991年10月,曼德拉乘勝追擊,組織上百個政黨組成了"愛國陣線大會",其中300多萬名成員舉行罷工。南非經濟生活發展基本停頓,白人企業經濟利益受害非常大。局勢開始朝黑人有利的一方發展。

與此同時白人右翼保守勢力也開始指責德克勒克為叛徒,出賣白人利益,極端派為此鋌而走險,集結了500多人組成阿非利卡抵抗運動於1991年8月在德克勒克在一個小城發表演講時進行武力干涉,德克勒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命令警察開槍。事件造成3人死亡。白人內部矛盾趨於白熱化。此刻德克勒克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他受到的壓力來源於國際社會的輿論,非國大力量的增長和白人利益集團對他的支持程度。因卡塔門事件使他分化黑人力量的企圖大打折扣。為了挽回形象,他在1991年8月的國民黨大會上正式宣布給予黑人公民權,與此同時提出新兩院制,堅持白人的政治否決權,堅持表現白人利益集團的意志。

德克勒克對黑人公民權的讓步,觸動了保守黨敏感的神經。最令他擔心的不是那100多個右翼小黨,而是特魯伊赫特的保守黨,他們主張建立像以色列一樣的南非共和國,主張白人獨立,這會使得德克勒克在白人中的支持率大大下跌。特魯伊赫特宣稱德克勒克已經無法代表500萬南非白人,也無權代表白人與其他團體進行談判。

1992年2月19日,於德蘭士瓦省的地方候選人選舉中,保守黨以9246比2140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這大大提高了保守黨人的士氣,認為南非仍然需要白人至上的種族隔離制度,如果全體白人公民進行投票,保守黨將會獲勝。德克勒克接受了這一挑戰,宣佈於3月17日進行18歲以上全體白人公民選舉。此次選舉白人329萬登記公民有280人參加選舉。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以1924186張比875619張擊敗保守黨。德克勒克獲得決定性勝利。白人的15個選區,除彼德斯堡區獲得了42%的選票之外,其餘14個選區支持率都過了半數。而且這回支持德克勒克的人中不僅有英語白人,還有大量遭受種族隔離惡法而飽受打擊的從事工商業的阿非利卡人。

雖然德克勒克對保守黨獲得巨大勝利,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但他也因過於陶醉於勝利而淡忘了假如不分種族競選的話白人數量上的絕對劣勢,反而試圖以對保守黨的勝利來向黑人政黨索取戰利品,這也對他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很大的影響。

3月23日,德克勒克忽然向非國大提出要求,要求非國大解散一切海外組織,堅持要求兩院制,要求上院對下院擁有否決權,下院的提案必須要上院75%的通過率才能執行,當非國大提出70%的"還盤"時遭到德克勒克斷然拒絕,反而要求在地方政府也要實行兩院制。這實質上是要求保證少數白人的政治特權,這種得寸進尺的行為造成1992年5月多方協商的"民主南非大會"的失敗。與此同時南非警察(右翼保守黨大本營)不斷慫恿黑人在其中引發暴力衝突。暴亂事件升級,傷亡人數不斷上升,白人內部的互相拆台的行為使得事情走向了反面,暴力事件開始蔓延到白人區,白人住宅區的不安寧引起富白人的不安,這有引起了一波資金外流和向外移民的高潮。

而非國大內部也認為曼德拉對白人政府讓步過多,對他進行了批評,使曼德拉開始轉變策略,決定以攻代守。

他帶領非國大為首的三方聯盟向誇祖魯,誇誇,博普塔茨瓦納和西斯凱四個黑人家園和平進軍,打擊這四個親白人政府的黑人獨裁政權。9月7日西斯凱保安部隊在比曉對示威群眾進行射擊,造成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比曉慘案"反映出了非國大基層組織混亂的弱點使得和平示威計劃未能得到貫徹落實,而且非國大領袖"唯我正確"的思想也不利於團結其他黑人群眾,同時也暴露出黑人內部的幾大派系暴力衝突的不斷升級,裡面有黑人部落衝突的歷史淵源,也有白人的干涉。黑人部落首領的首要目標是維護自己既得的權位和利益,使他們已然成為了地方分權,聯邦制的擁泵,所以他們會傾向於向布特萊齊靠近。非國大需要對此調整權力分配中的適當地位。

1992年談判進入制憲的實質階段,布特萊齊迫不及待的希望能成為與國民黨,非國大平起平坐的第三方勢力,在6月17日博伊帕通造成58人死亡的慘案中,因卡塔應該負主要責任。布特萊齊在慘案發生後與西斯凱等幾個黑人家園領袖召開最高會議,商議聯手對抗非國大。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策略將他推到了最極端的位置,暴露出他破壞黑人民族團結的本質。白人的中間派開始要求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而布特萊齊卻成為了一個危險分子,自此之後,他的政治生涯暫告一段落了。

1992年南非因暴力衝突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經濟增長率達到-2%,人均gdp下降9%,資本凈流出12.8億美元,這不但對南非白人政府造成巨大壓力,也給非國大造成不安,擔心他們未來會接受一個經濟爛攤子,全國有600萬人失業,占勞動總人數的40%,頻繁的社會動亂讓南非進去災難狀態。

累死了,明天再寫


題主應該知道,這兩位領導人上台時所面對的政治體制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他們在進行改革時因大刀闊斧而觸碰到權貴階層的利益,最後改革因傷害到核心支持者的利益而被迫終止並在國內引起巨變。

不同的是,雖然南非種族平等和蘇聯民主化是大勢所趨,但最終南非和蘇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既有美國的原因,也有領導人自身的因素存在影響。德克勒克在向曼德拉交權時南非並未產生大規模流血衝突,戈爾巴喬夫卻在任內將蘇聯推向了滅亡與解體,可以說與其個人性格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對歷史事實不採取簡單的態度,而是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就會發現特別令人費解的是,前蘇聯、東歐的「劇變」不是發生在體制僵化或謹慎改革時期,而恰恰是發生在戈爾巴喬夫大膽推行政治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年代。由於前蘇聯長期片面強調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消耗了過多的資源。80年代以來,其經濟發展速度漸趨緩慢,里根政府推行針對前蘇聯的秘密戰略,進行核恫嚇,逼迫前蘇聯進行軍備競爭,壓低油價,枯竭外匯來源,造成很大困難。戈爾巴喬夫沒有察覺到美國的險惡用心,也沒有深入分析導致經濟困難的原因,將經濟增速趨緩全部歸罪於自身的經濟制度,恰好誤入了西方動搖其制度信心的戰略陷阱。其實,當時前蘇聯面臨的美國製造的核恫嚇和經濟困難,遠遠不及二戰後初期遍地戰爭創傷的時期,戈爾巴喬夫善良有餘而未經風浪,老練不足,誤入美國攻心戰陷阱導致了前蘇聯崩潰。彼得·施瓦茨的著作詳細記載了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為了瓦解前蘇聯的秘密戰略,巧妙發動的政治、經濟、心理、外交、軍事等方面攻勢。(摘自《前蘇聯解體與美國政府的秘密戰略》)」


推薦閱讀:

影響中國歷史100名人:原來他們都來自這些地方
聽趣聞:知府審石頭判案情,巧助夫婦解困境
清末首富,當了冤大頭還要當背鍋俠。

TAG:改革 | 蘇聯 | 歷史人物 | 南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