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會不在網路上問人關於佛教的問題, 而選擇在經典裡找答案是不是學佛進步的表現啊?


謝邀:我一直以為學佛進步的標準不是懂了多少,而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貪嗔痴是否有減少。如果學了多年佛,道理懂了一大堆,觀自己還是和以前沒什麼兩樣。那就是沒「進步」了。

  • 學佛不光要「入理」更要「入心」,我覺得學佛還是要對自己狠一點,不要自欺,把自己心底最深的「東西」挖出來,自己曬一曬。看看到底「安的什麼心」。是求名利呢?還是求菩提?
  • 若你這樣一層一層的深入下去,心底最深處有一顆「菩提心種子」,此時雖還是鄙惡凡夫,那麼恭喜你,你「上路了」。


據說2500多年前,印度的一位尋道者「悉達多」證道成為「釋迦牟尼佛」後,首次在「鹿野苑sara?ga-nāthá」為五位出家人說出人生的解脫真諦。

(註:鹿野苑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舊稱伽屍國)

「釋迦牟尼佛」證悟後,說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講座,佛陀時代沒有經文,後世的人把佛陀生前的言教記錄串連,彙集成的講座筆記,叫「經sutra」。

佛buddha:指覺。

經sutra:指路徑的方法。

佛經buddha sutra,指覺悟路徑的方法。

「受持讀誦」:

是指「以心承受」。

是指「以心秉持」。

是指「以心讀誦」。

將佛陀的言教記錄~「佛經」,透過心去接受、承受、行持。好比學生閱讀一本教科書,並非指用口讀出來,重點是透過「眼見、耳聞」來思考,直至理解該書本的內涵,最後落實在生活言行,此過程才叫「受持讀誦」。

Ok!但盲點出來了......

據文獻記載《佛經》是來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記錄「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誤、聽錯、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記載的文字記錄都可能會出錯,現在再把《佛經》被翻譯成地球不同國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譯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譯出「翻譯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為唐朝民間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現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閣下認為有否存在問題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現代所接觸的佛經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並不是一個完整佛法內容,否則今天就不會出現南傳、北傳的矛盾。

有了以上大前提作為共識,就可言歸正傳.......

對於佛法之疑問,不論在網路問人,還是直接經典里尋找,所得到的只是「線索」,不會得到徹底之答案。

猶如想到印度「鹿野苑」觀光,所得到的旅遊書、網上資料、行程、路徑,只是一些線索,要到達某個目的地必須親臨體會。

  • 一、撇開神通感應經歷不談,現代人所得到的言教是透過文字及人表達出來,誰都不是以第一身耳聞目睹釋迦牟尼佛的說話。

    (註:筆者曾有靈異聞法體驗)
  • 二、經文只是文字,隨著時空洗禮及文化背景、國家文字,文字記錄可能出現誤差。
  • 三、經文尋找得到的只是線索。
  • 四、各人得到的線索也未必相同,因為理解不同。
  • 五、由於各人所理解的線索都不同,故此,人只能隨著各種途徑去爭取不同理解,作為另一個線索,亦即所謂腦震蕩啓發,直至徹底明白經文的內容為止。這個發現真理之過程,最後必定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絕無灰色地帶。

小結:以上整個過程經文記載叫「聞、思、修」,有興趣的讀者,可再自行從各方途徑理解以上三字的意思,當然經文中亦是最具參考之線索,共勉。

P.S 網路上、經典上找到的只是線索,只是從不同領域尋找線索,屬於「發現之旅」,兩者平等,談不上高低優劣之別,人的「智慧逐漸升華、煩惱逐漸減少」,才算是學佛的進步表現


我在知乎上混了兩年。

看到了很多人來,也看到了很多人走……

來的挺歡喜,初生牛犢不怕虎,有啥都敢胡咧咧。

走的都挺悲傷,留下一篇也不知道是大願還是大怨要麼就是大冤的文字然後不帶走一片雲彩。

眼瞅著這兩年里,

有一直瞎問的,有一開始問後來不問的,有從頭到尾都不問但是我一直沒忽略的……

談得上學佛進步的,不多。談得上持平的,一大把。談得上退轉的,沒有。

反正本身就沒退步空間了能往哪兒退啊。是吧……

所以,問問題是表象,學佛是學智慧,智慧是無形無相。

肯定不能通過一個表象來斷定一個無形無相是否在增長……

哲學裡有倆詞兒,世界觀,方法論。

學佛同樣有世界觀和方法論。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到底學什麼。

弄明白這倆問題,自己對這倆問題的答案和佛說的越來越一樣,那就是進步。

否則,不管邪知邪見成啥個鬼樣子,都是原地踏步。就像身後從來沒有退步空間……


是進步

這進步在於,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思考,意味著你對佛法的追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至於從網路上學到的是不是正法,回答你的是不是善知識,與未聞正法相比都是小事,你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產生真正的信任。

學習佛法的四個步驟(四預流向)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比丘們,我說,究竟智不是頓時可以完滿的,而是要通過逐漸修學、逐漸工作、逐漸行踐來完滿究竟智的。

  「比丘們,怎樣通過逐漸修學、逐漸工作、逐漸行踐來完滿究竟智呢?

  「比丘們,一個生起了敬信的人,會前往善知識那裡;

一個前往善知識那裡的人,會伴隨善知識;

一個伴隨善知識的人,會聆聽善知識的說話;

一個聆聽善知識說話的人,會聆聽法義;

一個聆聽法義的人,會受持法義;

一個受持法義的人,會求證法義;

一個求證法義的人,會清楚理解法義;

一個清楚理解法義的人,會生起意欲;

一個生起意欲的人,會有上進;

一個上進的人,會作出衡量;

一個作出衡量的人,會有精勤;

一個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

「比丘們,一個沒有敬信的人,不會前往善知識那裡,不會伴隨善知識,不會聆聽善知識的說話,不會聆聽法義,不會受持法義,不會求證法義,不會清楚理解法義,不會生起意欲,不會上進,不會作出衡量,不會有精勤。

——MN 70(中部)


廢物弟提的啊?那就可以答一下了

閉門造車在任何時候都是壞事

尤其是在中國,就算一個人真的有禪修水平,說話也會說得很複雜

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描述月亮是什麼,卻幾乎不告訴你怎麼飛到月亮上去

所以現代人的一些研究也要看一下,好處是幫忙擇法、增加慧根,壞處是有可能壞了信根。


謝邀。問是聞思修中的一個環節,不是聞思的全部。有人期待問出個智慧,主觀能動性太差。

問一個問題,起碼是自己先努力去找過答案的,而後又花了時間和精力去鞏固認知。這樣才能使每次的問題都有所提高。不然問了上百,其實還是在一個問題上繞圈。

佛教不分人間天上,不分出入世,都是心上生法,等無區別。重要的是自我修行上的精進。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

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

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

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

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

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

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經典不一定能看懂,可能不同時期的翻譯都讓你迷糊,比如觀自在和觀世音什麼關係?舍利子是佛陀燒出來的么?等你饒了一大圈搞明白了浪費大把時間。

然後去問法師,有的所謂法師可能剛剃頭或者剃頭混了半輩子啥都不會,人云亦云,容易被誤導。

網上最好的是都帶上了一張面具,在線下礙於面子地位諸多原因不敢說的,在這裡把自己想說的認識的全部說出來了。你沒看到知乎佛教板塊撕得不亦樂乎嗎?這是好現象,你能聽到各種聲音可以自己思考抉擇。


內自有自己的文字般若定見,外有放射自然覺醒之智慧,自然不會如此,因此是不是進步到底還是要以自己內證的般若道智為依准。

學會不在網路上問人關於佛教的問題, 而選擇在經典裡找答案是不是學佛進步的表現啊?

當然是啊,至少證明了你自己依法不依人,在慢慢建立自己分別法義的智慧,成就的道路也終究建立在這種分別法義的智慧上,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加油喔,願與師友同進共勉。


肯定是進步啦,須知智慧不是靠學來的,也不是靠看來的、聽來的、辯論來的,是靠自己悟來的


問人問題與自己啃書找答案,與進步與否的關係不大。

但是,關於在網路上問人問題的事兒,在下有一竅門兒,斗膽說說~~

1、先判斷品行,再找高人。

請教問題,誰都想找高人請教,那麼如何判斷?

技術專業性強的人,有脾氣怪異的但是很有料的。好在咱們想請教的不是一些技術專業性知識的高人,咱們請教的是佛法高人,修行嘛~~

咱們不懂佛法,但是依日常做人的道理還是能大略判斷出一些人的品行的~~咱們不是說品行怪異的人就沒有高深修為,咱們的意思是說若修行修成咱們自己都不願成為的人(現階段內),那麼道行再高也不必開口,所以此類人咱們不問。

2、若有幸碰上一位,人家不搭理怎麼辦?

不搭理是正常,網路嘛~過分熱情的反倒是要留個心眼了~

虛心請教,一遍又一遍,說不定哪天人家有空,心情又好,那就屬於緣分了。

3、網路請教是一種交流,交流是對自己知識系統化的查漏補缺的過程。

若水平相當就是屬於碰撞互開思路了。

因此適當的交流是必須的。

4、獨立之精神。

讀書交流的底線是獨立思考。

自己有想法,並且自己對自己的想法非常清晰,這是交流的前提,否則自己都對自個兒不大清晰,那麼如何改變自己?

若連一個改變的基礎值都不清晰,就算是改變了,怎麼會知道從哪裡變化到哪裡了?

若能清晰自己的認知模式,客觀評價自己的知識儲備,那在交流過程中就受益更多了。

~~潦草了,不當之言~


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再弄懂佛提出的課題是什麼?這跟去淘寶店買東西一個道理。

帶著問題找答案,而且要記得貨比三家,多看三方評價和反方的說辭,因為可能買到山寨貨。

比如說,你覺得人生有許多苦憂無法解除,那就正是佛法的領域。但你也不要先下定論,要去多看看其他哲學家怎麼解釋?科學家怎麼看?心理學家怎麼說的?佛家家又怎麼辯駁的?

不要先入為主,覺得這麼多人信佛,那佛說的話一定是對的,也許有更優的方案呢?正法一定是經得起各方面的理性檢驗的,那樣的道理才能成為你最終的信仰。當然,前提是你得有理性。

因此,網上學佛遠比閉門造車看經論,聽一面之辭進步更快,更不容易繞彎路。


很簡單。

現在是末法時期,大部分都是瞎子領盲人,盲修瞎練(謗佛)。

都拿如是我聞(盲修瞎練)說事兒。都在抖機靈,都在玩煽情,都在背課文,都在之乎者也的,裝大象。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上海交通大學近日(2015 年 1 月)延請星雲大師為特聘教授一事?
需要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素食主義者?
用唯心主義的觀點看世界
想要對藏傳佛教進行初步認識和了解,應該看哪些書?
每天睡眠四個小時夠嗎???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