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這麼輝煌,後來的朝代何不直接複製漢唐各種制度?還是說明清雖然評價不高,縱向比還是比漢唐好些?
歷史書給人的感覺就像中國從春秋以來都沒什麼大的變化,一切都以政治鬥爭、改革和軍事行動為主的樣子。那麼從普通人的生活的角度來講,後來的明清整體上是補是比漢唐更好,就像我們現在講民族復興,大唐盛世,但絕不會願意回去過沒電腦和汽車的生活一樣?
制度無所謂好壞...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一個道理...無萬世不變之法按現在馬克思理論講,生產關係要適應於生產力的發展五百年前的制度不可能適宜於五百年後的社會,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明清比漢唐差得遠。
任何一種制度,一開始都不會顯露太大的弊端,但時間越長,弊端就越明顯。
西漢第一批執政者大多是草根出身,察孝廉、舉秀才的制度也保證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王莽的即位甚至是一次「禪讓」(和後來的曹氏、司馬氏篡權有很大不同),本來很好。但察舉制的弊端越往後就越明顯,到東漢末年,平民靠察舉制已經不可能出頭了,外戚宦官專權,社會階層固化嚴重。門第觀念越來越重,於是有了魏晉的大黑暗時代。隋朝為了解決魏晉的門第問題,有了科舉制度。社會各階層又開始流動,唐朝時,還講究干謁,一首詩寫得好,別人就可以推薦你做官。到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平民又不行了。宋朝為了解決唐朝的藩鎮問題,把節度使廢了,武人不用,文人治天下。後果是整個宋朝武力不行,一直岌岌可危。不過,士人治天下的制度本來也很好,但這種政治下,大權又不可能不集中在宰相手裡。明朝為了解決宋朝的相權問題,把宰相制度廢了,起初沒有問題,但後來帶來更嚴重的宦官專權問題。簡言之,一個時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就是為了治上一代制度的毛病,就好比得了肺病,喝葯,肺好了,肝卻有問題了,而且更嚴重。但總體上看,漢唐要比宋好,宋要比明清好。題主說的「歷史書」應該指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吧。想了解古代制度變遷的話,歷史教科書當然是不行的,裡面充滿了誤導性言論(原因你懂的),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錢穆、呂思勉等人的通史,簡短的可以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詳細些的可以讀《國史大綱》、《中國通史》等。
針對問題,歷史是不存在「進化論」的,後朝的制度不一定會比前朝好,漢唐制度確實比明清好很多,錢穆先生就很欣賞兩漢吏治。至於為什麼明清不直接採用,和前朝形勢以及開國者的想法有很大關係,而且,制度總是隨人事變化的,漢唐的制度也不是盡善盡美。
至於你說的「中國從春秋以來都沒什麼大的變化」,事實上,春秋以來中國變化很大,試舉前面的幾段變化:
一、春秋是貴族與平民時代,是孔夫子嚮往的優雅時代,想想「燭之武退秦師」、「宋襄公之仁」這些事情可能在後朝發生么?
二、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逐漸向軍國轉變,平民知識分子地位上升,游士權勢極大,貴族階級地位下降,貴族與平民的界限逐漸模糊;
三、秦朝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毀各國長城、統一文字度量等等,防止各國再分裂各自為戰(教科書請不要再黑秦始皇了);
四、兩漢時期,人才選拔實行察舉制,開始出現平民宰相,宰相掌管政府事務,地方官員地位高,且政府層級淺,吏治出色。
...
總的來說,西方國家常通過不同勢力進行的社會革命取得變化,而中國古代是在盛世時期逐漸演化的。各朝末期的農民起義等動亂幾乎都是影響演進的阻礙,五胡亂華,以及蒙古人、滿人對中原的征服也導致了很大的倒退。其實只是中西方演進形式不一樣,不能說沒什麼變化。
希望可以給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視角。就制度而言後代必然是在完善前代的。吸收前代的教訓加以修改。
所以從統治的角度來講明清制度必然跟適合統治階級。秦朝的秦律以維護封建製為主,在地方上改分封製為郡縣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成收權,中央集權,才能實現和維護家天下至萬世。漢建國分封劉姓王,並用手段出去異性王和功臣,實際上就是看到秦的步子太大了,不得已而為之。但實際上實施了比秦更為嚴苛的郡縣制,強化中央——地方的二元關係。
隋唐上承漢制,又有其他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科舉制。科舉制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對抗自西漢以來形成的士族門閥,屬於隋唐的開創性制度。並被後世一直沿用,說明這個制度是很可靠的一種方式,是換血的一種方式。宋開始士大夫制度,此時經過隋唐,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士族門閥已經基本消亡,經濟命脈不再掌握再少數集團手中,而是向大城市集中,反過來大城市又向四周輻射。而宋在吸取了唐和五代的藩鎮割據和武人篡權的教訓,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聚天下精兵於都城拱衛汴梁,這種制度直接導致北宋的巨大財政負擔,而對抗外敵時常採取文官挂帥的方式,其實久戰果來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文人終須還朝,所以大宋西軍得以生存和發展。如果沒有汴梁的奇葩淪陷,西軍自然發展極有可能還會發展成反正,這一點在南宋的四川已出現端倪。而另一方面宋的對外戰爭敗得太讓人心有餘悸了。所以宋的制度並不合理,沒有內患也會被百萬禁軍拖垮,有外患依然無法避免藩鎮化,而軍隊的戰鬥力還收到了極大的限制。明承唐宋制,初期廢除了丞相制,採用大學士制度,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收到了極大限制的丞相制。事實上明朝自朱棣開始實行的制度上堪稱完美,最大程度的強化了天子權力,文臣武將都受到了極大制約。對武將採取監軍制度,這個制度很有點政委加後勤的意思。監軍擁有對糧草輜重的決定權,是的武將無法輕易調度軍隊,很像後勤部的作用了吧,監軍擁有監視武將行為的義務,有點政委的意思。(事實上三總的軍隊管理方式可以把明朝的方式看成雛形了)而明朝的監軍多為太監,太監的權利唯一來源就是皇帝,所以太監為了自己也得把自己和皇帝綁在一起。這裡要說的是漢、唐、明都發生了很嚴重的宦官專權想像。而對文臣武將對宦官的態度是不大相同的。漢朝十常侍之亂,天下共擊之。唐代則是文臣與宦官爭於朝堂之上(有兵的都藩鎮去了O(∩_∩)O~)。到了明代則是文臣武將與宦官勾結。從對待宦官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三個朝代皇帝權力的發展趨勢了。明朝的皇帝權力最集中、唐次之、漢最次。因為宦官弄權的背後一定是皇帝的權力支撐。漢朝大家敢帶兵去攻打十常侍,說明軍隊的控制力不在皇帝手裡,同理唐朝也是一樣,到了明朝所有人都屈服於宦官說明無論文臣武將已經都不具備對抗皇權到底能力了。另外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各級官員缺失,國家依然勉強運轉,而皇帝的地位沒有絲毫動搖。這在漢唐基本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清朝應當是這些王朝制度完善度最高的,即使發生太平天國,湘淮漢軍也沒有成為藩鎮,李鴻章這樣的漢軍領袖依然說罷官就罷官。整個歷史進程中的王朝制度完善就應該想我下圖示意的這樣,王朝的高度越高王朝制度越完善。而每個王朝的寬度則代表了這個時期的流動性和活力,隋唐制度趨於完善,是創造力和活力最好的時期;秦漢因為剛剛建立進的社會制度,既需要與舊制度制衡有需要摸索新制度,所以流動性和活力不夠;而明清因為制度上的完善度已經非常高了,反而限制了流動性和活力,甚至這種活力還低於秦漢時期。所以問那個制度好,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說明清制度最好,不費力就可以之國,即使之國的人是個木匠是個瞎子是個三十年沒見過的人,而你只要稍稍努力一些你就可以做的不差。如果你很努力的之國,康乾雍百年盛世留名青史也不算太難。
這個人其實類似,青年成長(秦漢)、中年瀟洒(隋唐)、老年保守(明清)。他們的輝煌,是在他們那個時代輝煌,而不是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相應地,阿拉伯之春的亂局,也告訴我們,就算同一個時代,不一樣的基礎,也玩不到一起。想像一下,你是企業老闆,你隔壁有一家比你還強大的企業。對方的強大,具體表現在它在市場上掌握著主導地位,身邊的企業老總們都得看它面子辦事,包括你。那麼應該說這個企業很興盛了。
可是有一天,它突然宣布破產,生意和債務居然被另一家企業收購了。那個後來收購的企業是否會複製原企業的制度和模式呢?當然不會,因為正是那套看起來曾經令其發達興盛的制度模式不能與時俱進,所以才致使其破產。漢唐興盛,卻終究難逃滅亡。自然是制度漏洞所致,不完善,當然不能複製。另外,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企業家,走別人走過的路,是不合常理的。
題主所言不錯,明清還是更有內涵的。這與兩個朝代都擁有過體力超強,事事關心的皇帝是分不開的。來來來,看看歷史
周朝,分封制度,各路諸侯外部擴張,擴張到極限,內鬥,卒。
秦朝,郡縣制,統一中國,對外擴張,六國舊貴族造反,卒。
西漢,倒退到分封制,七王之亂。鎮壓成功,郡縣制,對外擴張,盛世,然後呢?階級固化,農民起義,東漢。
東漢,郡縣制,外戚,宦官,權臣輪流專政,階級固化,屁民造反,三國。
三國亂完了,士族地位確定,到了西晉,又搞分封制,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東晉。
五胡十六國,東晉宋齊梁陳,繼續亂吧。
隋統一中國,從此分封制和閥閱制度名義上(名義上,名義上,名義上)退出舞台,對外擴張,沒兩年,掛了。
唐朝建立,不搞分封,不搞閥閱,搞節度使,對外擴張,盛世,黃巢之亂,門閥洗乾淨了。安史之亂,沒掛,太監當權了。太監們把皇帝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沒兩年朱溫代唐又掛了。
又亂了……好吧,接著亂唄,五代十國,有槍就是草頭王。
高歡威武,掛了,郭威威武,掛了,柴榮威武掛了,趙老爺威武,咳咳,趙二爺上了。雍熙北伐,封樁庫賠了個乾淨。得,不擴張了,等著被契丹鮮卑西夏們草吧,反正草不死,憋屈就憋屈。嗯,科舉是個好東西,就是窮人讀不起。
一代天驕表示,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泥萌都是……浪大發了,掛了。
朱八八,真正意義上的出身無產階級,鬧革命哇,還得靠趙姥爺們。鬧完革命不折騰,華麗變成大地主,搞不征之國。反正打下來了就是虧本,收的稅還不夠貼的。結果來了土木堡,還好,于謙頂住!抽煙喝酒燙頭保家衛國一樣沒落下。小冰河期,東林黨們有錢啊,屁民呢?下崗職工表示不能忍,吃他娘穿他娘哇!
努爾哈赤的子孫佔便宜咯,加上帶路黨,花花江山到手。不踏實啊,火器不能玩兒啊。康熙爺,好行善,半飢辦飽度荒年。安寧了,可是科技這個東西不能碰啊,駕馭不了,得,八國聯軍來了。
屁民們的歷史呢?沒人關心,反正碰到盛世之中,屁民們貢獻稅收,碰到荒年,人相食,碰到亂世,就當兩腳羊嘛。做穩了奴隸,做奴隸而不可得,您選一個?
分封,郡縣,察舉,科舉,那都是趙姥爺給小小趙姥爺的恩澤,和屁民有關係?然而屁民吃不上飯,只有效尤奮臂螳螂。
封建時代,農耕時代,帝國王朝的終結是必然的。
馬太效應擺著,你能扼制么?搞均田?呵呵,江戶時代你搞土地交易就得殺頭,結果呢?土豪們投資貧農農田的水利灌溉,收成分配土豪們定,我沒買賣土地呀,糧食產出我拿一大半嘛。搞稅收轉移支付?你見過趙姥爺收自己的稅么?那叫與民爭利!東林黨的老爺們不是這麼說的么?
馬爾薩斯陷阱擺著,你跳也得跳,不跳也得跳。更多的是,不跳,先讓蠻夷摩擦摩擦,人死多了,地不就空出來了么?至於趙姥爺們,換個主子,主子還不是靠他們坐江山?繼續性福生活唄。
更聰明的趙姥爺們,防微杜漸,趁著大坑沒來,舉著紅旗反紅旗,先在國內亂一波,地空出來,安寧了嘛。從制度發展來說,正常的方向是儘可能地分散相權、軍事上實現強幹弱枝。個人認為漢唐的強盛只是相對周邊異族而言的,其制度是落後於宋、清的。以漢為例,雖然大漢天威,"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但當時大漢的主要敵人匈奴落後到就連使用的箭頭都是骨頭磨製的程度,雖然以騎兵為主在機動性上優於漢軍,但漢軍的鐵制兵器優勢巨大。自宋以後,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崛起,在武器上都已不弱於漢軍,而漢人尚武精神日衰,自然難以抵擋,給後人的感覺好像沒有漢唐強盛了。實際上論政治、經濟制度,漢唐是不如宋清先進的
漢唐兩代全都是地方豪強實力派,中央的權威基本出不了都城,一個正常思路的君主怎麼可能接受這種制度?
從漢唐到明清的轉變其實基本上是,從君主的角度出發,制度愈發穩固。然而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出發,愈發僵化,且逐步在同時代諸國中失去競爭力。明清中央集權就算再穩固,也無法像漢唐這樣給予這個國家活力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