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如何解釋世界的起源?
單純的歸於無記又或者去扯本無所有之類的套路,太不貼合現代人「低俗」的趣味了,我來試試強行解釋。
有一個心理變態在一個地方種了一棵樹,N年之後這地方長成了一片森林。這時又有一個心理變態把這片森林裡的一棵樹移植到了別地方,又N年之後那個地方也長出了一片森林。
這個例子是簡陋了點,但只要不鑽牛角尖該包含的都有了,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們確實可以說在那之後誕生的所有名色法(森林)都始於某個點(最初的樹),但很明顯無論是之後誕生的還是緣起之始就存在的,他們本質上(貼題而言即緣起意義上)其實並沒有差別,都具備著無明,三毒,恆久相續的生滅,未解脫等基本屬性,第二個心理變態在做移植時完全不用特意去找最初那棵樹。一切世間法所謂的差異性僅存在於世俗諦層面,在究竟法的層面都是一坨色法加名法的混合物。
第二點是上面的延伸,我們都知道緣起的基點是無明,又無論是緣起之始還是在那之後才誕生的名色法都具備這一共同本質,因此以無明為基的緣起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體現在當下即是無盡相續的生滅。我們身體里細胞每天都在生長與死去,對於我們整個肉體來說只是循環的一角,同樣我們個體之於整個大自然,大自然之於更廣闊的世界都是如此,頂多末尾再賦予一個成住壞空,而不管是多麼微觀的還是多麼宏觀的層面,歷史的車輪都滾滾不斷向前,止不住的生與滅,止不住的緣起, 無有終始。
綜上兩點,確實是沒有比「無始」更適合的詞來形容緣起之始了。外道閑話:其實比起所謂的世界本源,我們的哲學家藝術家甚至包括科學家,他們思考的相對更貼近在生與滅背後使其保持恆久相續的、支撐起整個世間與緣起法則的根本之「力」。西哲中叔本華與尼采對此早已有足夠豐富有趣的描述,尤其是尼采。再有與許多自作聰明的哲學家相比藝術家們尤其是詩人,他們的入手方式更為直接,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也早已挖掘出了足夠多的片鱗。然而啊,這些在我們的價值觀中值得被歌頌、推崇,甚至是人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東西,在解脫道的都得一一「否定」,畢竟所有的緣起都是始於無明,無一例外。思考這類問題就像是被剝皮一樣(雖說略有小興奮),文明越發達這層皮就越厚也越美好,如此「悲傷」的知識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推廣,我要是活在上座部大眾部分裂時期估計也光速隱遁大雪山了。
也許,在安利發展的意義上,大乘信仰才是正道。佛教來自印度,佛陀在成佛之前,也實踐了許許多多的印度古代修行方式,最後才成立了佛教。可以這麼說,佛教文化與印度古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不只從佛教的創立上可以看到,甚至在以後佛教的發展,流派的產生上也可以看到古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文明是一個很特別的文明,她是一個追求「解脫」,重視「思辨」、「邏輯」的文明。然而印度文明的「思辨邏輯」並不是「理性」、「科學」的邏輯,而是有其獨到的智慧。
人類自懂得思考以來,就對自己存在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對客觀世界有越多的了解與掌握,人類生存就更容易。所以人類從來不曾停止過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途徑對世界乃至於宇宙進行探索,所以人類文明出現了科學、宗教、哲學,並以之來探索宇宙的存在。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嘗試解釋我們的世界是怎麼來的。當然,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創世主」創造了宇宙。但是不管是那一個宗教的創世主故事,都有其不合邏輯的地方。科學幾乎駁斥了所有的宗教創世理論與說法,然而科學自己卻無法給予一個合理的答案。人類文明經歷了五千年,到今天,進化論與神造論的擁護者依然爭辯補休,而我們還是無法很肯定地說那個答案才是對的。
然而佛教很不同。印度人喜歡思辨,而思辨的方向卻更形而上。形而上學,要討論的是「究竟」、「極致」的問題。而佛教思辨與理論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終於來到了這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人的局限」。
所謂「開始」、「終結」、「創造」、「毀滅」,其實都只不過是人類的概念而已。這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方法,不代表可觀世界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經常反省人類生命的基本築構方法,人類的感覺認知方法。原始佛教把人類的生命解釋成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組合,反省出人類其實只能夠通過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來感受世界。而最後的結論是「五蘊皆空」,「六識皆空」。所以人看到「顏色」,只是人的認知方式,並不代表世界就真的有顏色。人能夠聽到聲音,只是因為人有「耳識」,不代表世界真的有聲音。這樣思考下去,我們很快就會來到「開始」與「終結」的問題上。人認為這個世界有「開始」與「終結」,只是因為人在認知世界的時候,本身的各種「意識」建構了這樣的概念,然而這並不代表世界就真的有「開始」與「終結」。所以結論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的,《心經》裡頭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正說明了佛教對宇宙之產生的態度。那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只是我們人類的「二分思維」所搞出來的概念。使用這樣的概念來理解世界乃至於宇宙,是愚蠢的。要知道,宇宙一切事物(諸法),是「空」的。當然,佛教般若學派裡頭所說的「空」,並不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原始佛教說「空」,是說「諸法無我」,世間一切不過是各種「緣」的結合聚散。而般若學所說的「空」,則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是一種沒有「二分」的存在狀態。是一種「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狀態。所以佛經裡頭說故事,不說「很久很久以前」,或者「五千年前」,而是「無始以來」——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到現在。如果照著我們平常的思維來說,這恩荒謬,都還沒有開始,如何「以來」?但是佛教就是駁斥了「開始」這個概念。沒有開始,所以事情都不過是個循環,不過是各種緣的聚散,我們所謂的「終結」根本不是終結,而只是過程中的一環。而這個「環」,就像一條銜尾蛇一樣,永無終止,亦永無開始。
所以在佛教而言,世界起源何需討論?「世界」、「起源」都只是些虛幻的概念,是人類錯誤的認知方式而已,根本不值得討論!「弟子等!從無始劫來所有眾惡,以是因緣生大憂苦,貧窮睏乏愁熱驚懼,怖畏惡業心
常怯劣,在在處處暫無歡樂,十方現在大悲世尊,能除眾生一切怖畏,願受我等誠心懺悔。
過去諸惡今悉悔過,現在作業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身業三種
口業有四意三業行今悉懺悔,生死險難種種淫慾愚煩惱難,如是諸難今悉懺悔。心輕躁難,
近惡友難,三有險難,及三毒難,遇無難難,值好時難,修功德難值佛亦難,如是諸難,今
悉懺悔。「弟子等!自從無始劫來乃至今身,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41 佛說佛名經
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
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
嘿嘿嘿!
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
不是佛沒說,是壓根就沒起源……
佛教不認為世界有起源,這是斷滅見。世界是無盡的輪迴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另,佛陀在經中說,有四種不思議,不可思考和議論這四種,其中之一就是世界起源,這是不如理作意,給人帶來痛苦和煩惱。另三種是諸佛境界不思議,定力境界不思議,業力輪轉不思議。根本佛教講究所謂「十四無記」,那麼這就是相當於……佛陀對什麼世界起源宇宙真相啥啥啥的根本不感趣!為什麼呢?因為佛陀認為自己的所說法,只是關於「苦和苦的止息」,因為佛陀通過自己身心的觀察,知道「苦」,就是世間現實的存在之不可把握不可確定,而在此基礎上的所有之人是如何去感知客觀世界並形成自己的主觀、客觀世界之於人的價值與意義是人的主觀賦予的,至於客觀世界這個觀察的對象,其本源究竟是什麼又如何,也都是人的主觀所賦值與對標,因為即使窮盡了身心與宇宙乃至世界,也都是以主觀為原點,所謂「有所住、是有邊」,因此對於一個認同佛法是要解脫苦,並且世間是苦的人來說,這些問題當然也就無須深究了。所以佛陀自己從來沒有沒有創建宇宙起源之類的學說,即使對世界有所描述,大多也是承襲印度教古說(其實也就是可能佛陀是在懶得多嘮叨一句,反正你們覺得過得去就行,這個其實可以忽略……)而且即使佛陀他自己的相關描述,也是緊緊貼合自己的因果緣起說,雖然對於婆羅門教有關宇宙的理論有所沿用,也只是為了比較省力地(懶)並把佛法的業果緣起輪迴因果相對真實形象地表達出來而已。只有佛陀之後的佛教所產生的各種說法,那麼這也相當於……反正不佛陀他老人家自己的責任吧。
謝邀。根本佛教是沒有有關宇宙等客觀世界相關的理論的,所謂「十四無記」。因為佛陀覺悟到「苦」的根本在於人是如何去感知客觀世界,並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念。客觀世界之於人的意義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的,至於客觀世界這個觀察的對象,其原本究竟是什麼,對於人的意識而言並無意義,無須深究。南傳地區有一句諺語:幸福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如何感知你所擁有的。所以佛陀自己並沒有創建宇宙起源之類的學說,但後來為了發展因果相報說,佛陀沿用了婆羅門教有關宇宙的理論,並將因果報應和輪迴理論相結合起來。而往後大乘為了發展空性理論和密宗神通的需要,又對婆羅門教的梵天觀進一步添枝加葉,離正法卻越來越遠。
世界起源於有緣眾生的沒有起源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
大家的如來藏共同出生變現了這個世界。
南無佛法僧
如環無端。
像一個圓環一樣,沒有起始端。
或者說:無始。
沒有開始。
從文字遊戲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每個點都是起始。
上座部的經典記載是十四無記,就是對十四個問題不予以回答.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低迦的外道出家修行者,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拜訪佛陀。問訊寒暄後,外道郁低迦問:
「瞿曇!世間有邊嗎?」
「郁低迦!這是無記。」佛陀回答。 「那麼,瞿曇!世間無邊嗎?」 「郁低迦!這也是無記。」 「瞿曇!那,世間是常呢?還是無常?生命的本體是身體呢?還是與身體異離的?真我在死後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 「郁低迦!這些都是無記。」 「瞿曇!您說這些都是無記,那到底您的主張是什麼呢?」 「郁低迦!我以自己正覺的體證宣說,使眾生得以和我一樣,徹底地脫離憂苦煩惱,盡苦而正覺解脫。」 「瞿曇!那您說說看,世間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是走您所體證的這條路出離解脫的呢?是半數?或是三分之一?」 到此,佛陀就沈默不回答了。縱然外道郁低迦再三追問,佛陀都沈默以應,不予回答。這時,在旁邊的尊者阿難心想:不能讓郁低迦這位修行人,錯以為他問倒了佛陀,錯以為佛陀害怕了答不出來!於是,尊者阿難就接下話題,回答說:
「郁低迦!就讓我打個比喻吧:譬如有一位國王,在邊境建了一座十分牢固的城堡,為了安全起見,只留有一道城門進出。城門有一位守門人,聰明黠慧,擅長辨認進出的人,能阻擋所有不應當入城的人。守門人知道,城堡的外牆十分堅固,連個縫隙都沒有,所有的人、畜,只能從這道門進出,沒有第二個進出的可能了。郁低迦!世尊也是這樣,知道所有已經出離的解脫者,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走斷五蓋、修四念處、七覺支這條道路而成就的,至於人數的多少,到底是世間的半數或三分之一,那就不重要了,佛陀是不會在這方面用心的。」 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一0集第九五經》、《雜阿含第九六五經》。
作為現代人,對這事還是挺好奇的
以下經典說明,更是讓人有點無奈
所以,在佛陀的十個名號中,我最喜歡的是世間解.
「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議,無須思惟;
諸比丘! 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 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 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思惟於此等者,得狂亂、痛苦。四者為何?諸比丘! 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議,無須思議;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 此等四種之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選自增支部4.77
朋友,就我比較熟悉的大乘佛教里,並不討論世界的起源,因為討論起源,就有「能起」、「所起」,而大乘佛教的根本,並不去討論「能、所」,這些都是「相」上的概念,大乘真正要講的是「無生」。
從大乘的角度來說,世界本就是「妄」,既非因緣生,也非無因生,「妄」之所以生,就是因為「妄」,如果在這個「妄」的世界之中,再問「妄」如何產生?就是「妄上加妄」,顛倒之中更為顛倒。所以大乘佛教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去討論「妄」怎麼產生,也不會去討論世界怎麼產生,實際這些討論對於解決煩惱本身也沒有用,只要知道諸相皆是「妄」,將「妄」動停下來,那「真」就顯出來了,煩惱之相也就去除。
不過以上這些理解的困難之處在於,人的「俱生法執」,會讓人對「相」有種「想見」的衝動,而這種想知道的「念頭」就是「無明妄動」。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就說,「無明不覺生三細」,「所謂「三細」,為於如來藏清凈法體中,依無明力,起一念妄動,欲有所見,於是轉第八識為阿賴耶,而成立「相分」(相分即所見相);這就是三細中的第一細「業相」,或稱無明業相。有「所」就有「能」,現在既已有了所見的「相分」,於是又一轉,再成立能見之「見分」,這就是第二細的「轉相」(義為轉清凈之心體為有能見分。)有能見、所見之「見、相」二分以後,於是又一轉,而成立異相、同相、非同非異之世界、虛空與眾生相,此即是第三細之「境界妄現相」,簡稱「現相」(引自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
其實第一細本身,就是大乘佛教最後修行的困難之處,本來是「無生」,卻偏要想知道「無生」是個什麼樣子,一旦建立「無生」的「相」(概念),那「無生」也就變為了「有生」,就失去了真正的「無生」,所以要想體會「本自無生的佛性」,是不能用邏輯意識去推測的,只能在最後一步構建邏輯的悖論,了解「無生」即不是「無」,也不是「有」,從而讓邏輯思維暫時失去作用,才能在這種「無妄念」的當下體會到不可說、不可思議的「無生之佛性」。
大乘佛教的修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是體會到「無生」,第二步是保持這種對於「無生」的覺知一直到此一期的生命結束,所以對於大乘的修行者,其在生活、修行之中,就要能常常覺知「本自無生」,從而離於對「相」的貪染,也就是既不能認為「無」,也不能認為「有」,一切要學會觀自身的因緣而做。
希望以上,能讓朋友對於大乘佛教義理的實質與修行的真正目的有所認識。
佛法的核心即是緣起,諸法皆由因緣生,因上有因,因因無始,如是輾轉推究,一切眾生及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無始。
所以世界的起源是個偽命題。
1 第一因和世界的起源不是同一個問題。2 關於世界的起源,三藏裡面有一本經 起世因本經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B5%B7%E4%B8%96%E5%9B%A0%E6%9C%AC%E7%B6%93_(%E4%B8%8A%E5%BA%A7%E9%83%A8)
多謝邀請,我雖然名字帶個佛但我對佛學沒有太多研究。關於佛學的東西我也只是看了南懷瑾先生講的關於金剛經等一些皮毛的知識。第一我不能保證南老師是完全真切的理解透徹了佛學的知識,第二我也根本不能保證我理解對了南老師的意思,更不知道我離真正佛所持的本意相謬多遠。所以我只能憑我自己的理解胡說一點,在這裡完全不能保證我所說的是有確切佛學根據的,更不能保證我所說的跟真正佛的意義相差多遠,而且,據我所知無論我們凡人自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多麼深刻廣博,無論多麼接近我們現階段所謂的科學所認定的真理,我們也永遠無法理解真正世界的真正面目和實質。在愛因斯坦解密時間作為我們世界普通一維存在之前,我們一直以為世界是三維的,之後才知道是四維,四個變數,但是事實上最新科學發現世界是十一維的,有更多我們無法理解和想像和發現的維度。就憑我們自身的物理構造和知識結構基礎,正常人也許永遠無法理解世界的本來面目,更不用提宇宙的起源這樣一個連現在所有宗教所有科學都無法解釋和設想的終極謎題。每當問及一些佛法稍微深奧一點的話題,佛總會說,「不可說、不可說,」並非是因為這是什麼奧秘不可告人,而是因為人類的語言根本無法表達那麼深奧的意思,即便用近似的語言和比喻表達了,你也無法真正理解。所以佛曰,不可說。所以所有的成佛道路正能靠自己悟,自己持續不斷的修持和精進。而且能參透世事紅塵貪嗔痴慢的就算是是大徹大悟了,更不用說參透世間萬物宇宙真理。據我所知,佛這個物種是我們能夠知道的知識和智慧最淵博最深刻的,沒有之一。人類普通的科學,就是現存的所有科學學科,上到大小物理,下到基因生物,包括現存的其他宗教,以及西方的靈修等流派所掌握的知識都只是我們可以發現和存在的世界知識量的一丟丟皮毛。我個人認為,佛跟我們不是一個維度的,他們可以認識和體驗到更高的維度。佛經有統一的說法,世界分為好幾重,我們所處的是色界天,就是所有的事物還處於色的範疇,「色」的意義不懂的請自行百度,這裡不予科普。所謂色是智慧裡面最基本的一層,就如雖然我們看到的世界五彩繽紛,無窮無盡,但是如果再拉高一個維度,在更高的維度看我們的世界,就如我們在這個世界看實物在牆上的黑白投影那麼平板無趣,更高維度的世界所掌握的知識和智慧也更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所想像的。-------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瞎想,如果有意見請輕拍或者保留。更高維的是「欲界天」,就是初級菩薩和佛所呆的地方,這時候已經超脫輪迴生死,不在五行中了。在往上我就忘了,反正是越往上越高級,幾千年前,佛不可能以我們現在的科學語言講述他自己的智慧世界,所以只能用比較形象和低級的語言儘可能平易近人懂的解釋人類關於一切無知和痛苦的疑惑。當然,佛也分三六九等,而且萬事萬物自身皆具足佛性,---活的生物,是指所有生物本身都是佛,都具有一切知識智慧圓滿的基礎,只是因緣未到或自身修為不夠無法達到佛的程度。而且存在無數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在這無數無窮多的世界中無論從物質和時間上來講,都是不可說的,渺茫到無法計數。
所以所謂世界的本質,生命和智慧的本質,世界的起源,我是誰這種終極的哲學問題,不是佛不想告訴你,首先雖然他自己智慧圓滿,但是可能連他自己都無法跳出他所在的終極圈子,所以無法解釋他也同樣面臨的終極問題。二,即便他知道,他也無法在人類所能理解的範圍內跟我們解釋,就像我們無法跟一個螞蟻或者單細胞藻類解釋微積分和拉格朗日函數等知識,所以最後都是不可說,不可說。
最後,就我的理解說一下世界的起源,我記得南懷瑾老師說過,這個世界是從無中生有的,因為任何的有,如果能從另一個有中生產出來,那麼這個有就不會是終極的來源,一定還有一個生它的有,所以,最初的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正所謂無中生有,至於無中是怎麼生出有的,可以參照我們煮開水的時候氣泡的產生,本來水中是沒有氣泡的,慢慢從無中產生,慢慢由小變大又復歸於破滅,歸於無。而且這個也比較接近於現在科學所發現的膜理論和弦理論。這裡面的東西太深,我只是從形象上去類比,要論細節的解釋,還要靠個人領悟,何況我自己也根本理解不了。至於有人要抬杠,說氣泡不是從水中產生的嗎,怎麼是無中生的呢?這個。。。如果氣泡是我們的世界,我們都無法參透,那麼水的物質世界我們還有資格計較么。關於世界起源,佛經中應該是有記載的,希望有大神可以不吝賜教。我所講的及其片面而且主觀,請各位輕拍。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 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夌*欠]滅。
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
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
汝稱覺明 為復 性明 稱名為 覺。為 覺不明 稱為 明覺。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 空昧 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 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濕為巨海 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是故山石 擊則成炎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是故林藪 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 見覺聞知。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啰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所有受業 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 明了知性。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 有為習漏 何當復生。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 為復因迷而有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 迷本無根 云何因迷。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
佛言。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 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亦如瞖人見空中花。瞖病若除 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 所滅空地 待花更生。汝觀是人 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花 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 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
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看了這麼多,全是廢話。額我活在三維能不能就跟我說說三維的事?不生不滅什麼的理解不了,你敢說理解的了?直白一點,問題就是,在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里,世界的起源是什麼?對你沒有意義,不代表對我沒有意義。什麼我的理解永遠是主觀片面的?看到的都是虛的假的,所以就不說了?那還有什麼是不主觀的?我和豬最大的區別不是主不主觀,是我會思考,會質疑和審問!這些東西帶給我進步成長,你要我一下子跳到完全客觀,神一般的高度去解釋這個世界,我根本成長不了。你要告訴我,這個世界的變相下,起源是什麼樣的,為什麼?為什麼它又是虛的,從哪裡看出來的?我們應該怎麼提升緯度,第一步做什麼?這些叫現實。這也是人之所以成長的歷史軌跡。隻言片語說什麼理解不了……直接說你沒解釋不就完了。
楞嚴經卷4 有解 粗略來說 本來如來清凈 一念妄動 欲明山川河流 世界起源 障礙便生 念動有風起虛空 風動摩擦起火 火動起水 不動即土 有念生塵 色塵 相異相吸 起愛欲 想念 生與塵根 相吸者合和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生生死死 業報相還 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