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對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影響?
02-13
目前沒有修佛法,但是身邊有朋友提及,最近在用佛教文化的一些理念幫助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的處理,感覺很不錯,大家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舉例:深信因果,(其實也沒有做到深信,但是會用這個來勸慰自己)就不會心生怨氣,歡喜接受,可以坦然應對工作中生活中之前自己並不太喜歡的(比如過分關注別人的隱私,或者習慣性冷嘲熱諷)一類人,轉念,不再覺得他們有多無聊或者可憎,而是真誠接受,不存怨恨心,發現之前的煩惱不存在了,也不會延續、渲染。每天少了很多煩心的人和事,心情很好,有益於身心,並且把類似的感知分享給其他遇到煩惱的朋友,開解他們的心結,幫助他們平復心情,感覺甚好。
您的題目里例子,存在一個特隱含的漏洞。
有人傷害我,我用因果的知見,緣起法的知見遮破這個煩惱,
在人看來的這種傷害,用佛的智慧來看,是因緣果報,是業報現前。
那我很坦然地面對這個業報現前,一定是往昔我和他的因緣導致今天他會這麼做。那我可以坦然接受,不存怨恨。到這裡,緣起法的效用完美髮揮,這確實是開示悟入佛知見。但是,但可是,可但是……
用緣起法來解決煩惱這件事兒,本身也是因緣來的。也是往昔自己的善根成就,今天能用佛的智慧解決問題的業報現前。那麼當下,也確實就沒什麼好歡喜的,沒什麼好開心的。如您題目里所說的心情很好,就也應該用因果的知見一起遮破他。佛法修行四依四不依,
有一條,依智不依識。用緣起法,深信因果的知見來解決問題,解除煩惱。這是智;遇到不歡喜的嗔恨,遇到歡喜的高興。這都是識。在我們第一次依智不依識,解決了一個生活中的煩惱時,不要落入另一個開心快樂的新煩惱。
修行就像蹚雷區,周圍都是雷,
不要躲過這一個的時候,踩到另一個。如果落入了「因為用因緣解決了煩惱而生起的快樂」,就如同躲過了初一沒躲過十五
無明就像連環套,一個套一個,不要因為解開這個就中了另一個。認得三十六計,更要清楚地知道識破詭計之後的下一個,將計就計……@法嘉宗智 是法師還是師兄?確實非常厲害,把題主沒有發現那個點,給提出了。
法嘉宗智的意思是歡喜是可以的,但是執著於這樣的歡喜,追著歡喜這個感受跑,就會產生新的煩惱。
謝謝你的分享,這是非常非常好的經驗,也是身體力行在學佛,運用在生活中,這太棒了!為您的學習而讚歎!(偷偷說,法嘉宗智對您的要求高了,哈哈,看您說的這些,應該是初學吧,我覺得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挑選了幾句巴利文的經文。分享給大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