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可能會富不過三代?

在我的生活圈子中,各種二代無疑是極其優秀的。低調,勤奮,自律,謙虛,禮貌,讓人感慨這就是真正的貴族。想想也是,最優異的遺傳基因加上最良好的教育資源,想不優秀也難。但問題就來了,既然說三代出一個貴族,子女理應越來越好,為什麼又有富不過三代?他們是如此的傑出,讓我想不到有任何家族衰敗的可能。歷史上卻不是如此,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真正做到千年傳承的只有山東孔氏,錢塘錢氏(可惜了弘農楊氏)。那麼,怎麼可能會富不過三代呢?不應當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么?是什麼導致了家族衰敗的?


這個答案是我們近代史老師給的。

這個和商鞅變法之後,」分戶析產「(孩子們平分遺產)的政策有關。

做一個通俗不恰當比喻。一家之主有一個市的地盤(不妨稱他為」市長「),他大紅燈籠高高掛,子嗣眾多。平均下來,他的子女每人只分到一個縣的地盤,不妨稱之為」縣長「;以此類推,他的孫輩成為」村長「;到重孫這一輩,只能做」家長「了。

對於帝王家,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後宮奶娘懷裡長大的小皇帝,怎能做到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中國有句古訓,「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對於富貴傳家,富不過三代。通俗解釋就是啃老族啃不過多代,三是一個虛數,一代代啃老必定會把家底敗光(注意前提是富貴傳家)。這句話是沒錯的。但是這種情況古代並不多見,屬於特殊情況。用在現在來說,這就是人們的自我安慰。在中國,人們讀書總是被灌輸了記住某某內容就夠了,所以很多名言警句都只記住前半句(或者後半句)。

舉個例子前半句:天才是由1%的天賦加99%的汗水組成的。後半句是:其中1%的天賦最為重要。教育讓世人皆知前半句,卻無視後半句話。由此本問就好解釋了,世人皆知」富不過三」這個詞語,卻忽視前提是富貴傳家,但是真正大家族怎麼可能會出現啃老的家主呢?對於大家族來說他們最重視的是經濟利益,也就是財富,每一代家主都需要有真正的能力才可當任,他們都是博弈的產物,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白痴當家的情況。 對於富不過三這種說法,教育的問題是一部分,但是其實更多的是社會層次中的下層民眾不希望社會階層固化,有種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的希望。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富多代的傳承比窮多代的好,好得多,這點是不容置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請允許我這麼說)。

國內的具體例子不好找,畢竟我不是那個圈子的人,但是就現在皇家來說,XXX,只要g朝不倒,他們的家族必定不倒。國外就更簡單了,古老家族強大到都足夠透明了,隨便一個名人說不定就是某某家族的,而英國,日本等立憲國家皇族更是可以千年不倒,在此就不多說了。


人的命運,不止由自身傳承父輩資源來決定。還有時運,還有遭遇,還有機遇,還有個性,還有好多好多東西來主導。才有了萬物眾生,人生百態。


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些過時,現在富人的教育資源,物質資源都遠遠超過窮人,就算不如父輩出色也不會太差不至於變成窮人,除非賭博吸毒犯法。


生足夠多,能從裡面找到優秀的接班人,這樣才可以


歷史上「富不過三代」的王朝太多太多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庄、漢章帝劉炟,到漢和帝開始就是宦官外戚輪流專政了。

三國的曹魏,武王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到曹芳開始皇權就旁落了。

因為二代看得到自己父輩的努力,體會得到父輩的睿智,一般都很爭氣,就算遊手好閒只靠父親的家業也靠得住。而三代以後因為沒有經歷過爺爺輩的崢嶸歲月,自然對於家族的奮鬥史沒有體會,如果父輩也不爭氣,到三代這兒就基本所剩無幾了。

而一些家族能綿延多代,不僅靠的是繼承家產家業,更重要的繼承了先輩的思想和精神。


你說對了,因為我親眼見到了富了好幾代的家庭


如果是比較敗家的後代那很有可能會門道中落。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人生 | 高富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