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指南|如何找到和家人相處的方式?
相比在生活或是工作上遇到的許許多多其他困難,對於一些人而言,家,或許是最難的一道題,甚至是這些人在一生中都需要持續面對的難題。
曾有朋友這樣和我說,「儘管自己已經長大,讀過很多書,也看到過外面的世界,在工作上也小有成就。好不容易,Ta覺得對自己的世界越來越有掌控力,似乎已經找到了人生的節奏,在朝著一種越來越好的生活靠近。可是,只要和「家」重新接觸,這種掌控感便立馬分崩離析。」
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的這位朋友一樣,每當有人說家是港灣的時候,都會覺得這種感受難以想像。對於自己的家庭,你可能有很多疑惑,你不能理解自己的家庭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你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和親人;也有可能,你已經麻木、習以為常,只希望逃避,不希望理解。你可能已經到了不再願意去思考這些問題的地步——「想到就心煩」。
儘管我們能完全理解你的心情,但還是想在年末回家之前與你探討:你可能可以重新考慮你和家庭的關係。
(1)
每個人都有的一種本能的欲求:我們需要周圍發生的事情對於自己而言是合理的、說得通的(make sense)。我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人類的這種需求。
很顯然,生活是複雜的。一個人在複雜的生活中能否感到可控、穩定、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活對ta而言是否說得通」——當「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之後,一個人能否找到與自己而言,讓這件事情變得合理、說得通的一些解釋。
比如,你信任的人可能出乎意料地背叛了你。這可能一時間讓你「三觀崩塌」。當你發現對方是有苦衷的(找到解釋),Ta對你的「背叛」就變得說得通了。於是,你的世界又會重新變得可控和安全——「如果不是因為這個苦衷,Ta也不會背叛我。我沒有信錯人」。
而如果一件事情對於我們而言是說不通的,不合理的,這件事情就會引起我們內心的諸多衝突,而這種衝突感又會喚起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比如,「內心對對方的信任」與「現實對方的背叛」產生衝突,就會動搖我們對對方的信任,甚至動搖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不應該輕信他人,從而令人感到失落、後悔、惱羞成怒等等。
而這些痛苦的情緒感受,就會迫使人們試圖去尋找一些能夠讓事情變得「合理」、「說得通」的解釋信息或片段。比如,很多人都會想知道:
「為什麼在外人面前溫柔的母親,在家裡會特彆強勢?」
「為什麼克制嚴謹的父親,在家裡會為了特別小的事情發火?」
「為什麼在對我從小的教育中,父母給予的更多是批評而不是鼓勵?」
「為什麼父母要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我如何和珍惜的事物告別?」
……
這些還只是一些常見的、寬泛的問題。事實上,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家庭提出許多更具體的問題。
當無法理解這些問題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痛苦不堪,於是便會竭盡所能地找出能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
甚至也會因為太想要找到解釋,而誤解了父母家人。比如,父親總是批評Ta,這讓Ta感到痛苦,究竟是不是自己真的一無是處?Ta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終於,Ta找到了一個說得通的理由——父親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壞人。然而,真實原因可能是父親從小到大也是被這樣對待,他並不了解也不懂得以其他方式去教育下一代。
可以說,有時候恰恰是為了尋找解釋,反而讓我們陷入對家人的誤解之中。
(2)
一方面,在還小的時候,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尚沒有能力面對人性的複雜與矛盾,無法理解真摯中可能包含做作,高尚中也可能存有卑鄙。而父母也常常會出於保護我們的目的,選擇篩除一部分信息不向我們透露。
因此,在我們頭腦中和記憶中的家庭,往往就可能是基於不完整信息形成的。而這種信息的不完整,成了我們「make sense of it」的障礙,也成了我們尋找解釋的動機。
如果你留心,應該不難發現,自己對於這個家庭的認識,尤其是兒時的家庭,很大部分是基於模糊的印象和隻言片語。
你並不真正了解父母是如何長大的,他們的一生中經歷了哪些重要的事件,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他們成為了現在這樣的人、這樣的父母;你也並不了解父母之間的關係,他們過去是如何相識相愛的,他們現在如何看待彼此在對方心中的位置。即便這些事情在你出生前與出生後發生了改變,你所能記住的,很可能也只是事情的表面。
這一切信息的缺失,就像一幅不完整的拼圖,讓你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時候,你就會迫切想要解釋,想要完整的故事,想要故事對於自己而言是連貫而說得通的。
你可能會因此變得武斷、不自覺地斷章取義,用想像拼湊出能讓自己感覺說得通的故事的全貌,儘管事實上這個故事仍是不完整的——你找到的解釋可能並不是背後真正的原因。
比如,我們曾在「自我厭惡」一文中提到的,在小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中不滿意的生活狀態、父母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但他們無法理解這種狀態和感受從何而來,他們便會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與隻言片語中去尋找解釋——「我是爸媽的負擔」(Freedenthal, 2013),此後,他們習以為常地認為父母把他們當做負擔。
而,這個故事卻很可能存在另一面:Ta的父母在當時正經歷著人生中最困難與迷茫的時刻,他們也才剛剛進入社會,謀求生存與溫飽,疲於應付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緊張和焦慮來自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也還不擅長調節和掩飾自己的這些情緒。父母也不曾想自己不自覺流露的情緒,會讓孩子陷入對自己的厭惡之中。
另一方面,我們始終只有一個「自己」在家庭中成長。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太會有機會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習以為常」的理解可能存在誤會。我們早已習慣了故事按照對自己而言說得通的方式展開。
即便有人向我們提出質疑,那種「習以為常」也讓我們不太容易有機會客觀地看清自己的家。比如,當有人提出你的父母也可能在當時正在經歷某種困難,才會在當時對你的態度冷漠,你很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就是這樣」。「習以為常」會成為我們真正理解自己家庭的阻礙。
(3)
儘管在你的視角里,也許「你的家庭」這個故事已經是完整的——「無法改變、只能逃離」,但我們還是想說,一個真實的、完整的故事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是值得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了解的。
你可以試著在他人提出不同的看待你的家庭的視角時,不要第一時間否定和拒絕。
當你看到故事的全貌,你會看到家庭中的每個人,是為什麼會在這個家庭中,以Ta現有的方式去行動,你會看到你的家庭之所以日復一日這樣「運作」的原因;你會理解你的父母作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作為「父母」這樣單一的角色切面——在他們成為你的父母之前以及之後,他們都還有也應該有更多的身份。
而看到這樣的全貌,是有積極意義的。
它能夠讓你摒除那些基於「解釋」的需要而產生的誤會,以及這些誤會給你帶來的負面情緒,比如「爸爸這樣對待我,一定是因為他不愛我,我不值得人愛」;而在看到故事的全貌之後,你的結論也許會不一樣,也許仍然會是「他不愛我」但你會對於他為什麼不愛你有更客觀的認識。
對故事全貌的了解,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你既能理解到他們好的動機,也能理解到他們一些壞的處理方式。
簡而言之,一個故事的全貌,能夠讓你對家庭、對自己的遭遇、都形成更客觀的態度,你的情緒也會隨之平和下來。真實,能讓人平靜。
所以說,不妨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里,嘗試去和家人相聚,不光是你的父母,還有一些長輩與親人,因為,他們看到的關於「你的家庭」這個故事裡你可能不曾看到的部分,而這正是你獲得故事全貌的契機。
最後,想對KY的小夥伴們說,請永遠不要對一種不夠幸福的生活習以為常,不要覺得一切已然無法改變。儘管看清楚關於「你的家庭」故事的過程是困難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它可能就像翻越一座山川,當翻山越嶺之後,你會感受到更充沛的生命——言語很難描繪這其中的感覺。
我們在山的那邊等你。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點擊查看相關微信文章:
春節回家指南|如何找到和家人相處的方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