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醫生估值50億美金,或拉開互聯網醫療IPO序幕
1月29日,平安健康醫療科技公司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成立於2014年11月份的「平安好醫生」,在短短三年半的時間便走到了IPO門口,且有望成為成為首家登陸二級市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
不過平安好醫生的上市也引發了諸多的質疑,缺少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在營收上過度依賴母公司和兄弟公司,在互聯網醫療這個賽道上還存在諸多強有力的競爭者。可即便如此,平安好醫生依舊講出了令投資者心動的資本故事,高達50億美金的估值,或將拉開互聯網醫療IPO的序幕。
平安好醫生 帶「傷」上市 為行業釋放能量開場
在諸多互聯網醫療獨角獸當中,平安好醫生是為數不多「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企業。背靠平安集團,成立一年多即完成5億美元的A輪投資,2017年12月份拿到了軟銀4億美元的Pre-IPO融資,這場華麗的資本故事極引人注目。
據平安好醫生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度的營收分別為2.79億元、6.01億元,2017年內前9個月營收達到10.16億元,同期虧損分別為3.24億元、7.58億元、4.97億元。可以看出,營收增速同時虧損也在擴大,盈利模式並不穩定。另一個被關注的是關聯交易,平安好醫生的前五大客戶均為平安集團附屬公司。
商業模式和營收結構不完美的平安好醫生,卻率先開始衝出迷霧。至少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資本市場對互聯網醫療仍抱樂觀態度,平安好醫生僅憑健康諮詢、健康管理取得50億美元的估值,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新的春天,已經悄然到來。
互聯網醫療的黃金時代
幾乎在平安好醫生衝刺IPO的同時,另一家獨角獸企業微醫也傳出了整合四大業務為IPO鋪路的消息,同時健康160也在此前宣布將重啟IPO。2016年生物醫藥類企業的IPO數量為27家,2017年醫療健康領域共有50家企業完成IPO,互聯網醫療行業預計會在2018年迎來上市期。
成立於2010年的微醫,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平安好醫生的發展路線。2012年1月,微醫獲得晨興創投與風和投資共 2200萬美元的A輪投資;2014年10月,微醫完成了1.064億美元的B輪融資,騰訊領投,復星資本、晨興創投、啟明創投跟投;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微醫又完成了國開金融、騰訊、復星醫藥等共同投資的C輪融資,融資規模達到3.94億美元。
在此之前,一度傳出微醫的市值已經達到50億美元,預計IPO之後會進一步增長。區別於以純線上電商模式為主的平安好醫生,微醫獨闢蹊徑地走通了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服務模式,微醫療、微醫藥、微醫險、微醫雲這「四駕馬車」若揚鞭出征,其價值想像空間巨大。
微醫模式很重,按照其透露的「四駕馬車」規劃,將通過微醫療來帶動醫藥、醫保,形成「三醫聯動」態勢。微醫療是微醫紮根最深的板塊,主要由「基地、網點、終端」三層服務體系組成,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全科+專科」的醫療服務;微醫藥以全國處方共享平台為依託,承接國家要求的處方外流等業務;微醫險是微醫推進開放式互聯網健康險平台的主載體。以上三大板塊則皆基於微醫雲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撐能力,同時微醫雲也是面向全行業搭建的智能醫療雲平台,為政府、醫院等機構提供雲化解決方案。
相較於純線上模式,微醫推出的「四駕馬車」正試圖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解決互聯網醫療的兩個棘手問題。
1、互聯網醫療難以滲透到醫療的核心環節。
整體而言,用戶的健康需求主要涵蓋健康管理、自診、自治、挂號、導診、診斷、治療、康復、院外隨訪、健康干預等,而目前大多數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診療的外圍打轉,業務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自診、自治、購葯等淺層部分,深層次的挂號、導診、診斷、治療往往難以滲透。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互聯網醫療並沒有像其他行業一樣實現爆發。諸如主營在純線上諮詢和醫藥業務的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叮噹快葯,以及平安好醫生髮力的健康管理等。2016年,全國醫療機構的總診療人次已達79.3億,無論是從市場規模絕對值還是滲透率上來講,互聯網醫療都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在過去幾年中,只有微醫一家在走「重模式」,資金、資源、技術、人力皆是高投入。現在來看,這路子確實是對的,不惜以高成本換取的穩固線下醫療支撐,成了微醫區別於其他平台的壁壘優勢。眾所周知,醫療的核心依舊是線下公立醫院,據公開資料顯示,微醫已經與2700多家醫院深度打通,在全國建設了19家互聯網醫院和100多個醫聯體,在各大核心城市布局微醫全科中心,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微醫通等。解決核心診療問題,微醫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微醫療,通過線上線下、全科專科結合的方式,從挂號到諮詢、導診、二次診斷、線下住院、線上複診等,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診療服務。
2、純線上醫療無法實現規模化營收。
就當下的醫療體系來說,純線上的諮詢問診根本難以帶來規模化的營收。一方面,線下醫院都是「以葯養醫」,互聯網醫療又如何靠線上診療來賺錢;另一方面,線上的醫療服務受限於服務模式,很難形成規模化的爆發。除此之外,線下已經有了明確的價格標準,比如一個專家號要200元,線上不可能賣到2000塊,無疑為互聯網醫療設置了天花板。投射到市場層面來看,扣除掉內部引流和捆綁銷售,平安好醫生獲得付費用戶成本接近千元,而這些用戶的平均消費金額估計就在百元,這個帳無論怎麼算都不經濟。
打通醫和葯可能是互聯網醫療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一條有效途徑。微醫通過醫來帶動葯和險的布局已經明晰,依託於處方共享平台,微醫藥板塊規模化連接醫院信息系統、零售藥店藥品流通配送系統和醫保結算系統,從而實現醫療、醫保、醫藥多方的醫療信息共享應用。盈利點不言自明,可想像的商機巨大,或覆蓋配送費、服務費、葯企返點、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等。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公立醫院的葯佔比大概是36%,要降低到30%,大概有6%的處方要流出來,按照現在的市場額度來算,至少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
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會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醫療嘗試IPO,對整個互聯網醫療而言也是一個去濁留清的過程。至少在現階段,平安好醫生以50億美元的估值刷新了外界對於互聯網醫療的認知,蓄勢待發的微醫憑藉「四駕馬車」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無論是整體還是分拆上市,或將創下互聯網醫療的新紀錄。
推薦閱讀: